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民间信仰研究述评-结语及相关观点总结

中国民间信仰研究述评-结语及相关观点总结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忘故土的传统观念结合了地方民间宗教,产生了一种集合乡土、人情与宗教的民间信仰形态。其他反驳卫聚贤的观点还有:《大伯公、二伯公与本头公》,《南洋学报》1951年第7卷第2期;《大伯公为吴太伯说的由来》,《南洋学报》1956年第12卷第2期。[31]许云樵:《再谈大伯公研究》,第19、20—21页。

中国民间信仰研究述评-结语及相关观点总结

三、结  语

从大伯公和妈祖的信仰,可以看到东南亚华人民间宗教大致的面貌。移民和移神是同时进行的,民间宗教信仰与华人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哪里有华人,哪里就有华人的民间信仰。不忘故土的传统观念结合了地方民间宗教,产生了一种集合乡土、人情与宗教的民间信仰形态。百年前,福建和两广一带的人移居海外,艰苦地在海外开拓新天地,如今许多发达的海外华侨归国省亲,除了捐助乡里、慈善教育之外,还捐助大量金钱立庙宇。他们除了扬名之外,还为延续并发扬光大自己乡里的民间信仰作贡献。

【注释】

[1]《大伯公研究》,《星洲日报》1951年12月9日。据说关楚仆先生也曾写过《谈谈大伯公》,发表在《星洲日报半月刊》1939年第2期。这应是最早讨论大伯公信仰的文章之一,可惜此期刊遍寻不见。

[2]韩槐准:《大伯公考》,《南洋学报》1951年第1卷第2期,第18—26页。

[3]韩槐准:《大伯公考》,《南洋学报》1951年第1卷第2期,第21页。

[4]同上,第23页。

[5]同上,第24页。

[6]赵汝适:《诸蕃志》,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19页。

[7]韩槐准:《大伯公考》,第24页。韩文并未注明《琼州府志》的版本,此段话大部分亦见《万历琼州府志》(《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卷4,第109页。

[8]《五杂俎》,谢肇淛撰;郭熙途校点,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15页。

[9]韩槐准:《大伯公考》,第24页。

[10]李居礼、王克荣:《从陵水三亚发现的穆斯林墓葬》,http://corp.dnc.cn/com/haiyang2004/ns_detail.php?id=13725&nowmenuid=38697&cpath=3108。

[11]陈育崧:《Tokong考》,《南洋学报》1951年第7卷第2期。

[12]陈达:《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274—275页。

[13]陈达:《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275页。

[14]同上,第276页。

[15]温雄飞:《南洋华侨通史》,东方印书馆1929年版,第138页。

[16]原文未能寻获,转引自韩槐准:《大伯公考》,第20页。

[17]J.D.Vaughan(1825 1891),The Manners and Customs of the Chinese of the Straits Settlements,Kuala Lumpar and Singapore: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1,pp.23,36,100,104.(此书第一版为Singapore:the Mission Press,1879.http://dlxs.library.cornell.edu/cgi/t/text/text‐idx?c=sea;view=toc;idno=sea259。)

[18]见J.D.Vaughan,The Manners and Customs of the Chinese of the Straits Settlements,pp.23,36,104。

[19]见J.D.Vaughan,The Manners and Customs of the Chinese of the Straits Settlements,p.103;温雄飞:《南洋华侨通史》,东方印书馆1929年版,第138页。

[20]天官赐:《大伯公是何方神圣?》,《南洋文摘》1963年第4卷第1期。

[21]黄尧:《第一位大伯公》,《光华日报》2006年2月21日。http://www.kwongwah.com.my/kwyp_news/fukan_read.asp?n=4102&rlt=1&cls=215&txt=2006/2/21/f_other2006221_4102。

[22]黄尧:《星马华人志》,香港明鉴出版社1966年版,第41页。

[23]陈达和邝国祥也同以这个看法。见邝国祥:《槟榔屿海珠屿大伯公》1957年第13卷第1辑。

[24]天官赐:《大伯公是何方神圣?》,第27页。

[25]胡朴安:《中国全国风俗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重印本,第891页。

[26]见http://www.sjkc.com.my/bbs/viewthread.php?tid=23979&extra=page% 3D3。游龙子编著的《精解大伯公灵签》(新加坡创艺出版社私人有限公司2002年版,第6—7页)谈到更多的民间传说,但当然都没有历史根据,可见土地神原来不是历史人物所转化的。

[27]参见(吕)宗力、刘群:《中国民间诸神》,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08、211页。

[28]参见卫聚贤:《二伯公的有无说》,《南洋学报》1952年第8卷第2期。

[29]原文见《南国少年第二号》,年代不明,此杂志早已断刊,遍寻不获。本段文字见引于韩槐准《大伯公考》,第21页。

[30]许云樵:《再谈大伯公研究》,《南洋学报》1952年第8卷第2期。其他反驳卫聚贤的观点还有:《大伯公、二伯公与本头公》,《南洋学报》1951年第7卷第2期;《大伯公为吴太伯说的由来》,《南洋学报》1956年第12卷第2期。

[31]许云樵:《再谈大伯公研究》,第19、20—21页。

[32]陈达:《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第276页。

[33]见应劭:《风俗通义校注》,王利器校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55页。

[34]例如许云樵:《大伯公、二伯公与本头公》,《南洋学报》1951年第7卷第2期;《再谈大伯公研究》,《南洋学报》1952年第8卷第2期;《大伯公为吴太伯说的由来》,《南洋学报》1956年第12卷第2期。

[35]陈志明:《东南亚华人的土地神与圣迹崇拜———特论马来西亚的大伯公》,《遗迹崇拜与圣者崇拜》(允晨文化公司2000年版),第57—84页;陈波生、利亮时:《客家人与大伯公的关系———以新马为例》,《百年公德被南邦———望海大伯公庙纪事》,新加坡茶阳(大埔)会馆,2006年,第117—121;郑志明:《客家社会大伯公信仰在东南亚的发展》,《台湾传统信仰的鬼神崇拜》,台北大元书局2005年版,第231—252页。这篇文章也刊在《华侨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及《百年公德被南邦———望海大伯公庙纪事》,第105—115页。

[36]许云樵:《再谈大伯公研究》,第23—24页;陈育崧:《Tokong考》,第39—40页;天官赐:《大伯公是何方神圣?》,第26页;《南洋文摘》第4卷第1期。

[37]宋龙飞:《客家人的伯公庙》,《汉声》1989年第23期。转引自陈志明:《东南亚华人的土地神与圣迹崇拜———特论马来西亚的大伯公》,第66页。

[38]见Chen Ta,Emigrant Communities in South China,New York:Secretariat,Institute of Pacific Relations,1940,pp.233 236;陈志明:《东南亚华人的土地神与圣迹崇拜———特论马来西亚的大伯公》,第64页。

[39]此书未能寻获,转引自天官赐:《大伯公是何方神圣?》,第27页。

[40]饶宗颐:《谈伯公》,《南洋学报》1952年第8卷第2期。

[41]同上,第27页。

[42]陈波生、利亮时:《客家人与大伯公的关系———以新马为例》,第118页。

[43]陈波生、利亮时:《客家人与大伯公的关系———以新马为例》,第119—120页。

[44]黄尧:《星马华人志》,第42页。

[45]饶宗颐:《谈伯公》,第27页。

[46]陆子明:《摩轮佛力之大伯公庙》,《南洋学报》1952年第8卷第2辑。

[47]游龙子编著:《精解大伯公灵签》,新加坡创艺出版社私人有限公司2002年版,第9页。

[48]韩槐准:《大伯公考》,《南洋学报》1951年第1卷第2期。

[49]陈志明:《东南亚华人的土地神与圣迹崇拜———特论马来西亚的大伯公》,第69页。

[50]许云樵:《大伯公二伯公与本头公》,《南洋学报》1951年第7卷第2辑。

[51] 许云樵:《大伯公二伯公与本头公》,《南洋学报》1951年第7卷第2辑。

[52]黄尧:《三位一体的神:大伯公、拿督公、土地公》,《文道月刊》1981年第13期。(www.daowen.com)

[53]Victor Purcell,The Chinese In Malaya,1948第一版;London:Oxford University,1967,p.123。

[54]郑志明:《客家社会大伯公信仰在东南亚的发展》,第242—243页。

[55]吴金夫:《三山国王文化透视》,汕头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5页。

[56]郑志明:《客家社会大伯公信仰在东南亚的发展》,第235—237页。

[57]Tai Peng Wang,The Origins of Chinese Kongsi,Petaling Jaya:Pelanduk Publications,1994,p.73.

[58]潘国英:《南方民间的土地神信仰》,《东南文化》1988年第4期。

[59]见Cheu Hock Tong,“The Datuk Kong Spirit Cult Movement in Penang:Being and Belonging in Multi‐Ethinic Malaysia,”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23.2(September 2004),p.383。

[60]同上,第382—384页。陈志明:《东南亚华人的土地神与圣迹崇拜———特论马来西亚的大伯公》,第72—78页也有详细的讨论。

[61]李献章著,郑朋年、刘月莲译:《妈祖信仰研究》,澳门海事博物馆,1995年,第1、89页。

[62]陈达:《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278—280页。

[63]苏庆华:《大马半岛与新加坡的妈祖的崇祀:过去与现在》,《马、新华人研究———苏庆华论文选集》,马来西亚创价学会,2004年,第118—120页。

[64]同上,第119页。

[65]见引于吴华:《关于琼州天后宫》,《石叻古迹》,新加坡南洋学会,1975年,第212页;吴华编:《马新海南族群史料汇编》,马来西亚海南会馆联合会,1999年,第14页。

[66]苏庆华:《大马半岛与新加坡的妈祖的崇祀:过去与现在》,第120页。

[67]何炳棣:《中国会馆史论》,台北学生书局1966年版,第13页。

[68]陈尚胜:《清代的天后宫与会馆》,《1995年澳门妈祖 信俗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澳门文化研究所、澳门海事博物馆,1998年,第41页。

[69]何炳棣:《中国会馆史论》,第11页。

[70]李华:《明清以来北京工商会馆碑刻选编》,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序文。

[71]见陈尚胜:《清代的天后宫与会馆》,第42—45页。

[72]李华:《明清以来北京工商会馆碑刻选编》,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第31页。

[73]蒋维锬:《清代商帮会馆与天后宫》,《妈祖研究学报》,马来西亚雪隆海南会馆,2(2005):87。

[74]苏庆华:《大马半岛与新加坡的妈祖的崇祀:过去与现在》,第122—123页。

[75] 苏庆华:《大马半岛与新加坡的妈祖的崇祀:过去与现在》,第122—123页。

[76]参见吴华编:《马新海南族群史料汇编》,第13页。

[77]转引自吴华编:《马新海南族群史料汇编》,第16页。

[78]苏庆华:《大马半岛与新加坡的妈祖的崇祀:过去与现在》,第126页。

[79]见Ching‐Huang Yen,ASocial History of the Chinese in Singapore and Malaya 1800 1911 (Singapore: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pp.11 13。

[80]见Soo Khin Wah,“A Study of the Cult in Peninsular Malaysia”(M.A.thesis,University of Malaya,1987),pp.76 78。

[81]作者承蒙海南会馆赐寄两辑:《妈祖研究学报》,特此致谢。

[82]苏庆华、刘崇汉主编:《马来西亚天后宫大观》第一辑,吉隆坡雪隆海南会馆(天后宫)妈祖文化研究中心,2007年,第9页。

[83]郑文辉:《新加坡:从开埠到建国》,新加坡教育出版社1977年版,第10页。

[84]见王荣国:《海洋神灵———中国海神信仰与社会经济》,江西高校出版社2003年版,第171页。

[85]钱江:《妈祖信仰与海外闽商侨居小区》,澳门文化研究所、澳门海事博物馆,1998年,第95页。

[86]Hansen,Valerie.1990.Changing Gods in Medieval China,1127 1276(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pp.145 146;中译本《变迁之神:南宋时期的民间信仰》,包伟民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44—145页。

[87]转引自庄钦永:《新加坡华人史论丛》,新加坡南洋学会,1986年,第20页。

[88]彭松涛:《新加坡全国社团大观》,新加坡文献出版公司1983年版,第A 24页。

[89]见http://news.sina.com.cn/s/2004 05 26/15242634774s.shtml。

[90]彭松涛:《新加坡全国社团大观》,第L 22页。

[91]童家洲:《论早期新加坡华人的妈祖信仰》,《八桂桥史》1996年第2期。

[92]张克润:《新加坡妈祖源考研究》,《源》1993年第21期。

[93]资料根据赖世昭:《新加坡华人的天后信仰》(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硕士论文,1994—1995);徐李颖:《新加坡妈祖信仰的社群化与一体多面性》,《妈祖研究学报》(马来西亚雪隆海南会馆天后宫)2005年第2辑。

[94]参见陈荆和、陈育菘:《新加坡华文碑铭集录》,香港中文大学,1973年,第57页。

[95]《波靖南溟———天福宫与福建会馆》,新加坡福建会馆,2005年,第27页。

[96]保生大帝有两种说法,一说唐朝名医孙思邈,一说是宋代福建同安县吴本。见窪徳忠:《道敎の神々》,东京平河出版社1986年版,第210—211页。

[97]张克润:《新加坡妈祖源考研究》,第38页。

[98]《波靖南溟———天福宫与福建会馆》,第53页。

[99]《传灯》,1999年,第14页。

[100]宋旺相原著、叶书德译:《新加坡华人百年史》,新加坡中华总商会,1993年,第42—43页。

[101]韩槐准:《天后圣母与华侨南进》,《南洋学报》1941年第2卷第2期。

[102]李天锡:《试论华侨华人妈祖信仰的文化特征及其发展的趋势》,《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2年第14期。

[103]张克润:《新加坡妈祖源考研究》,第39页。

[104]童家洲:《论早期新加坡华人的妈祖信仰》,第56页。

[105]赖世昭:《新加坡华人的天后信仰》,第50—52页。

[106]童家洲:《论早期新加坡华人的妈祖信仰》,第5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