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探求图书馆的社会意义

探求图书馆的社会意义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章通过对图书馆技术与服务、版权与图书馆等关系的探讨,试图回答图书馆的社会意义及这一意义之于图书馆未来的影响。在世界图书馆界,赞同或驳斥兰开斯特预言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就是在这场辩驳兰开斯特预言的大讨论中,更多的观点来自于一种基于想象的推测。想象3:图书馆是一个社交的场所①。不论版权维护者们对公共图书馆的存在有多少不

探求图书馆的社会意义

李超平 牛霄

浙江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系 浙江杭州 310028

摘要 图书馆社会意义决定着图书馆在社会系统中的价值,而对图书馆社会意义的探寻既不是一种感性的主观想象,也不是单纯基于技术理性的推测。文章通过对图书馆技术与服务、版权与图书馆等关系的探讨,试图回答图书馆的社会意义及这一意义之于图书馆未来的影响。

关键词 图书 馆社会意义 技术

1.想象与推测

20世纪80年代初,在我国图书馆事业迎来改革开放后的“春天”时,远在美国的著名情报学家、图书馆学家F.兰开斯特却在他的《电子时代的图书馆和图书馆员》(“Libraries and librarians in an age of electronics”)中预言了图书馆的未来--传统图书馆将被电子图书馆所取代。他对未来图书馆的描述——“收藏旧印刷记录的档案馆和提供娱乐消遣方面的阅读材料的机构”,让我们深感震惊,同时隐约感觉到了一种不祥——在兰开斯特基于技术理性的推测下,图书馆似乎在劫难逃。在世界图书馆界,赞同或驳斥兰开斯特预言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更多的人不赞同或者不愿意赞同兰开斯特预言,但面对信息技术快速的发展,对技术的敬畏感与日倶增,于是人们选择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视角来讨论兰氏预言,即从文化经济、行为习惯与心理等多种角度来论证图书馆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事实是,虽然“预言”中的大部分技术性预测现在已经成为现实,但兰开斯特所预言的图书馆被取代的结果并没有出现。

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就是在这场辩驳兰开斯特预言的大讨论中,更多的观点来自于一种基于想象的推测。

想象1:阅读习惯不可改变。

想象2:数字化资源具有局限性。

想象3:图书馆是一个社交的场所①。

想象4:图书馆是一种文化象征②。

一个世界性的新馆建设高潮似乎应验了我们的推测,也宣告了兰氏预言的破灭。前不久,当Google宣布进军数字图书馆领域,埋在我们心里的那一分隐隐的担忧又重新浮上心头。可见,我们当时所谓的“想象”也并不比兰氏当时的“预言”更具有颠扑不破的社会必然性。当我们在考察社会发展是否必然淘汰或者必然留存下某一种社会事物时,我们必须首先质疑和考究这一事物最终极的社会意义所在。

2.图书馆的未来不是建立在想象之上

2.1阅读习惯真的不可改变吗

当我们以阅读习惯来驳斥图书馆消亡论时,实际上是以今天人们的阅读习惯来预测未来。而像我们这样伴随着纸张、笔、纸本文献成长的一代,今天也能在键盘上写字,用读网络新闻代替读报,通过检索数据库资料代替阅读期刊,我们何以断定将来的人仍然无法改变阅读习惯,并据此作为图书馆不会消亡的论据?

经济规律对人的行为方式的影响力是不容否定的,如果通过网络借阅图书省时、省力还省钱,那么它成为大众阅读的主流方式就完全可能。情报学关于用户情报需求的心理规律研究,早已确认用户获取情报时具有追求“可近与易用”的心理③。韦伯对人的“经济取向”的研究,认为人的经济取向受主观支配,通常指向“以效用的形式来满足要求”的行为方式④。那么,读者为追求可近、易用和省钱的阅读渠道而改变阅读习惯也并非不可能。

2.2数字资源的局限性是暂时的还是永久性的诚然,现阶段数字资源还有许多技术上的软肋,诸如载体寿命、信息安全、数据迁移、数据在未来的可读性等等。如果据此认为这就是传统图书馆不可取代的原因,那也未免目光短浅。我们或许忽略了一个问题:数字资源由于技术带来的局限是暂时的还是永久性的?我们可以基于现实去对未来作出判断吗?就像在纸本文献的时代,我们无法想象还有其他文献载体的可能性一样,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我们为什么又不能预期上述局限被突破的可能性呢?

2.3图书馆的“社交”功能是不可替代的吗图书馆作为一个聚会的场所,它的融合作用曾经得到社会的认可。但是,在网络时代,人们的交往方式已经呈现多元化,“社区”的概念已经延伸到了虚拟世界,BBSQQe-mail等等“虚拟社交”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单以图书馆的社交功能来论证图书馆在未来社会的意义还有多大的说服力呢?

2.4“文化象征”使图书馆退化到藏书楼对文献的典藏使图书馆被赋予一种文化意义,即它是人类文明延续的一种展现方式。从永续文明的角度上说,社会不可能放弃传统图书馆,正如兰开斯特所言,图书馆成为“收藏旧印刷记录的档案馆”。但问题是,如果图书馆的功能仅仅只剩下保藏,而其提供文献利用的社会职能已经被其他形式所替代,那不就意味着图书馆已退化成为藏书楼了吗?这样反而证明了兰氏的“消亡论”。

3.什么是图书馆永恒的社会意义

《电子图书馆的神化——美国的图书馆事业和社会变化》(The myth of the electronic librarylibrarianship and social change in America)一书的作者伯德萨尔(William F. Birdsall)曾说:“图书馆具有永恒的社会意义”。图书馆真的具有永恒的社会意义吗?如果答案是“有”,那又是什么呢?

——对抗版权的一种方式?

传统图书馆的危机是在数字图书馆的大潮中显现出来的,但数字图书馆并没有如人们期望的那样迅速替代传统图书馆,瓶颈之一是来自版权的限制。如果版权是数字图书馆永远无法跨越的一道坎儿,那么图书馆永恒的社会意义会不会就是对抗版权,使版权恰到好处而不至于成为霸权?这并非一种奇思妙想,显而易见的事实是:版权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保护了作者的创作热情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作品的传播,因为不论贵贱,书价对那些低收入者都是一种限制。公共图书馆的出现实际上是降低了大众的阅读成本,使社会上那些低收入者有了一个读书的渠道。从商业利益的角度来看,由于读者走进了公共图书馆从而绕开了因为版权而带来的价格门槛,而当社会认定公共图书馆是一种公众获取知识与信息的保障制度时,事实上也就是对版权人的利益的一种抑制。于是我们看到了,版权人的利益因了一部分读者流向了公共图书馆而减小,他们或许为了与公共图书馆争夺读者,便不得不在制定价格时放弃一部分利益,希望以此吸引读者购买而不仅仅是借阅。

不论版权维护者们对公共图书馆的存在有多少不满,公共图书馆的存在已经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因为社会不可能放弃这样一种用以调节知识或信息获取机会的制度。

——图书馆的社会意义用什么来承载?

有人在“超平的博客”中留言图书馆无论未来是有形还是虚拟,它本身的社会意义是永久存在的,只不过是形式和服务内容、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www.daowen.com)

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正如兰开斯特所言,实体图书馆将会被电子图书馆所取代,那么,承载图书馆社会意义的载体就将是电子图书馆(数字图书馆)。

实体图书馆之所以能够在版权保护的夹缝中还能存在,是因为它在资源收藏上和借阅上的有限性,这种有限性使它对版权的对抗也是有限的。但是,数字图书馆从理论上说它的收藏可以覆盖所有的文献,另外,在借阅上几乎不受限制,可以通过网络满足所有用户的借阅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仍然保持公共图书馆免费服务的制度模式,这对于作者和出版商的利益可以说是摧毁性的——足不出户就可以阅读文献,并且没有复本数量不足的限制,没有开馆闭馆的时间限制,不难想象,如果图书馆以这样的形式提供服务,大多数人将选择到免费的数字图书馆“借书”而不是到书店买书,这个意义的图书馆将是对知识产权制度的彻底否定。如果真是这样,事情就走到了一种极端,这个极端显然也违背了社会发展必须的制度选择,而违反这一制度选择的情形不可能得到社会广泛的认同。所以,数字图书馆要想跨越版权这一道门槛恐怕很难。

如果说保存人类知识,实现知识和信息的自由、平等获取是图书馆永恒的社会意义所在,而数字图书馆又难以跨越版权的门槛去承载这一社会意义,那么,由传统的实体图书馆来承载这一社会意义,至少在短时期内这一格局不会改变。

4.坚守与变革

从图书馆的发展历史来看,各个时代的图书馆各有其社会使命。从保存记录到保存学术与文化,直至今天的保障民众获取知识与信息的制度形式,图书馆的社会使命在变,我们的认识也在不断改变。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国图书馆学界就已经有人认识到:“图书馆的社会价值问题,归根到底,是知识的社会价值问题。”⑤将图书馆存在的社会意义归结为知识传播与保障,认为“图书馆不但在人类知识的普及和造就良好的社会文明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而且在开展学术研究,推动学术发展,促进社会进步方面,也起着不可缺少的知识保障作用”⑥。这是一种较早萌动的信息资源保存与传播利用的思想,但是当时的人们显然还没有将职业理念自觉上升到民主化社会信息保障的崇高信仰上,而仅仅将“知识保障”理解为通过“学术研究”、“学术发展”从而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必要手段和途径。这是当时社会民主政治条件下的必然。

考察一个社会实体的存在意义,就必须同时考察它所处的社会政治与经济环境是否足以构成使其长期存在的平台或者称作“制度安排”。这种由成熟社会经过广泛利益博弈之后所形成的制度将会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图书馆这一社会实体形态在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和民主社会与市场经济的历练下,依然能够在现今的社会结构中占有一席之地,显然可以说明它正处在上述所说的“平台”上,然而和谐社会的制度安排赋予图书馆的又是怎样的一种任务或谓社会功能呢?

按照学术界今天的看法,图书馆不仅仅是一个机构,它更是一种制度⑦,它具有保障民主社会下知识或信息公平获取的特殊功用,因而在权利时代里将作为一种底线公平的最后阵地之一,显示出其独特的重要地位来,也会因此成为社会各方瞩目和关切的对象。当图书馆界在这一认识上普遍承认并真正达成共识,进而充分而有效地履行起这种制度责任来的时候,我们将会看到图书馆界正在执著地坚守着一种人文理想,这种理想源于爱德华兹的“平民化”图书馆,源于杜威的“人民的大学”,源于民主政治的知识普及,源于市场经济的利益制衡。

这种理想不应该是空谈,在不变的理想与信念之下,变化的是实现理念的道路与手段。无论何种理由的自我封闭和理论幻想都将错过技术革新与理念更新的机会,造成整个事业最严重的落后与退化。

如此,就有了一种对兰开斯特预言之意义的理性认识。这个预言告诉我们,信息技术对于图书馆事业造成的冲击和影响是前所未有的,甚至可以说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冲击着图书馆存在的基础⑧,这必将影响到图书馆社会意义的确认,就像社会实体本身伤筋动骨的改变必将引发对其在社会制度架构下所占原有位置的质疑和动摇一样。兰开斯特用他的技术视野展望图书馆的未来,看到的是一个悲观的结局,引发了图书馆界长久的迷思:走在一条技术进步的路上,是否就是走在一条茫茫不归路上?如果说技术是刚,则文化乃柔,纯刚易折;若仅仅只是一味追求技术的进步与应用,而不去坚守由数百年图书馆事业苦苦经营和积累起来的职业精神,则图书馆最多只是在先进技术的支撑下的残喘而已,结果只会在社会制度的安排里丧失其本该肩负的功能和拥有的价值,最终蜕化成一个技术利用的工具,甚至沦落成商品经济中的一员。图书馆的生存之道在于坚持怀着最崇高的理想的同时也坚持利用最先进的技术武装自己、提升自己,依此实现自己既有的理想!为坚守而变革,应该成为我们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纳入追求事业发展与寻求图书馆社会永恒意义这一行动之中时所持有的基本的科学态度。

技术不是迷途,恰恰是我们能够选择的最光明的道路。

5.结束语

图书馆的出现,不是自然进化的产物,而是文明社会理性选择的结果,它的最佳状态也只有在不断的理性选择进程中逐渐达到。不管现实和这个理想状态的差距有多大,我们不能、也不应该看不到图书馆人的努力。图书馆的永恒社会意义也只有在图书馆人不懈的艰辛探寻和理性选择下才能被不断地提及和张扬。“在我国电子图书馆的浪潮和市场经济浪潮同时卷来的时候,如何科学地、准确地评价我们职业的社会意义,把握图书馆情报学教育和研究的方向,是图书馆情报学面临的一大迫切课题。”⑨黄纯元先生生前迫切的期冀,理应成为吾辈现时努力之鞭策。

注释:

Mattew Simon. Willthe Library Survive the Internet? Public Libraries ,2002March/April

②吴建中.21世纪图书馆新论(第二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1

③严怡民.情报学概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

④顾忠华.韦伯学说.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⑤于鸣镝.论图书馆的社会价值——兼论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再度崛起.图书馆界,19901

⑥桑健.试论图书馆的社会存在价值.晋图学刊,19903

⑦范并思等.20世纪西方与中国的图书馆学——基于德尔斐法测评的理论史纲.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⑧数图研究笔记.http  //blog.blogchina.com/article—78420.1167632.html(查询于2005—04—01

⑨黄纯元.关于《电子图书馆的神话.图书馆杂志,19976

(原载2005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