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高职院校学校能力培养体系建设:可持续发展研究成果

高职院校学校能力培养体系建设:可持续发展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笔者认为,只要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继续追求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基本政策不变,高职教育就一定有它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关键在于高职学校能否找准自身定位,培养出真正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人才。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个新的类型不断加速发展,而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类型,必然需求其长期存在,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人才培养在目标和规格上确立其相对确定的定位。

高职院校学校能力培养体系建设:可持续发展研究成果

第三节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高职院校学校能力培养体系建设

在当今社会追求高学历,本科学校招生规模和培养能力不断扩大和提高的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的教育,是否真正具有不可替代性,真正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正在引发越来越多的关注甚至质疑。特别是去年某些媒体提出“高等学校破产不是没有可能,要破产最可能从高等职业院校开始”的言论以来,整个高职教育战线产生了较大的危机感甚至悲观情绪。笔者认为,只要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继续追求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基本政策不变,高职教育就一定有它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关键在于高职学校能否找准自身定位,培养出真正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人才。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出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人才,什么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不可替代性,其特色、特征和特点究竟在哪里呢?下面拟对这些问题作些探讨和研究。

一、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与人才的不可替代性

培养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人才既是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的内在追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理想目标。当然,严格意义上的不可替代性人才是很少的,人是有思想的高级动物,在实践中也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因此,人才的不可替代性是相对的。与此同时,当前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是大学生就业难与许多单位找不到人之间的矛盾,这说明人才的适用性问题是突出的。另一种社会现象则是职业院校包括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打工化现象与用人单位技术人才普遍缺乏之间的矛盾,这同样说明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问题。由此可见,高职人才的不可替代性实际就是其高适应性。

1.人才培养的规模质量与结构质量关系问题。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各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不再是规模和数量的问题,或者说大学生数量不足已不再是主要矛盾,各类适需人才形成的比较优势才是主要问题。我们研究人才队伍往往说“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精良”就是这个意思。从全社会看,整个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都基于总量适需的结构合理性和基于结构对称的总量适当性的有机统一。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必然有各类人才的素质、能力和目标定位(区间),各类人才应该有其特长、特点、特征,这才是一定程度和一定意义上的不可替代性。

2.作为一种类型的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规格定位。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一直以精英教育为主要特征,大学生总是供不应求。20世纪80年代开始,高等职业教育有了一定发展,但其作为一种弥补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数量不足,缓解社会人才急需矛盾的举措,仍然不存在发展瓶颈和结构矛盾。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个新的类型不断加速发展,而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类型,必然需求其长期存在,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人才培养在目标和规格上确立其相对确定的定位。教育部有关文件将高等职业教育确定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这指明了基本方向,它强调学生必须有良好的素质、娴熟的技能和较强的应用型。我们认为,高职教育的培养定位应是实现三个面向即面向县城(及以下)、面向中小(企业)、面向基层(一线),具备三种精神即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创新精神,掌握三项能力即人际沟通能力、业务能手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可见,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形成其培养规格和定位,与普通本科教学和中等职业教育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特征和特长。

二、基于不可替代性的高职学生职业发展能力和素质培养体系构建

学校存在的生命力在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于学生的存在,在于对学生的培养,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之所以要存在和发展,其核心原因在于学生培养的需要。同理,高等职业教育之所以要大力发展,其核心原因在于社会需要这一类型和规格的人才,希望这类人才具有相对的不可替代性。教育部教高〔2012〕4号文件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同时明确高等教育规格增量主要用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等,这说明了今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表明高等职业教育应该继续得到发展上的支持。

明确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上的支持政策,说明了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也就说明了高职教育的发展意义。然而,这种类型教育能否得到很好的发展,不仅取决于政府的教育投入和政策环境,更取决于学校能否把握人才市场机构、培养出适需人才的自身努力。

1.人才市场的现状:数量充足与结构矛盾。如前所述,我国现阶段人才培养的总体矛盾是:大学生就业难与基层单位找不到合适的人才[5]。这充分表明,我国现阶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人才数量不足的矛盾,但更突出的还是人才结构的矛盾。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第一,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主要实施精英教育计划,大学生成为一种能力和地位的代名词,许多毕业生更愿去和更喜欢去相关的政府机构、事业单位,更向往在大中城市生活、更愿意在大企业发展,而对于中小企业,基层单位尤其是县城及以下地区则缺乏兴趣,这就形成了人才供需的地域和行业、部门结构不平衡。第二,由于精英教育制度的影响,从总体看,我国的高等教育遵循着书斋式的教学模式,比较重视知识和学科体系,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比较忽视,对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训也相对不足,从而使学生很难较快适应基层单位应用型岗位的需要,满足基层单位、基层岗位工作的需要(这就是所谓的眼高手低现象)。第三,新发展起来的高等职业教育,虽然开始重视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但总体上尚未建立起长效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体制机制,学生的能力培养受到很大限制,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并很快成为技术和管理骨干。[6]

2.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基于学生职业发展需要的素质与能力相结合的培养体系。我们认为,高等职业教育之所以存在和发展,其核心在于职业性,强化职业性是必然之举,延长高教性是发展需要。职业性是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基础,高教性是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条件。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把立足点放在基于学生职业发展的素质和技能相结合的培养和教育上,具体地说:第一,培养学生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在强烈的职业认同感、归属感支持下,致力于职业发展,把职业发展当作事业来追求。第二,培养学生具有优良的职业道德。根据各个行业的特点和要求,制订相应的职业道德规范,如金融行业的共谋、诚信、专业、负责、廉洁、务实等要求。第三,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习惯。每一个行业都有其行为准则和规范要求,要求从业人员有与之相适应的规范和规矩,加强纪律性、增强适应力,从而适应岗位需要,推动岗位发展。第四,培养学生具有娴熟的职业技能。从某种意义上说,职业技能是职业发展的基础,也是从事某一职业的看家本领,职业能力必须在职业学校受到重视,得到加强。

3.打造类型特征:构建有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培养环境和机制。构建基于学生职业发展的素质与能力相结合的培养目标,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办学体制和机制,具体来说至少应该包括:第一,坚持开放合作办学。依托行业、服务行业、立足地方、服务区域、实行企校合作办学,适时把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相关信息引入教学是最为重要的。构建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自主的办学体制亦十分必要,建立合作办学、合作发展、合作育人、合作就业体系更有意义。第二,坚持工学结合育人。在开放合作办学的体制机制下,学校应当充分利用合作企业的条件,建设校外实践基地和校内实践基地,营造真实化的职场文化氛围和环境,积极推进工作与学习的结合、教学做的协调、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性和适应能力。第三,建设双师教学团队。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职业发展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除了环境和条件以外,必须有一支专兼结合、双师素质、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既能很好地传授基础理论知识,又能很好地教授专业业务,还能很好地训练职业技能,从而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把学历教育与岗位培训有机结合起来。

三、构建与学生职业发展相匹配的教师职教能力培养建设体系

学校工作以学生为根本,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要培养、培育和造就好学生,必须以一支相适应的教师队伍为支撑。

1.职业化教育需要职业化教师队伍。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其区别于普通本科教学的重要特征就在于其基于职业需要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培养什么样的学生不仅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条件,更需要与之相匹配的教师。目前高职院校的大部分教师都直接来自普通高校,都接受学科教育,他们能够较好地解决学科和专业知识传授问题,但难以解决岗位职业能力和业务问题,即使许多老师通过调研、挂职、考证等取得了双师资质,但由于得来的是大量的间接知识、间接经验,因而教学以来仍难以得心应手,再加上学科知识体系的思维习惯,使职业化的教学受到师资条件的制约。

2.培养和造就职业化的教师也是学校一项重要的基本建设。在中国现行的人事用工制度下,出于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考虑,我们除了培养学生以外,必须着力培养教师队伍,重点是提升教师的职业化能力,双师型资质。具体来说:第一,争取各种渠道培养和培训现有教师,如通过挂职锻炼、顶岗实习、校企轮岗资格考试等途径,普遍提高教师了解实际、了解岗位、了解职业,解决岗位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满足相应职业教育的需要。第二,争取以“聘用”等形式解决兼职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着力打造一支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队伍整体职业教育能力和水平。第三,构建一个“专兼结构、双师结合、机制融合”的师资队伍建设体系,形成良好的校企合作互聘互用体制,增强学校教学的实力和能力。(www.daowen.com)

3.期待兼职职业教育教师培养使用机制的创新。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应该有与之相适应的培养体系和机制,我们的建议是:第一,建立专门化的培养基地,它可以是学校,也可以是企业,但必须是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和技能、理论与证书相结合的教学。第二,放松从企业单位调配教师的门槛和条件,建立特殊的选人用人机制。第三,期待国家人事与社会保障部门牵头组建兼职教师人才库和资助制度,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创造更好条件。

四、构建有利于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学校社会服务体系

与学生职业发展服务体系和教师队伍建设体系相一致,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涵在于学校服务行业、企业和社会的能力和水平[7]。学校在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增强教师职教能力和科研能力基础上的学校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同样至关重要。

1.有为才有位,这是一个基本法则。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而推进产学合作,促进学生就业,不仅需要政府和行业企业的支持与参与,更需要学校与行业企业、社会的互动共赢。一个学校教师有很强的科研能力,在行业企业发展中有重要的话语权,一个学校在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中有举足轻重或不可或缺的作用,学校发展就必然会有相应的地位,产学合作就广泛深入,学校发展机会就多,环境就好。因为需要,才可作为,因为有为,才会有位。

2.学校提升服务能力有利于增加结合收益。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重要特征是它的跨界属性不仅有教育属性,还有经济属性。一个学校的发展,不仅需要充裕的财政拨款支持,也需要自身筹资和创收能力。其中,通过科研和社会服务(包括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就是一条重要渠道。科研和社会服务既是一个学校实力和能力的标志,也是一个学校争取外部支持的渠道,更是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

3.必须争取切实有效措施推进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提高学校社会服务能力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学校能力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必须花大力气构建。具体包括:一是着力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不仅要有顶天式的理论和战略研究,而且更在于立地式的应用研究、对策研究、解决技术开发工艺革新等具有问题的研发能力。二是着力学校服务社会的平台和机制建设,积极创造条件,通过产学合作,从专业和技术出发,组建若干研究所、研发中心等,推进社会服务工作。三是充分利用学校综合优势,充分利用学校人力资源条件,如实训(验)室、重点工作站等,通过继续教育,岗位培训,增强学校服务社会能力。四是争取有效鼓励性和激励性措施,支持院(系)、专业、部门和教师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并实施优质的奖励制度,调动教师和基层的积极性。

总之,基于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要求,高职院校应该重视能力建设,其发展路径的内在逻辑是学生职业发展能力培养(始点)→教师职业教育能力提升(关键点)→学校科研社会服务能力(支撑点)。当然,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内容还应包括层次提升、投入增加、条件改进等诸多方面,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去实现。

【注释】

[1]步社民:《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重构》,《教育发展研究》2010年第17期。

[2]杨菊仙:《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创新的价值取向与途径策略》,《江苏高教》2011年第6期。

[3]王雅秋:《试论加强高校教研室的建设与作用》,《辽宁教育研究》1997年第2期。

[4]陈婧:《创新专业教研室组织机制以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教育与职业》2012年第9期。

[5]贾有姣:《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问题研究》,《上海经济研究》2010年第11期。

[6]张熙凤:《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失衡与保障选择》,《改革与战略》2010年第2期。

[7]成丙炎:《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内涵的思考》,《教育与职业》2008年第5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