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高职院校基层教学组织可持续发展

高职院校基层教学组织可持续发展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高职院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十余年的规模扩张,现已进入内涵发展的新阶段,当前高职院校的工作重心和当务之急就是在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原则的前提下,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地位,通过健全办学体制机制、推进教育教育改革来提升教育质量。

高职院校基层教学组织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高职院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

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十余年的规模扩张,现已进入内涵发展的新阶段,当前高职院校的工作重心和当务之急就是在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原则的前提下,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地位,通过健全办学体制机制、推进教育教育改革来提升教育质量。在此过程中,加强教学组织体系建设,尤其是强化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应当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途径和重要保障[1]。然而近十年来理论界和实务界对此问题却关注较少,很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一、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逻辑起点:重要性与必要性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从全国范围情况看,不仅有规模超过两万人的学校,更有一大批规模超万人的学校,校均在校生人数达到了8000人左右。与之相适应的是,高职院校不仅普遍构建起了院、系二级管理体系,甚至校、院、系三级管理体系,在涉及教学组织的层面,教学工作委员会、教务处等组织机构和工作制度基本建立,因此,从形式架构上看,其管理体系与组织建制已逐步呈现出大学的特征。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受到种种因素影响和干扰,高职院校在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上缺乏应有的重视,至少表现在以下方面:①教研室作用发挥不明显。特别是在教研室的相关工作职责和工作制度建设上停滞不前,诸如集体研究教学设计、教改方案等必要机制尚没有完全建立。②教研活动时间得不到保障。经常被其他会议、活动所挤占,真正用于教育教学研究的时间和精力相对较少。③教研室负责人缺少组织激励。其应有的政治经济社会地位得不到切实保障,“教研室主任不如行政科室科员”,难以调动其积极性。

基层教学组织体系建设不彰显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教学中心地位的落实、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我们必须有新的认识:①高等职业院校的规模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管理工作的改进和提升越来越重要,教学管理、教师管理更是其中最为核心的内容,必须确保应有的地位,得到应有的重视。②高等职业学校从规模扩张转入内涵建设后,必须更加重视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建设,必须更加注重教师职业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而这必须通过有效的教学管理来实现。③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是整个管理体系的基础,如果不能把基层工作抓好,必然会影响整体教学工作的推进,影响教研活动的开展,从而影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从当前形势看,基层教学组织工作恰恰是弱项,必须引起各个学校的高度重视。

二、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认识前提:高教性与职教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的新的类型,一个比较公认的观点是:它兼具高教性和职教性两种属性。但是具体何者优先则有不同看法:有人认同姓高名职,有人认同姓职名高,有人则认为是高职复姓。笔者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就是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复合体,应该是高职复姓。从当前和今后发展的趋势看,应该是强化职教性、延升高教性。

那么,在具体实践中,应当如何正确处理好高教性与职教性的关系呢?这是推进高等职业院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必须回答的前提性问题。站在高职教育的高教性而言,就是强调学校要实现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统一,尤其是要求高职院校把科学研究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求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要把主要精力更多地放在提高科研能力,争取更高层次、更大规模的科研项目上。与之相匹配的组织体系建设则会出现以学科建设为导向、以研究所为载体的倾向,实践中系所合一往往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相对而言,教研室的组织体系建设会得不到重视,在各类资源配置中处于弱势地位。

站在高等职业教育的职教性而言,学校最为重要和基本的任务就是培养人才,而且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了推动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高职院校必须坚持产学研结合,注重提升和加强教师的职教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其中技能训练、业务传授、素质养成是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最主要内容。因此在组织体现建设上,职教性观点坚持教研室的基础建制、重视实验室、实训基地的建设;同时,又由于职业教育更强调以专业为基点,因而以专业为单元推进专业教研室就显得更为必要。由此可见,对职业教育基本属性的认识差异会对高职院校的教学组织体系建设产生重要的影响,必须正确认识高教性和职教性的有机结合属性,科学把握强化职教性、延升高教性的发展趋势。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应该是组建为以专业为基础的专业教研室,组建好有利于素质培养的公共教研室,拓展和加强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并根据实际需要,建设若干面向基层、立足应用的研究机构,既为教学服务、为人才培养服务,也为服务行业企业,为校企合作提供坚强保障。

三、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基本原则:规范性与灵活性

规范性与灵活性的协调统一,是组织设计的基本原则,应当成为高职院校基层教学组织设计必须遵循的准则[2],而如何处理好规范性与灵活性的关系,其中大有学问。

教学组织设计的规范性十分重要,这是保证高职院校教学工作顺利组织实施的重要保障。学校毕竟不同于培训机构,必须有比较严格规范的组织体系,在学校党委和校长的领导下,学校一般都设有教学工作委员会,有具体分管教学工作的校级领导,设有负责实施教学工作日常协调运行的教务处;按专业群(或专业大类),设有院(系),同时建立相应的公共教学部,并进一步以专业为单元设有教研室。从某种意义上说,以专业为单元设教研室,以专业群为基点设立院(系),乃是规范化的基层教学组织体系的基础,应该保持其相对稳定。

与此同时,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较高层次,强调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调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和企业参与,要求积极创造校企之间合作办学、合作发展、合作育人、合作就业的运行机制,提倡和鼓励发展以高职院校为牵头单位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在具体合作过程中,又特别强调以地方为中心,强调平等合作等等。因此,高职院校在基层教学组织设计过程中必然是具有灵活性的,它至少应该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根据合作企业的合作要求,共建相应的××二级学院;二是根据开展产学研合作的要求成立的××研究所(中心);三是为校企共同培养人才成立××订单班。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成立的××学院或××部等等。如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在国家示范性建设过程中,为集合面向银行系统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把其归结组建为银领学院,与邮政储蓄银行组建订单培养、岗位培训、科研开发为一体的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邮政金融学院,与浙江涌金金储公司合作建立的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涌金金储研究所等,就是在原有框架下灵活设置的虚实结合型教学、研究组织,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它既不影响原有的教学组织体系,又推动和实现了产学合作,推进了人才培养工作机制的优化,促进了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开展。

四、基础教学组织建设的切入点:专业与专业群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个类型,它区别于普通本科教育的特点,就是以专业为基础开展教学活动,从招生到就业,从运行到管理都是以专业为单元;普通本科教学(包括研究生教学)虽然也会从专业角度的来设计教学组织,但是它更重视学科,在许多大学,已经明确以学科为基础来构建教学组织系统(比如浙江大学根据学科门类设置工学部、理学部等教学组织),这无疑是正确的,也是科学的。(www.daowen.com)

高等职业教育实际上是一种专业化的职业教育,或者说是职业化的专业教育,因此它围绕专业来进行教学组织管理,如以专业来划分学生班级并配备辅导员(班主任),以专业为单元组织教研室、编制教师,以专业为单位建设校内实训(验)室,以专业为单位建立教学指导委员会,配置专业带头人,尤其是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成为上级考核的重点指标。在2006年开始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过程中,教育主管部门特别强调要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专业建设带动示范建设,推动学校整体发展。2011年以来,为认真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并实施了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支持产业升级工作,每一个公办学校都有1~2个专业进入国家重点支持建设行列。凡此种种,都可说明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也必然以专业建设为核心,巩固并不断务实以专业为基本单元的专业教研室建设,重视高水平专业建设带头人培养,重视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意义重大,把专业带头人放到学校教学、管理、人才队伍的重点和核心地位更加重要。一个学校,如果有了一批高水平、高素质的专业带头人队伍,那么学校也就有成功的希望和可能了。

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现代化高职院校都有一定的办学规模。现在高职院校中“千亩校园、万名学子”已十分普遍,因此,宽口径、多专业已经成为高等职业院校的一种常态,一个学校有30个以上专业乃至更多专业也不再稀奇。在这种背景下,为优化教学组合、提高管理效能,必然要对专业进行组合。换言之,高职院校要“以与产业、职业岗位群对接的职业联系”构建专业集群,并建立以专业集群为基础组建教学组织单位,以专业群协调统筹作为重点构建校企合作机制,以专业群就业质量为评价重点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也就是在重视和加强专业建设的同时,必须重视同一类专业或相关专业(共同的课程组织)之间的协同性研究和集合,注重“群主”和“族长”。这样做的目的,一是有利于适当拓宽专业口径和范围,使学生有扎实的基础和就业的路径;二是可以提交运行和管理效率,减少不必要的重复环节和浪费;三是有利于专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有利于专业群为单位的组织能力建设。笔者认为,一个比较科学的方案是以专业设教研室,以专业群设教学系。

五、基层教学组织的主体构造:公共教研室、专业教研室

高职院校基层组织建设的关键和重心在于教研室,[3]我们一定要把教研室工作抓好抓细,而作为高职院校的教研室一般又有两类,即公共课(基础课)教研室和专业课教研室。

公共课教研室一般具有相通性,如思想政治课、体育课、艺术课、心理课、语文课、数学课、外语课、法律课、计算机文化课等,。特别是思想政治课,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非常明确要求必须为其设置中层机构,多数学校已照此办理;而其他课程,则由于多种原因,被分化、归并甚至肢解的也相当普遍。对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从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修养、法律修养、心理修养、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角度看,从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艺术修养等角度看,从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能力、信息化能力角度看,我们有必要进行重新审视和反思。

专业课教研室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关于这一点,从形式和状态来说不会有异议,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确保教研室工作能够落到实处,真正收到教研实效。应当有合理的时间和精力安排确保以教研室为单位的教研活动,真正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学生培养形成集体备课机制,真正把人才培养方案(课表)、课程、课堂、课本、学生课余安排、课外安排发展等问题讨论好,形成教研室集体效应,并发挥好校外专业指导委员会等作用,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深化,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据笔者了解,目前各院校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教研室团体凝聚力不强,教研活动被各种各样其他活动所侵占,教研室负责人这一职位也不受青睐,有此三因素存在,教研活动的水平和质量便可想而知。所以,必须在重视专业带头人建设的同时,加强专业教研室建设,要真正从指导思想、战略高度把专业教研室建设、教研室负责人队伍建设摆到应有的位置,确保其政治地位、经济待遇和社会声誉。[4]曾经是,去除教研室主任科级干部待遇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研室主任地位,却不知,实际往往造成教研室主任的地位不如参加工作两三年的一般处室职员。因此,从中国国情出发,尽量将专业教研室主任中层化(政治待遇+经济待遇)、教学科研项目经常化,并赋予其选人的聘人权是非常必要的。一句话,一定要把专业教研室建设好,这是教学工作和学校办学的基础工程,必须做到有形有实、有为有位。

最后,在教研室建设问题上也应当关注公共课教研室和专业课教研室之间的关系协调问题。从表面上看,专业教研室处于强势,公共课教研室处于劣势,实际由于政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公共教研室的利益比较容易得到保障,权益也更容易得到维护,我们应更多关心关注和关爱专业教研室,因为它的要求更高、难度更大、任务更重。

六、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支撑点:专任教师、兼职教师

不管人才培养工作采用何种方式来统计,高职院校的教师情况仍是统计、考核和评价一个学校的重要参数。因此,专任教师、兼职教师等都应得到重视和加强。从高等职业院校情况看,一般都把来自行业企业的授课教师称之为兼职教师,而学校内部则往往把编制在相关处室、具有教师资格,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称之为双肩挑教师,实际管理中双肩挑教师已归入专职教师的范畴

加强专职教师队伍建设,这是学校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工作和基础环节,专职教师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精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前的情况是:一是要进一步增强教师队伍的数量,降低生师比,从全国范围看,高职院校生师比过大、教师平均负担过重,不利于教师教研水平的提高;二是要提高教师职业教育能力和水平,尤其在教师了解行业企业,教做统一的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方面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要增强教师的责任心,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和水平,使全体教师真正能够用真情育人、全心教书。

根据专业教学和建设的需要,聘用一批业务能手、能工巧匠、经营专家担任兼职教师,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大特色和重要亮点,也是推进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模式的实现的重要途径。但是,兼职教师的专业水准、教学能力以及他们与校内教师之间的衔接问题至关重要。如何聘任和管理兼职教师也是一门艺术,既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开放办学的体制机制优势,也要注意调动兼职教师的积极性,确保其有意愿、有时间、有精力、有能力、有水平做好兼职教师。聘任兼职教师,其目的还在于,我们必须实现和推进校内专业教师与兼职教师真正实现专兼结合、机制融合,打造既具双师素质、又具双师结构的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推动教育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水平上台阶,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当然,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涉及面广、内容复杂,还有其他许多问题(比如教务处作用的发挥等)同样具有研究和探讨的价值,希望教育学界有更多的有识之士能投入到此项研究活动中来,为更好地推进中国高职院校的教学组织体系完善而共同努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