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明清传奇戏曲文体研究:探讨博士论文写作思路

明清传奇戏曲文体研究:探讨博士论文写作思路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早在1985年,我就在硕士论文的基础上,写完了27万字的《元杂剧与元代社会》一书。在选择博士论文的研究对象时,我几乎毫不踌躇地就选定了明清传奇戏曲。因此,经过数十年的文献发现和考证,有必要重新编写一部详尽准确的明清传奇的目录学著作。在明清传奇这块园地上,可做的工作的确有很多很多。这是博士论文选题的第一个考虑。

明清传奇戏曲文体研究:探讨博士论文写作思路

早在1985年,我就在硕士论文的基础上,写完了27万字的《元杂剧与元代社会》一书。但是,如果要说真正步入学术研究的殿堂,那还得从我1986年秋追随恩师启功先生,开始攻读博士学位算起。

在选择博士论文的研究对象时,我几乎毫不踌躇地就选定了明清传奇戏曲。我的硕士学位论文是研究元杂剧的,顺理成章,博士论文原本应该继续从事元杂剧的研究,为什么我却没有这么做呢?这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对元杂剧研究的顾虑,二是对明清传奇研究的信心。

以20世纪初王国维撰写《宋元戏曲史》为发端,元杂剧研究成为20世纪古典文学、古代文化研究中的一门显学,海内外涌现出像吴梅、青木正儿、盐谷温、王季烈、郑振铎、孙楷第、冯沅君、周贻白、赵景深、隋树森、严敦易、傅惜华、徐调孚、郑骞、王季思、谭正璧、吉川幸次郎、罗锦堂、徐扶明等一批元杂剧研究大家,要在他们丰硕的研究成果上,百尺竿头,再进一步,那是谈何容易的事。

然而更重要的问题在于,元杂剧研究本身有着非常棘手、难以解决的文献难题。无论是杂剧发生史的研究,还是杂剧作家生平的研究,都面临着原始文献的奇缺。“文献不足征”,面对迷失的历史,连睿智的孔圣人也奈何不得,何况我等凡夫俗子?而且,即使是现存的杂剧作品文献,如果细加琢磨,也使我们望而却步。因为流传的杂剧作品文献,除了《元刊杂剧三十种》以外,无一例外,都是经过明人之手改编修润过的,早就面目全非了,我们怎么分辨其中哪些是元人的手笔,哪些是明人的增饰?再进一步看,即便是《元刊杂剧三十种》,我们又凭什么材料来论证它们是出于原作家之手的货真价实的原作,而不是杂剧演员舞台演出的脚本,或书坊主人断章取义的剪辑呢?凭借这样疑窦百出的文献,我们大谈特谈元代作家如何如何,元人思想如何如何,元人的戏剧艺术如何如何,当真心里就底气十足吗?想到这一点,我只能知难而退了。在未能解透这个“哥德巴赫猜想”,找到足以说服我自己的文献学依据和方法时,我怎么敢再轻易涉足元杂剧研究领域呢?

与元杂剧的研究状况相比较,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叶,明清传奇的研究还并不十分热闹。在文献整理方面,傅惜华先生撰有《明代传奇全目》、《清代传奇全目》两部书稿,前者在1959年由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后者在十年动乱中失逸。庄一拂先生著有《古典戏曲存目汇考》,出版于1982年,收录了大量明清传奇剧目,但却多有失于考证之处。因此,经过数十年的文献发现和考证,有必要重新编写一部详尽准确的明清传奇的目录学著作。而《古本戏曲丛刊》收录的明清传奇作品,也仅止于雍正年间,乾隆以后的作品都未收录。台北天一出版社出版过《全明传奇》(1983年,其后在1996年又出《续编》),但却始终未能问津清代传奇。在文献研究方面,除了几部戏曲通史以外,专门以明清传奇作为研究对象的学术专著,只有卢前的《明清戏曲史》(南京:中山书局,1933),八木泽元的《明代剧作家研究》(东京:日本讲谈社,1959),朱尚文的《明代剧曲史》(台南:高长印书馆,1959),张敬的《明清传奇导论》(台北:东方书店,1961),陈万鼐的《元明清剧曲史》(台北:鼎文书局,1974),陆萼庭的《昆剧演出史稿》(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朱承朴、曾庆全的《明清传奇概说》(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王安祈的《明代传奇之剧场及其艺术》(台北:学生书局,1986)等屈指可数的几种。有关明清传奇的研究论文,也多集中在汤显祖、洪昇、孔尚任等几位大家,大量的作家作品都无人涉及。可以说,在20世纪80年代中叶,明清传奇戏曲还是一片尚待开垦的学术研究园地。

在选择学术课题时,是选择热门的课题还是选择冷僻的课题,结果是大不一样的。选择热门的课题,往往举步维艰,事倍功半;选择冷僻的课题,则往往触处生春,事半功倍。当然,并非所有冷僻的课题都值得研究,这里需要有一种学术史的眼光,还需要有一种价值观的判断。如果这一冷僻的课题是学术史上不应该被遗忘的角落,是有着充分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文化价值的,那么就值得我们去选择,去研究。而且,如果有志于选择冷僻的课题,还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因为你将从事的是一项远较一般的热门课题更为艰难的科研工作,需要面对汗牛充栋的原始文献,需要在这些原始文献中进行极其艰苦、而且也许收获甚微的披沙拣金的考辨工作。开垦荒地,固然容易见出成效,但它所付出的劳动和汗水,比起在一片已经开垦过的田地上耕种要多得多;而且,它所面临的风险,也要比在一片已经开垦过的田地上耕种要大得多。此外,选择热门的课题,一般容易在学术界造成轰动效应,发现一部《红楼梦》的孤本,比发现几十种明清传奇剧本更容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而选择冷僻的课题,则要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因为你将享受的是长时期的孤独与寂寞。

因此,选择明清传奇作为研究课题,这是对我的能力、智力、信心等各方面心理因素的综合考验,我愿意接受这种考验。

我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专业是“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方向是“文学古籍整理与研究”。确定以明清传奇作为研究对象以后,起初我有一个相当庞大的构想,拟定了这样一份研究提纲:

一、明清传奇作品叙录

二、明清传奇作家丛考

三、明清传奇文学专题研究

四、明清传奇艺术专题研究

五、元杂剧与明清传奇比较研究

六、明清传奇与明清小说比较研究

明眼人不难看出,这样一份研究提纲实在是大而无当的。一口就要吃成个胖子,这做得到吗?在明清传奇这块园地上,可做的工作的确有很多很多。然而,我这是在选择博士学位研究课题,而博士生的学习年限是确定的,三到四年,不可更改。拟定这么一个庞然大物般的课题,即使你有三头六臂,能对付得了吗?如何选择一个不大不小的题目,保证在三、四年里准能够完成?这是博士论文选题的第一个考虑。还有第二个考虑,那就是如何选择一个可以延伸的题目,在博士论文完成之后,还可以继续研究?

我个人的经验是,在博士论文题目(说大了,也包括其他的科研课题)的选择中,都必须同时有这两方面的考虑,缺一不可。一方面,论文选题要在一定的时间里能够见成效,否则就完成不了学业或科研任务,无法及时地获得“成就感”,反而因旷日持久而易生“挫折感”;另一方面,论文选题也不能只是“短期行为”,而要有“深谋远虑”。这后一点考虑更为重要,因为前一种考虑仅仅是一种“战术眼光”,后一种考虑则是一种“战略眼光”,它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你一生的学术发展。如果缺乏这种战略眼光,或者像狗熊掰棒子——掰一个扔一个,最后一无所获;或者像黄巢那样的“流寇”,东冲西突,到头也没有你自己的学术根据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说的就是这个意思。(www.daowen.com)

我曾借用现代经济学的术语,将学术研究课题的选择定位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思路。这种“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不仅仅关注眼前的利益,更要预测将来的走向;不仅仅是单向度的,更应该是多向度的。只有持这种“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才可以为你提供更多的机会,尽自己的能力去开拓更为广阔的学术研究的生存空间。

基于这样一种思考,在恩师启功先生的启发下,我选定的博士论文题目是《明清文人传奇综录及研究》。这个课题是一种多向度的“可持续发展”的课题:

首先是传奇综录,这是一项目录学的工作。当我选定这一课题的时候,我心里明白,我选定的是一条布满荆棘的道路。因为目录学著作的规范要求亲见其书,而要做到这一点有多么困难,只要是曾经到各家图书馆查阅古籍的学人,都深知其中甘苦。因为问题不在于查得到或查不到书,而是明明知道图书馆里有书,却不易索读。所以,在博士论文写作期间,这项工作我仅仅完成了不到三分之一。此后又迁延了四五年,在1993年春天,我初步完成了100万字的《明清传奇综录》一书,交河北教育出版社,后又几费周折,终于在1997年出版。这项工作的完成只能说是差强人意,因为还有许多剧目需要补充、考证、修改。因此从书稿交出版社以后,我就开始不断地搜集新的资料,以便将来有余力的话,重新修订原书,并编撰《明清杂剧传奇版本目录》。

其次是传奇研究,这既是一项理论研究,更是一项历史研究。在博士论文写作期间,我主要完成了有关明清传奇的人格典范、时代主题、作家文学观念、创作方法、文体特性、艺术结构、艺术语言等专题的研究,结集为《明清文人传奇研究》一书,1991年由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分别出版了繁体字本和简体字本。从1994年开始,我又着手撰写《明清传奇史》一书,于1997年完成,1999年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最近几年,我着重从文体学的角度研究明清传奇,写了一系列论文,准备最终结集成《明清传奇戏曲文体研究》。

再次是戏曲理论研究。明清传奇是戏曲艺术的一种类型,为了更深刻地认识明清传奇作为戏曲艺术的特征,不能不采用比较文学、比较文化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国古典戏曲和西方古典戏剧进行比较研究,并引发出对戏剧艺术的总体特征和历史走向的思考。我将这些思考撰写成《优孟衣冠与酒神祭祀——中西戏剧文化比较研究》一书,纳入乐黛云先生主编的《中外比较文化丛书》,于1994年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此外还撰写并发表了一些相关的论文。

复次是文人研究,这是一项以特定的社会阶层为对象的历史研究。要深入分析明清传奇的文人特征,不能不深入了解明清时期文人的生存方式和文化心态;而要深入了解明清时期文人的生存方式和文化心态,则不能不对中国古代文人的历史发展有一个概貌性的梳理。1988年,由北师大中文系的韩兆琦教授领衔,我们申请到一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中国古代文人的文化实践与文学风貌》。课题的申请报告是我构想的,我们将中国古代文人的文化实践大致划分成三大块,即政治活动、文学活动和日常生活。我负责“文学活动与文学风貌”这一部分,其中包括文人集团、文人交往和文集刊行三个方面的内容。1990年底,我写成了《中国古代文人集团与文学风貌》一书,经过多番周折,最后在1998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目前,我仍在断断续续地从事有关明清之际文人心态的个案研究,已经撰写并发表了几篇相关的论文。

最后是明清文学和明清文化研究。明清传奇是明清文学、明清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要深入进行明清传奇的研究,就必须对明清文学、明清文化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在学术研究中,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对森林的认识,也不能仅仅凭借前人或时人的研究成果,还必须亲自涉猎,才能有真切的体验。在进行明清传奇文学和传奇艺术的研究时,我总是极力将思维的触角伸展到更为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去。于是,就有了《痴情与幻梦——明清文学随想录》(北京:三联书店,1992)、《明人奇情》(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长河落日——中华文学通览·清代卷》(北京:中华书局,1997)等著作的写作和出版。

对于我来说,博士学位论文是个圆心,它向四周辐射开去,就形成了我迄今为止能力所及的学术研究领域。这种圆心辐射状的学术研究态势,我觉得是适合我的特点的,也的确给我带来了成功的喜悦感。

不过,尽管这么多年来我一直以戏曲研究作为主要的、核心的研究课题,但是我在戏曲研究界却总有一种“客串”的感觉。因为我既不会唱戏,也很少看戏,对戏曲艺术充其量只是一个浅薄的“知之者”,而不是一个真诚的“好之者”,更谈不上成为一个着迷的“乐之者”了。

多年的学术研究经历,使我品尝到戏曲研究与众不同的难处。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因此,戏曲研究是对研究者综合能力的考验。理想的戏曲研究者至少应该具备以下八个方面综合的知识储备:一是诗学,古典戏曲是剧诗,没有诗学的功底,便无法步入剧诗的堂奥;二是叙事学,古典戏曲是叙事文学,没有叙事学的知识,便无法洞悉叙事的内蕴;三是故事学,古典戏曲多取材于历史和小说,对历史故事、小说故事不熟悉,便无法知晓戏曲作品题材的来龙去脉;四是历史学,不同时代的戏曲浸染着不同的时代风貌、时代趣味、时代感受,缺乏基本的历史学知识,便无法穿透历史风云,把握历史走向;五是语言学,戏曲是雅言俗语大杂烩的宝库,缺乏语言学知识,便会如入宝山空手回;六是文献学,戏曲作家的生平考证,戏曲剧本的版本、目录、校勘、辑佚等,都离不开文献学的知识;七是舞台艺术学,戏曲包含着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因素,而且戏曲从创作到演出是一个完整的艺术过程,不懂舞台艺术学,对戏曲只能是隔雾观花;八是戏剧艺术学,中国戏曲与西方戏剧有异有同,不懂戏剧艺术学,便无法融通中西,摄取戏剧艺术的精髓。

而我在戏曲研究中却始终是个“偏才”,远远达不到综合贯通的程度。尤其对舞台艺术学,别说初窥门径,干脆是个地地道道的门外汉。因此,我只能在戏曲文献和戏曲文学研究中尽力而为,今后也只能局限于此,而不能真正介入整体的戏曲史或整体的戏曲艺术的研究。而且,由于我在中文系工作,一直讲授的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化和中国古典文献学等课程,教学实践的需要本身,也不容许我分心旁骛,补充自己舞台艺术学等知识的严重缺欠。

在学术研究领域中,认识自己的才能和特点,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你能做什么?你不能做什么?只有准确地认识自己的才能和特点,方能准确地为自己的学术研究定位。有了上述的基本认识,我在今后除了继续从事“二把刀”式的中国古典戏曲教学以外,在学术研究方面,也许会越来越远离古典戏曲,而越来越偏重古代文学、古代文化的研究。

当然,学术研究是需要有一定的延续性的,随随便便地“跳槽”绝不是一个明智的办法,因为你也许会弃己所长而就己所短。我最近的研究重点是中国古代的文体和文体学,已经申请到教育部的三个基金项目。这个课题还在“古代”这个大范围里,还在“文学”这个大圈子里,而传奇戏曲文学的研究原本也是一次文体学研究的尝试,所以我并没有完全“改行”,只是换了个研究对象罢了。我自认为,中国古代的文体和文体学也是一个“可持续性发展”的课题,我愿意将它作为一个新的博士论文选题,发挥我的才智,倾注我的心血。

 

2001年3月20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