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爱的象征
(一)爱的象征对象
通观圣经和12-15世纪意大利基督教艺术,被钉十字架耶稣图像的核心象征“所指”是爱,是上帝对人类的爱(包含爱子女、爱兄弟、爱圣徒,甚至是爱罪人以及所有的人)。但是作为回应,人类爱基督则是遵守一种诫命,忠于共同的盟约,求得基督的救赎,更是谋取自身幸福的事工。那么,被钉十字架耶稣艺术图解中爱的对象就必然包括圣徒、使徒约翰、玛利亚以及所有人甚至包括罪人。
1.爱的象征对象之一:圣徒
十字架是基督教最古老的象征,在描绘耶稣的画像中,经常是他被钉十字架上的形象。但在西方基督教艺术中,直到13世纪时,在以“被钉十字架的耶稣”为主题的图画中加入圣徒的宗教画才流行。一些历史学家和评论家认为这应该归功于当时的圣方济会对基督教虔诚的信仰和仿效基督的忍耐与坚持。
意大利画家古蒂亚·雷尼1431年间就以富有戏剧性的一幕描绘了圣方济各修士对基督的爱(如图42):圣方济各修会的创始人圣弗朗西斯是画面中的主体,相对地,基督就小得多了。圣弗朗西斯对十字架崇敬的目光中,表现出他对主的虔诚之情。
其实,描绘圣方济各修士与被钉十字架的耶稣共存同一画面,早在14世纪的佛罗伦萨画家乔托的笔下就有所展示,因为在乔托创作宗教画的年代里,圣弗朗西斯是最流行的圣徒,是全意大利人追寻的榜样。乔托的《被钉十字架耶稣》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耶稣行为最完美的仿效,基督爱世人,为救赎人类被钉十字架,乔托用画笔追摹这一事件,用艺术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上帝的爱意。
图42 圣弗朗西斯对十字架崇敬,意大利,古蒂亚·雷尼,油画,1431-1432年,美国堪萨斯尼尔斯阿德金博物馆
另一位杰出的佛罗伦萨画家安基利科修士的《被钉十字架上的耶稣和圣多明我》,画面上,多明我修会的创始人圣徒多明我也已经与基督走进同一个空间。在他的画中,我们常常看到圣徒多明我匍匐在被钉十字架的耶稣脚下,扶抱十字架,深陷悲伤之中,显现无限的敬爱之意。根据霍德的深入研究:安基利科一生中无数壁画中发现被钉十字架的耶稣旁出现多种圣多明我的身体姿势,“圣多明我在祈祷室壁画中被描绘的9种姿势分别代表9种神义。例如,弯腰屈膝表示谦卑;身体俯卧于地表达忏悔;接受鞭打象征悔罪;站立或并伸展双臂表征代祷和超凡入圣的灵性;站直并双手合十举过头顶表达宗教狂喜;神圣的会谈象征信仰的虔诚和热情布道”[6]。事实上,在这里壁画可以被看作是基督受难的各种片段的宗教符号解析,而不是圣经的图像叙事。因为安基利科修士的图像蓝本并不是福音书,而是相当抽象的宗教沉思,比如为圣马可修道院的祈祷室和餐厅朗读而准备的圣徒多明我的转化[7]。上文提到的那幅1442年左右的祭坛画(如图37),是安基利科修士在圣马可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它位于佛罗伦萨圣马可修道院正对入口的墙上,其构图正好适合祭坛的形式。画面朴素,但具有震撼力。清瘦的基督被钉在十字架上,手和脚及身体上的伤口的血还在流。画面中最感人的刻画就是扶抱着十字架的圣多明我,她深陷于悲伤之中,向临死前,为众人牺牲的基督奉献敬爱之意。
15世纪早期佛罗伦萨画家卡斯塔尼奥(1423-1457)的《圣哲罗姆的幻觉》(如图43)把圣徒哲罗姆的幻觉形象的用三位一体表达出来。圣哲罗姆是一位虔诚的圣徒,一生致力于将《圣经》从希腊文翻译为拉丁文。在有关他的传奇中,圣哲罗姆是以隐修士和学者的身份出现的。他曾经在沙漠中,拔除了狮子爪上的一根大刺,并最终驯服了狮子。画面描绘了圣哲罗姆的一生。画面中央是圣哲罗姆和他救过的狮子,两侧是圣徒保罗和爱斯蒂休斯,他们是跟随圣哲罗姆从罗马来到耶路撒冷的母女。圣哲罗姆来到耶路撒冷在深刻的忏悔和生活中书写《圣经》。因此,上方是奇异的三位一体像,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圣灵向下飞来,用它对《圣经》的理解抚慰圣哲罗姆。
图43 圣哲罗姆的幻觉,意大利,安德烈亚·德尔·卡斯塔尼奥,壁画,297cm×178cm,1454-1455年,意大利佛罗伦萨圣安内兹亚特教堂。
事实上,教父时代有许多圣徒都强调,基督传教活动的动机之一就是“显明上帝对我们的爱”,希坡的奥古斯丁只是其中一位。中世纪时,同样强调这一观点的最重要作家,也许就是阿伯拉尔。但正如麦格拉思记述的那样:“必须强调的是,阿伯拉尔并非如他的一些解释者所认为的那样,将十字架的意义简约为对上帝之爱的证明。十字架表明了上帝的爱,这只是阿伯拉尔救赎论的内容之一”。[8]
阿伯拉尔爱的救赎论内容是什么呢?在阿伯拉尔看来,“道成肉身的动机和目的是,基督要用他的智慧照亮世界,激起世界对他的爱”。[9]这里,阿伯拉尔再次陈述了关于基督道成肉身的奥古斯丁式思想。阿伯拉尔指出,基督的道成肉身向人们证明了上帝之爱的长阔高深,意在唤醒人类做出爱的回应。“上帝的独生爱子披戴上人的性质,在肉身里面,用他的话语、他的行动,亲自教导我们,乃至为我们舍命,从而用爱把我们与他连接在一起”。[10]
对阿伯拉尔的爱的救赎论思想,神学家麦格拉思提供清晰地解释:
十字架表明并宣告了上帝对我们的爱。在基督徒对于十字架意义的思考中,这个主题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基督徒而言,只有在耶稣十字架的光照中,我们才能认识到上帝对我们的爱完全超出我们的所思所想。基督教传统认为,上帝(虽因我们的罪感到愤怒和悲痛)来到我们所在的地方与我们相遇。基督徒相信,耶稣就是上帝的化身,上帝成了肉身,上帝愿意承受世界的苦难、痛苦和折磨,为的是救赎这世界、更新这世界。耶稣来到这世界,并不是要将苦难消除或挪去;耶稣来到这里,是要亲自承担人类的苦难,并且通过他的临在和同情,赋予苦难以尊严和意义。在基督教思想中,这才是上帝流血和上帝之爱的真正意义。[11]
基督教传统断言,在默想耶稣死在十字架上的情景时,我们看到的就是上帝。上帝担当了世界的痛苦。这世界本是上帝创造的,也是上帝喜爱的。这才是通过流血所实现的“上帝之爱”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就最深层的意义而言,上帝之爱就是他屈尊从天上来到我们这个已经堕落的世界,担当了世上所有的痛苦和折磨,最后在各各他上了残酷的十字架。
2.爱的象征对象之二:使徒约翰
在《约翰福音》书中,有七处“我是”的言说,实际上,只有在《约翰福音》中才能找到如此的说法,这是它区别于其他三部福音书的特别之处。这些言说充分说明耶稣的重要性,也暗含着约翰是基督的代言人。它让我们很容易想到《出埃及记》耶稣的话“我是我所是”(《出埃及记》3:14)。“我是我所是”是上帝向摩西表明自己救世主的身份所说的话。《约翰福音》中耶稣说道:“我就是生命的粮”(6:35);“我是世界的光”(8:12,9:5);“羊的门”(10:9,7);“好牧人”(10:11);“复活,生命”(11:25);“道路、真理、生命”(14:6);“真葡萄树”(15:1,5)。福音书把我们常见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命的粮”、“世界的光”、“羊的门”、“好牧人”、“真葡萄树”的形象直接用在耶稣身上,象征耶稣对门徒的爱,乃至对普世万物的爱。因此,每一处“我是”的言说似乎都是确实的宣告耶稣的圣爱和俗爱。
图44 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意大利,尤格里诺·德·泰迪斯,木板蛋彩画,90cm×62cm,1270年,俄罗斯圣彼得堡俄米塔西博物馆(www.daowen.com)
另一方面,耶稣所爱的众多门徒里面只有约翰是基督受难场面的一以贯之的见证者,因此历来艺术家们在描绘耶稣被钉十字架的绘画主题时常常将约翰安排在基督被钉的十字架一侧,以广泛代表耶稣对门徒的爱。意大利基督教艺术中从13世纪开始加入门徒的被钉十字架耶稣图像中(如图44),这幅尤格里诺·德·泰迪斯已经开始脱离12世纪那种独立的单体基督被钉十字架的形象,在十字横木的左边留出一块木板画出圣玛利亚来装饰,右边是悲伤的使徒约翰的形象,他用右手托起半边脸颊,对基督深情的爱意从眼角流露而出。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早期纯粹以图像表现被钉十字架耶稣的主题作品中,约翰是最早加入的门徒,用来表达基督对门徒的爱,也代表了即使背叛基督的门徒犹大也在之列。13世纪拜占庭风格代表的契马布埃的《被钉十字架耶稣》构图几乎没有任何变化,700年来在佛罗伦萨圣十字教堂迎接着各地朝圣者的目光,启示上帝的善良和慈爱。
15世纪安东尼奥·费奥兰提诺在这幅画中(如图45),哀伤的圣母和使徒约翰分立在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的两边,是与13世纪作品中类似的传统对称构图。在十字架右侧,尽管约翰是全身像,但与泰迪斯的作品中表情一致。十字架下两边还有当地的鞭笞会的会员跪在耶稣的脚下,他们带着忏悔及效忠的心情,在给自己身上鞭打直至流血,用以加深这场流血事件的悲情气氛。
图45 圣母玛丽亚、约翰与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意大利,安东尼奥·费奥兰提诺,木板蛋彩画,151.5cm×84.5cm,1481年,俄罗斯圣彼得堡俄米塔西博物馆。
由此,根据由于门徒犹大的背叛而招致基督被钉十字架,大多数门徒因怕受牵连选择逃避。基督教却做出了令人吃惊的断言:尽管我们对上帝如此冷漠,但是上帝对我们却是深深地关切和爱护。在上帝的眼中,我们是特别的。在广漠无边、令人惊恐的宇宙中,是上帝赋予了我们以意义和价值。因为这位创造了世界、创造了我们、爱我们并且关怀我们的上帝从天降下,上了十字架,向不信的疑惑的世人证明了其爱是何等的长阔高深。
3.爱的象征对象之三:圣母玛利亚
基督教中圣母玛利亚的形象是教会本身的象征,通过她可以在神与人之间建立起一种有形的关系。基督教艺术在被钉十字架耶稣图像中加入圣母玛利亚希冀表达两种观念:一种是作为上帝对人类之爱的回应——人爱上帝,圣母玛利亚对基督的母子之爱,与圣父对基督的父子之爱相互补充,完善家庭之爱的完整性;另一种则是圣母玛利亚作为女性的代表,反映基督教的男女平等的观念以及上帝对人的爱完整性,从而为女性的生活提供了至高的典范。
12世纪罗马式艺术中的这件织物(如图23)和半圆室镶嵌画(如图24)上明确的在基督的右边安排了圣母玛利亚的形象,其中织物上基督腰间的蓝布与玛利亚的蓝色衣袍提醒我们它是来自圣母的衣饰,玛利亚对基督的爱可见一斑。其次,《路加福音》中记载在把耶稣基督献给上帝的神庙里,圣母子遇到了先知西缅和亚拿,他们对基督进行了赞美。西缅说:“这个孩子命中注定要使许多以色列人兴衰,他也注定是一个被抛弃的迹象(他也是一把刺穿你们灵魂的利剑),使许多人的内心思想被揭露”(《路加福音》2:34-35)。
西缅的话启示我们:不管我们相信基督与否,他的话将终导致男女老少命运的跌宕起伏;他将成为一个招致很多人反对的正义的象征或标记;玛利亚的痛苦和悲伤,因为无知的人们将会无情的嘲弄她心爱的儿子,并将其钉死在十字架上。最终,由于耶稣基督的死与复活,人们得到正确的思想和行动的指南。正是玛利亚纯洁高尚的母爱唤醒了无数世人的良知和献祭,上帝才行种种神迹而拯救世人。
为说明13-14世纪拜占庭式和哥特式艺术中的圣母玛利亚的对人子基督的爱。笔者选用了世纪之交的杜乔这幅《被钉十字架的耶稣》(如图30)。杜乔的艺术强烈地受到拜占庭艺术的影响,又突出地代表着哥特式的风格。关于这幅画的风格来源与特征,论文在前面的哥特式艺术中已经作出过详细的分析,这里不再赘述。就玛利亚与基督的关系而言,我们看到完全不同心情的两组人群,人们因怀疑人子的犹太人的王和救世主的身份而满腹狐疑或者愤怒的叫嚣。惟独十字架右下角目光低垂的圣母玛利亚和过度悲伤几近昏厥的抹大拉玛利亚[12]伸出双手呼唤世人的敬爱。艺术家巧妙的用象征拜占庭风格的金色光圈标示出她们的身份。
文艺复兴15世纪意大利画家费奥兰提诺《圣母玛丽亚、圣约翰与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如图45)圣母的表情和手势传达出她柔顺与慈悲的个性,此刻悲痛的心情,甚至坎坷的一生。作为人类和基督之间的中保,圣母玛利亚代替人类向基督祈求——圣母既然是基督的母亲,她说的话儿子基督总该会听一些吧?这是大多数信徒和一般人的看法。跪在十字架下基督面前接受鞭笞的教徒,何尝不是通过自身的体验感受基督为人类付出的痛苦和慈爱!另外,基督腰间围着洁白的玛利亚的披巾象征着圣母的崇高与纯洁,圣母作为女性的象征符号为尘世中的女人生活提供了榜样。
意大利文艺复兴研究专家布克哈特也给出同样的观点。他认为,15、16世纪受到教育的人文主义者如:“豪华者”洛伦佐所写的赞美诗、维托利亚·科伦纳和米开朗基罗的十四行诗,就好像新教徒写的一样。除了用抒情的诗句来表现对于上帝的信仰外,我们在它们里边所主要看到的是对于耶稣受难的认识、由于基督的死而获得拯救的意识和对于一个更美好的世界的渴望与爱。[13]
(二)爱的象征符号
耶稣基督被钉十字架一方面表明人类罪性的严重性,另一方面也彰显了基督的爱。人类的罪是因为人出于自爱的目的而背弃了生命之源,违反了生命的律法。上帝对世人的愤怒是“世界的本质结构对于败坏这种结构的反应”[14]的象征性说法。上帝的愤怒是一种必需的反应,非如此则不足以体现上帝的公义。上帝的怜悯超越于他的愤怒,但不能违反世界的本质结构的反应,取笑他的愤怒,上帝于是通过被钉十字架来承担罪恶的结果,这样的行为既保留了公义又体现了怜悯。公义的维度表明上帝将自己限制在世界的结构和规律之中,怜悯的维度表明上帝有超越世界的结构和规律的自由。先知的弥赛亚主义之不能回答怜悯和自由的关系,恰是因为没有看到上帝有超越公义的自由[15]。尼布尔基督教伦理思想认为,“耶稣基督是人性的完美典范,他代表着人性中精神自由的自然要求在历史中的完全实现。他所启示出来的‘牺牲之爱’是精神的律法,是每个人自我实现的不二法门。不仅如此,牺牲之爱同时还是个人伦理的最高规范,也是一切道德行为的基础”。[16]
基督之为人性的完美规范是因为他所启示出的“牺牲之爱”的完美。不仅通过爱圣徒、门徒、罪人、玛利亚以及所有人等显现圣爱,而且作为上帝之爱的回应,人类与上帝互爱,通过爱上帝发展为爱自己、爱邻人、爱敌人。在12-15世纪意大利被钉十字架的耶稣图像中,笔者研究发现圣徒弗朗西斯、多明我、哲罗姆常常被加入到被钉十字架的耶稣身旁,象征着上帝对广大基督徒的爱;也发现基督的门徒约翰作为代表总是伴随在十字架的右边,扮演着上帝的代言人角色,象征着基督的爱广阔高深。圣母玛利亚对基督的爱是作为上帝爱人的回应出现的,与约翰一样,13世纪后,只要十字架旁有约翰,就一定有玛利亚的形象,玛利亚的爱作为一种母子之爱、家庭之爱,人类与基督的互爱具有更大的普遍性和广延性。同样是这种爱,意大利这一时期的艺术家们也通过在画面中布置不同的象征物表达这种爱的神学观念。
鸽子在基督教艺术中是经久不衰的题材,用来象征圣灵的存在。在福音书中,圣灵如鸽子降临在基督的身上,赐予他事工的能力,耶稣离开后,上帝将圣灵赐给了所有信耶稣的人。《路加福音》记载“主的灵在我身上,因为他用膏膏我,叫我传福音给贫穷的人;差遣我报告:被掳的得释放,瞎眼的得看见,叫那受压制的得自由,报告神悦纳人的禧年”(《路加福音》4:18-19)。这段话告诉我们圣灵还赐耶稣传道的能力。上帝的能力和权柄以圣灵的形式从起初就与耶稣同在。12-13世纪的基督被钉十字架图像中常常会画有多只鸽子象征圣灵。14世纪马萨乔《三位一体》中就在耶稣的头顶和圣父的下颚处描绘了一只洁白的鸽子象征圣灵的实在,表示上帝和基督之间的第二位格。基督教借用鸽子洁白的羽毛象征着玛利亚受孕圣灵的纯洁无瑕,用鸽子的温和可爱象征基督的爱与和平的可贵。类似与鸽子象征上帝的恩惠、怜悯和慈爱的其他动物在被钉十字架耶稣图像中出现的还有羊象征基督或者人性的柔弱,陷于诱惑,误用了上帝所赐的自由意志,由是远离上帝、违抗上帝甚至否定上帝的罪就产生了。此外,鱼也偶尔出现象征基督的恩惠。
被钉十字架耶稣图像中除了安插动物形象“所指”爱的象征之外,在受难地各各他一些植物也被栽种用以象征爱的观念。这种例子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写实主义绘画中比较常见,前面章节中文艺复兴时期的佩鲁吉诺、拉斐尔、贝利尼、曼坦尼亚等等艺术家的被钉十字架的耶稣图像中均能发现。一方面,在基督受难的环境中描绘植物能够营造真实的受难场所。无花果树、橡木、橄榄本是当地适宜且常见的树木,培植在基督被钉的十字架旁,使参观膜拜的人们觉得基督受难这件事仿佛发生在身边一样;另一方面,也能使基督受难的象征蕴涵更为丰富。无花果树和橡树在基督受难地栽种象征着基督给予人类爱的丰饶和充满,也预示着世间永久的和平。
基督教按照圣经的内容建立起来的象征主义图像志,借由这些可感知的、象征的、隐喻的图像符号,规范了基督教艺术的视觉语言和象征模式,引导着膜拜者的集体潜意识,使得基督徒和非基督徒感受到相同的宗教气氛并满足祈福和冥思的精神需求。
耶稣基督毫不犹豫把自己献祭给上帝,被钉在十字架上,替世人赎罪,他把爱看作是唯一的绝对,改良以色列社会赖以生存的教规律法,明确自己的身份,使爱与神同存在。然而,关于基督教爱的观念也有不同的说法,1459年,一个贝尔加莫的住持,札尼诺·德·索尔西亚曾经说:基督并没有因爱世人而受难,而是由于星象的力量;他还提出了其他奇怪的科学的和道德的观念。后来他被迫放弃了他的谬论,并因为这些而被监禁终身。[17]仅这一例子就足以说明,基督教信仰相信,“基督启示出了上帝的品格,‘上帝是爱’。‘上帝是爱’意味着被造的世界所依赖的,和用以审判这世界终极的实在是一切生命以及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和谐的源头。在这最终的和谐中,利益之间和生命之间的冲突都得到了解决,其中的每一种价值与其他价值都是融贯的。这种终极的实在也是整个社会群体衡量自己的作为的原则”。[18]美国神学家尼布尔伦理思想与我个人的见解不谋而合。但更为深刻的是,尼布尔坚持牺牲之爱不但是精神的律法,而且也是个人伦理的最高规范,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尼布尔指出:“人类精神里的罪不仅是个人得救问题,同时也是人与他人关系的理论问题,因为罪蒙蔽了精神,妨碍了人的得救,也破坏了人际的和谐。在所有的选择中,惟有牺牲之爱都是必要的。此外,牺牲之爱与历史保持一种辩证关系,它不仅有超历史的一面,同时还有在历史之中,与历史紧密相关的一面,因此它是可能的。只不过这种可能性不像自由主义神学所主张的那样,是一种简单的可能性,相反,牺牲之爱是一种‘不可能的可能性’”。[19]
在本节的结尾,笔者援引哲学家云格尔的话总结爱存在于人与上帝的关系中的动机和意义。他说:“为某人而存在意味着:与某人相关。如果上帝在死中也不放弃与我们相关,如果上帝使自己与死去的耶稣认同,以便通过这位十字架受难者向所有人证明自己的仁慈,那么,正是从死之无关系中产生了上帝与人的新关系。换句话说,上帝与人的新关系就在于上帝自己承受了使人与他疏远的死之无关系。那里关系中断,交往终止,上帝就出现在哪里。在这种无私的自我奉献中,上帝公开了他自己的本质。当上帝为了所有人与这个死去的人——来自拿撒勒的耶稣认同之时,他就表明自己是对有限之人怀有无限之爱的一种本质。因为当一切关系失去之时,只有爱创造新的关系。当一切交往中断之时,只有爱建立新的交往。
所以,爱不仅是上帝的行为动机,而且是上帝的存在动机。上帝行于爱,以助死者、被否定者、被诅咒者,使死者不惧死,被否定者不惧否定,被诅咒者不惧诅咒。上帝以爱分担死的痛苦,以将生与死引入一种新的相互关系之中,这种关系可以名副其实地称之为从死中复活”。[2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