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式”(Romanesque)这个名称是19世纪学者的发明,含有“与罗马建筑相似”的意思。艺术史学者们借用它强调12世纪意大利基督教艺术偏离了艺术的本质而从属于早期的宗教艺术。一般把“罗马式”一词用在前哥特式艺术阶段,特指1050年到1200年间西欧的建筑艺术,后来才用于概括这一时期的所有的艺术手段和艺术风格,它为更为著名的后期哥特式的创作奠定了基础。而11世纪的后50年是罗马式艺术的准备阶段,按照这种风格的历史假说,意大利的罗马式艺术主要在12世纪。这也是我为什么把12世纪意大利被钉十字架的耶稣图像归纳入罗马式风格象征中讨论的原因。不过需要说明的是,11世纪罗马式艺术几乎同时先从若干个西欧国家的现存风格中发展出来——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在较次要的程度上还包括英格兰[1]。罗马式风格随着罗马教会的扩张而向北向东传播;只是在少数孤立的情况下,即塞尔维亚和俄国,它才渗透到那些通过宗教环节与君士坦丁堡相联系的地区。因此,它是第一个可真正称之为欧洲的中世纪风格。
如同法国一样,而且也出于类似的原因,意大利的全部艺术领域经历了一个相当复杂的地区性发展。在罗马式艺术时期,意大利未能发展为一个统一的国家,唯有意大利南部,在卓越的诺曼王朝的领导下,昙花一现地出现过一个强大的封建国家。在意大利其他地区,由于缺乏中央集权,城镇得以有机会取得越来越多的自治。伦巴底联盟的形成就是城镇重要地位逐渐增长的明显迹象。由于缺乏政治上的统一和强大的中央集权,助长了地方性的,而不是全国性的发展,因此我们很难统一作为罗马式建筑装饰的壁画风格。
1054年,从罗马来的教皇使节在圣索菲亚主教堂将君士坦丁堡牧首革出了教门。这一法令使得拜占庭教会与罗马教会之间的日益扩大的不和,最终归于分裂。因此,在宗教事务中,基督教世界的大多数教徒可分为两部分,即忠诚于君士坦丁堡牧首的部分以及承认教皇为教会之首的另一部分。这一连串的历史事件表明罗马式艺术诞生于一个逐渐获得了力量和信心的欧洲,因为现在欧洲不再受到野蛮人入侵的骚扰,相反,欧洲采取了攻势。到了11世纪,通过使中欧及北欧斯堪特纳维亚地区改宗,通过新近对西班牙、西西里和耶路撒冷穆斯林的征服,罗马教会已大大地扩展了它的影响范围。同样在11世纪,诺曼人对意大利南部的征服,夺取了拜占庭在哪儿的最后领土,更为重要的是,它使西西里摆脱了阿拉伯人的统治,使各种不同文明自由地、卓有成效地在这个岛上融合起来。对圣地的十字军圣战,是欧洲新的扩张、自信和侵略气质的另一征兆。成千上万的人们跨越拜占庭土地旅行,通过耶路撒冷王国,他们与伊斯兰及别的文化艺术进行了数十年的密切接触,这些对罗马式艺术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www.daowen.com)
罗马式艺术虽然不是全部为宗教服务的,但它主要是宗教性的,它表现了当时浓厚的宗教性的社会特征。在这一时期内,教会的权威和声望大为提高。办事效率低、而且常常是腐败堕落的罗马教廷,实施了类似早些时候的在修道院中贯彻并继续实行着改革。先前完全由皇帝、贵族乃至罗马暴民所操纵的教皇选举,现在委托给红衣主教团。过去,修道院院长和低级教士通常是由国王、贵族和其它教堂庇护人所任命的,结果很少有称职的,而且大多只是肆无忌惮的俗人手中的人质。在教皇格列高利七世著名的法令中废除了这个体系,并以革出教门作为震慑手段。但封建贵族,尤其是皇帝们生来对老的体系感兴趣,而且接踵而来的斗争,即所谓的主教续任权之争,使神圣罗马帝国陷入了与教皇的一系列战争,直至1122年签订了“沃尔姆斯条约”取得了暂时的妥协。精神权力超越于世俗权力之上的问题是这一争端的根源,它持续支配了教会和大多数欧洲国家的关系,这一争端爆发于皇帝腓特烈·巴尔巴罗萨与教皇之间的一系列战争,并以这个皇帝的失败而告终。在教皇英诺森三世的领导下,教廷取得了最终胜利,罗马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宗教与政治力量崭露头角。帝国对意大利事务的持续卷入,正如我们将要看到的那样,对艺术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除了政治和基督教,拜占庭文化对罗马式艺术的发展影响深远。拜占庭帝国是中世纪东方的基督教中心,那里的人们讲希腊语。首都君士坦丁堡在12世纪是一个拥有60万人口的大城市。由于欧洲军队参加的十字军东征,穿越了辽阔的拜占庭帝国并与之通商,欧洲与拜占庭文化的接触在罗马式时期日益加深。西方文化中业已湮灭的希腊艺术传统在拜占庭艺术中仍有体现:衣着与外表掩饰不住的人体造型,一致的脸部塑型,精确而含蓄保守的标准表情展现的行为举止。7世纪,伊斯兰占领了拜占庭的政治宗教中心君士坦丁堡,并把圣索菲亚大教堂改建成清真寺,东方艺术之风强劲的影响着基督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