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长三角现代文化圈推进城市图书馆合作与发展

长三角现代文化圈推进城市图书馆合作与发展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章提出了拓展长三角城市图书馆合作的框架思路。打造长三角文化圈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推进城市图书馆的合作与发展,既是传承历史的必然,更是顺乎形势的需要。江、浙、沪三地此前已各自开展了不同程度的区域内图书馆合作。因此,打造长三角城市图书馆合作网,成为共建长三角现代文化圈的现实要求。同年12月25日,“第一届长江三角洲城市图书馆发展论坛”在上海举行。以“和而不同”的资源特色,促进长三角和谐文化的发展。

长三角现代文化圈推进城市图书馆合作与发展

杨建新(浙江省文化厅 浙江杭州 310007

摘要 作者认为,推进长三角城市图书馆的合作与交流,实现图书馆资源的共建共享,为建设长三角现代文化圈添砖加瓦,意义十分重大。文章提出了拓展长三角城市图书馆合作的框架思路。

关键词 城市图书馆合作 资源共享 长三角现代文化圈

随着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长三角城市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长三角现代文化圈已初露端倪。积极参与并推动长三角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是浙江省委、省政府实施的“八八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浙江推动自身可持续发展、提升综合竞争力、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现实要求,更是建设文化大省的迫切需要。在此大背景下,推进长三角城市图书馆的合作与交流,实现图书馆资源的共建共享,为建设长三角现代文化圈添砖加瓦,无疑有着十分现实的意义。这里,谨就如何打造与建设长三角图书馆这个“子文化圈”的课题抛砖引玉,以求教于大家。

①本文为浙江省文化厅厅长杨建新于2005112在第二届长江三角洲城市图书馆发展论坛上所作的专题报告

一、合作与交流,长三角一脉相承历史必然和文化发展的现实要求

长三角地域相连,经济相通,因而文化的相互关联、交融、渗透、影响、包容、吸收不仅是古已有之,当今更趋发展。打造长三角文化圈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推进城市图书馆的合作与发展,既是传承历史的必然,更是顺乎形势的需要。

长三角地区藏书之风源远流长,最早可上溯北魏。据范凤书《中国私家藏书概述》、吴晗《两浙藏书家史略》等书籍记载,从古代至近现代,全国共有藏书家4715人,主要分布在华东地区,其中尤以浙江、江苏、山东、福建为最,仅江、浙两省就占到43.6%。明代天一阁是现存最早的藏书楼;浙江著名的皇家藏书楼文澜阁与扬州的文汇阁、镇江的文宗阁并称“江南三阁”。浙江著名的一代藏书大家刘承干——浙江湖州南浔嘉业堂藏书楼的创办者,其藏书开始倶存上海寓庐,当时与蒋汝藻、张钧衡为沪上藏书鼎立之三足,遐迩闻名,而刘、蒋、张三人均为浙江南浔人。从古到今,在江苏、上海、浙江三地图书馆的馆藏里,地域文献资源互存的情况也比比皆是。

长三角城市图书馆群所拥有的独特的文化资源和人力资源,是彼此互补共享的重要前提。长三角各城市所辖区域内的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总共有100个左右,约占全国公共图书馆总数的3.6%;大专以上院校图书馆达300所左右。公共图书馆现有藏书总量约8300万册(件),约占全国公共图书馆藏书总量的20%。长三角地区公共图书馆与院校图书馆现有的软硬件资源以及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构成了彼此互补共享的重要基础。江、浙、沪三地此前已各自开展了不同程度的区域内图书馆合作。如上海有中心图书馆与分馆制及上海教育网络图书馆网,江苏有江苏省工程技术文献信息中心,浙江有浙江图书馆、浙江大学图书馆、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三大系统为龙头的高层读者互阅和联合知识导航网等等。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下,交流、合作、共享与联合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发展的主旋律。图书馆作为人类文化知识遗产的主要保存地、市民获得终身教育的重要场所和知识信息的集散地,对一个地域的文化发展和人才培养起着信息提供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作用。但每一个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技术和能力都是有限的,没有哪一个图书馆能够单纯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满足所有读者的信息需求,长三角的图书馆事业要繁荣,就必定要互补、联动和协作,走合作发展之路。因此,打造长三角城市图书馆合作网,成为共建长三角现代文化圈的现实要求。

近年来,江、浙、沪三地的文化部门对长三角文化交流与合作倾注了极大的热情,长三角城市图书馆合作已开始启动,并且其合作共享内容已由最初的文献实物拓展到了图书馆全方位的专业领域和最新的现代化服务手段。200464,浙江图书馆、宁波市图书馆、绍兴图书馆等与上海、江苏的16个图书馆签订了长三角城市图书馆讲座资源共建共享协议书。同年1225,“第一届长江三角洲城市图书馆发展论坛”在上海举行。2005630,“长江三角洲城市图书馆发展论坛——数字图书馆技术与规范”高级研讨班在浙江图书馆举办。上半年,江、浙、沪三省(市)的图书馆学会作为论坛的秘书班子,研究起草了《长江三角洲城市图书馆合作章程》。101921日,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图书馆学会联合开展了青年图书馆工作者国际化人才培养计划,举办了“国际会议论文写作”辅导培训班。所有这些,不仅为构建长三角城市图书馆服务网络奠定了基础,而且有力地推进了江、浙、沪三地多领域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为打造长三角现代文化圈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可以说,长三角城市图书馆的合作,是整个长三角地区文化合作进程中起步最早、工作最扎实、成效最明显的一个领域,我们对此给予赞赏和肯定。

二、和而不同与互促共荣,长三角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需求

以文化资源的交流共享,培育长三角文化发展“内动力”。文化的发展既需要“外动力”的促进,也需要“内动力”的推动。“外动力”是文化发展的外部环境,包括经济基础、文化氛围、政策推动、法制保障、人才资源等,而“内动力”是指文化在发展中产生的一种内在的发展要求和自我推动力。古往今来,当地域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产生内部资源的整合,以一种积极的姿态向外渗透延伸,形成区域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流;同时,这种交流又对地域文化的发展产生推动。城市图书馆的交流合作,既是一种充分利用长三角地区丰富的信息资源的有效途径,又是一种整合文化资源、放大文化交流成效的积极手段。长三角是目前我国城市图书馆网络化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坚实的经济基础、日趋完善的市场环境与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长三角城市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外动力”,而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利用成果为长三角城市图书馆的合作交流奠定了“内动力”基础。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长三角城市图书馆的资源优势,共建共享,加强整合,形成网络,改善服务,可谓正当其时。(www.daowen.com)

以“和而不同”的资源特色,促进长三角和谐文化的发展。“和而不同”语出《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其实质是强调矛盾的统一和均衡,达到总体上的和谐。一种声音谈不上动听,一种颜色构不成绚丽,一种事物形不成丰富,承认差异,承认多样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互相包容,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这就是和而不同的本质,从这个意义上讲,和而不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长三角文化相融相通、一脉相承,但又各有千秋、各具特色,长三角的公共图书馆无论在馆藏、研究、服务、人才及专业领域,也都具有各自的优势,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因此,在努力形成“和而不同、多样互动、开放包容、充满活力”的长三角现代文化生态格局下,我们要十分重视保持并发展地域文化的特色,巩固并强化各地文献信息资源和服务的优势。并在此基础上,本着取长补短、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携手合作的精神,找准定位,推进合作。

以人本文化的先进理念,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以人为本,服务社会,造福百姓,这是长三角文化合作发展的根本着眼点。因此,要自觉地把长三角城市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纳入长三角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之中。长三角城市图书馆作为城市文明的象征,是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基地,实现图书馆资源的共建共享、共同发展,是政府执政为民宗旨的具体体现。因此,各级文化行政部门有责任精心谋划,形成有效机制,切实加以推动。在这方面,上海中心图书馆等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的成功经验值得推广。要在科学规划的前提下,积数年、十数年之努力,实现跨区域、跨系统、跨行业的合作,逐步建成与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特色相适应的城市图书馆系统,更好地满足城市各行各业市民的需求。通过长三角图书馆联盟与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的建立,营造社会和谐发展的精神氛围,努力让利用图书馆成为市民的生活方式,为创建学习型城市作出贡献,使长三角这个中国经济的活力圈同时成为中国文化的繁荣之地和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先进样板。

以文化精神的培育张扬,进一步增强综合竞争力的“软实力”。文化精神,是一个区域共有的人文背景和禀赋特征,是健全社会的一种精神力量,是社会生产和创造的推动力。长三角未来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力量,尤其是共育长三角文化精神。我们把这种精神归纳为奋发向上、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敢为人先、勇于实践的创新精神,迎难而上、一往无前的拼搏精神,以及加强协作、互惠互利的共赢意识,居安思危、不进则退的忧患意识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开放意识,求真务实、义利并重的效率意识。应当说,开放精致的海派文化、含蓄温和的吴文化、激越奋进的越文化,形成了长三角地域文化的传统特色。如今,长三角数千年历史培植的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正在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得到张扬,从而形成新的长三角文化精神。然而这一进程才刚刚开始,需要借助空间和时间,通过众多载体和手段才能得以实现,其中图书馆就是不可或缺的依托。因为图书馆是实施精神文明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是传播知识、交流信息的重要平台,是文化精神得以扩大影响的重要基地。要不断提高长三角城市图书馆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在多样互动、资源共享的合作交流中,实现图书馆综合效益的最大化,从而为人的素质的提高,也即软实力最关键要素的强化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整合资源与持续发展,拓展长三角城市图书馆合作的框架思路

建立长效合作机制。这个长效机制应包括政府间的协调机制,建立合作所需的循环互动机制,统一的游戏规则,可行的利益机制,合作的保障机制等,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可控性。同时,要建立高效简便的反馈机制、灵活机动的调整机制,以便根据情况的实时变化、具体环境的改变而调整合作的方式及运行机制等。在这方面可借鉴国外的经验。如美国图书馆界的合作非常多,大多以图书馆联盟的形式开展,据有关资料显示,美国现有200多个图书馆联盟,其中有相当规模的就有150多个。因此,应当考虑在以往合作的基础上,以长三角城市图书馆论坛等为阵地,构建一个稳定有效的、制度化的图书馆联盟,在长三角文化合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形成双重开放体系。长三角城市图书馆合作的着眼点不应仅限于区域内的交流与互补,更应有国际观念和世界眼光。因此,应形成内部全方位互通与外部最广泛开放的双重开放体系,面向全国、面向世界,善于吸取、吸纳、学习、借鉴所有外部的经验与成果,并主动与全国及世界上的先进同行进行交流,开展多形式的合作。应该依托各地的图书馆网络和文化信息网站,充分运用与时倶进的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共建长三角文化信息网络,加速和引导区域文化资源的合理流动,推动区域文化大市场的形成。

完善人力资源保障。长三角各图书馆的合作为相互学习,获取对方先进的管理知识、经验和技能创造了条件。要认真研究公共图书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责任,研究信息化、数字化所带来的新情况、新挑战,包括对文献馆藏、服务方式和信息交流带来的变革等,集思广益,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社会的需求。要积极开展专业交流与人才培训,拓展思路,加速创新。要注重增强图书馆人员的服务意识,特别是要加强职业理念和职业素质的培训和教育。通过各项活动的组织实施,使成员馆的人才队伍快速成长,成为现代图书馆所需的复合型人才。

打造特色文化品牌。长三角现代文化圈的建设要十分重视保持并发展地域文化的特色和优势,保护文化的差异和多元。“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同样道理,越是浙江的甚至越是绍兴的、宁波的,就越是长三角的,越是中国的。所以,各地在加强图书馆建设时,一定要注意扬长避短,形成并保持特色,这个特色至少应包括地域特色、文献特色、研究特色、服务特色、技术特色等,努力创造出图书馆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文化品牌,形成优势,从而更好地在构建长三角现代文化圈进程中发挥作用。

构建公共服务平台。公共图书馆的天职就是向广大人民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这是我们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结点,也是检验长三角图书馆合作成效的唯一指标。因此,长三角城市图书馆的合作,必须紧紧围绕这一宗旨,无论在研制规划、设定目标、构建机制、采取措施等各个方面,都要体现这一宗旨,实践这一宗旨。从图书馆的业务角度来讲,就是要通过有效的内部管理以及对馆藏资源的科学利用,建立方便快捷的检索系统,使得读者能够极为迅速方便地从中获取所需的有效信息。从这个角度着眼,长三角的图书馆应尽快努力建立文献传递、馆际互借、书刊赠送和交换的一整套办法,实现各馆文献资源以及各项业务的全面合作,着力形成公共文化服务平台。这方面有许多工作可以做,比如说,推进三地数字图书馆联网,构建读者服务联盟,建立通阅通借一卡通网络,实现长三角地区图书馆书目数据库的联合查询服务,合作开发长三角图书馆网上参考咨询和文献提供互动平台项目、图书馆继续教育平台,开设长三角城市图书馆论坛(或联盟)网站等。

打造长三角现代文化圈,积极推进长三角城市图书馆的合作共建,使三地图书馆互利共荣、协调和谐、永续发展是我们共同的目标。我相信,建设长三角城市图书馆共建共享的合作网络,一定能推动三地图书馆事业的快速发展,并形成区域文化创新的先发优势,从而为全国图书馆界的合作交流,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各领域的建设探索经验,提供示范。

(原载2005年第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