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近年中国信息化研究的重点与热点问题

近年中国信息化研究的重点与热点问题

更新时间:2025-0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姜爱林摘要 文章回顾了我国信息化理论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指出了其不足,并指出了今后的发展趋势。中国很多学者探讨了信息化的概念,但至今仍是众说纷纭,尚无统一的定义。⑥对中国信息化模式的选择问题,有学者认为以分阶段进行为宜,即第一个阶段采用赶超策略的产业干预模式,第二阶段采取间接调控与自由放任模式。二是企业信息化的现状、障碍与对策建议。⒃ 三是企业信息化建设问题。⒅ 五是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竞争问题。

姜爱林(国土资源部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地政研究中心 北京 100029

摘要 文章回顾了我国信息化理论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指出了其不足,并指出了今后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信息化 理论研究

近年来,信息化的理论研究十分火暴,与20世纪90年代以前相比,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把信息化当作21世纪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来研究。科研院所纷纷将信息化列为重大战略研究项目;而政府纷纷制订信息化发展的专门规划,并将其列为未来的重大战略内容。二是把信息化当作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来研究。有专家评说,城镇化、信息化是21世纪初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两大增长点。对此,很多学者深信不疑。三是把信息化当作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来研究。信息化、城镇化、经济全球化21世纪的三大趋势,这一认识已引起了中国学者的极大关注,并且,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达到较高的水准。四是把信息化当作一门新兴学科来研究。近年来,有关信息化科学论文、著作与日倶增,增速很快,不仅培养层次越来越健全——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生及博士后应有尽有,而且在新一轮国家学科构建中专门设置了“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与科学技术”等一级学科,使信息化科学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归纳起来看,信息化理论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着重体现在信息化的一般理论的研究和信息化的相关问题的研究。

1.关于信息化一般理论的研究

1.1信息化的概念与特征

信息化是一个年轻的、新兴的概念,算起来也不过几十年的时间。然而由于信息化本身的魅力,这一概念很快风靡全球,并被人们广泛认可。中国很多学者探讨了信息化的概念,但至今仍是众说纷纭,尚无统一的定义。据不完全统计,关于信息化的定义在中国虽不足20年,但算下来也不下二三十种。信息化的特征是由其定义派生而来的,因而有关信息化的特征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①

1.2信息化的内容与体系

1997年,全国第一次信息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了国家信息化体系的概念,并把国家信息化的内容归纳为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人才、信息政策法规和信息化标准等6个方面,俗称国家信息化体系六大要素。汪向东、韩建新等学者对其进行了探讨,并基本赞同这种内容体系②。也有学者认为,信息化的内容应包括产品信息化、企业信息化、产业信息化、国民经济信息化、人民生活信息化等。③究竟信息化的内容包括哪些?体系如何?学者仍在进一步探讨。

1.3信息化的基本标志与发展模式

有学者指出,衡量信息化的基本标志有很多方面,但至少包括信息化观念的深入程度、信息化的开发利用、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完善、信息产业为支柱产业等几个方面。④至于发展模式,观点林立,论述较多:有的学者认为,从国际上看,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美国模式和日本模式⑤;也有学者认为,从总体上说,信息化模式主要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模式、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新兴工业国家模式、民族经济模式等几种。⑥对中国信息化模式的选择问题,有学者认为以分阶段进行为宜,即第一个阶段采用赶超策略的产业干预模式,第二阶段采取间接调控与自由放任模式。⑦就目前看,跨越式发展模式堪称主流,并被官方认可。

1.4信息化的发展战略与发展趋势

信息化的发展战略事关信息化发展方向、速度与效益,因此,历来备受学者们的关注。不少学者认为,中国信息化发展要实行赶超战略即凭借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要循序渐进,应先工业化再信息化。这两种观点争论十分激烈,但主流的观点是倾向于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⑧另外,一些学者在探讨中国信息化发展战略的过程时,还用不少篇幅去专题研讨西部信息化发展战略问题。(⑨对信息化的未来发展趋势的论述也很多,一种观点认为以人为本的智能化将是信息化的未来 另一种观点认为未来信息化将是领域信息化、区域信息化、企业信息化。 还有学者认为未来信息化将呈现出十大发展趋势。 总的看,主要集中在信息化的技术开发应用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等方面。

1.5信息化的机遇与挑战

面对信息化大趋势既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对此,学者们颇有认识。有的从网络的角度论述信息化的机遇,有的从信息产业的角度论述信息化的机遇,还有的学者从信息经济的角度论述信息化的机遇。 这些机遇多半是针对中国而言的。关于挑战的论述也十分丰厚:有学者认为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信息化将面临三大挑战,即发达国家信息网络化的挑战、周边国家信息网络化的挑战与信息网络化对经济体制的挑战。 也有不少学者认为,当前中国信息化正面临更多挑战,即体制挑战、人才的挑战、诚信问题的挑战、信息问题的挑战、信息化效率的挑战、信息公开化的挑战。

2.关于信息化的相关问题研究

2.1企业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是信息化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近年来,学者们对企业信息化进行了多方法、多途径、多种类的探讨。据粗略统计,仅近两年,有关企业信息化的文章大约有30—50篇。这些研究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信息化的概念、分类与特点。很多论著在开篇都论及了这3个问题,且观点不尽一致。二是企业信息化的现状、障碍与对策建议。如刘力的《国家重点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及对策》、李晓东的《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障碍及对策建议》等。 三是企业信息化建设问题。不少学者就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原则、指导方针、任务与发展重点等进行了分析探讨。 四是企业信息化管理问题。如许建钢的《企业革命管理信息化》、侯求学的《企业信息化管理应注意的几个内外关系》、刘建一的《企业管理制度引起的信息化障碍》、李大勇的《信息技术对企业重组的双重影响及其投资策略》等。 五是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竞争问题。 六是网络企业发展问题。如薛有志的《论网络企业的发展走势》对网络企业的内涵、性质、经营要素及发展前景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

2.2区域信息化

从全球角度而言,区域信息化主要是全球信息化,这是近几年的一个热点。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章有:林茂荃的《全球信息化新进展及其趋势综述》、张金鸾的《全球信息化对我国信息服务业的影响探析》、郑英隆的《信息产业的全球化态势与中国区域竞争力》等。归纳起来看,研究的内容大致包括4个方面:一是全球信息化的产生与发展;二是全球信息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三是全球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四是全球信息化的发展趋势。(21)从国内角度而言,当前区域信息化研究的热点主要有3:一块是城市信息化与数字城市。如辜胜阻的《城镇化与数字城市》、江平的《我国城市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误区》、伞锋的《加强城市信息化建设,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姜爱林的《奥运科技与中国城市信息化发展》、周晓频的《数字城市是城市的终极目标》等。20006月与20015月在上海举行的两届亚太地区城市信息化高级论坛,都曾专题研讨了城市信息化问题。(22)另一块是沿海地区信息化问题。由于东部经济比较发达,又与国外贸易交往较多,因而,沿海信息化较为迫切,故而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对象。(23)还有一块是西部信息化问题。西部信息化成为关注的热点源于中国西部大开放政策出台与推进,研究的内容很庞杂,主要内容有:一是信息化与西部区域发展问题;二是西部信息化人才问题;三是西部信息化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原因;四是西部信息化的政策建设;五是西部信息产业发展战略问题;六是西部信息化规划问题等。(24)

2.3信息化与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与信息化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以至于不少人把信息化等同于知识经济。分析近年来的研究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知识经济与信息经济;知识经济与信息技术;知识经济与信息服务业;知识经济与信息产业;知识经济与信息人才发展;知识经济与图书馆建设;知识经济与信息资源管理;知识经济与信息教育(25)在大量的论著中,李富强撰写的《知识经济与信息化》颇具代表性,是一部走在前列的专著。该书计有320多页近30万字,从10个方面研究了知识经济与信息化问题:一是知识经济的崛起;二是面向知识经济,促进国民经济信息化;三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产业;四是面向知识经济的企业;五是信息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六是以数字化、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七是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八是统筹规划,发展网络经济;九是企业信息化;十是知识经济与创新发展。该书指出: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就是在充分知识化的社会中以智力资源的占有、投人和配置,知识产品的生产、分配和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在中国大力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探讨知识经济及信息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相互的关系是有特殊重大意义的。(26)此外,关于知识经济与传统产业的关系问题也是研究的一个热点和重点,不少一流的经济学家也亲自上阵,以拓展知识经济的广阔天地和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地位与作用。(27)

2.4信息化与经济发展

信息化与经济发展的研究是近年来宏观经济学研究中的重中之重,它直接关系中国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及动力问题。这方面代表性的论著有:李京文主编的《信息化与经济发展:国际会议论文集》、陈湛匀的《改变世界的网络经济》、萧琛的《全球网络经济》及李晓东的《信息化与经济发展》等。(28)李晓东博士的《信息化与经济发展》一书是一本系统论述信息化与经济发展的专门著作,该书计有1120万字270余页,大致包括10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信息革命与世界信息化;二是信息化与经济增长的理论联系;三是世界信息化发展的总体趋势;四是世界信息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五是美国经济发展历程及阶段划分;六是美国信息化水平测算与发展模式;七是美国信息化发展的几个主要方面;八是中国经济发展及特征分析;九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道路的选择;十是中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与对策。该书立足于发展中国家利用信息化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实施赶超战略这一指导思想,研究探讨中国信息化的发展问题。该书指出: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各国综合国力与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在这一背景下,世界各国都把加速信息化进程视为新型发展战略:发达国家希望实施信息化战略,保持自己科技领先与经济的快速增长;发展中国家则渴望通过推进信息化进程,用信息化促进现代化,以加快本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在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上的差距。(29)

2.5信息化与城市发展

信息化与城市发展论及最多的有3个方面:一是信息化与城市化问题;二是城市信息化问题;三是信息产业与城市发展问题。信息化与城市发展的论著并不多见,除了城市信息化、数字城市的论述近年来有所增加以外,其他部分都很少。在科学出版社策划出版的“城市发展与规划丛书”中,阎小培撰写的《信息产业与城市发展》一书是一本有相当独到见解的著作。该书从技术进步入手,在综述和吸收中外有关信息产业与城市发展关系研究的基础上,运用但又不囿于城市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剖析了信息产业发展对广州城市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空间地域结构的影响。该书共有20万字230余页,大致包括6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信息产业与城市发展研究述评;二是产业结构演变与信息产业发展;三是信息产业与城市经济发展;四是信息产业与城市社会结构变化;五是信息产业的空间发展及其对城市地域结构的影响;六是城市发展的未来趋势——信息城市。该书有不少创新之处,如关于信息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的论述、关于社会结构中对中国当前四类社会阶段的划分的论述、关于现代信息密集服务业在策动经济增长中的功能的论述以及以广州为例分析信息密集服务业与城市地域结构的关系与趋势的论述等。另外,该书作者以问卷调查为基础,以政府的发展规划为依据,以既有研究结论为论据,分析城市发展的一般趋势,并在此背景下,分析了广州市发展的未来趋势及主要问题和挑战,提出了政策建议。(30)

2.6信息化与WTO

入世在即,信息化研究当然也不甘错失良机。研究的内容大致包括:一是WTO与信息化;二是WTO与信息经济;三是WTO与信息产业;四是WTO与信息技术;五是WTO信息管理;六是WTO与软件产业;七是WTO与信息服务业等。比较有代表性的论著有:于清文等人的《WTO与中国信息技术产业》、王选庆的《加人WTO对我国信息产业的影响和对策》、姜爱林的《WTO21世纪初中国信息化发展》、林大建等人的《加入WTO对中国信息产业的影响》等。关于加人WTO后对信息产业的影响,大多数学者认为是利大于弊。从正面影响看,有学者认为加入WTO后有6个方面的影响:一是政企分开步伐加快,各项改革顺利进行;二是宏观调控力度明显加大,行业管理进一步加强;三是实现了观念“四变”,即变封闭的观念为开放观念、变求全的观念为突出优势的观念、变求稳的观念为求进的观念、变守旧的观念为创新的观念;四是大大推动信息产业体制的改革步伐和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五是将进一步扩大中国信息产业的对外开放度,即加入WTO后为中国信息产业及早步入国际化道路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加入WTO后为扩大信息产品出口提供了新的机会、加入WTO有利于信息产品出口在国际市场上获得较为公平合理的待遇、加入WTO有利于增强信息产业全方位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的能力;六是大力推动中国的信息产业结构调整。也有从利用外资的角度探讨了利好影响:一是更公平的竞争环境;二是更自主的营销决策;三是更完整的经营链条;四是更好地维护技术主权。五是更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六是更自由的跨国经营环境;七是更广阔的中国国内市场。从负面影响看,有学者认为加入WTO后,中国信息产业面临两大影响:一是竞争力较弱,发展起来非常困难,难以抵挡国外IT企业竞争的冲击;二是随着中国市场对外扩大开放,大量外国企业将蜂拥而至,届时,中国企业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也有学者指出,不利影响有6个方面:一是中国信息产业刚刚起步,信息化程度并不高,现有的国营信息企业难以与国际性跨国公司抗衡;二是信息产业在总量上虽有相当规模,但质量并不高,特别是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三是信息管理体制比较落后,垄断严重,条块分割,产学研脱节,缺乏竞争力;四是短期内我国中小信息企业将受到程度不同的冲击,不少企业将关门倒闭;五是成员国电信产品使中国的不少电信产品的价格严重受挫;六是知识产权的国际化保护加强,将会使中国的某些信息产品的出口受到相应的限制。(31)

3.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20多年来,中国学者不仅开始关注而且也开始大规模地研究信息技术、信息经济、信息产业、信息服务业等信息化问题。从一个侧面看,文章之多,著作之丰富、内容之广泛是改革开放前所不能比拟的。然而,也有美中不足:一是研究的系统性不够。似乎人人都在研究,所有的报纸杂志都在刊载,但内容显得庞杂、紊乱,让人理不出头绪。二是研究的倾向性太浓。信息化只是经济发展中的动力之一,是社会科学中的一个枝节,然而,现在不管什么研究,也不管什么经济发展,都十分热衷于、倾向于与信息化“挂钩”,好像是一“化”就灵,一“化”解千愁。这种非正常现象其实是一种误区。三是研究的期望值太高。很多学者断言,21世纪是信息化的世纪,也有个别学者狂言,要求用信息化取代工业化,进而一步到位实现现代化。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不切合中国实际的。信息化研究成果与工业化、城镇化的研究成果一样,不可能代替具体的实践过程与实践活动。只有把理论变为行动的指南,才有社会价值。四是研究的关联度不够。只重视研究信息化,追求纯而又纯的信息化。事实上,信息化脱胎于工业化,也离不开城镇化,所以,必须与其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探讨。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认不清这个问题,研究只能走进死胡同。

21世纪是信息化不断发展的世纪。展望未来10年,中国信息化的研究将呈现如下趋势:一是研究手段智能化;二是研究方法多样化;三是研究主体多元化;四是研究内容适用化;五是研究成果实践化。

注释:(www.daowen.com)

①乌家培.经济信息信息化.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汪向东.信息化:中国21世纪的选择.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李富强.知识经济与信息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姜爱林.21世纪初用信息化推动城镇化的战略选择.经济学动态20019

②汪向东.信息化:中国2l世纪的选择.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韩建新.信息经济学.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赵小凡.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http//www.setc.gov.cn/xxh/xxh-main-0018.html

③左美云.从信息化涵义看我国信息化建设.计算机世界,19989

④韩建新.信息经济学.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

⑤⑥⑦李晓东.信息化与经济发展.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⑧徐匡迪.工业化、信息化与我国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求是,20011;吴基传.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人民日报,2000—12—5;林毅夫.信息化也要走比较优势之路.国研网,2000—5—16

⑨张昭.我国西部信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011

⑩龚克.以人为本的智能化将是信息化的未来.经济日报,2000—8—24

国研.中国信息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宏网,2000—12—30

乔扬.21世纪信息化大趋势.网络与信息,20001

⒀厉以宁.网络对中国绝对是机遇.中宏网2000—10—30;张铁锋.信息化:中国电信业的历史机遇.人民邮电报,2000—10—27;李光.信息网络化给我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4

桂世镛.迎接信息网络化的挑战.人民日报,2001—8—13

本书编写组.学习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文件问答.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姜爱林.WTO2l世纪初中国信息化发展研究.财贸研究,20013

李晓东.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障碍及对策建议.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1;刘力.国家重点企业信息化现状及对策.中宏网,2000—12—30

⒄吕新奎.中国信息化建设将重点抓三方面.中宏网,2000—11—30;谢新洲.论我国企业信息化与信息环境优化.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5;方德英.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条件和策略.洛阳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2

许建钢.企业革命管理信息化.中宏网,2000—11—30;刘建一.企业管理制度引发起的信息化障碍.中宏网.2001—3—30;侯求学.企业信息化应注意处理好的内外关系.国研网,2001—4—30;李大勇.信息技术对企业重组的双重影响及其投资策略.中国软科学20011

⒆马路.企业信息化与信息竞争.中宏网,2001—7—30;侯颖锋.企业反竞争情报研究.情报理论与实践,20006;谢康.企业信息化的竞争优势.经济研究,19999;李春茜.企业信息系统与企业竞争优势.情报科学,20014;汪传雷.信息企业竞争风险的战略与策略.图书情报工作,20015

⒇薛有志.论网络企业的发展趋势.光明日报2000—11—28;叶龙.网络世纪与中国企业家.中宏网,2001—2—20;严怡民.关于发展我国企业信息网络的思考.情报理论与实践,20005

(21)林茂基.全球信息化新进展及其趋势综述.科技进步与对策,19985;郑英隆.信息产业的全球化趋势与中国区域竞争力.中国软科学,20012

(22)辜胜阻.新经济的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武汉:武汉出版社,2001;江平.我国城市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误区。http://www.drcnet.com.cn/htm/-docu.n/84BE30212FOE1548256AB2007A89B.as;伞锋.2001年首次“中国经济50人论坛”讨论会综述.经济纵横,20016;周晓频.数字城市是城市的终极目标.人民日报,2000—5—24;段尧清.论城市信息化建设.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3;学林.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思路研究.情报学报,20005

(23)刘渊.珠江三角洲城镇信息化创业发展的几点设想.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游宪生.福建信息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福建理论学习,200012

(24)陈群.信息化与西部区域发展.上海经济,20005;张保明.大力推进西部信息化建设.科技日报,2000—4—16;庞红梅.西部地区信息资源现状及对策研究.情报资料工作,20011;陈昆玉.云南省信息产业现状及其发展对策.情报杂志,20011

(25)刘国斌.试论知识经济、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三者关系,吉林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3;吕建辉.知识经济及其经济信息知识资源特征分析.图书情报工作,200010;王进孝.知识经济的形势及高层次信息资源管理及人才任务.图书情报工作,200011;甘利人.论知识经济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情报理论与实践,20006;黄奇.知识经济与信息经济.情报理论与实践,20011;罗辉.论知识经济与信息教育.江苏图书馆学报,20012

(26)李富强.知识经济与信息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1998

(27)吕政.正确认识知识经济与传统产业的关系.人民日报,2000—10—17

(28)李京文.信息化与经济发展:国际会议论文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陈湛匀.改变世界的网络经济.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萧琛.全球网络经济.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

(29)李晓东.信息化与经济发展.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30)阎小培.信息产业与城市发展.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31)王选庆.加人WTO对我国信息产业的影响和对策.http//203.93.31.250/elec-info;林大建.加人WTO对中国信息产业的影响.中国经济时报,2001—7—5;姜爱林.WTO21世纪初中国信息化发展研究.财贸研究,20013;于清文.WTO与中国信息技术产业.余永定.中国“人世研究报告:进人WTO的中国产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刘华.人世后国内信息服务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图书与情报,20011;李国保.人世为信息产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图书情报工作,20014;耿培环.试论面向WTO挑战的中国信息产业发展.情报杂志,20015;旭日:经济学家解说加人WTO的中国将面临的三大挑战http//WTOinfo.hainan.net/cgi-bin/It-read.php? id—286

(原载2002年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