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抗战时期西南后方劳工问题:特点及影响

抗战时期西南后方劳工问题:特点及影响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战时经济的不稳定和物价的高涨,劳工生活水平下降,劳工中的种种问题的症结,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残酷侵略。在此背景下,战时大后方的劳工问题也因此被打上战争的烙印,呈现出非经济性特点。劳工问题随着战争的进展而有所变化。这是当时作为抗战基地的大后方劳工问题比较鲜明的一个特点,带有大后方区域的地方性。

抗战时期西南后方劳工问题:特点及影响

三、后方劳工问题的特点及影响

(一)后方劳工问题的特点

1.非经济性。劳工问题因在战争中而起,同时它也在战争中得到发展和解决,对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战局之初,大片国土的沦陷以及日本打通大陆交通线的战役,使大量的工厂被毁。中国的劳工阶级在生产和生活中都和战争发生了不可分割的关系,其中所产生的种种问题也与战争有着密切的关系。战时经济的不稳定和物价的高涨,劳工生活水平下降,劳工中的种种问题的症结,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残酷侵略。战争在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灾难同时,亦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在此背景下,战时大后方的劳工问题也因此被打上战争的烙印,呈现出非经济性特点。

2.阶段性。劳工问题随着战争的进展而有所变化。失业问题的严重阶段就是在战争的爆发之初和后期,随着战争之初日本的两次大的进攻,和战争的中后期随着国民政府在战争影响下,采取了紧缩生产的经济政策而导致的大量的减产、停产等现象,从而出现了严重的失业问题。女工童工出现的时期主要在战争的中前期,随着战争初期大规模的会战,大量兵役和劳役的使用,男工不足,以及战争之中前期的大后方工业的迅速发展,女工童工大量涌现。劳工工资问题的严重也是在抗战的中后期,随着国内经济萎缩,物价上涨,从而出现了严重的劳工入不敷出、生活困窘的问题。

3.地方性。以重庆及云贵川西南地区为中心的大后方,在战时既是抗战的政治中心,又是支持抗战的经济基地,战争改变了西南地区的地位和作用,也改变了西南大后方劳工阶级的状况和作用。战前工业基础薄弱,产业技术工人缺乏,而随着战争的爆发,在大量工厂内迁和国民政府支持的背景下大后方的工业迅速发展起来,工人的就业好转,但技工的缺乏,造成了大量劳工的跳厂和资方的挖工,随之出现了劳动不稳的严重的劳工问题。这是当时作为抗战基地的大后方劳工问题比较鲜明的一个特点,带有大后方区域的地方性。

(二)劳工问题的影响(www.daowen.com)

1.劳工生活的极端贫困。劳工问题的出现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又直接造成了劳工生活的极端贫困。大后方迅速增加的工业生产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增加了大量的新工人,而这些新工人主要来自当地的破产农民和城市小生产者,还有从沦陷区逃出来的难民,以及因躲避兵役而涌进城市的乡村人口,其大多是没有技术的农民。同时在大后方的纺织、造纸、卷烟等业的手工业工人增加很多,这些手工业虽安置了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但其劳动条件低下,设备极为简略,只能算做家庭工业工人,其生产率低下,生活极为恶劣。重庆《新华日报》曾报道过这样的工人生活:某翻砂厂里,青年的男女坐在灰尘的包围里擦手榴弹壳,吃奶的婴儿吃着涂满黑灰的乳头,在她的旁边,立着她的五六岁的女儿,对面工作迟缓的是她的婆婆。她们要把50个手榴弹壳里的灰擦干净,才拿到一分钱。劳工生活的艰辛,也降低了劳工生产的积极性,影响了抗战力量的增加。

2.抗战力量的削弱。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80]战争是政治的较量,也是经济的对垒,特别是持久战,它不仅需要足够的物资做后盾,更需要大量的人力。战争两大基础是前线杀敌流血和后方生产流汗,工人是抗战的主力军之一。战时大后方的工业,就依赖着众多的劳工来支撑。大后方的劳工在建设大后方的工业基地,生产抗战物资,保障人民的生活等方面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后方的机器、钢铁、军事工业生产部门,“没有重工业,便没有民族工业的基础,更谈不上国防工业”。供给前方的生产是“国防工业第一要义”[81]。在战时大后方的生产中,劳工日益占据重要的核心地位,劳工问题也就日显重要。技术职工的异动影响了战时的生产,“战时工厂中,有时可因三数技术工人的辞职、怠工或解雇,而致少数重要机器无法开动”[82]。同时,某些工厂登出招募工人的广告,许以重大利益,“必有许多工人离开其家乡或原工厂,而群集于某些工厂所在地”[83]。同时也使“每项工作的工人,常常要开头从新学习,这是一种极大的损失”[84],这对职工固然是莫大的不幸,而厂家和企业主,也会受到严重的损失。同时这些劳工为了追逐暂时的高额工资的频繁的流动,使财力雄厚的赢利丰厚的军工企业占尽优势,而资力薄弱者将感劳力的缺乏,不能按期交付国家的订货,影响军事上的需要。

后方工业劳动力的不足,大都是靠农村劳动力的临时补充维持。但这些来自农村的劳工,非年龄过大或过小,即系女工或童工,其对于工厂作业所必须具备的技术一无所知,在作业过程中所负担的各类技术上的危险无论是程度或性质,都大为增加或严重,对劳工的身体更易造成伤害。同时,过度的劳累,摧残着工人的健康,使作业效率大为降低,影响着抗战物资的生产。

3.对社会的消极影响。种种劳工问题又衍生和刺激加深了其他的社会问题,加速了当时经济形势的恶化。随着劳工失业问题的加重,劳工生活水平下降;劳动不稳,劳工大量的跳厂移动,但这在战时亦大部分属于见机而作,离开了原来的工厂,即使有的马上找到较好的工作,但也有不少工人限于分工的技术或机遇关系而不能立时找到工作而失业;以及劳工所受工业伤害、劳工福利的缺乏,劳工因福利设备不周全,残废、死亡、疾病数目加多,即失去其生产能力,还要依靠其他劳工之生产维持其消费。消费数量加多,而生产者相反的减少,加上死亡率增高则社会消费品生产成本必然增高,市场价格必贵,于是社会的购买力也随之降低,货物滞销。除了影响到前述消费者的负担外,影响贫穷的增加,家庭的破裂,社会出现了更多的卖淫偷盗赌博问题,还必然使经济上恶性循环的不景气现象逐渐滋长,影响到整个社会人群的生活与安定,犯罪的出现,并刺激了商业投机和通货膨胀。最后致使社会秩序紊乱、社会动荡与不安日益加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