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和全球一体化市场的加速形成,对我国石油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战略性的挑战。当前,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进程仍存在着一些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球化趋势要求的问题,具体到作为基本生产单位的油田,其中之一就是生产经营决策的计划经济特征依然十分明显,而目前国内外经济环境的转变已使得这一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意就在于以市场取代计划作为配置社会资源的基础性手段,从根本上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对企业而言,就是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产品供求关系的变化不断地调整自身的生产经营策略,以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这也是实现国民经济整体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从目前我国石油开采企业的情况来看,生产集中程度与国内其他行业相比已经很高,但许多企业在生产经营决策中仍然存在以完成产量任务为中心而忽视成本控制的传统计划经济观念,使规模经济的效应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许多企业缺乏根据市场变化来调整内部生产经营活动以实现自身整体利益最大化的能力,与此相应其内部的二级生产单位的产量规模也就以上级单位的指令性计划为准,很少或根本不进行产量、成本的最优化核算,这就导致了规模不经济。即一定量的投入不能达到最高效的产出,使石油工业的效益低下,不能够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的要求。因此,研究油田原油开采的规模经济问题,合理确定油田的原油开采规模,建立规模经济预警系统,不断提高开采效益和效率已成为石油开采企业面临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
本书通过对孤岛油田生产活动的长期跟踪分析,以寻求油田原油开采的客观规律和开采过程中的规模经济规律。进而在此基础上探索油田开采企业在市场竞争条件下原油开采成本与规模经济的关系,探索规模经济度量方法,建立相应的规模经济预警系统。使油田开采企业树立重视规模经济,追求最优化开采,最大限度减少开采经济损失,不断提高经济效益观念,改变长期以来在生产和经营工作中形成的只重产量不重效益的错误观点,为实现企业最优经济效益做好基础性工作,满足企业在市场竞争条件下的生产经营决策的需求。
1.2.1 规模经济理论的产生
规模经济是西方产业经济学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微观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研究产业发展过程中生产能力、生产成本以及利润之间的关系中产生的。西方规模经济理论的发展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形成了众多的理论学派和著名的理论。规模经济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色诺芬的著作《经济论》和《雅典的收入》中,他论述了财富的性质和来源,讨论了增加财富的方法以及农业增长的报酬规律问题,是规模经济问题的萌芽。较为系统的规模经济理论是随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形成和成熟而发展起来的。
英国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创立者亚当•斯密,最先系统地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规模经济问题,他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被认为是第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宏大的动态学”,是近、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先驱之作。另外,他把分工看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最大原因,而且认为分工受制于生产规模与市场需求量的大小。随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著名代表大卫•李嘉图考察了资本主义增长过程中工资、利润和地租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规律;并研究了这种收入分配关系的变动对于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增长的影响。1848年,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斯•穆勒发表了《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对资产阶级经济学进行了第一次综合。在这本书中,穆勒讨论了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人口增长、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等问题,并注意到由于经济增长而引起的生产要素价格提高及其对经济增长和发展过程的影响。从此之后,直到1890年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Alfred Marshall)的《经济学原理》对资产阶级经济学进行了第二次综合,他把工业组织作为生产的第四要素,首次提出了产业组织的概念,并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这一概念,在论述长期供给价格和长期供给曲线的形状时更加明确地使用了“规模经济”这一概念,在探讨规模经济发生的原因时,第一次在产业组织学中提出“内部经济”(Internal Economy)和“外部经济”(External Economy)两个概念。他还进一步探讨了内部经济与外部经济的关系,指出外部经济向内部经济动态的转化,就使得所有的制造产业都表现为规模经济递增,产品单位成本不断下降,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其结果必然导致市场结构中的垄断因素增强,而垄断的形成又必然阻碍竞争机制在资源合理分配上所发挥的作用,使经济丧失活力,从而扼杀自由竞争。因此,规模效益递增与自由竞争是不可兼容的,二者的冲突就是规模经济与自由竞争的矛盾,这就是西方产业组织理论中著名的马歇尔冲突(Marshall's Dilemma)。马歇尔试图调和二者的矛盾,由于他进行产业组织分析时使用的亚当•斯密的市场容量限制劳动分工的理论本身就存有错误,因此调和这种矛盾是不可能的。马歇尔的理论受到后来一些经济学家的抨击,例如,皮耶尔•斯拉法指出:无论递增或递减的规模报酬,都不能与厂商理论中完全竞争假设或局部均衡的行业供给曲线假设相协调。斯拉法对马歇尔的批判在20世纪20年代末又引起了一场有关“马歇尔冲突”的争论。虽然马歇尔没有解决规模效益递增与自由竞争之间的矛盾,但是,他发现规模经济效益和如何保持竞争活力之间的对立,对产业组织学做出了重大贡献。因此,奠定了马歇尔在产业组织学上的特殊地位,并被许多经济学家奉为产业组织理论的先驱。马歇尔以后,规模经济理论已经成为西方微观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标志着规模经济理论的产生,马歇尔是规模经济理论的创始人之一。
1.2.2 规模经济理论的国外研究现状
规模经济理论产生于西方国家,以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的发表为标志。规模经济产生以后,众多的经济学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马歇尔以后,穆勒是一位比较系统地阐述大规模生产好处的经济学家。他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原理》中专门设立了“论大规模生产和小规模生产”一章研究这一问题。穆勒的理论也是建立在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基础上的,但与斯密不同,穆勒是直接从节约生产成本的角度论述大规模生产的好处。从这个意义上说,规模经济的理论基础是由穆勒奠定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以垄断为特征的帝国主义阶段,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英国学者罗宾逊(J.Robison)于1933年总结了有关“马歇尔冲突”争论以来的理论观点,发表了《不完全竞争经济学》一书,进一步分析了竞争、垄断与资源利用效率的关系;与此同时,美国经济学教授张伯伦(E.H.Chamberlin)出版了《垄断竞争理论》一书,推进了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张伯伦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的普遍情况既非纯粹垄断,也非纯粹竞争,而是二者的混合。他对此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把市场结构分为纯粹竞争、纯粹垄断、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四种类型。他还把垄断与竞争结合起来分析,提出了产品差异是垄断竞争的主要特征,张伯伦的研究成果为产业组织理论向市场结构分析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继张伯伦之后,1940年克拉克(Clark John Marice)在《有效竞争》一文中提出了有效竞争理论,试图兼容竞争活力和规模经济之间的冲突,他提出了多样化竞争手段,不仅使竞争有效,而且使成功的厂商不必垄断任何一种产品就能成长起来,从而保证企业在追求规模经济的前提下使竞争有效。克拉克的有效竞争理论对垄断情况下如何保证竞争的有效性作了开创性的研究,为解决马歇尔冲突奠定了基础。
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发表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在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宏观经济学》的产生。随后他的后继者把他的理论和方法进一步动态化和长期化,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当代增长经济学的发端。其标志是英国经济学家哈罗德1939年发表的《论动态理论》一文和1948年出版的《动态经济学》一书,以及美国经济学家多马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发表的几篇论文,如1946年发表的《资本扩张、增长率和就业》、1947年发表的《扩张和就业》等。哈罗德和多马为研究经济增长建立的理论模型是当代增长经济学的第一个广为流行的经济增长模型,通常称为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与此同时,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柯布和道格拉斯研究了1899~1922年美国的统计资料,找到资本、劳动力和产量之间的关系,建立了著名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随后美国经济学家索洛和英国经济学家斯旺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后来英国经济学家米勒又进一步发展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并对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他的经济增长理论中也提出了与索洛基本相同的观点。1957年梅森(E.S.Mason)提出了市场有效竞争标准的二分法,但没有彻底解决有效竞争的标准问题。接着有许多经济学家对有效竞争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1958年史蒂芬•索斯尼克(Stephen Sosnick)采用三分法,即市场结构标准、市场行为标准和市场效果标准概括了判断有效竞争的15条标准。从而发展和深化了有效竞争理论。1959年梅森的学生贝恩(J.S.Bain)发表了一部系统阐述产业组织理论的专著《产业组织》,标志着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形成。
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特别是以新制度学派为代表的产业组织理论得到了迅速发展。新制度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才发展起来的。然而,早在1937年理查德•科斯(R.H.Coase)就发表了著名的《企业的性质》一文,首次提出和分析了产业企业存在的原因及其扩展规模的界限问题,指出企业和市场是两种可以相互替代协调生产手段的论点,并说明现代化大企业的兴起和生产的集中就不仅仅是垄断的兴起和自由竞争的衰落,它同时还意味着企业这种协调手段对市场协调手段的替代。他创立了“交易成本”这一概念来解释产业企业存在的原因及其扩展规模的界限问题。1960年,科斯又发表了《社会成本问题》一文,再次运用交易成本概念说明法律制度形成及其重要作用,论证了在产权归属明确的前提下,市场交易即使出现社会成本(即外部性)的场合,也同样有效。科斯的这些思想长期受到忽视,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人们试图突破新古典理论的局限性,解释现代企业的一些重大问题时,才引起经济学界的重视。1977年钱德勒(Alfred.D.Chandler)发表了《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管理革命》,运用系统的历史资料验证了科斯的理论结论。1985年威廉姆森(Williamson)出版了《资本主义的经济组织》,以交易成本概念为核心把科斯的理论发展成为一个相当严密的体系,提出了人类经济行为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行为两个基本假定,即:有限理性是指人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机会主义行为是指人以欺诈手段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倾向。威廉姆森认为:企业和市场是两种可以互相替代的治理结构,决定企业和市场边界的主要因素是交易所涉及的资产专用性。他从理论上说明了企业组织边界是由交易费用决定,而不是由技术条件决定。企业组织边界的变化是出于效率方面的考虑,即交易费用的节约,从而改变了只从技术角度考察企业以及只从垄断、竞争方面考察市场的传统观念。
1973年德姆塞茨(Demsetz)为解释市场结构与经济绩效的关系,提出了厂商的利润是其产业组织规模经济的报酬,因而平均成本越低的企业其生产规模就越容易扩张,并由此改变市场结构;1982年鲍莫尔(Baumol)等人创立了“进退无障碍理论”,即厂商可以自由地、无损失地进入或退出有关行业。克服了传统产业组织理论中市场结构与厂商行为单一以及既定逻辑关系的弊端;同年,索耶尔(M.C.Sawyer)出版了他的著作《产业和厂商经济学》(1985年修订出版),第一次把厂商纳入产业组织理论著作的标题中,并以厂商行为为中心展开分析,这种以厂商行为为分析中心的研究思路,称之为厂商主义。可见,20世纪80年代以后,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重点已完全从结构主义向厂商主义转变。特别是由于现代产业理论的研究中引入“博弈论”(Game Theory)以后,市场行为的分析更为丰富。随着博弈理论的发展,产业理论中的博弈分析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例如铁罗(Tirole)1981年在他的著作中利用博弈论重新审视了产业组织理论的若干领域,在理论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进入90年代以后,西方的规模经济理论已相当成熟,许多经济学家对规模经济的研究从规范研究走向实证研究,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在规模经济研究中的应用成果急剧增加,对规模经济的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在西方发达国家,企业规模经济的实现多通过企业并购,通过并购,使企业在优化产业组合的过程中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实现在生产规模扩大的过程中不断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美国的企业并购从19世纪下半叶产生至今已经经历了五次并购浪潮,企业并购已成为企业规模扩张的一条重要途径。
1.2.3 规模经济理论的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学术界对产业组织理论及规模经济理论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多从借鉴国外产业组织理论及规模经济理论出发来研究我国的规模经济问题。因此,许多学者站在各自的角度对产业组织理论及规模经济理论从各个方面进行研究,形成了规模经济研究的多面性,还没有形成统一的产业组织理论及规模经济理论的理论学派。在1979年马洪、孙尚清就提出了我国经济结构应当调整不合理的“大而全”、“小而全”的经济组织,其内容包括:专业组织、联合组织及其相互关系、大中小企业之间的关系、企业的组织形式和合理规模等问题。刘国光、赵人伟提出了“只要存在商品经济,就意味着有竞争”,“如果我们否认竞争,实际上就是否认商品经济的客观存在,否认价值规律的作用”。1980年董辅礽强调现行体制、政企不分是导致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重要原因,他主张把国家行政组织与经济组织分离开来,经济活动应由各种经济组织来管理。1985年一些学者围绕产业组织及有关企业、政策调控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1988年开始治理整顿以后,我国对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更加深入,1988年卢本斌翻译出版了日本东京大学植草益教授的《产业组织论》,这是我国第一本系统介绍国外产业组织理论的译著。1989年潘振民也翻译出版了斯蒂格勒的《产业组织与政府管制》,从此以后,许多理论学者纷纷翻译出版国外学者关于产业组织理论的著名著作。1990年陈小洪、金忠义编著出版了《企业市场关系分析——产业组织理论及其应用》,这是我国国内首次系统地介绍产业组织理论和国外产业组织状况的著作。1993年马建堂主笔的《结构与行为——中国产业组织研究》出版,这本书以产业理论为依据,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我国产业的市场结构进行了具体分析,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产业组织理论的观点,代表了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产业组织理论最高水平,但这一著作对规模经济理论的论述却很薄弱。
我国石油工业的规模经济研究多集中在对生产成本的分析、生产指标的预测和提高产量的方法等方面。通过文献搜索,在这几方面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主要有:1997年,刘华昕在《国际石油经济》第1期发表《我国油气成本核算办法改革初探》,对比了国内外油气成本核算的不同,提出了改革的具体意见;胡建国、张栋杰等在《天然气工业》第5期发表《油气田产量预测的模型研究》,试图用采油递减方程预测采油量,对递减方程参数估计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产油量的预测分析;1998年蒲志仲、张文学在《西安石油学院学报》第1期发表《边际成本和油气生产经济边界值》,重点分析了边际成本、沉没成本,用净现值的方法对油井建设和开发过程中的经济边界进行了探讨,给出了一个简单的净现值求解公式,没有进行深入分析,也没有进行应用研究;1999年,胡泽在《西南石油学院学报》第2期发表《注水开发油田产油量和产水量动态预报的新方法》,用时间序列法对产油量和产水量进行了预测,并进行了实例分析;孙焕泉在《油气采收率技术》第1期发表《胜利油田不同类型油藏水驱采收率潜力分析》,主要分析了影响采收率的因素,对不同油藏水驱开采的采收率规律进行了探讨;2000年,靳凤兰、郭亚东等在《石油化工技术经济》第1期发表《油田开发目标成本测算方法研究》,对目标成本测算的意义进行了分析,然后对开采过程的目标成本测算方法进行研究,并应用实例进行了分析;吴新杰、孙定源在《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发表《基于神经网络处理油井液面深度的方法》,分析了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然后应用神经网络方法进行了油井液面深度的预测;侯风华、张在旭等在《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发表《油田增产措施优化方法》,利用多元线性规划方法对原油开采中的增产措施进行了探讨,并应用实例进行了分析;岳立、岳登台在《石油学报》第5期发表《老油田高含水期可采储量及增产措施经济评价方法》,对水驱后期采油的井网密度调整和可采储量的优化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方法,并进行了应用分析。
总之,目前我国企业规模经济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市场经济已经给企业提出了讲究规模经济效益的要求,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进行规模经济的实践,并已初见成效。因此,在这种状况下进行企业规模经济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性和迫切性。
1.2.4 规模经济理论的发展趋势
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在发展规模经济的过程中不能照搬国外规模经济的理论和经验,要从我国企业规模经济的实际出发,只能参照发达国家的规模经济理论和经验,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规模经济理论与方法。通过对国内外规模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分析研究,从理论高度确定我国企业规模经济理论的发展趋势如下:
(1)规模经济理论研究向实证研究方向发展。我国对规模经济的研究多源于企业生产经营中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因此,许多理论学者和企业实际工作者为降低研究成本,减少或避免研究风险,从借鉴国外成熟的理论与方法开始,把西方成熟的企业规模经济理论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通过实证研究、分析、探索我国规模经济的规律,逐步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规模经济新理论。
(2)规模经济理论研究向定量方向发展。规模经济以降低成本,提高规模效益和效率为目标,必然要以定量分析为主要手段。虽然西方的规模经济理论已经产生了众多的规模经济定量模型,但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经济关系、核算方法、报表格式等都与国外有所不同。因此,在进行我国企业的规模经济研究中,需要根据我国企业生产和经营中的经济关系,探索和建立符合我国企业发展实际的定量关系和数学模型,使规模经济的定量性更加明确、更具特色。
(3)规模经济理论研究向应用新方法方向发展。规模经济理论以定量分析为主,而传统的方法在规模经济的应用中已经非常成熟。规模经济理论的发展需要不断产生新的方法,并要把这些方法应用到规模经济的实践中去。因此,规模经济的研究也就必然会向创造新方法、应用新方法的方向发展。
(4)规模经济理论研究向借鉴其他理论,尤其是信息理论的方向发展。规模经济理论是企业发展中长期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正因为这个理论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和效率为中心,它必然会成为所有产业长期追随和需要完成的一项任务。规模经济理论的发展会促进产业的发展,产业的发展又会给规模经济理论提出新的要求和课题。因此,不断发展规模经济理论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和长期的任务,必然需要借鉴其他理论,并向与有关理论融合的方向发展。
(5)规模经济理论研究向效率最大化发展。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目前的信息经济时代,成本最低和利润最大的规模经济原则受到了冲击,在许多情况下成本最低或利润最大并不一定是最优策略,甚至因为这些原则的短期性,忽视了时间价值因素,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有时还不一定是可行的策略。单纯地追求成本最低会导致阻碍生产的发展,最终影响企业规模;单纯追求利润最大,有时会导致环境成本、社会成本的增加,不利于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在这种情况下,规模经济的原则就必然会向以平均成本最低为基础的效率最大化发展。
1.3.1 我国石油工业的规模经济现状
我国石油工业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曾经历过两次重大的困难和实现过两次巨大的历史性的胜利突破。第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末的巨大困难和60年代初的大庆油田的发现、开发和建设的胜利;第二次是70年代末我国原油年生产踏上1亿吨产量台阶以后出现的生产停滞和可能倒退的巨大困难。到80年代前期实行了年生产原油1亿吨包干和海上油气资源对外合作开发,实现了完成原油生产1.3亿吨的胜利。2001年全国石油探明储量为33亿吨,占世界的2.3%,列第11位,2002年石油生产量为1.69亿吨,列世界第7位,通过水驱开发石油最终采收率可以达到40%,采用聚合物驱开发可提高采收率12%,使总采收率达到52%,全国聚合物驱年产油量超过1000万吨。通过二十几年的努力,到1999年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跻身世界500强并位居第73位,表1-1为我国1995~1999年世界500强企业的统计资料。
表1-1 1995~1999年我国世界500强企业统计表
资料来源:《财富》1995~1999年。
表1-2中给出1996~1999年世界500强企业中第1位,第100位和第500位的销售收入对比表,从中可以看出我们与世界强国企业的差距。
表1-2 世界500强企业销售收入规模对比表(亿美元)
从规模经济的微观状况来看,我国企业发展更是忽视规模经济。由于长期以来计划经济的影响,国营企业富余人员过多,企业生产效率低下,许多企业自改革以来,以扭亏为盈、优化劳动组合、安排富余人员等为目标,根本谈不上规模经济问题。一些在改革中发展起来的大中型企业,在长期的市场竞争中已经体会到规模经济对企业的重要性,并且也有许多企业进行了规模经济的探索,收到了一定效果,但从总体上看,我国企业规模经济的水平还相对较低,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还没有充分的发挥出来。由于我国忽视对规模经济的研究,规模经济现状与国外产生了很大差距,这一点可以从表1-3中的统计资料中看出。
表1-3 中美企业集中程度比较表
2001年我国石油产量已经达到1.6234亿吨,生产的集中程度也在不断加强,表1-4是我国1988~2001年的原油产量及企业生产集中情况统计表。
表1-4 中国石油企业生产集中情况统计表
虽然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获得了可喜的局面,但从整体状况和发展趋势来看不容乐观,无论从总产量还是从人均效率方面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目前,我国大多数油田已进入高含水后期和特高含水期开发。油区整体上开始进入特高含水期开采,随着含水的上升,生产成本逐年增加,部分油田开发单元和部分油井已经出现生产不经济。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对油田开发的要求、确保油田开发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在分析开采规律的基础上,对油田石油开采规模进行分析研究已经显得越来越重要了。
1.3.2 孤岛油田的规模经济现状
孤岛油田是胜利石油管理局的主力大油田之一,位于沾化凹陷东部,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境内,是一个高渗透、高黏度、高饱和、河流相正韵律沉积的疏松砂岩油藏,主要含油层系为上第三系的馆陶组油层,探明含油面积85.2km2,平均有效厚度28.8m,地质储量38578×104t,可采储量12868× 104t。目前,孤岛油田的三种开采方式见表1-5:
表1-5 孤岛油田开采方式概况表
孤岛油田有注水开采、聚合物驱开采和蒸汽吞吐开采三种开采方式,随着采油时间的延续,注水开采产量正在趋于下降,而聚合物驱产量和蒸汽吞吐开采产量趋于上升,三种开采方式的产量构成见表1-6。
表1-6 孤岛油田1995~2001年不同开采方式生产规模统计表
孤岛油田正处于二次采油向三次采油转化的时期,由于聚合物驱见效的开采,形成了聚合物驱各项目接替稳产的态势。优化注汽参数和挖掘剩余油潜力,使稠油热采产量稳中有升。这些配套开发新技术的实施,使得油田开发效果进一步改善:油田综合递减减缓、油水井利用率和开井时率上升、油井免修期延长,为采油厂的稳产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孤岛油田的规模经济控制还比较薄弱,因此急需相关理论的指导。
1.3.3 我国石油开采企业规模经济存在的问题分析
通过以上对我国石油工业及孤岛油田规模经济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一方面,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已经具有了相当大的规模,并且与我国其他行业相比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产业之一;另一方面,与世界强国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特别在原油开采效益和效率方面,还存在着开采浪费、采收率低、不讲求规模经济的现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参与世界经济大循环的挑战,对资源开发提出了高效率开采的要求,而资源开采的高效率必须从重视开采的规模经济入手。为解决我国原油开采的规模经济问题,首先必须明确我国石油企业规模经济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我国石油开采企业生产现状的分析中,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值得注意的问题:(www.daowen.com)
(1)普遍存在过度开采问题。这里讲的过度开采主要是指对一块油田连续追加投资超过了原油开采自然投入要求,而造成的投入过剩现象。这种现象一方面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同时也会因投资过度而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由于石油储量有限和国家政策的限制,目前很多企业在这方面都存在过度开采问题。如果这种过度开采在钻井、注水、注聚等方面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就有可能会影响相邻油田的地下原油压力、存储形态以及流向等,从而使其他油田的开采增加成本、降低采收率等。因此,油田的原油开采,不能只追求短期利益而应适度开采,按整体效益最大化的原则组织生产,讲求开采的最佳经济效益。
(2)存在单纯追求产量、忽视开采成本的现象。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石油资源缺乏,国家在石油勘探、开采方面投入了巨大的资金,为改变我国石油工业落后的局面,把提高石油产量作为首要任务,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石油工业已经在世界石油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在目前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情况下,我国石油工业面临着提高开采效益和效率的挑战,为参与世界石油市场竞争,必须要加强对开采成本的分析,努力降低开采成本,加强对原油开采的规模经济研究,合理确定边界和最优开采规模,讲求开采效益。
(3)缺乏开采过程中的经济分析。在现代企业生产过程中,经济分析是一种重要的手段,也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我国石油工业由于长期由国家投资建设,经济实力较强,因而利用经济分析手段来降低成本的工作做得很少,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给石油工业提出了加强经济分析的要求,许多企业已经开始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充分利用经济分析手段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但这项工作距市场经济的要求还相差很远,特别是石油企业很少开展规模经济的经济分析,讲求规模经济效益。因此,石油开采企业急需建立规模经济的度量及分析的理论与方法体系,指导石油开采企业进行规模经济控制,来提高规模经济效益。
(4)很少考虑资源的最优化开采。石油开采企业进入市场后已经意识到最优化开采的重要性,并开始在一些生产部门试行,但由于长期以来计划经济生产经营观念的影响,要建立起符合市场竞争要求的规模经济最优化开采机制还需要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合理开采和利用自然资源的战略对资源开发企业提出了最优化开采的要求,最优化开采必将成为资源开发企业的必由之路。
(5)缺乏规模经济的控制和预警系统。实行规模经济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进行规模经济产量的控制过程。目前,石油企业对财务预警和业绩预警已经有比较成熟的方法体系,由于还没有全面实行规模经济,当然也就不可能具有规模经济的控制和预警系统。一些已经开始进行规模经济探索的企业,由于尚未建立符合市场竞争要求的规模经济体系,规模经济的控制机制和预警系统也都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为促进原油开发企业尽快建立起规模经济的控制和预警系统,理论界必须尽快研究、开发相应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因此,进行规模经济控制和预警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性和迫切性,也是一项填补石油开采企业空白的工作。
原油开发企业在开展规模经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以上从建立我国原油开发企业规模经济控制和预警系统的要求出发,分析、归纳了几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1.4.1 传统规模经济理论存在的不足
产业经济学对规模经济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应该说已经建立起了系统的理论与方法体系。然而多年来人们对规模经济理论与度量方法的研究还没有突破性的成果。我们在长期对油田开采规模经济研究中发现,单纯利用平均成本最低的原理去解决规模经济问题是很不全面的,并且用平均成本最低来确定最优生产规模与企业实际的规模经济状况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也就是说,有时企业平均成本最低时的产量并不一定就是最优产量,常常存在着为追求平均成本最低,而不利于企业扩大生产规模,甚至会减少生产规模的现象,而按照这一原则所进行的规模经济收缩,不会增加企业利润,相反有时会给企业的生产经营造成困难,甚至会造成企业的财务危机。另一方面,在企业追求平均成本最低的过程中,往往会采用过度投资的方法,虽然产生了平均成本下降的结果,但却大大降低了投资效益。究其原因发现,实际上在企业进行多产品、多服务的生产经营环境下,生产经营的成本最低和利润最大往往会出现不一致,即平均成本最低时的最优生产规模和利润最大时的最优生产规模常常是不相等的。根据我们研究的结果,在应用成本函数和利润函数表达的最优生产规模度量中,由于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多产品度量的不可比性、函数关系建立的不一致性以及税金与补贴收入的影响等,使得平均成本最低时的生产规模常常出现低于利润最大时生产规模的现象,即平均成本最低时的生产规模往往并不一定就是企业的最优生产规模。因此,单纯按照平均成本最低的原则来研究企业生产的规模经济问题,有时不利于促进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获取最大的企业利润。
在企业进行单一产品生产的时代,由于成本计算和利润计算的简单性和一致性,在进行规模经济研究中,应用平均成本最低原则和利润最大原则来研究企业的最优生产规模,结论往往是一致的,并且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追求当期利润的最大化具有短期行为,经济学家都主张应用平均成本最低来确定规模经济问题更具科学性。因此,长期以来,大多的经济学家把规模经济定义为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产品的平均成本趋于下降的现象,认为只要企业生产的平均成本下降就是规模经济,就应该使企业获得最优的经济利益。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复杂化,会出现平均成本与利润变化趋势不一致的现象。例如,在市场需求出现供不应求,而且企业又具有一定垄断性的时期,往往会出现企业低成本高收益或者平均成本较高,但成本利润率更高的现象。并且在高度发展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迅速地占领市场扩大企业声誉,从而获得一定的垄断能力,这种能力会长期对企业生产经营起作用,所起到的规模经济效益应远远大于单纯追求平均成本最低所带来的企业利益。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现代信息经济时代,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生产发展动力使社会经济发生了超常规的发展,企业负债经营、资本运营的经营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经营观念,资本运营给企业带来的利润一定程度上远大于生产经营的利润,证券市场的发展使企业的扩大变得越来越容易、越来越迅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企业生产规模经济的研究也应该深入一步,对规模经济的基础理论不断加以拓展,以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单纯利用平均成本最低原则来研究规模经济问题存在着许多不利于企业经济发展的现象,从基础理论上看,平均成本最低和利润最大时的企业最优生产规模的不一致性,提出了拓展规模经济基础理论的要求。为改进单纯平均成本最低度量规模经济的不足,从油田原油开采规模经济研究的实际需要出发,作者提出了应用多原则度量规模经济的设想,本书主要研究应用平均成本最低和利润最大相结合来度量规模经济的问题,并将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油田原油开采的规模经济实践中去,促进石油企业的高速发展。
1.4.2 油田原油开采规模经济研究的理论基础建立
以上分析了传统规模经济理论的不足,并提出了应用平均成本最低和利润最大两个原则相结合来研究企业规模经济度量的观点。对企业规模经济实现有效度量,建立了相应的理论基础。企业生产的规模经济问题是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多种理论,从研究需要出发,规模经济应以形态理论、动因理论、最小成本理论、最大利润理论、最大效率理论、时间价值理论、边际理论、预测理论等多种理论为基础,不断地把新的理论与方法引入规模经济的研究中。
油田原油开采的规模经济研究是随着我国石油企业进入市场逐步提出来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由于原油开采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规模经济的研究是相当困难的。从企业发展过程来看,工业企业一般是随企业规模扩大产量逐步提高,成本逐渐下降。而石油开采企业是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产量先逐渐上升然后缓慢下降,并且生产成本逐步上升,这种产量递减,成本递增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说是不符合规模经济规律的。因此,应用传统的规模经济理论研究油田原油开采的规模经济度量问题显然是不全面的。针对石油开采企业的实际情况,我们选定以成本理论和收益理论作为原油开采规模经济研究的基础理论,研究不同管理层次,不同开采方式的成本函数,以平均成本最低和利润最大两个原则相结合为主题。在充分考虑其他理论的基础上研究原油开采的规模经济问题,在研究过程中重视定量分析手段的应用,特别是注重预测方法和边际理论的应用:在预测中把回归分析、指数平滑、灰色理论、小波神经网络等预测方法应用于成本预测、产油量预测、产液量预测、含水率预测等方面,应用预测理论辅助规模经济研究;在规模经济度量中应用边际手段确定相应的最优生产规模,并注重对单井、单元和油田不同管理层次采用不同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避免分析方法的重复。
在油田原油开采规模经济研究的技术路线上,我们采用在成本函数研究的基础上,应用相应的预测方法对不同的经济指标进行预测,以建立相应经济指标的函数,并分别对注水开采、注聚开采和蒸汽吞吐开采三种不同的开采方式应用相同的理论基础,采用不同的研究手段和度量方法分别进行规模经济度量研究。为避免重复,以注水开采的规模经济研究为主,分别对单井最优产量和生产单元、整个注水开采油田进行规模经济研究,对注聚开采和蒸汽吞吐开采的规模经济研究主要根据这两种开采方式的特点进行研究,仍然贯彻以成本理论和收益理论为基础,以平均成本最低和利润最大相结合为主线。在分别对三种不同开采方式的规模经济问题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对油田原油开采的规模经济预警理论及方法体系进行研究,建立原油开采企业的规模经济预警系统,包括原油生产的盈亏平衡预警和最优生产规模预警,并应用孤岛油田的实际资料进行应用研究。
1.4.3 油田原油开采规模经济度量的方法选择
度量规模经济的方法很多,以上分析了一些常用的方法,在规模经济研究中,对不同的研究对象应根据其实际情况选用不同的度量方法。
(1)注水开采的规模经济度量方法选择。在油田原油开采的规模经济度量方法选择上采用对注水开采的规模经济度量,应用建立相应的成本函数和利润函数,分别对单井、单元和注水油田采用不同的度量方法:在单井最优产量度量研究中,从投资分析开始建立相应的非线性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函数,进而建立单井生产的利润函数,应用边际理论、盈亏平衡理论确定了单井生产的盈亏平衡产量、警惕产量、经营安全产量和最佳产量;对单元的规模经济研究,应用投资与生产相结合的方法确定生产初产量,应用产量递减方程进行规模经济度量,确定了单元的瞬时产量递减方程和累计产量递减方程,并利用边际理论和回归理论确定了最优瞬时产油量、最优累计产油量和最高产量发生的时间;对注水油田的规模经济研究,以成本理论为基础,充分考虑注水开采的特点,引入灰色预测和小波神经网络预测分别对产油量和含水率进行了较为精确的预测,对油田开采的合理井数和合理井网密度、极限井数和极限井网密度进行了度量的创新研究。
(2)注聚开采的规模经济度量方法选择。对聚合物驱开采方式下规模经济度量研究,针对三次采油的特点,在预测研究的基础上,分别建立了特殊分项成本模型,包括井下作业费用模型、油气处理费用模型、注聚开采各开发单元的成本模型、注聚开采方式的总体成本模型等,应用SPSS软件和MATLAB软件对注聚开采方式的规模经济度量进行了研究。
(3)蒸汽吞吐开采规模经济度量方法选择。这种开采方式是对井下黏度较大的原油进行加热开采的方法之一,相对于注水开采和注聚开采来讲,开采的难度较大,成本也较高。针对稠油热采的特点,以建立多元线性成本函数和指数成本函数为主,应用边际理论进行了最优生产规模度量研究。
在对三种开采方式进行规模经济度量研究的基础上,对油田原油开采的规模经济预警系统进行了研究,借鉴财务危机预警和业绩预警的原理,采用设立灯区的方法,分别对盈亏平衡产量预警和最优生产规模预警理论进行了研究,基本思路是通过分别确定红灯、黄灯和绿灯三个基准产量,确定三个判据标准,应用计算的相应指数进行预警判断,建立了不同灯区预警的判据模型,并应用孤岛油田的资料,分别进行了单井、单元和油田的盈亏平衡产量预警和最优产量、最优生产规模预警的实证研究。
1.5.1 本书研究思路
确定油田原油经济开采规模是促进油田经济增长的核心问题,为实现这一研究目的,从油田原油开采的实际情况出发,在研究过程中应积极借鉴国外规模经济理论的先进经验,把预测理论、成本优化理论和经济规模理论与我国油田开采的实证研究结合起来。研究思路上,大胆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规模经济的定量模型,广泛收集国内原油开采企业,尤其是胜利石油管理局孤岛油田的原油生产量、销售价格和生产成本等各方面的系统资料,以实用性为研究前提,深入进行我国油田经济开采规模理论的创新研究。根据历史资料,采用各种数据,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确定油田原油经济开采的成本函数模型和产量关系,以预测为手段进行规模经济的度量研究,建立原油开采的生产边界模型和最优产量模型,并进行实证研究和定量检验,实现规模经济度量方法上的创新。然后通过预测方法的比较分析,为克服传统预测方法误差较大的缺点,创新性地应用小波神经网络方法进行制造总成本和含水率的建模和预测,并在注水开采的单元规模经济研究中进行递减方程的应用研究,在注水油田的规模经济研究中,首先应用灰色预测进行累计产量的序时产量预测、应用成本函数和利润函数进行井网优化研究,实现应用方法的创新;其次在此基础上,对聚合物驱采油和蒸汽吞吐采油的规模经济问题进行探讨,建立相应的规模经济模型;最后根据油田生产企业建立规模经济控制系统的要求,建立油田原油开采的规模经济预警系统,这也是本书的创新点之一。虽然目前人们对预警系统的研究很多,但多为财务状况预警和业绩预警等,还没有规模经济的盈亏平衡产量预警和最优生产规模预警等方面的报道。本书要研究适合油田开采的规模经济预警系统,填补这一空白,并应用孤岛油田的实际资料对盈亏平衡产量和最优生产规模进行预警应用研究和检验。
1.5.2 本书研究的主要内容
油田开采的规模经济问题是一个永恒的研究课题,虽然理论界已经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长期的研究,但新的问题不断出现,新的方法需要加以利用,就需要对这一课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本着这一思想,从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角度出发,主要研究以下内容:
(1)油田原油经济开采规模的影响因素分析。要确定油田的经济开采规模,首先必须要对影响油田原油经济开采规模的因素进行分析。影响油田原油经济开采规模的因素很多,如油田地质结构、油井深度、原油储量、各油井之间的间距、油井与输油站的距离等自然条件影响因素,总投资、采油设备价值、采油技术水平、采油方法、输油设备及水平、生产工艺、职工人数、职工素质、工资及福利、修理费、电力费、注水费、稠油热采费、井下作业费、油气处理费等生产条件影响因素,以及企业管理人员素质、油质、油价、市场状况、销售队伍状况等经营条件影响因素等。
(2)孤岛油田的生产经营状况分析。确定孤岛油田的经济开采规模必须以生产经营状况为基础,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分析,主要分析对象是油田的生产量、生产成本、销售价格、销售收入和盈利状况等。在进行生产状况分析时,综合采用因素分析法、比例分析法、盈亏平衡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等。
(3)确定油田经济开采规模的原则、标准和方法研究。原油经济开采规模的确定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我们以“理论联系实际、追求方法创新”为原则;以平均成本最低和利润最大相结合为标准;以“统计分析、最新数学方法应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等”为主要研究方法。
(4)进行经济开采规模主要影响因素的预测分析。确定油田经济开采规模,其主要经济要素有:原油产量、采油成本、销售价格、销售收入和利润等。可综合利用:回归分析法、神经网络预测法、模糊数学预测法、灰色预测法等。应特别注重神经网络预测法的应用,把神经网络方法应用于油田经济开采规模的预测中去,尤其研究利用小波神经网络方法进行成本预测和含水率预测,实现创造性地应用神经网络方法。
(5)创立确定油田经济开采规模的模型及其相关理论。建立确定油田经济开采规模的数学模型及其相关理论是论文的核心,特别研究与开发企业的规模经济边界、最优生产规模、平均成本最低产量与利润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等,建立适合我国实际需要的规模经济度量方法体系,实现方法创新。
(6)研究油田在一定生产技术条件下的最低生产规模、盈亏平衡生产规模、预警生产规模、极限生产规模等,分别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应用孤岛油田的相关资料进行检验。
(7)研究油田原油开采的规模经济预警系统。目前,我国规模经济预警系统还是一片空白,正处于研究高潮的财务危机预警和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预警,无法对生产过程、对边界产量和最优生产规模进行预警。因此,在本预警系统的研究中要体现油田生产规模变化的特点,在一种新的思路下进行研究,与传统的企业生产经营业绩预警和财务预警区分开来,体现一种创新性。
(8)进行应用研究。主要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应用研究:①原油产量、产液量、生产成本、含水率等应用实例研究;②孤岛油田经济开采规模的实例分析;③经济开采规模的检验应用研究;④孤岛油田原油开采的最低生产规模、盈亏平衡生产规模、预警生产规模、极限生产规模的应用实例研究;⑤经济开采规模下的企业规模经济预警分析实证研究。
1.5.3 本书的主要创新点
本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创新:
(1)在规模经济度量理论上,提出了“最优生产规模后移理论”,即由于平均成本最低与利润最大原则下的最优生产规模往往不一致,并且在生产规模达到最优时不一定利润最大,而常常是在生产规模超过平均成本最低时具有超过在规模经济递增时取得利润额和利润率,因此,应将企业的最优生产规模区域后移一定区间。这是一个理论创新。
(2)建立适合原油开发企业特点的规模经济度量方法体系。主要建立规模经济的生产规模边界模型、平均成本最低的最优生产规模模型、利润最大时的最优生产规模模型,以及开采过程中最大生产规模的发生时间模型等。这是一个方法创新。
(3)进行生产规模相关指标的预测与预测方法比较研究,特别研究小波神经网络预测方法在生产成本和含水率方面的应用,并进行预测结果的检验。小波神经网络的应用,克服了预测误差较大的弊端,使预测结果更趋于实际,体现了一个应用方法的创新。
(4)建立油田的短期成本函数和长期成本函数,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并应用SPSS软件确定注聚开采方式和蒸汽吞吐开采方式下的生产规模边界。这是一个工具应用的创新。
(5)建立油田开发企业的生产规模预警系统,并利用孤岛油田的生产经营资料进行应用研究,探索原油开发企业的规模经济预警方法。这是一个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创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