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明清传奇戏曲文体研究:传奇戏曲语言变雅为俗

明清传奇戏曲文体研究:传奇戏曲语言变雅为俗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种剧变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传奇戏曲语言出现了新旧杂糅、中西合璧的怪现象,这正是当时整个中国社会新旧杂糅、中西合璧的文化情境的语言表征。清季传奇戏曲语言风格的变雅为俗,标志着以通俗化的现实思维为表征的近代艺术思维,向以典雅化的经典思维为表征的古代艺术思维发起了强烈的挑战,并逐渐出现了取而代之的发展势头。

明清传奇戏曲文体研究:传奇戏曲语言变雅为俗

康熙中期以后,传奇戏曲语言风格在炽烈的雅风熏染下,绵延了近200年。直到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变法”,中国社会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剧烈变化,新事物、新思想、新知识、新词汇层出不穷,大量外来语广泛流行,所有这些,猛烈地冲击了文人的传奇戏曲创作。于是,从总体上看,这时期传奇戏曲的语言风格出现了从典雅、清丽、雕琢向通俗、质朴、自然的剧变。在这种剧变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传奇戏曲语言出现了新旧杂糅、中西合璧的怪现象,这正是当时整个中国社会新旧杂糅、中西合璧的文化情境的语言表征(173)

请读一读梁启超(1873-1929)作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的《新罗马传奇》吧,你会顿时感到有一股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该剧第一出《会议》写欧洲维也纳会议,净扮奥大利国大宰相公爵梅特涅冲场,唱道:

 

〔字字双〕区区帝国老中堂,官样。揽权作势尽横行,肥胖。说甚自由平等,混帐。堂堂大会俺主盟,谁抗。(174)

 

全曲文字通俗易懂,无须诠解,音律和谐,琅琅上口。曲中有中国官名“老中堂”,有外来新词“自由平等”,更有俚俗词语“肥胖”、“混帐”,诸如此类,杂凑成一个大拼盘。扪虱谈虎客(可能是梁启超的笔名)在第五出《吊古》末批注说:

 

作者生平为文,每喜自造新名词,或杂引泰东、泰西故事,独此书入西人口气,反全用中国典故,曲中不杂一译语名词,是亦其有意立异处。(175)

 

这种“中为洋用”的语言杂糅现象,鲜明地体现出梁启超面向现实的创作意图,即“洋为中用”,以外国资产阶级革命故事唤醒民众,振作国民精神。

此剧第一出紧接着冲场曲的定场白,也不照规矩用四六骈语,而是用非常通俗俳谐的白话,“以极轻薄之笔写之”,把维也纳会议的一场戏写成“为鬼为蜮,有类儿戏”的闹剧(扪虱谈虎客批注)。为了尽情地吐泄胸中的郁勃不平之气,梁启超在第三出《党狱》中写烧炭党男女二首领慷慨骂贼的场面时,特意采用了两支“字句不拘,可以增损”的〔混江龙〕曲牌,每曲连同科白都是600余字,汪洋恣肆,痛快淋漓。而且,语句淹贯流畅,颇似他的散文笔调,间用外来新名词,又是实践着“诗界革命”的主张。

以外来新名词入曲,始见于梁启超作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的《劫梦灰传奇》第一出《楔子》,如:

 

〔皂罗袍〕更有那卑膝奴颜流亚,趁风潮便找定他的饭碗根芽。官房翻译大名家,洋行通事龙门价。领约卡拉(collar),口衔雪茄(cigar)。见鬼唱喏,对人磨牙。笑骂来则索性由他笑骂。(176)

 

此曲写洋奴买办的厚颜无耻,狐假虎威,卖国求富,入木三分。以当世时新名词入曲,甚至夹杂着几句英语(177),而又能合辙押韵,天衣无缝,贴合所要描写的对象,这的确是作者的创格。这种不中不西、亦中亦西的文体,一时风靡海内(178)

清季传奇戏曲语言风格的变雅为俗,标志着以通俗化的现实思维为表征的近代艺术思维,向以典雅化的经典思维为表征的古代艺术思维发起了强烈的挑战,并逐渐出现了取而代之的发展势头。这一时代风尚,既对传奇戏曲文体的消解起了釜底抽薪的作用,也对包括传奇戏曲在内的传统戏曲文体向现代戏剧文体(如文明戏)的转化起了不可忽视的催化作用,同时还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语言“言文合一”的艺术追求的重要先导。中国传统艺术思维方式的现代转型,已经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了。

 

1997年9月20日初稿

1998年5月31日二稿

 

————————————————————

(1) 〔明〕王骥德:《曲律》,卷3《杂论上》,中国戏曲研究院(1959),册四,页151。

(2) 按戏曲选集《风月锦囊》卷12,收录《姜诗》9出,与今存万历间金陵富春堂刻本《姜诗跃鲤记》大率相同,徐渭《南词叙录》著录为《姜诗得鲤》。《风月锦囊》今存嘉靖三十二年(1553)书林詹氏进贤堂重刻本,则此剧当作于嘉靖初年以前。参见孙崇涛(2000),页116-117。

(3) 〔明〕徐渭:《南词叙录》,中国戏曲研究院(1959),册三,页239。

(4) 〔明〕吕天成:《曲品》,卷下,吴书荫(1990),页175,页177,页169,页171,页172。

(5) 董康(1992),卷4,页139。

(6) 〔明〕徐渭:《南词叙录》,页239。

(7) 〔明〕凌濛初:《谭曲杂札》,中国戏曲研究院(1959),册四,页253。

(8) 徐朔方(1993):《浙江卷·王济年谱》,页1-16。

(9) 〔明〕徐渭:《南词叙录》,页243。

(10) 〔明〕吕天成:《曲品》,卷上,页1。

(11) 〔明〕王骥德:《曲律》,卷2《论家数》,页121-122。

(12) 〔明〕吕天成:《曲品》,卷下,页237。

(13) 〔明〕祁彪佳祁彪佳:《远山堂曲品》,中国戏曲研究院(1959),册六,页19。

(14) 〔明〕凌濛初:《谭曲杂札》,页253,页254。

(15) 赵山林(1995),页267。

(16) 依次见〔明〕吕天成:《曲品》,卷下,页170;〔明〕徐復祚:《曲论》,中国戏曲研究院(1959),册四,页236。

(17) 〔明〕何良俊:《曲论》,中国戏曲研究院(1959),册四,页6。

(18) 〔明〕王世贞:《曲藻》,中国戏曲研究院(1959),册四,页34。

(19) 按王济,乌镇(今属浙江桐乡)人;沈龄,嘉定(今属上海)人;郑若庸,昆山(今属江苏)人;陆采,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嘉定、昆山、长洲,明代都属苏州府。所谓“三吴”,始见于三国吴韦昭《三吴郡国志》。该书久佚,从《三国志》、《晋书》中有关记载来看,当从《水经注》的吴郡(治所在今江苏苏州)、吴兴(治所在今浙江吴兴)、会稽(治所在今浙江绍兴)为三吴,或《通典》、《元和郡县志》的吴郡、吴兴、丹阳(治所在今江苏南京)为“三吴”,较合于原意。明周祁《名义考》,以苏州为东吴,润州(治所在今江苏镇江)为中吴,湖州(治所在今浙江吴兴)为西吴,可代表明代人的看法。

(20) 〔明〕徐復祚:《南北词广韵选》(清初抄本),卷1。

(21) 〔明〕王骥德:《曲律》,卷3《杂论上》,页152。

(22) 徐朔方(1993):《苏州卷·郑若庸年谱》,页58。

(23) 〔明〕臧懋循:《元曲选序》,臧懋循(1979),卷首。

(24) 〔明〕吕天成:《曲品》,卷下,页237。

(25) 〔明〕祁彪佳祁彪佳:《远山堂曲品》,页19。

(26) 〔明〕李开先(1959):《闲居集》之六《市井艳词又序》,页322。按其所谓“俗”,实为雅极之俗,所以李昌集(1991)认为,李开先等的“北派散曲在总体气质上渗入了更多的正统文学色彩,在明代散曲中可谓格调最‘雅正’的一流”(页374)。

(27) 〔明〕臧懋循:《元曲选序》,臧懋循(1979),卷首。

(28) 〔明〕凌濛初:《谭曲杂札》,页253,页255。按,有人评梁辰鱼《浣纱记》,也说其俗,如徐復祚《曲论》说:“即其词亦出口便俗,一过后便不耐再咀。”(页239)但其俗仅仅限于净、丑角色而已,生、旦曲辞却以典雅取胜。

(29) 〔明〕王骥德:《曲律》,卷4《杂论下》,页170。

(30) 〔明〕吕天成:《曲品》,卷下,页239。

(31) 〔明〕祁彪佳祁彪佳:《远山堂曲品》,页19。

(32) 〔明〕沈德符:《顾曲杂言》,页206。

(33) 〔明〕梅鼎祚:《鹿裘石室集》(明天启间刻本),《文集》卷4《长命缕记序》。按《长命缕》当作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上去《玉合记》之作凡31年,已是汤显祖、沈璟等驰骋剧坛的时代,参见本章下节所论。

(34) 〔明〕毛晋(1985),第一集。

(35) 〔明〕沈德符:《顾曲杂言》,页209。按,沈德符未记载此事发生的年代。据《光绪鄞县志》卷38本传,屠隆于万历七年(1579)调任青浦知县。万历十年(1582)梁辰鱼游青浦,屠隆为他的《鹿城集》作序,见《鹿城集》(明万历间刻本)卷首及屠隆《白榆集》(明万历间刻本)卷2。故知此事当发生在万历十年。

(36) 〔明〕王骥德:《曲律》,卷4《杂论下》,页166。

(37) 〔明〕徐復祚:《曲论》,页240。

(38) 徐朔方(1980):附录丙《玉茗堂传奇创作年代考·紫箫记》,页221-225。

(39) 郭英德(1997),页197-198。

(40) 〔明〕吕天成:《曲品》,卷下,页219,页201-202。

(41) 〔明〕毛晋(1985),第五集。

(42) 〔明〕王骥德:《曲律》,卷3《论用事》,页127。

(43) 〔明〕徐復祚:《曲论》,页237。

(44) 〔明〕梁辰鱼:《浣纱记》,毛晋(1985),第一集。

(45) 〔清〕李渔:《闲情偶寄》,卷1《词曲部·词采第二·忌填塞》,页27-28。

(46) 〔明〕徐復祚:《曲论》,页238。

(47) 〔明〕沈德符:《顾曲杂言》,页206。

(48) 〔明〕徐復祚:《曲论》引,页246。

(49) 〔明〕王骥德:《曲律》,卷4《杂论下》,页166。

(50)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引孔子语,《春秋左传正义》卷36,《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0),页1985。

(51) 钱穆《读诗经》云:“即在中国古代,语言文字,早已分途;语言附着于土俗,文字方臻于大雅。文学作品,则必仗雅化之文字为媒介、为工具,断无即凭语言可以直接成为文学之事。”见其《中国学思想史论丛(一)》(台北:东大图书有限公司,1976)。

(52) 〔明〕李梦阳:《缶音序》,《空同先生集》(明嘉靖间刻本),卷51。

(53) 〔明〕李梦阳:《诗集自序》,《空同先生集》,卷50。

(54) 〔明〕胡应麟:《诗薮》(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外编卷5,页201。

(55) 〔明〕凌濛初:《谭曲杂札》,页253。

(56) 王世贞在嘉靖四十四年(1565)完成诗话式著作《艺苑卮言》,隆庆六年(1572)增订时,“黜其论词曲者,录为别卷,聊以备诸集中”。其附录的曲论,后人题为《曲藻》,单独行世。见王世贞《艺苑卮言》,《弇州山人四部稿》(明世经堂刻本),卷144。

(57) 〔明〕王世贞:《曲藻》,页29-37。

(58) 〔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丁集上,页436。

(59) 如张凤翼《处实堂集》卷3有诗《人日过王元美秋官小祇园》、《题小祇园藏经阁》,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卷19有诗《赠张伯起应试南都》,均作于嘉靖四十年(1561)。梁辰鱼和王世贞是表亲,两人多有诗文酬答。屠隆则名登王世贞的“末五子”。

(60) 〔明〕王骥德:《曲律》,卷2《论家数》,页122。

(61) 《毛诗正义》,卷1,《十三经注疏》,页272。

(62) 〔清〕王先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8),卷8《荣辱篇第四》“君子安雅”句引,页62。

(63) 《论语注疏》,卷17,《十三经注疏》,页2525。

(64) 《论语注疏》,卷7,《十三经注疏》,页2482。

(65)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上海:上海书店,1988),卷8,页145。

(66) 〔东汉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卷22,页1070。

(67) 以上有关“雅”的考察,参看(日)村上哲见《雅俗考》,顾歆艺译,载《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4辑(北京:中华书局,1997),页423-441;于迎春《“雅”“俗”观念自先秦至汉末的演变及其文学意义》,载《文学评论》1996年第3期。

(68) 〔东汉〕王充:《论衡》(《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30《自纪》。

(69)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体性篇》,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卷6,页505。

(70) 《尚书正义》,卷7,《十三经注疏》,页157。

(71) 《尔雅注疏》,卷1,《十三经注疏》,页2569。

(72) 《周礼注疏》,卷2,《十三经注疏》,页645。

(73) 〔北朝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上。

(74)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卷119,页3640。

(75) 〔唐〕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并书》,《陈拾遗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1。

(76) 〔唐〕李白:《古风五十九首》其一,〔清〕王琦:《李太白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77),卷2,页87。

(77) 〔宋〕黄庭坚:《答洪驹父书》,《豫章黄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影印本),卷19。

(78) 〔明〕徐渭:《南词叙录》,页243。

(79) 〔明〕何景明:《大復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31《内篇》。(www.daowen.com)

(80) 〔明〕顾起纶:《国雅品》,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页1099。

(81) 〔明〕谢榛:《四溟诗话》,卷4,《历代诗话续编》,页1227。

(82) 〔明〕李攀龙:《送王元美序》,《沧溟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16。

(83) 参看陈书录(1996),第三章《“复致古雅”与“宗汉崇唐”的文化心态——前七子在“格”与“情”之间艰难的审美探究》,第五章《“变俗为雅”与“宗汉崇唐”的文化心态——后七子在“雅”与“俗”之间艰难的审美探究》,页185-258,页297-362。

(84) 〔明〕王骥德:《曲律》,卷2《论家数》,页122。

(85) 〔明〕李开先(1959):《闲居集》之六《西野春游词序》,页334-335。

(86) 〔明〕李开先(1959):《闲居集》之六《西野春游词序》,页335。

(87)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通变》:“夫青生蓝,绛生于茜,虽逾本色,不能复化。”《文心雕龙注》,卷6,页520。

(88) 〔宋〕陈师道:《后山诗话》(《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9) 参见赵山林(1995):第七章《戏剧批评学》第三节《本色当行论》,页745-746。

(90) 〔明〕徐渭:《南词叙录》,页243。

(91) 〔明〕王骥德:《曲律》,卷3《杂论上》,页154。

(92) 当行,即内行、行家的意思。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当行之说,始见《滹南诗话》引晁无咎语……其评山谷(即黄庭坚)则曰:词固高妙,然不是当行家语,乃著腔子唱和诗耳。则本色当行,义似无别,总之都是说不可破坏原来的体制以逞才学。但就字义言,本色当行,亦有出入。本色,指本然之色;当行,犹言内行。”(页111)明人用“当行”评论戏曲,理解各有出入,但总不出戏曲必须具有舞台演出特性的意思。

(93) 〔明〕吕天成:《曲品》,卷上,页23。

(94) 〔明〕凌濛初:《谭曲杂札》,页259。

(95) 〔清〕松涛:《天宝曲史序》,〔清〕孙郁:《天宝曲史》卷首,古本戏曲丛刊编委会(1957)影印本。

(96) 〔明〕吕天成:《曲品》,卷下,页201-202。

(97) 〔明〕王骥德:《曲律》,卷4《杂论下》,页164。

(98) 《红蕖记》是沈璟创作的第一部传奇,约作于万历十七年(1589)以病告归时或稍后。吕天成《曲品》卷下《玉合》条云:“(梅鼎祚)又曾著《玉导》,家君(按,指吕胤昌)谓之曰:‘符郎事已引入《双鱼》。’遂止。”(页239)《玉合记》作于万历十二年(1584),而梅氏与吕玉绳往来在是年至万历二十年(1592)间,见梅鼎祚《鹿裘石室集·尺牍》卷9《与吕玉绳》。然则《双鱼记》大约作于万历二十年顷。与此同时,汤显祖在万历十九年(1591)前后,将《紫箫记》改编为《紫钗记》,也表现出摆脱文词派影响的趋向。参见徐朔方(1993):《皖赣卷·汤显祖年谱》。

(99) 〔明〕沈璟:《义侠记》,古本戏曲丛刊编委会(1954)影印本。

(100) 徐朔方(1993):《苏州卷·沈璟年谱》,页313。

(101) 参见朱万曙(1992),页64-70;赵山林(1995),页753-754。

(102) 参见郭英德(1999),页192-216。

(103) 〔明〕史槃:《鹣钗记》,古本戏曲丛刊编委会(1957)影印本。

(104) 〔清〕黄宗羲:《外舅广西按察使六桐叶公改葬墓志铭》,《南雷诗文集》,卷上,沈善洪主编:《黄宗羲全集》第十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页380。

(105) 〔明〕凌濛初:《谭曲杂札》,页254。

(106) 〔明〕王骥德:《曲律》,卷4《杂论下》,页160。

(107) 〔明〕吕天成:《曲品》,卷上,页22。

(108) 〔明〕王骥德:《曲律》,卷2《论家数》,页122。

(109) 〔明〕祁彪佳祁彪佳:《远山堂曲品》,页103。

(110) 〔清〕张彝宣:《寒山堂曲谱·凡例》,《寒山堂曲谱》(清抄本),卷首。

(111) 〔清〕张彝宣:《如是观》第三十出,古本戏曲丛刊编委会(1957)影印本。

(112) 〔清〕李渔:《闲情偶寄》,卷1《词曲部·词采第二·忌填塞》,页28。

(113) 〔清〕杨恩寿:《词余丛话》,卷2《原文》,页265。

(114) 〔清〕李渔:《比目鱼》,《笠翁十种曲》(清康熙间刊本)。

(115) 董康(1992),卷4,页139。

(116) 〔清〕李渔:《闲情偶寄》,卷1《词曲部·词采第二·忌填塞》及《贵浅显》,页28,页22-24。

(117) 〔东汉〕王充:《论衡》,卷23《四讳》,卷30《自纪》。

(118) 〔汉末魏初〕刘熙:《释名·序》,《释名》(《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首。

(119) 参见(日)村上哲见:《雅俗考》,顾歆艺译,《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4辑,页436。

(120) 《周礼注疏》,卷10,《十三经注疏》,页703。

(121)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28上《桓谭传》,页960。

(122) 〔东汉〕王充:《论衡》,卷30《自纪》。

(123) 参见袁震宇、刘明今(1991):第八章《晚明的诗文批评(上)》,页455-461。

(124) 钱伯城:《袁宏道集笺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卷4《锦帆集》之二,页187-188。

(125) 〔明〕袁宏道:《伯修》,《袁宏道集笺校》,卷11《解脱集》之四,页492。

(126) 〔明〕袁宏道:《斋中偶题》,《袁宏道集笺校》,卷14《瓶花斋集》之二,页609。

(127) 《袁宏道集笺校》,卷43《潇碧堂集》之十九,页1275。

(128) 〔明〕袁宏道:《冯琢庵师》其二,《袁宏道集笺校》,卷22《瓶花斋集》之十,页781-782。

(129) 《袁宏道集笺校》,卷11《解脱集》之四,页515-516。

(130) 《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卷179,页1618。

(131) 〔明〕袁宏道:《与朱司理》,《袁宏道集笺校》,卷11《解脱集》之四,页508-509。

(132) 本段论述,参看陈书录(1996):第六章《俗文化与启蒙思潮的相互渗透——公安派及其先驱俗美学的新变》,页368-379。

(133) 〔明〕绿天馆主人:《古今小说叙》,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页774。

(134) 〔明〕可一居士:《醒世恒言叙》,《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页779。绿天馆主人、可一居士,当为冯梦龙别号。

(135) 〔明〕徐渭:《南词叙录》,页243。

(136) 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页12。

(137) 〔元〕周德清:《中原音韵》,中国戏曲研究院(1959),册一,页232。

(138) 〔明〕冯梦龙:《太霞新奏》,卷12沈子勺《离情》曲评语。

(139) 〔清〕钱谦益:《眉山秀题词》,〔清〕李玉:《眉山秀》卷首,古本戏曲丛刊编委会(1957)影印本。

(140) 〔清〕李渔:《闲情偶寄》,卷1《词曲部·词采第二·戒浮泛》,页26。

(141) 〔清〕李渔:《闲情偶寄》,卷3《词曲部·科诨第五·忌俗恶》,页62。

(142) 〔明〕王骥德:《曲律》,卷4《杂论下》,页170。王骥德校注《西厢记》(明万历间刻本),《自序》也说:“实甫斟酌才情,缘饰藻艳,极其致于浅深、浓淡、雅俗之间,令前无作者,后掩来哲,遂擅千古绝调。”

(143)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通变》,范文澜:《文心雕龙注》,页520。

(144) 〔明〕祁彪佳祁彪佳:《远山堂剧品》,中国戏曲研究院(1959),册六,页151。

(145) 参看张毅(1995):第四章第三节《“以俗为雅”的文学思想》,页180-186。

(146) 据万历间刻本《四友斋丛说》作者自序,该书初刻于隆庆三年(1569),仅30卷;万历元年(1573)续撰8卷,重刻于万历七年(1579)。据卷首朱大韵《初刻本序》所云“旁及字画歌曲之流”,则初刻本已录论词曲的文字,重刻时编于卷36。

(147) 〔明〕徐渭:《题昆仑奴杂剧后》,《徐文长佚草》,卷2,《徐渭集》(北京:中华书局,1983),页1093。

(148) 〔明〕吕天成:《曲品》,卷上,页22。

(149) 〔清〕李渔:《闲情偶寄》,卷1《词曲部·词采第二·贵显浅》,页23-24。

(150) 〔明〕王骥德:《曲律》,卷3《论过曲》,页138-139。

(151) 〔明〕王骥德:《曲律》,卷3《论宾白》,页141。

(152) 〔清〕李渔:《闲情偶寄》,卷1《词曲部·词采第二·戒浮泛》,页26。

(153) 〔清〕袁枚:《随园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卷5,页150。

(154) 〔明〕祁彪佳祁彪佳:《远山堂曲品》,页36。

(155) 〔清〕李渔:《闲情偶寄》,卷1《词曲部·词采第二·忌填塞》,页28。

(156) 郑振铎:《清人杂剧初集序》,郑振铎(1931),卷首。

(157) 〔清〕万树:《风流棒》卷首,《拥双艳三种》(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粲花别墅刻本)。

(158) 〔清〕孔尚任:《桃花扇凡例》,《桃花扇》卷首,古本戏曲丛刊编委会(1986)影印本。

(159) 〔清〕吴应莲:《蟾宫操·评林》,〔清〕程镳:《蟾宫操》卷首,古本戏曲丛刊编委会(1986)影印本。

(160) 〔清〕芮宾王:《梦中缘·跋》,〔清〕张坚:《梦中缘》卷首,《玉燕堂四种曲》(清乾隆间刻本)。

(161) 〔清〕陈守诒:《香祖楼·后序》,〔清〕蒋士铨:《香祖楼》卷首,《藏园九种曲》(清乾隆间红雪楼刻本)。

(162) 〔清〕李调元:《雨村曲话》,卷下,中国戏曲研究院(1959),册八,页27。

(163) 〔清〕梁廷楠:《曲话》,卷3,中国戏曲研究院(1959),册八,页272。

(164) 〔清〕蒋士铨:《空谷香》卷首,《藏园九种曲》。

(165) 〔清〕蒋士铨:《临川梦》,《藏园九种曲》。

(166) 〔清〕张坚:《怀沙记》卷首,《玉燕堂四种曲》。

(167) 转引自(英)雷蒙德·查普曼(1988),页47。

(168) 〔清〕黄图珌:《看山阁集闲笔》,卷3《文学部·词曲》,中国戏曲研究院(1959),册七,页142。按,该章后有清乾隆十一年(1746)秋作者自识及次年(1747)重识。

(169) 〔清〕张坚:《怀沙记》卷首,《玉燕堂四种曲》。

(170) 〔清〕梁章钜:《制义丛话》(上海:上海书店排印本,2001),卷上。

(171) 〔清〕方苞:《进四书文选表》,刘季高校点:《方苞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集外文》卷2,页581。

(172) 参见吴孟复:《桐城文派述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2),页43-50。

(173) 按,明末冯梦龙撰《双雄记》(明崇祯间墨憨斋重定本),第三出《倭奴犯属》,丑扮倭将,所唱〔清江引〕,以日本语入曲,可谓开外来语入曲之先声。但这只是偶一为之,意在猎奇,与晚清时期传奇创作的语言特点,不可同日而语。

(174) 梁启超:《新罗马传奇》,阿英(1962):下册卷上,页522。

(175) 梁启超:《新罗马传奇》,阿英(1962):下册卷上,页540-541。

(176) 梁启超:《劫梦灰传奇》,阿英(1962):下册卷上,页687。

(177) Collar,原意为衣领,这里代指领带

(178) 其他例证,尚可参见陈芳(1988),页65-6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