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湖南城市发展战略研究成果

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湖南城市发展战略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10章基于生态文明城市评价的湖南城市发展战略拓展分析10.1基于“四化两型”战略的湖南生态城市发展途径分析发展绿色经济,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有效途径。10.2湖南生态文明城市发展战略实例10.2.1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思路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正式获批成为国家“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湖南城市发展战略研究成果

第10章 基于生态文明城市评价的湖南城市发展战略拓展分析

10.1 基于“四化两型”战略的湖南生态城市发展途径分析

发展绿色经济,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有效途径。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切实加强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湖南处在两个规划的衔接点上,也处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湖南加速前进的重要赛道上,同时还处在转方式、促“两型”的关键时期,站在新起点,湖南将以什么样的新引擎推动科学发展?省委省政府顺应当前国内外发展大势,立足湖南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集中全省人民的智慧,作出了推进“四化两型”的战略抉择。“四化两型”是指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一战略具有三个鲜明特征:

第一,主题的时代性。“四化两型”体现了坚持科学发展主题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的有机统一。它强调的是又好又快发展,凸显的是“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倡导的是资源节约、绿色健康生产方式。因而,这是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战略,是加快发展的战略,也是转型发展的战略。

第二,内容的科学性。“四化两型”有两个核心要素,一个是“四化”,这是实践途径;一个是“两型”,这是发展目标。“四化”要由“两型”来引领,“两型”要通过“四化”来带动。同时,“四化”与“两型”各自构成要素又具有必然的内在联系:新型工业化是龙头,农业现代化是基础,新型城镇化是主平台,信息化是支撑其他“三化”及“两型”的手段。“两型”不仅仅是节能减排,也不仅仅是“两型”经济,而是符合“两型”要求的经济、体制、社会、生态的综合体,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特征的发展方式与文明形态。

第三,体系的完整性。“四化两型”战略由“四化”带动、“两型”引领、加快“四个转变”(即经济结构由不合理、不协调向协调发展转变,经济增长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资源利用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城乡发展由二元结构向一体化发展转变)、实现“四个发展”(即优化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和人本发展)、建设“四个湖南”(即创新型湖南、数字湖南、绿色湖南和法治湖南)、做到“一个率先”(即率先建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争做科学发展的排头兵)等一系列发展思路组成。这些发展思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构成“四化两型”的战略整体。

“四化两型”战略与“一化三基”战略既一脉相承,又有深化提高,具有一贯性、连续性和创新性,是继承和创新的统一。继承主要体现在:“四化两型”战略坚持并突出了“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总要求,承接并拓展了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战略重点,强调并彰显了为科学发展打基础的重要思想。创新主要体现在:“四化两型”战略理清并反映了新型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联系,顺应并对接了当今信息化的发展趋势,突出并丰富了正在进行“两型”试验的特色。

基于“四化两型”战略,湖南城市发展需要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积极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湖南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加快城市生态化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城市生态化建设,是一项战略性、长期性的庞大系统工程,要强化全社会意识和责任,使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成为全社会自觉的行动;要推进相关的知识、技能、法律法规等宣传和学习,使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落到实处,取得实效;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从一滴水、一度电做起,扎扎实实做好每一件工作,使城市生态化建设真正走进单位,走进学校,走进企业,走进社区,走进家庭,融入每个社会成员的工作和生活

加快城市生态化建设,必须坚持以构建学习型社会为载体,促进创新发展步伐。首先,要提高建设学习型城市、学习型城区、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机关和学习型家庭的共识,全面落实全民学习、知识创新的社会环境;其次,要充分运用市场化、法制化等手段,切实保证体制和机制创新,充分发挥个人、企业和行业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再次,要以先进的产业体系、技术体系、政策体系和强有力的监管体系为保证,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把城市生态化建设贯穿于整个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使经济发展与节约资源、环境保护相协调。

加快城市生态化建设,必须明确目标,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明确把“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列入建设“两型”社会的重点。一是要抓好重点耗能行业,积极推进建筑节能,通过与企业签订节能目标责任书,督促和帮助企业通过提高管理水平降低能耗,淘汰能耗高、污染重、占地多、效益低的劣势企业,通过优化设计、使用环保材料等途径,降低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二是要通过加强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建立耕地保护责任体系,全面落实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等制度,突出抓好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三是推进城市节水设施建设,加强水资源治理和保护,加快节水技术开发,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四是要通过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严把项目审批关等手段大力节约原材料。此外,要坚持建设与保护并举,加强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加强环境治理,减轻环境压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使城市建设更加美好。

10.2 湖南生态文明城市发展战略实例

10.2.1 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思路

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正式获批成为国家“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按照规划,2008—2010年是试验区建设的第一阶段。2011—2015年,是长株潭试验区改革建设的第二阶段,也是湖南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按照总体部署,2011—2015年,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将初步形成“两型”特色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2016—2020年,将完成“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的主要任务,形成“两型”社会体制机制和新型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模式。

目前,长株潭城市群正在加快完成核心地区空间开发与布局、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城市群交通网络、生态建设、水资源综合利用、物流业发展和工业布局等10个专项规划,以及五大示范区总体规划编制。

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正着力推进基础产业和生态环境建设。其中,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和民用航空航天项目;生态修复工程重点推进湘江流域综合治理,发展循环经济和规划生态建设。

长株潭城市群将率先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机制,率先积累传统工业化成功转型的新经验,率先形成城市群发展的新模式。从2008年到2020年,长株潭城市群各项改革将分三个阶段完成。此外,长株潭城市群还将致力于改善金融生态,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吸引境内外各类金融机构在这一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在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规划的主题思路下,湖南城市的发展思路应当把创新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根本动力。传统能源总有一天会枯竭,如果传统能源枯竭而又没有开发出新的绿色能源,“两型社会”建设乃至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都无从谈起。因此,解决能源资源短缺与人类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不仅要做到保护和节约能源资源,而且要不断创新发展理念、技术手段和管理模式。发展理念的创新,就是树立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理念,转变不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方式;科学技术的创新,就是利用科学技术开发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新能源,或发明有利于节约和高效利用传统能源的新技术、新方法,如节能环保绿色动力技术的开发与利用等;管理模式的创新,就是改革政府、企业及社会组织的组织管理方式,使之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湖南城市发展应当把统筹兼顾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也是建设“两型”社会的根本方法。在“两型”社会建设中坚持统筹兼顾,就是要统筹人与人和谐发展、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当前的首要问题是统筹好促进经济增长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系。经济增长是发展的重要目标,只有经济增长了,“两型”社会建设才能具备坚实的物质基础。与此同时,在发展中应更加注重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提高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等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能为了促进经济增长而走高投入、高耗能、低产出的老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www.daowen.com)

城市规划是一项政府执政为民、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事业。湖南城市发展过程应该抓住“两型”社会建设的契机,按照“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着力构建和谐规划,为“两型”社会建设贡献力量。人与城市的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尽管角度不同,但都反映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我们面对的迫切问题。人与城市的和谐集中研究和解决作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载体——城市内部人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这些矛盾不仅涉及城市土地、河流、矿藏、空气、林木等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而且涉及人类创造的各类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社会的资源,涉及人们所处的环境。其关注点不仅包括城市中人们的经济活动与城市自然界的和谐,而且包括城市内部人们各类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活动与城市各类自然的和谐。促进人与城市的和谐,就是要通过城市内部人们各类活动与各类资源、环境的有机统一,实现人类在城市这个特定的活动场所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人、自然与城市三者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它们以和谐规划为纽带,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两型”城市居住社区。“两型”城市居住社区是对现代建筑的继承和发展,是在人类反思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过程中和探索“两型”社会建设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基本思想大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整体性。“两型”城市居住社区是人、自然、城市有机构成的一张生命之网,无论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这个整体产生重大的影响。

第二,开放性。“两型”城市居住社区不能提供本身所需的大量能源与物质,必须从外部输入,经过加工后,将外来(自然)的能源与物质转变成另一种形态(产品),以提供给人使用。同时,城市也向外部(自然)输出产品和废弃物。

第三,人为性。“两型”城市居住社区是一个迅速发展和变化的复合人工产物。与单纯的自然不同,“两型”城市居住社区对能源与物质的处理能力并非来自自然天赋,而是来自人的劳动和智慧。从本质上说,“两型”城市是人为其生存所创造的一个“人化自然”,它是人类追求美好生存环境质量的象征和产物。

第四,生态性。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已成为全球性的热点。作为城市主体的城市居住社区的生态质量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起着重要作用,宜居环境、“绿色”建材越来越受到公众的欢迎。

10.2.2 湖南“3+5”城市群战略生态化发展思路

“3+5”城市群建设,即加快以长、株、潭3个城市为中心,以一个半小时通勤为半径,包括岳阳常德、益阳、娄底、衡阳5个城市在内的“3+5”城市群建设,同时重视大湘西开发和湘南开发。以“3+5”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带动湖南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加快形成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市体系。

根据地缘位置,湖南大致可划分为长株潭、环洞庭湖、大湘西和湘南四大相对独立的区域。四大区域齐头并进不可能,必须握紧拳头保重点,“3+5”城市群建设的发展布局应运而生。“3+5”城市群建设,就是以“3”为龙头,构建区域经济核心。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总面积占全省的13.3%,人口占全省的19.2%,区位和交通条件优越,集中了全省70%—80%的高科技人才和生产要素,城镇化率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2.89个百分点,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40.9%,在湖南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核心角色,是湖南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的“龙头”。

“3+5”城市群建设,还要以“5”为拓展面,构建区域经济体系。长株潭发展要拓展空间,需要在更大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这是区域经济核心发挥带动作用的“外溢”需要,也是城市群建设发挥辐射作用的“布网”的需要。5个城市要紧紧围绕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主动对接、主动服务、主动配套。总的要求是,立足各自特色,明确自身定位,从提高城市群整体竞争力的高度,重点构建区域统筹规划、区域产业统筹布局、区域设施统筹建设、区域市场共建四个体系。

推进“3+5”城市群建设,必须努力实现“三个率先”:率先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机制,率先积累传统工业化成功转型的新经验,率先形成城市群发展的新模式。“三个率先”是长株潭试验区改革建设成功的重要标志,也是湖南实现“3+5”城市群建设科学跨越发展的必经之路。

在“3+5”城市群建设过程中,湖南城市发展必须统筹兼顾,协调促进发展。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不是要求各市、州的城市建设大体相当。实现工业、服务业和知识经济相协调,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之路。综观全世界,城市化发展主要取决于工业的推动、服务业的吸引和知识经济的崛起。如果说工业是城市化在“量”上的扩张,服务业是城市化在“质”上的飞跃,那么知识经济则是城市化在“度”上的综合体现。为此,我们要顺应世界城市化发展要求,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逐步淘汰限制性产业,为“3+5”城市群的产业结构升级创造条件。

实现生态化、集聚化和特色化相协调,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城市化之路。就我国城市化发展来看,城市建设呈生态化趋势,这体现为城市设计的绿色原则和城市管理环境标准;城市运行呈集聚化趋势,已从单个城市走向多个城市整合,从多个城市简单整合走向城市群一体化,许多城市相互联结成大型城市群;城市风格呈特色化趋势,打破了过去千城一面的僵局。一是要坚持大城市带动,走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之路,做大做强做优一批大城市和城市群,引领产业兴市。二是要坚持规划引领,走科学定位城市发展之路,搞好顶层设计,加强对规划实施的领导和管理,保证规划全面实施。三是坚持湖南特色,走个性化城市之路。要坚持差异发展、特色取胜,引导和保护城市的个性发展和特色发展,形成个性化的产业、生态、文化和人居环境,探索一种内陆城市开放发展的新模式。

在发展过程中应当坚持城乡兼顾、区域兼顾,落实省统筹、市为主。城乡兼顾,就是要通过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农村建设,积极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机制。湖南作为农业大省,必须紧紧抓住重大历史机遇,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率先建立城乡发展的新模式。区域兼顾,就是要坚持优势优先、协调发展,发挥长株潭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以“3+5”城市群带动“6”的发展。要加快推进湘南地区开放发展,推动邵阳、怀化等“三线”建设时期的重点城市加快经济转型。

另外还必须积极推动“两型”县城、“两型”小城镇建设,实现新型城市化。按照“两型”理念,着眼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不断完善以“3+5”城市群为核心、县城和中心镇为依托,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城市发展格局。要指导县城、小城镇科学编制规划,突出抓好县城扩容提质和完善功能,着力扶持一批示范镇和重点镇。要搭建社会资本投入平台,推进农村水、电、路、气、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带动公共设施、商住区、产业区等建设,提升人口、产业聚集功能,推动宁乡、岳麓区莲花镇、益阳鱼形山等为代表的“两型”县城、“两型”小城镇发展。

要通过先行先试,加速形成一批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新机制。要积极推进资源产权价格机制改革,加快形成资源节约的体制机制;要继续探索完善湘江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完善环境同治机制;要加快建立产业退出补偿机制、产业布局引导机制、“两型”导向的激励约束机制,形成有利于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体制机制;要着力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完善区域创新体系等方面突破,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和人才保障体系;要通过创新耕地保护、征地用地、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形成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新机制;要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形成促进“市场化”运作的新机制;要加速转变政府职能,构建高效协调的行政管理和社会管理的新机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