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大力发展科技产业集群-历次国际金融危机比较与中国对策研究

大力发展科技产业集群-历次国际金融危机比较与中国对策研究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强调跨国公司、综合商社、大集团等大企业规模经济优势的今天,科技产业集群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尽管马歇尔注意到了有些产业集中在特定的地方,但是他没有认识到企业集群的发展不仅是产业的发展,更是区域经济的发展。在波特看来,企业集群是集中在特定区域、在业务上相互联系的一群企业和相关机构。

大力发展科技产业集群-历次国际金融危机比较与中国对策研究

第三节 大力发展科技产业集群

集群是中小企业的自组织聚集体。在这个聚集体中,存在着非常丰富的外部经济,包括降低交易成本、空间成本和生产成本,实现规模经济创新和扩散等。科技产业集群是指同一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内相互联系的众多企业因空间集聚而形成的一种产业组织形式,因其培育了大量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因而在全球化经济中体现出较高的创新优势。在强调跨国公司、综合商社、大集团等大企业规模经济优势的今天,科技产业集群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一、科技产业集群理论

1998年,波特(M. E. Porter)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企业集群和新竞争经济学》一文,把产业集群理论推向了新的高峰。其实,早在19世纪末,马歇尔(A. Marshall)就提出了企业集群理论,后来区位经济学家又把这一理论推进了一步。产业集群理论的流派大致有五个。

(一)外部经济理论

外部经济的概念是马歇尔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中首先提出的。他写道:“我们可把因任何一种货物的生产规模之扩大而发生的经济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有利于这工业的一般发达的经济;第二是有赖于从事这工业的个别企业的资源、组织和经营效率的经济。”在马歇尔看来,企业集群有利于技能、信息、技术、技术诀窍和新思想在集群内企业之间的传播与应用。他说:“当一种工业已这样地选择了自己的地方时,它是会长久地设在那里的:因此,从事同样的需要技能的行业的人,相互从邻近的地方所得到的利益是很大的。行业的秘密不再成为秘密;而似乎是公开了,孩子们不知不觉地学到了许多秘密。优良的工作受到正确的赏识,机械上以及制造方法和企业的一般组织上的发明和改良之成绩得到迅速的研究:如果一个人有了新思想,就为别人所采纳,并与别人的意见结合起来,因此,他就成为更新的思想之源泉。”

作为一种企业集群理论,马歇尔的外部经济理论是小企业集群理论,同时,这一理论并不完美。因为这一理论是在分析产业生产成本时引入的,是立足于产业角度的分析。尽管马歇尔注意到了有些产业集中在特定的地方,但是他没有认识到企业集群的发展不仅是产业的发展,更是区域经济的发展。克鲁格曼继承了马歇尔外部经济理论的缺陷,把特定区域某一产业的比较优势看做处于产业水平上的行业规模经济。

(二)协同理论

如果我们把众多的中小企业组合视为一个系统,则中小企业集群就能在其进化中发挥协同作用。

协同学是一种关于系统的动力学理论,主要研究系统从原始均匀的无序态发展到一种有序结构,或一种有序结构转变为另一种有序结构,因而是一种关于结构有序演化的理论。协同学的主要目的是寻找某种支配各类系统中自组织现象的一般原理。

协同学的理论核心有:①定义了序参量。②支配原则。即系统存在慢变量和快变量,快变量由慢变量解释,慢变量成为支配系统行为的序参量。③最大信息熵原理。因此系统进化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追求自由能最大和熵值最低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系统不断地向外界寻求负熵。

而中小企业集群在整体的发展演化中,从无序到有序,从开始零散的技术到最后聚合、创新,逐步形成核心技术,进而形成系统的核心能力。在这一过程中,中小企业集群内企业协同、合作,彼此“感染”,并相互激励,形成最优的专业化分工体系和更新更稳定的耗散结构,以获得系统最大的信息熵为目标。因此,中小企业集群的演化过程,就是一个集群内成员间不断协同的过程。

(三)集聚经济与增长级理论

与马歇尔的外部经济理论不同,区位经济学家提出了集聚经济理论,旨在指导投资区位的选择。但是,我们可以从集聚经济理论中分离出产业集群理论。同时,产业集群理论中也隐含着外部经济的思想。

工业区位经济学家韦伯(A. Weber)在1909年出版的《工业区位论》一书中,把区位因素分为区域因素(regional factor)和集聚因素(agglomeration)。他认为,集聚因素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仅通过企业自身的扩大而产生集聚优势,这是初级阶段;第二阶段,各个企业通过相互联系的组织形成地方工业化,这是最重要的高级集聚阶段。胡佛(E. M. Hoover)在1948年出版的《经济活动的区位》中,也将集聚经济视为生产区位的一个变量,并把产业集群产生的规模经济定义为某产业在特定地区的集聚体的规模所产生的经济。

增长极理论是由弗朗索瓦·佩鲁于1955年提出的。佩鲁认为,经济增长并不是在每个部门、行业或地区按同一速度增长的,相反,其增长是不平衡的。某些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行业集中于一些地区或大城市,以较快的速度优先得到发展,可通过其吸引力和扩散力不断地扩大所在地区的发展规模,并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

集聚经济与增长极理论表明,我国应在众多的高科技园区形成几个增长极和次增长极,以带动高科技园区的发展。

(四)新竞争经济理论

波特把产业集群纳入竞争优势理论的分析框架,创立了产业集群的新竞争经济理论。他的竞争优势理论体现在他的《竞争战略》(1980年)、《竞争优势》(1985年)和《国家竞争优势》三部著作中。在竞争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波特于1998年发表了《企业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一文,系统地提出了产业集群理论。(www.daowen.com)

在波特看来,企业集群是集中在特定区域、在业务上相互联系的一群企业和相关机构。它不同于科层制组织或垂直一体化组织,是对有组织价值链的一种替代。这种由独立的、非正式联系的企业及相关机构形成的企业集群代表着一种能在效率、效益及柔韧性方面创造竞争优势的空间组织形式,它所产生的持续竞争优势源于特定区域的知识、联系及激励,是远距离的竞争对手所不能达到的。

(五)知识战略联盟

中小企业集群之间实质上形成了知识战略联盟关系。企业的集聚,使企业在地理上集中,再加上人才的高流动性、知识的外溢效应和外部性特征,使得每一企业获取知识更加容易。而中小企业集群之间为了协同创新,通常自觉地组成了知识战略联盟,通过联盟,进行知识共享。

知识分为两类:一类是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另一类是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显性知识是指那些能够以正式的语言明确表达的知识,表达方式可以是书面陈述、数字表达、列举、手册、报告等。而隐性知识是建立在个人经验基础之上并涉及各种无形因素如个人信念、观点和价值观等的知识。能够用语言和数字表达的知识(即显性知识),只是人类所有知识的一小部分,而人类知识更多地是那些难以表达、难以描述的知识(即隐性知识)。

产业集群内企业组成知识联盟后,集群内成员之间不仅较容易获得显性知识,同时也能获取隐性知识,并且将隐性知识逐步转化成显性知识。集群内成员在知识获取过程中有四种路径:社会化,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外化,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综合,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内化,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

经过综合、外化、内化和社会化过程,集群各成员之间实现了知识共享,并能相互感染,形成知识的乘数效应。乘数效应能大大加快中小企业集群内知识的孵化和创新,加快新技术、新成果的问世。同时,由于产业集群内企业知识溢出效应的外部性,使得整个系统的知识总量不断增加,因而更具知识比较优势,最终就会形成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链。如台湾的新竹工业园区、北京的中关村、日本的筑波科学城,都是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典型例证。因此,我国要大力扶持和发展中小企业集群,为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区域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二、大力发展科技产业集群的对策

(一)产业集群发展策略

在高新区的成长期和成熟期,政府的促进协调作用是巨大的。具体表现在:

1.培育与发展产业集群网络

产业集群长期的竞争优势来源于集群网络,政府要引导企业积极参与集群网络的建设与维护,积极培育构成集群网络的各种因素,提高信息共享、资源共享水平;拓宽投、融资渠道,提高融资效率,加快中小企业贷款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做好企业之间的协调工作,倡导建立集群内部的协调机制,提高企业之间的合作系数,并通过它们发挥政府在规范行业秩序等方面的指导作用;突破传统的企业边界,同供应商、客户甚至竞争对手建立良好的网络关系,对于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战略问题,通过集体力量来协调或决策,最大限度地发挥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网络关系对资源吸附、整合能力强的竞争优势,全方位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

2.促进创新体系的建设

在产业集群成长与成熟期,要避免所有资源过于集中于某个主导产业,避免研发投入到过于狭窄的领域,应积极促进新企业衍生,发现和扶持新的产业集群,积极推进区域产品或产业多元化;推进孵化器建设,构筑高新区创业支撑体系;创造条件吸纳跨国研发机构、民间研发机构入驻,促进企业创新体系的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构建高新区自身管理的核心技术研发中心,承担必要的技术开发和工程项目的协调工作,对关键技术进行资助,鼓励和支持高新技术创新。

3.加强高新区的品牌建设

高新区应选择自己的优势产业集群,进行科学的品牌定位与营销,举办高新区高新技术产品博览会,通过高、精、尖的产品提高高新区产业集群知名度,进而产生集群的美誉度,加强产业集群的品牌文化建设,塑造信任、合作的产业集群文化环境,使高新区内形成专业化、开放型的生产方式,鼓励人才流动,实现管理科学现代化。

(二)产业集群调整方案

对于衰退期的高新区产业集群,在评价指标中,要重点关注环境协调度这一指标。如集群服务满意度在下降,要素协调度不高,说明该产业集群已不适应高新区的可持续发展。

衰退期的产业集群要使其复苏非常困难,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更新换代速度较快,多数情况下产业集群会变成问题集群,此时产业集群面临着来自外部新的集群的挑战,又面临着集群内部企业外迁和倒闭的压力。对此高新区采取一些政策调整方案,可能是有效的。如帮助其开辟新的边远地区或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市场,延长产业集群的寿命;将产业集群的生产活动迁出高新区,转移到成本较低的低一级开发区;分析市场发展方向,尽早促成衰退产业的生产要素向新兴产业部门转移,实现集群的转型;扩大高科技教育和高技术职业教育,为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人才支持;鼓励创新,实现产业集群的升级或更替,洞察关键技术和终端产品的市场动态,通过协助企业进行技术升级和产品更新,实现产业集群的升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