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金华市公共图书馆事业建设80年

金华市公共图书馆事业建设80年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胡朝德摘要 文章概述了金华市公共图书馆事业建设80年的历程,总结了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的主要成就和经验。关键词 金华市 公共图书馆 事业建设 历史金华的图书馆事业自古以来有愧于金华“小邹鲁”的美称。而金华地区直到辛亥革命,也没有出现公共图书馆。如金华县图书馆,1956年单独成立后,年底藏书2万册,1958年即达到3万册。“文化大革命”期间,金华地区的图书馆事业遭受重创。

金华市公共图书馆事业建设80年

胡朝德(金华严济慈图书馆 浙江金华 321017

摘要 文章概述了金华市公共图书馆事业建设80年的历程,总结了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的主要成就和经验。

关键词 金华市 公共图书馆 事业建设 历史

金华的图书馆事业自古以来有愧于金华“小邹鲁”的美称。古代的藏书楼,省内至今还存世的有:杭州的文澜阁、宁波天一阁和伏跗室、余姚的五桂楼、海宁的衍芬草堂和西涧草堂、温州瑞安的玉海楼、湖州的嘉业堂藏书楼等等。金华翻遍古书,仅能发现有关一些藏书楼的片言只语,且影响不大,未能传世,到头来总是悄然消失,书不存,楼不在

1.民国初年至1949年金华公共图书馆步履艰难

金华的公共图书馆与古代藏书楼没有什么渊源关系,属于白手起家。这个时期的公共图书馆事业的特点是:先天不足,后天营养不良,命运坎坷。

1.1公共图书馆姗姗来迟

公共图书馆的出现是20世纪的事情,但金华的公共图书馆史的纪事要比省内其他地区迟一些。中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是1900年杭州府创办的杭州藏书楼(后改为浙江藏书楼),而后绍兴的古越藏书楼创办于1902年。在.1903年,浙江抚部院通饬全省各府转饬各县,依照浙江藏书楼,“酌量物力,一律兴办,广开民智”。此后,1904年,嘉兴、海宁分别成立了嘉郡图书馆、海宁州图书馆;1908年,湖州海岛图书馆成立。而金华地区直到辛亥革命,也没有出现公共图书馆。

金华地区最早成立图书馆的是义乌、东阳和浦江三县,但那已是民国时期的事。民国初年,义乌县首创通俗图书馆。1917年和1918年,东阳、浦江也先后创办了通俗图书馆。兰溪县则在1921年成立通俗图书馆。192442日,浙江省教育厅通令各县筹办通俗图书馆,金华县通俗图书馆、永康县民众教育馆图书室先后创办。到了30年代,永康县立图书馆成立。40年代,义乌才成立了县立图书馆。

1.2办馆条件捉襟见肘

民国时期的公共图书馆不仅藏书量少,人员少,而且经费相当拮据,办馆条件十分艰苦。如创办于民国初年的义乌县通俗图书馆,直到1927年,书也只有1000余册;东阳图书馆到1931年藏书才2000余册;永康县立图书馆到1933年图书经费也只有460元。相比之下,浦江县图书馆条件还算可以,有馆员2人,公役1人,创办时藏书有2755册,另有杂志25份、地图4幅。鉴于以上情况,民国时期的公共图书馆事业要有比较大的发展,是不可能的。

1.3命运多桀维系困难

这个时期的公共图书馆由于经济的困难,分分合合、停停开开成为一件十分平常的事。所以,在1929年,当浙江省教育厅作出各县原则上仍单独设立县立图书馆,经费、人员确有困难的县可将县图书馆并于民众教育馆内的决定时,金华的各县立图书馆、通俗图书馆就不顾那个“原则”而并入民教馆。兰溪在1929年还坚持了一下“原则”,但到1930年,也就顾不得“原则”而归入了民教馆。又如,永康于1933年成立县立图书馆,在1940—1942年间停办,1943年又恢复。义乌在19414月创办县立图书馆,4个月后,因经费支绌停办,寿命何期短暂!

自金华地区出现公共图书馆到1949年金华解放,经历军阀混战、外敌入侵、国内战争,战局不稳,经济动荡,国民党政府无力推动文化发展,图书馆连生存都是一个大问题,业务工作的开展也就无从谈起。即使金华在抗战爆发后曾作为将近5年的战时省府所在,它的图书馆事业也未曾有过小小的辉煌。

2.1949—1978年金华公共图书馆事业起伏轨迹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图书馆事业是相当重视的,加强了行政领导,几次对图书馆管理进行业务培训,促进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保证了业务工作的开展。如武义县解放后4年的藏书量超过了解放前19年的藏书量,1954年初共有藏书6885册。金华县在1951年藏书达l万册,1958年增加到3万册,1972年达到15.3万册。但这一时期有太多政治运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一波三折。这一时期图书馆事业显出了以下两个特征。

2.1机构数变迁 藏书几沉浮

建国初,公共图书馆都托身于文化馆,作为文化馆的图书室。兰溪于19495月成立文化馆图书室,藏书500余册;义乌于19507月在文化馆内设图书室,藏书达6000;另外,永康、武义、浦江、磐安等都在文化馆内设了图书室。

单独成立图书馆是在1956年以后。是年531日,中共浙江省委文化教育部发出《关于加强县图书馆工作的领导的通知》。全省在5—6月份即有27个县成立图书馆,金华地区有金华、兰溪、义乌、东阳四县成立了图书馆。但在1958年,金华、义乌两县又将图书馆并人文化馆;1963年,兰溪县也并入了文化馆。这期间,行政区域发生了变化,图书馆也相应变迁。1958年,磐安并入东阳(1983年复县),武义并入永康(1961年复县);1960年,浦江并入了义乌(1966年复县)。“文化大革命”期间,金华县将图书馆、文化馆、电影院、京剧团合并,统称为金华县毛泽东思想宣传站。

1967—1970年,金华、东阳、武义、义乌等图书馆都停止了开放,业务停顿。藏书量在这近20年时间内也几起几落。如金华县图书馆,1956年单独成立后,年底藏书2万册,1958年即达到3万册。1958年并入文化馆,三年困难时期,藏书量不增反减。在1961年底,锐减到1.8万册。到1965年,好不容易藏书量增加到3.4万册,“文化大革命”开始,1966年又锐减到2.3万册。此后,该馆藏书量原地踏步持续5年之久。又如,义乌县图书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流失和被当作毒草烧毁的图书有近万册。再如武义县图书馆,19668月有2000册藏书被烧毁;同年11月,被文攻武卫指挥部拿走5000册,历年积累的报纸也有一半被拿去糊楼板。“文化大革命”期间,金华地区的图书馆事业遭受重创。

2.2农村图书室的建设两掀热潮

第一次热潮在“文化大革命”前的17年。1951年,浙江省文教厅发出关于“今冬明春开展建立工厂、农村图书流通站工作”的指示。19684月,浙江省文化局召开全省县、市图书馆工作跃进会议,着重研究加强农村流通站图书室的发展。这一时期,各县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建立农村图书室和流通站的工作中,而且工作都颇有成效。如义乌在1955年有农村图书流通站155;金华县1956—1958年有乡村图书室800多个;东阳1954—1964年建成了365个基层图书室。

这个时期的农村图书工作,由于各县图书馆的工作者都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因此在取得了明显成效的同时还树立了典型。1956年,义乌图书馆采用“巡回式”和“梅花式”的图书流通方式,并整顿农村流通站,在北京图书馆出版的《图书馆工作》中载文介绍了该项经验。《文汇报》以《图书流通工作上的一面红旗》为题进行报道。1963年,浙江省第六次文化行政工作会议介绍和推广了义乌县图书馆流通工作经验1965年,义乌县有流通站409,1964—1965年借出图书97万册次。《浙江日报》、《解放日报》载文并发表评论文章,赞扬义乌图书馆热情为农服务。义乌图书馆全体工作人员被评为“浙江省1956年先进工作者”,受到省人民委员会嘉奖。1958年出席了全国文教战线群英大会。1959年被评为浙江省文教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先进集体。

此时的金华地区农村图书事业可谓辉煌。惜乎遭遇“文化大革命”,基层图书室被冲跨,图书大量流失。

第二次热潮在1971年图书馆恢复活动后。各县图书馆致力于重建农村图书室。在农村图书室得到良好恢复的同时,也出现了乡一级的图书室。如1974年,金华县源东乡28个大队全部办起了图书室,同时罗埠、曹宅、汤溪等乡先后办起图书室。义乌在1973年建有农村图书室253个,1974年达到546个,1977年还建有农村流通站118个。

3.1979—1998年金华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全面快速发展(www.daowen.com)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图书馆紧密结合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开展工作。80年代初开始,公共图书馆焕发出勃勃生机,出现了全面快速发展的局面。金华市委、市政府在最近5年来,注重城市文化形象的设计,实施文化发展战略,开展了“冲出盆地,开放金华”系列的思想大讨论活动,振奋金华精神,激发市民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的创新热情。全市各级图书馆八仙过海,奋力争先,走富有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颇具成效,并为探索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道路作出了贡献。

3.1从数据变化看图书馆巨变

这一时期,各县(市)相继单独设立图书馆,新建馆舍、添置现代化设施、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各项事业进人了全面发展时期。可以说金华地区80年的公共图书馆史,到了20世纪末20年才是值得大书而特书的。虽然在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图书馆事业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曾一度滑坡,但在最近的5年又进行了一次大飞跃。20年的发展有数据为证。

表中数据除了说明图书馆各方面从少到多的量的剧增和从无到有质的变化外,还表明:

1)机构设置中,199810月开馆的金华市少儿图书馆,标志着浙江省第三个独立建制的少儿图书馆成立。它名列全国80个单独建制的少儿图书馆之一。

2)全市图书馆建筑面积在1983年和1990年均大大低于全省平均线,到1998年已超越了全省平均线,而当今武义县新馆、兰溪市新馆、义乌市图书馆二期工程、严济慈图书馆二期工程共有10000多平方米的馆舍在建。

3)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在省、市有关部门的推动下,通过图书馆界同仁的努力,发展迅速。在省内相比,不在人后。1998年底,全市10个馆中有8个馆共配备91电脑,有3个馆配置了复印机。严济慈图书馆电脑拥有量为全省地(市)级之最,它还购置了数据库,开设了电子阅览室,进入了Internet19992月,严济慈图书馆科技信息中心正式开始运作。目前,东阳、浦江正在筹建电子阅览室。

另外“馆藏总量”和“馆藏购置费”以前原称“藏书量”和“购书经费”,到近5年改为现名,说明金华市各图书馆已由入藏单一的印刷型文献向入藏文献载体的多样化转变。

3.2用改革的思路办图书馆

20年的努力,特别是近5年的开拓进取,金华市的公共图书馆事业发生了量的飞跃和质的变化,令人十分欣喜。严济慈图书馆和东阳市图书馆已跨入国家一级图书馆的行列。金华市公共图书馆总体水平,虽然与省内先进地区尚有差距,但这个差距在日益缩小。全市各图书馆在办馆过程中,办出了自己的特色,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联合建馆,思路新颖。金华市图书馆1994年提出与理工学院“联合建馆,资源共享”的设想,1995年开始实施设想。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揉合在一起,共建共享,是全国第一例。联合办馆的新生体——严济慈图书馆因此盘活了老馆藏书存量,改变了经费短缺现象,创立了新的人事机制,从而开辟了一条具有生机和活力的生存发展之路。磐安县图书馆1998年新馆开放后,藏书资源不够丰富。于是与县科委图书馆合作服务,县科委将原有图书和每年2万元购书经费交县图书馆统筹使用,县图书馆凭借技术人员和场地,充分建设好和利用好文献资源。

2)强烈的广告品牌意识。各图书馆抓住一切时机,充分利用各宣传媒介,进行各种方式的宣传。强化全社会图书馆意识,让市民了解、热爱、利用图书馆,为推动全社会形成勤奋学习之风而不懈努力。

3)公开招聘。严济慈图书馆从馆长到员工公开向社会全员招聘,组建了一支全部由大专以上学历人员组成的队伍,突破了人们习以为常的人事调配机制。金华市少儿图书馆公开招聘馆长,兰溪市图书馆在整个文化系统内公开竞聘馆长和副馆长,都体现了不拘一格用人才的新用人制度。公开招聘杜绝了走后门、递条子、拉关系等不正之风,保证了队伍的纯洁性与高质量。

4)征集地方人士著作。义乌市1986年起进行征集地方人士著作,成绩卓著。浙江省20年来召开了3次地方文献工作会议,其中最近两次都在义乌市召开。永康、东阳、兰溪等也在征集地方人士著作方面成效显著。

5)设立名人纪念馆。在公共图书馆内设名人纪念馆,又是一种崭新思路。既保存了大量地方文献,又充分发挥了图书馆社会教育的职能,挖掘了名人资源,激发市民爱我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怀。严济慈图书馆内设严济慈纪念馆,建起吴茀之艺术中心;少儿图书馆与艾青纪念馆两馆合一,使得纪念馆和图书馆相得益彰。

6)突破馆舍环境的传统格局。严济慈图书馆的大开间书库,借、藏、阅三位一体,以书画装点借阅氛围,以错落有致的屋顶花园美化环境;东阳市图书馆绿色装饰调配色彩,都充分体现了读者至上的服务意识和优化环境意识,对传统图书馆呆板、单调的建筑模式进行了有力的冲击。

4.当前金华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几个问题

4.1发展不平衡

在省内比较,金华市的平均水平根据1998年的统计,还处于全省的中等偏下水平。藏书量上,东阳、义乌、浦江三馆都超过了全省县级平均线2万册以上,而成立10多年来基础薄弱的金华县馆和磐安县馆以及刚成立的市少儿图书馆三馆的总和却只达到省平均线的63.3%。尤其是金华县馆近10年来正常的购书几乎停顿,1998年新购藏书量只有200册。近几年由于文化机构的合并,金华县图书馆没有经费使用权,在这种情况下,金华县馆从硬件到软件的建设都举步维艰。它的事业之发展与繁荣可谓任重而道远。东阳市图书馆近5年来发展的势头是最猛的,已成为各县(市)馆发展的龙头。严济慈图书馆由于政府的重视投入,社会的支持,运转机制的灵活,工作人员的努力,已开始走向全省地市级图书馆的前列。

4.2信息服务亟需发展

1998年统计,10个公共图书馆中,咨询服务是空白的有4个图书馆,编制二、三次文献是空白的有7个图书馆。

4.3读者工作有待加强

除严济慈图书馆和浦江、永康、东阳等馆在壮大读者队伍,扩大图书流通方面做得较好外,有半数公共图书馆一年只发200—700本证,有三个馆的借阅人次不到1万,服务效益低。一个图书馆的馆舍再漂亮,藏书再丰富,设备再先进,没有了读者,它们就会成为奢侈的摆设,就会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影响图书馆职能的发挥。

(原载2000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