摘要 文章在统计浙江图书馆1999—2002年馆藏、持证读者的基础上,对馆藏增长、各类馆藏、持证读者量、临时读者、读者人次、读者到馆率、藏书保障率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试图找出问题,并对统计工作提出一些看法。
图书馆统计是图书馆开展业务工作的客观依据,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层次的含义是指图书馆的统计资料,包括各项统计数据和文字资料,即图书馆统计工作的成果;第二层次的含义则是指图书馆的统计工作,即搜集、整理、分析统计资料的全部工作。本文试图通过对我馆馆藏文献、读者统计情况的分析,发现问题,找出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主要依据:浙江图书馆上报的公共图书馆基本情况年报(1998—2002年)、浙江图书馆年报(1999—2002年)、浙江图书馆各部门总结(1998—2002年)等。
1.1999—2002年馆藏分析
浙江图书馆新馆1998年12月26日试开馆,2000年11月18日正式开馆。新馆运行打破以往办证的条件限制,采取天天办证、天天开放、开架借阅的举措,吸引了大量的读者。同时由于政府购书经费的大幅度增加,使得文献品种、数量也得以同步增加,馆藏
量逐年上升。至2002年,我馆总藏量已达450多万册(件)。
表1 1998—2002年浙江图书馆馆藏表
单位:册、件
1.1馆藏增长分析
浙江图书馆1999-2002年逐年增加的馆藏量分别为:95580册(件)、91009册(件)、105747册(件),204510册(件),至2002年累积增加馆藏量496846册(件),年平均增长124211册(件)。其中,2002年的增长量占总增长量的41%。究其原因,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是随着政府下拨的购书经费逐年增加,我馆每年新购藏量逐年增加。我馆的新购图书2000年为82300册,2001年为103377册,2002年为175898册。与此同时,我馆2000年文献购置费为530万元,2001年达630万元,2002年则增至950万元。二是采编部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我馆大量积压图书得以分编入库。从2000年8月起,馆部与采编部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馆部拨出一定的奖金,以奖励分编工作人员在完成定量任务的前提下,超额超量,分编图书。采编部分编人员加班加点,大量积压图书经加工后,得以充实到各阅览室及书库。中文报刊、外文报刊也是这样。
1.2各类馆藏分析
(1)古籍: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我馆古籍的数量变化不大,没有较大的增长,这是由古籍的性质决定的。1999—2002年逐年增长数分别为200、730、1448、2843册(件)。古籍(善本)的数字采用的是2001年的最新统计,这一数字未将未编书包括在内,据估计,未编书有近30万册。这时期正好是《浙江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成书的过程,也是我馆进行古籍设备更新、古籍善本书库搬迁的过程。尤其是在后一过程中,做了大量的古籍清点、整理工作,我馆的古籍数量,包括善本有了比较明确的数字。
(2)缩微制作:我馆的缩微制作从1986年开始,应当说是起步较早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至2001年统计,我馆有缩微制品1500件。2002年,我馆的缩微工作主要为编制、修改缩微品机读目录,同时为外单位制作了部分的缩微品,因此2002年我馆的缩微制品仍为1500件。
(3)电子文献:1998年前,馆藏电子文献几为空白。我馆1998年起开始有计划地采购,因此1998年我馆的电子文献入藏并不是很多。1999年,电子文献为2532件,比1998年增加2164件;2000年比1999年增加1644件;2001年比2000年增加2894件;2002年又比2001年增加了6342件。浙江图书馆新馆1998年底试开馆,电子文献阅览室、多媒体视听室在2000年向读者开放。电子文献的增加给电子阅览室、多媒体视听室的开放提供了文献基础。2001年3月,经全馆公开招标,电子文献服务部开始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视听文献也同时大幅度增加。这固然与电子文献服务部实行招标、实施目标管理后,责任人的尽心管理有很大关系。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这期间也正是电子文献蓬勃发展的时期,各图书馆不约而同购进大量的电子文献,开放电子阅览室,开通网上图书馆。我馆的电子文献阅览室、网上图书馆也正是在此期间发展起来的。
在提到电子文献时,不能不提我馆的数字资源建设。我馆的数字资源建设与电子文献的建设基本同时起步,近年来发展较快。到2002年底,我馆已有网络版数据库16种,包括中国学术期刊、万方数据库、中国基本古籍库、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等。光盘数据库80种,有《二十五史》全文检索系统、《人民日报》全文检索系统、国家标准等。在特色馆藏资源数字化方面,有自建数据库中国历代名人图像数据库、外国名人图像数据库、浙江期刊选目数据库和房地产专题信息资料,2002年底完成了国家图书馆数字图书馆联盟要求的中国旅游资源库浙江部分的建设。还与浙江大学图书馆、浙江省科技情报研究所实行数字化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合作,开通“数字化文献资源共享网”。
(4)开架书刊:开架书刊指开架半开架的图书、已装订成册的期刊、报纸以及其他类型的文献,未装订成册的报刊不计入在内。1999—2002年,我馆开架书刊分别为480000册、495339册、574649册、442704册。1999—2001年,开架书刊一直呈上升趋势,2002年的开架书刊量却比1999年少38296册,是新馆开馆几年来开架书刊最少的一年。究其原因,1999—2001年是新书(刊)不断上架的时期,各借阅室均无下架书刊,开架书刊越积越多。2000年7月起,我馆过刊阅览室开放,也是开架阅览,开放初便有1990年后出版的中文期刊合订本6000余种39000多册,其后过刊不断补充,这也是我馆到2001年开架书刊剧增的原因之一。因开架书刊过多,导致现有的书架拥挤,读者找书不便,新书无法上架。况且随着购书经费的增加,新增书刊数量很大。2002年,流通部(后来分为图书文献服务部、报刊文献服务部)进行了书刊调整工作,一大批图书、过刊转入闭架书库、闭架查阅室,为2003年的新增书刊腾出了足够空间。因此,2002年我馆的开架书刊有所减少。
2.持证读者分析
读者是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理由,“一切为了读者”,是图书馆的信条。读者的统计是图书馆统计工作的重要内容。下面就对1999—2002年持证读者量、持证读者构成中的临时读者、读者人次、读者到馆率、藏书保障率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www.daowen.com)
表2 1998—2002年浙江图书馆读者办证、到馆人次表
2.1 1999—2002年持证读者量分析
从表2可以看到,1999年我馆新馆开放后,持证读者人数、办证人数激增。1999年持证读者人数比1998年增加了7.66倍,达到84455人。浙江图书馆新馆作为杭州的重要文化设施,工程从1996年起正式开工,到1998年1月6日,新馆主楼落成。在此期间,为搬迁新馆,1997年4月11日起,大学路老馆自然科学阅览室、社会科学阅览室、过刊查阅处停止对外服务;7月14日,外借部停止外借服务。读者因为我馆取消部分服务,已经等待了很长时间,迫切希望能上图书馆接受学习、教育。我馆新馆开放后,采用新的办证方法和办证措施,新的借阅规则、新的建筑、新的服务方式,一个全新的图书馆展现在读者面前,吸引了等待已久的老读者和慕名前来的新读者。在1999年的办证读者中,固定读者占了64.9%,其中,持浙图联名卡和东方卡(具有外借功能)的读者占全年读者的61%。2000—2002年新办证的固定读者数量分别为:20938(人)、44466(人)、43775(人)。2000年有外借功能的读者其续证情况没有统计,2001、2002年分别为26203(人)、27779(人)。如果2000年续证读者以20000(人)计算,那么,2000—2002年我馆固定读者的比例就为31.2%(可算为47.1%)、52.2%、50.9%。从1999年到2002年,读者人数的逐年增长数也渐渐趋缓。这些表明,经过新馆开放时的新鲜劲和一段时间的选择适应期,我馆已拥有一个比较固定的读者群。这个读者群就是我们图书馆的回头客。
2.2持临时证的读者分析
1999—2002年,我馆持临时证的读者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5.1%、68.8%(可算为52.9%)、47.8%、49.1%。这些数据显示我馆的临时读者有缓慢增长的趋势,表明我馆的潜在读者有很大的数量。我馆的临时读者主要由办理“临时阅览证”和办理“当日临时阅览证”的读者组成。1999年7月23日,为满足外地读者临时查阅资料之需,我馆新增“当日临时阅览证”,至年底便办证3435人。此后,办理“当日临时阅览证”的读者越来越多,而办理“临时阅览证”的读者越来越少,出现此长彼消的趋势。“临时阅览证”系用于短期阅览的证件,期限为1—2月,每月收费5元。新馆开放初期,我馆办理具外借功能的联名卡有年龄上的限制,即16周岁以下的学生不能办理,后来这个年龄限制条件放宽到12周岁以下,因此,一批办理“临时阅览证”的学生转而办理联名卡,这是办理“临时阅览证”的读者大量减少的原因之一。另外一个原因,是“当日临时阅览证”也放宽了条件。“当日临时阅览证”刚推出时,是针对外地来我馆查阅资料的读者,如果是杭州市的读者,只准其办理“临时阅览证”。后来随着临时来我馆的杭州读者的增多,我馆改变了办理“当日临时阅览证”的地域条件,本地读者、外地读者一视同仁。因此,办理“临时阅览证”的读者日趋减少,而办理“当日临时阅览证”的读者日趋增多。看来,如何吸引更多的潜在读者走进图书馆,使临时读者转为固定读者,是我们的工作重点。
2.3持证读者人次分析
2000年我馆读者到馆人次比1999年增加91565人次,2001年到馆人次比2000年增加258177人次,2002年比2001年减少19742人次。自新馆试开放以来,我馆的社会形象一直很好,在新闻媒体上的正面宣传也较多。随着2000年我馆百年馆庆系列活动及新馆正式开放,迎来了2001年的读者潮。2002年因周边院校迁址,减少了读者群中的学生读者,潜在的学生读者也大为减少。虽然2002年我馆开办假日公益讲座,吸引了近万名读者参加,但到馆读者人次还是比2001年下降19742人次。2002年我馆固定读者比2001年少691人,临时读者比2001年多1415人,读者总人数比2001年多724人。但我馆的读者人次并没有随着读者总人数的增加而增加。诚然,学生读者的减少是我馆读者到馆人次减少的一个客观原因,但我们要看到工作上的不足。学生因院校迁址减少了来我馆的人数和次数,我们应该考虑用什么方法吸引其他类型的读者走进我们图书馆,增加他们到图书馆的次数。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看读者的到馆人次,也要看读者的到馆率。
2.4 1999—2002年持证读者到馆率分析读者到馆率是指一段时期内平均每个读者到馆的次数。它是流通体系中的一个指标,反映图书馆实际工作状况。我们以年为界,读者到馆率的计算方式为:读者到馆率=读者到馆次数+读者实际总人数。
表3 1999—2002年浙江图书馆读者到馆率
表3显示,1999—2002年我馆的读者到馆率都在15次/人以上。2000年的读者到馆率因读者人数的统计不全,有所偏差。如2000年的读者人数如上面一样,也加上续证的读者约20000人,那么,2000年的读者到馆率为16次/人。年平均读者到馆率为18次/人。这样的读者到馆率如果换成高校图书馆,是远远不够的。同样,浙江图书馆作为浙江省目前最大的公共文化设施,这样的读者到馆率也只能算是差强人意。也就是说,虽然读者到图书馆的人次是不少,但每个读者到图书馆的次数并不多,我们要考虑的是怎么提高每个读者到图书馆的次数。如果每个读者都能增加到图书馆的次数,就说明我们图书馆的工作真正落到了实处,真正得到了读者的认可。
2.5藏书保障率分析
藏书保障率是指图书馆藏书对读者所需藏书的保障程度,即图书馆每个读者平均占有的藏书量,或每个读者到馆一次可以获得的藏书平均数量。它是藏书体系中的一个指标,计算方式为:藏书保障率=图书馆藏书总册数+读者人数。
表4 1999-2002年浙江图书馆馆藏、读者统计表
从表4的数据看,2000年是藏书保障率最高的一年,为62.9册/人;也就是说每个读者平均拥有的藏书是62.9册。1999年最低,每个读者平均拥有藏书48.8册。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首先,在我馆统计的馆藏量中,每年的新增藏量是计算在内了,但每年的注销、报废馆藏量没有从中减去,导致实际的馆藏量与统计表中的馆藏量有所出入,即实际馆藏稍小于统计的馆藏。再一个,就是2000年读者人数的统计中,把自修室的读者6594人计算在内,表2显示,这年的读者人数却没有把续卡读者的量统计进去。2001年续证读者为26203人,2002年续证读者为27779人,假如2000年续证读者以20000人计算,那么,2000年的读者人数应为:67008-6594+20000=80414(人),2000年藏书保障率为52.4册/人。这样,1999—2002年藏书保障率分别为:48.8册/人、52.4册/人、50.7册/人、52.6册/人。我馆的藏书保障率相对平稳,说明我馆的读者相对稳定。藏书保障率在50册/人左右,说明我馆的馆藏是基本能满足读者的需求的。
藏书保障率、读者到馆率仅仅反映了我们工作中的一个方面,它应该与其他指标如藏书周转率、书刊流通率、读者借阅率、拒借率等结合起来,共同反映图书馆藏书被利用的程度、馆藏的质量和服务水平的高低。但我馆对读者的实际阅览情况没有作确切的统计,也就是说,一些借阅室没有进行读者阅览量、拒借等统计,只统计了读者外借量。这样一来,造成读者借阅率、拒借率、书刊流通率等重要指标无法作实际的计算。统计工作是图书馆业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在真实、规范的数据的基础上的。统计数据不全、不规范,直接影响到统计分析的效果和作用。离开了业务工作的计量数据,统计分析不可能发现切实的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反过来,如果没有统计分析,图书馆业务工作的计量、分析也就失去了依据和意义。统计数据的积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真实而规范的数据积累更是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唯其不易,我们更需认真对待。
综合起来看,我馆从1998年底试开馆以来至2002年,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也实现了预期的目标,充分发挥了作为省级最大公共文化设施的各种职能。我们也看到,在我馆每天迎接大量读者来来往往的同时,其实平均每个读者来我馆的次数并不多。如何吸引更多的潜在读者走进图书馆,使临时读者转为固定读者,使每个读者增加到图书馆的次数,是我们今后的重要任务。
(原载2004年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