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美金融机构风险处置案例比较与中国对策研究

中美金融机构风险处置案例比较与中国对策研究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国务院批准,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和财政部分别持有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50%股权。美国金融机构风险处置案例:案例1.花旗:剥离部分非核心业务,优先股转普通股,政府成最大股东2009年2月27日,美国政府与花旗集团达成协议,美国政府同意将至多250亿美元的花旗优先股转换为普通股。

中美金融机构风险处置案例比较与中国对策研究

第二节 中美金融机构风险处置案例比较分析

中美金融机构风险处置背景:

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使我国意识到金融风险对国家和社会的巨大破坏力。在这一背景下,中央于1997年年底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议题的重点就是如何化解金融风险、强化金融监管。作为第一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成果,我国在1998年进行了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补充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等一系列举措,但这些措施在当时还主要停留在处置不良资产、提高资本充足率等技术层面上,对金融体制等深层次问题尚未触及。而于2002年召开的第二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从体制上根本解决了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方向,明确指出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方向是股份制改造,也由此拉开了2003年年底中行、建行以及工行的改制大幕。中国于1997年开始的金融改革,主要是吸取亚洲其他国家在亚洲金融风暴中的教训,属于预防式处置。而于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将美国各大金融机构拖入深渊,美国政府为挽救经济也采取了种种措施,但属于事后式处置。从中美两国化解金融风险、强化金融监管所采取的手段上看,其处置方法有一定的共性,所采用的方法措施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政府主导下的重组、市场化并购、市场化破产、市场化重组。

类型一 政府主导下的重组

中国金融机构风险处置案例:

案例1.工商银行整体改制

2005年4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了工商银行的股份制改革方案,股改工作正式启动,工商银行就经营情况进行了全面审计,并对全行所有的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进行了评估。随着中央注资的到位,工行高效率重组了资本结构,并制定了外汇资本金运作方案,以保证国家注入资本金的保值增值。此外,工行还先后完成了不良贷款的转让、处置工作,以及首期350亿元人民币次级债的发行工作,使得财务和资产质量指标进一步优化,达到了健康银行的标准。

2005年10月28日,经国务院决定,银监会批准,工商银行正式整体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国务院决定对国有商业银行实施股份制改造以来成功完成改制的第三家国有商业银行。作为国内资产规模最大的商业银行,工行的成功改制,标志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迈上新台阶。改制后,工行的全部业务、资产、负债和机构网点、员工,全部纳入股份制改造范围,整体重组后全部进入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改制后的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为2480亿元。经国务院批准,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和财政部分别持有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50%股权

工行处理不良贷款、化解金融风险主要通过三个步骤来进行:①五年“填坑”。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历史上曾造成大量的虚增利润,工行最高曾达700多亿元。工行使用其超过80%的拨备前利润去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这部分资金主要用于两个方面:一是消化历史上形成的各类财务损失,二是不良贷款核销。随着不良资产核销完毕,工行拨备前的大部分利润都体现为账面利润。②九年换骨。1999年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从工行剥离了4077亿元不良贷款是个时间分界线,从那时起工行开始完善内部管理、降低不良资产,对1999年后的新增贷款真正按照商业银行原则进行经营和管理。③上市选择。通过上市,进行产权改革,实现股东多元化,加强公司的内部治理,明确考核目标,突出质量和利润是最主要的目标。

案例2.中国银行整体改制

为了加快金融改革,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有效降低银行风险,2003年年底国务院根据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具体情况,决定选择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试点工作。这次改革主要包含三个步骤:①对国有银行产权制度进行改革,引入机构投资者、战略投资者及社会公众投资者,打破国有独资单一产权结构,真正把国有商业银行变成现代商业银行。②国家向银行注入资本金,注入的资本金不能用来核销银行资产损失。③强调转变机制,对公司治理结构进行改革。中行为推进股份制改革,主要实施了以下步骤:首先,通过国家注入225亿美元的补充资本金,核销资产损失,加大了不良资产处置力度,使资产质量、财务状况得到了根本改善。其次,着力转变内部经营机制,加大内部改革力度,制定清晰明确的发展战略,建立健全科学决策体系、内部控制机制和风险管理体系;进一步整合业务和管理流程,建立市场化、规范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审慎的会计财务制度和透明的信息披露机制;加快信息科技建设与清算收付系统建设。

2004年8月26日中国银行由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整体改制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名称为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后,中国银行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实行社会公众认股,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对公司经营形成了规范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

案例3.建设银行整体改制

建行整体改制过程主要包括三个步骤:①改制启动:2004年9月15日,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国家电网公司、上海宝钢集团公司和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发起设立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了中国建设银行由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制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汇金公司在国务院通过其向建行注资225亿美元后,由于财政部原来形成的净资本全部用来冲销不良资产,因而汇金公司变成100%拥有建行的唯一股东。②引进战略投资者:2005年9月,美国银行和新加坡淡马锡控股(私人)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亚洲金融控股私人有限公司完成了所购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持有的中国建设银行股份的首次交割。交割完成后,美国银行和亚洲金融控股私人有限公司分别持有建设银行9. 0%和5. 1%的股份。③挂牌上市:2005年9月27日,建行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是首家实现公开发行上市的中国国有商业银行。

美国金融机构风险处置案例:

案例1.花旗:剥离部分非核心业务,优先股普通股,政府成最大股东

2009年2月27日,美国政府与花旗集团达成协议,美国政府同意将至多250亿美元的花旗优先股转换为普通股。优先股转换为普通股的转换价格为3.25美元,较花旗集团前一日收盘价溢价32%。与之相应,花旗提议将联邦政府以外其他优先股股东手中至多275亿美元的股权转换为普通股。按照上述方案,花旗普通股股东的权益被稀释近75%,而政府则成为花旗集团的最大股东,持股比例达到36%。至此,美国资产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金融机构之一——花旗集团,实现了部分国有化。从这一方案实施的背景看,布什政府在2008年9月以后全面升级的金融危机中,已经通过“不良资产救助计划(TARP)”向花旗集团注资250亿美元,用以购买该集团的优先股,花旗为此须支付5%的优先股年息,五年后年息上升为9%。但这一注资收效甚微。而至2008年11月,花旗集团的经营状况恶化,被迫裁员5. 2万人,其股票总市值从两年前的3000亿美元跌至210亿美元。于是美国政府再次向花旗注资200亿美元,并为其3060亿美元的资产提供担保。然而即使如此慷慨的救援对花旗的危机也仍然无济于事,到2008年年底的时候,花旗集团仍持有200亿美元的房屋抵押证券,其中大部分已经减计至初始价值的20%~40%。此外,花旗还拥有数十亿难以收回的企业并购贷款。随着经济形势的进一步恶化,原本优质的消费贷款也开始面临巨额损失。在这种背景下,花旗的出路只有破产或被国有化。而针对花旗的这一换股计划的核心目的,就是要通过改变花旗的股权结构,达到政府压力测试的标准,从而得到进一步融资资格。

案例 2.通用:快速破产重组,政府72.5%控股新通用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于2009年6月1日正式向曼哈顿破产法院申请破产保护。至此,在美国政府的一手主导下,通用正式进入了破产重组程序。按照重组方案,重组后的通用将会变成新老两个公司,美国政府在已提供了194亿美元的基础上,将为新通用再注资301亿美元,另外加拿大政府也将提供95亿美元。

作为融资条件,美国和加拿大政府将共同持有72.5%的新通用股份,加上80亿美元的债权和25亿美元的优先股。汽车工人联合会(UAW)将通过其控制的独立信托基金自愿员工福利协会(VEBA)持有的约200亿美元债权,转化为17.5%的新通用股份,加上25亿美元的债权和65亿美元的优先股,持有270亿美元非担保债券的债权人则获得剩余10%的普通股份。另外,如果新通用的市值达到150亿和300亿美元时,非担保债券的债权人将可以分别行使7.5%的认股权;市值达到750亿美元时,UAW(工会)有2.5%的认股权可以行使。

案例3.“两房”:市场化与行政化手段并用

“两房”危机是美国金融危机的源头,2008年第四季度房地美净亏损已经达到239亿美元,并表示还需要动用308亿美元的联邦扶持资金来维持生存。而房利美2008年第四季度亏损252亿美元,并寻求152亿美元的资金扶持。所以单看2008年第四季度,“两房”的单日平均亏损就已超过5亿美元。而从2008年全年看,房利美2008年净亏损587亿美元,房地美2008年净亏损501亿美元。同时,房地美2008年第四季度的信贷损失拨备从前一季度的57亿美元增加到70亿美元,2008年全年的拨备金额从2007年的29亿美元骤升至164亿美元。在正式方案出台前,美国政府救助“两房”的主要手段是提高“两房”的融资额度以维持“两房”生存。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美国财政部对房利美和房地美的融资额度增加一倍至每家2000亿美元。2008年11月份,房地美已经从美国财政部那里领取了138亿美元的扶持资金。

美国政府针对房利美与房地美危机,主要采取市场化与行政化手段并用政策应对。2008年7月15日,保尔森就在向参议院银行委员会作证时提出了三部分的救助方案:第一,由美国财政部向两家公司提供期限为18个月的临时贷款,贷款金额没有上限;第二,美国财政部保留在18个月内购买两家公司股权的临时权利;第三,由国会授权美联储加强对两家公司的监管。同一天,伯南克指出,美联储将向两家公司开放贴现窗口,贴现贷款可以两家公司发行的债券为抵押,这也意味着美联储提供的贴现贷款同样没有上限。方案一是市场化的解决方案,即通过财政部与美联储的信用贷款帮助房利美和房地美解决短期融资问题,等市场信心恢复后,再由房利美和房地美向市场增发股票以补充资本金。方案二是行政化的解决方案,即由财政部直接购买房利美与房地美的新发股票,实现两家公司的部分国有化。

类型二 市场化并购

中国金融机构风险处置案例:

案例1.中信并购华夏

华夏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10月,是我国较早成立的全国性证券公司,属于综合类证券公司。截至2004年6月,华夏证券挪用客户保证金16亿元,委托理财规模为34亿元,而投资股票的市值缩水到7亿元,自营投资累计亏损为17. 9亿元,国债欠库不到 10亿元,另外还有10多亿元的经营性亏损,华夏证券的亏损合计约为55亿~60亿元。由于华夏证券面临巨额亏损等一系列问题,重组一直是救助华夏的主要手段,最后的重组方案决定由中信证券和建银投资来共同重组华夏证券。中信证券与建银投资共同出资筹建中信建投证券公司,中信证券出资比例为600%,建银投资出资比例为40 %。中信建投证券公司成立后,将以受让华夏证券现有的全部证券业务及相关资产为基础,按照综合类证券公司的标准进行经营。同时,中信证券与建银投资共同出资筹建建投中信资产管理公司,其中中信证券出资5. 7亿元,出资比例为30%,建银投资占70%。建投中信设立后,将受让华夏证券现有的非证券类资产,以资产管理公司的标准进行经营。中信建投证券的高管将由中信证券派出。中信证券最终会将旗下的几家证券公司资源整合到一起,中信证券、中信建投和中信万通将经过吸收合并为一家公司。

案例2.建银重组南方

2004年1月,因挪用客户保证金等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南方证券被监管当局行政接管。其后央行注入80多亿元再贷款,南方证券客户保证金安全得到保障。2005年4月,南方证券进入清算阶段,其经纪投行业务被剥离出来独立营运,并整体打包进行招标重组。南方证券被接管后的处置问题几经波折,高盛、国家开发银行、中信证券甚至规模较小的兴业证券都曾现身重组进程,或是被传言有意接手南方证券的全部或部分资产。其中国开行几乎十分接近最后掌控南方证券,但最终受制于混业经营的禁令而无功而返。最终建银投资在承接央行80多亿元再贷款的前提下,接手南方证券74家营业部和投行业务,成立新公司中国建银投资证券公司。新成立的中投证券注册资本为15亿元人民币,是中国建银投资通过竞拍购买原南方证券的相关证券类资产基础之上设立的一家全新的证券公司,也是我国通过市场化方式对券商进行风险处置的成功尝试,开创了我国证券公司优化重组的一种新方式。(www.daowen.com)

案例3.瑞银重组北京证券

北京证券成立于1997年年底,由北京证券有限公司和北京财政证券公司合并而成。2000年,北京证券经过增资扩股,注册资本金增至15. 15亿元,股东有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首钢总公司等21家单位。根据北京证券2004年年报,其净资产为4. 77亿元,营业支出2. 75亿元,亏损1. 6亿元。2005年9月,瑞银重组北京证券的方案获得国务院批准。根据协议,瑞银以不超过17亿元的投资获得重组后新公司20%的股权,并拥有管理权。通过资产注入的重组方式,瑞银将拥有一家无须承担历史遗留问题的新公司。瑞银集团对北京证券的具体重组方案分三步:第一步,设立新公司。中国建投出资14亿元成立一家资产管理公司。然后,中国建投出资10亿元、资产管理公司出资4.9亿元共同注册成立一家新证券公司,各占总股本的67%和33%。方案第二步是资产处置。资产管理公司溢价出资9.1亿元购买北京证券应收账款等不良资产及其他相关资产,用于弥补北京证券挪用的7.84亿元客户证券交易结算资金及清偿债务。新证券公司按照市场公允价格,溢价出资4. 9亿元购买北京证券部分经营性证券类资产(包括6家证券营业部的席位、办公设备和交易系统等资产,以及投资银行未完结的发行项目和财务顾问项目等)。中国建投与瑞银集团之间股权转让是第三步。中国建投将所持有的新证券公司不超过25%的股权转让给外方。其中将20%的股权以16. 98亿元的价格溢价转让给瑞银集团,将不超过5%的股权按每股面值价格转让给国际金融公司。中国建投将所持新证券公司的股权按面值价格分别转让给中国粮油(14%)、国家开发投资公司(14%),中国建投作为战略投资者持有剩余的14%。中国建投将资产管理公司的股权按100元的名义价格出售给北京证券的老股东。瑞银证券的成立,意味着首家外资券商在中国诞生。

案例4.银河证券重组2005年6月14日,国务院批准汇金公司注资银河证券,拉开老银河证券重组大幕。按照重组方案,将老银河证券优质证券类资产剥离出来,组建新银河证券。2005年8月8日,银河金融控股成立。根据重组方案,银河金融控股将下设三家公司:新银河证券、银河投资有限公司和银河基金公司。2006年12月22日,中国证监会发文重组原银河证券,筹建银河证券股份公司。

银河证券的重组是随后而来的国内券商大重组的序幕。 自包括南方证券在内的大量券商相继倒闭之后,券商的行业问题已经摆到国务院的桌面上,券商问题处置小组已经成立了一段时间。在业内,证券公司将有1/3死亡、1/3重组、1/3救活的划分也得到了普遍认同。与此同时,2005年6月4日,证监会风险处置办给相关机构发出了一份《证券公司风险处置条例》(建议稿)征求意见。总体来说,建议稿是偏严厉的。在这种背景下,按照6月4日建议稿的思路,行政重整将成为证监会重启券商重组大幕的主要手段之一,银河证券的重组也就成为国家发展资本市场、扶持证券公司有关政策的具体体现。

美国金融机构风险处置案例:

案例1.美林证券的风险处置方案

美林证券是世界领先的财务管理和顾问公司之一。作为一家投资银行,美林证券为世界各地的公司、政府、研究机构和个人提供债务股票安全保险和战略咨询,在业界居领导地位,是全球最大的金融资产管理者之一。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受次贷危机重创,美林财务一度极为糟糕,资产负债表上拥有数百亿美元的高风险、流动性不良资产,负债权益比率超过了以往20倍。2007年第四季度业绩更创下十余年的最差纪录,准备金减计160亿美元。其中,CDO(债务抵押凭证)减计达125亿美元。为摆脱困境,美林采取了种种措施试图自救。2007年12月,美林向淡马锡和资产管理公司Davis Selected Advisors定向增发1.17亿新股,每股价格48美元,募集了约56亿美元。在2008年中报发表的同时,美林宣布完成出售价值44.25亿美元的彭博股权以及预计出售的约35亿美元的金融数据服务(FinancialDataServices)股份。剥离这两项资产为美林补充了近80亿美元资本。2008年7月28日,美林宣布再次筹资85亿美元,同时将价值111亿美元的次贷相关资产打折出售。但由于担心可能成为雷曼兄弟公司之后的又一个次贷危机牺牲品,2008年9月14日美林公司同意以大约440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美国银行,美国银行拟以每股29美元的价格斥资500亿美元收购美林公司。这一收购价只是美林一年前价值的三分之二左右,仅为该行2007年年初市值顶点的一半,仅有美林股价峰值的三成。但二者的合并将造就一家业务范围更加广泛的银行巨头,其触角几乎涉及了金融领域的各个方面。

案例2.摩根大通收购贝尔斯登

贝尔斯登公司成立于1923年,是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是一家全球领先的金融服务公司,曾为全世界的政府、企业、机构和个人提供过优质服务。在存在的85年里创造了连续83年盈利的纪录。贝尔斯登的倒下实际上由两个阶段构成:首先,在2007年的美国次级债危机中,贝尔斯登作为美国债券市场上最大的承销商和衍生品发行商,在危机中遭受了严重损失,在经历旗下两只对冲基金破产、标普下调其债信评级、CEO引咎辞职、被投资者起诉等事件后,其股价已大幅下挫。其次,由于贝尔斯登债务的杠杆比率太高,在次贷危机中资产大幅缩水之后,客户出于谨慎纷纷撤出资金,贝尔斯登出现了挤兑效应,最终导致资金枯竭。2008年3月16日,摩根大通宣布,将以每股2美元的出价收购对手贝尔斯登公司,总价大约2.36亿美元,此声明宣示了贝尔斯登的终结,该交易将以换股形式进行,摩根大通将用每0.05473股摩根大通普通股交换1股贝尔斯登股票。基于2008年3月15日的收盘价,该交易合每股2美元左右。根据协议,从即日起,摩根大通为贝尔斯登及其分支机构的交易责任提供担保,并为后者的运营提供管理监督。除了须获得股东通过,该交易的完成并无其他重大的条件限制。美联储除了通过其贴现窗口提供正常的融资,还为此交易提供特别融资,同意为贝尔斯登的不易流动性资产提供高达300亿美元的融资。从此次收购的实际效果看,贝尔斯登摆脱了破产的命运,而对摩根大通而言,低价获得贝尔斯登有助于最终提升摩根大通每年的盈利,而且对摩根大通的业务平台有所补充。

类型三 市场化破产

中国金融机构风险处置案例:

案例1.大鹏证券破产

2006年1月25日,大鹏证券在经过整整一年的行政清算后,终于进入法律破产阶段。大鹏证券作为新模式下第一家以破产方式处置的券商,从其经纪业务被长江证券托管开始,经历了行政关闭、行政清算和法律清算几个阶段,而对大鹏证券处置的经验也将为今后的危机券商处置提供新的思路。在2002年以前,大鹏证券的业绩一直较好,亦以机制灵活和敢于创新在业内颇有声望,但由于违规挪用客户资金操纵股价导致公司资金链断裂,客户纷纷要求提款。大鹏证券2004年上半年爆出1. 2亿元巨亏。据该公司2004年上半年年报,营业收入为1.19亿元,营业利润为—1.19亿元,净利润为—1.21亿元,净资本金额为6.79亿元。

从2004年5月起,深圳冠懋就开始向大鹏证券追讨国债款项,直到提出起诉。此后,大鹏证券相继爆出重庆港九的国债投资纠纷、账户查封事件、持股员工要求退股、客户大量流失等问题,大鹏证券三家关联公司起诉大鹏证券的官司亦一度成为市场焦点。2005年1月14日,大鹏证券经纪业务被长江证券托管,同时中国证监会取消业务许可并责令关闭;1月17日,中国证监会委托中审会计师事务所成立清算组,负责大鹏证券关闭后的清算工作。2005年5月31日,中审会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出具专项审计报告。审计结果显示,截至2005年1月14日,大鹏证券的资产总额为人民币323572.19万元,负债总额为人民币601424.68万元,资不抵债金额为—277852.49万元,资产负债率高达185.87%,已严重资不抵债,事实上,已经达到了公司破产的法定条件。所以在经纪业务刚刚被托管10天后,大鹏证券接到了更为严厉的处罚,证监会宣布,取消大鹏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业务许可,责令关闭,并开始债权登记工作。证监会根据立案稽查的结果,认定大鹏证券挪用巨额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的行为事实清楚、证据充分。在作出责令大鹏证券关闭决定的同时,大鹏证券清算组也已进驻大鹏证券。其首先在12家股东中寻求救援,但一个个重组计划均未成功。

案例2.汉唐证券破产

汉唐证券是2001年经中国证监会批准,由贵州证券和湛江证券合并改名而来,公司注册资本金9亿多元,共有20个股东。2004年汉唐证券在自营业务上的巨额亏损,引发了其在国债回购业务上的惨败,从而使依靠国债回购建立的资金链条在8月份崩溃,导致全投资业务线全面陷入困境。2004年 9月汉唐证券危机爆发时,账内账外总资产74.41亿元,负债总额105.88亿元,净资产为—31.47亿元。证券交易结算资金缺口合计24. 26亿元,其中对登记结算公司清算备付金账户透支8. 54亿元,挪用客户保证金15.72亿元。2004年9月3日,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受证监会之托,对汉唐证券实行全面托管。2005年2月,宏源证券接管汉唐证券的全部营业部。在汉唐证券托管期间,信达曾有意通过引入大股东的方式保全汉唐这个实体,也曾与德意志银行、美林证券等国际巨头展开谈判。但因汉唐隐瞒了亏损情况,隐瞒的亏损金额约30亿元,还有违规挪用客户保证金高达12亿元,导致双方未能达成协议。2005年6月,汉唐证券被行政性关闭。 自大鹏证券接管后,汉唐证券的倒闭反映出证监会对券商的处理态度日趋严格。关门清算、追究责任已成为管理层对被接管券商的根本态度。

美国金融机构风险处置案例:

案例1雷曼兄弟破产

2008年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按照美国公司破产法案的相关规定提交了破产申请,成为了美国有史以来倒闭的最大金融公司。破产前的雷曼兄弟公司是美国华尔街第四大投资银行。2007年,雷曼在世界500强排名第132位,2007年年报显示净利润高达42亿美元,总资产近7000亿美元。2007年夏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雷曼兄弟公司因持有大量抵押贷款证券,导致资产大幅缩水,公司股价在次贷危机后的一年之内大幅下跌近95%,公司市值从112亿美元大幅缩水至25亿美元。根据公司财报显示,2008年第一季度中,雷曼卖掉了1/5的杠杆贷款,同时又用公司的资产做抵押,大量借贷现金为客户交易其他固定收益产品;第二季度变卖了1470亿美元的资产,并连续多次大规模裁员以压缩开支。然而雷曼的自救并没有把自己带出困境,截至2008年第三季度末,总股东权益仅为284亿美元。在此背景下,雷曼为筹集资金渡过难关,被迫寻找收购方。但与韩国开发银行的收购谈判失败,美国银行和巴克莱银行也在美国政府拒绝为收购行动提供担保后宣布放弃收购。种种努力失败后,雷曼兄弟公司无奈之下宣布破产。雷曼的倒闭产生于次贷危机导致的美国金融危机,反过来又加剧了危机的动荡,而究其根本,资产证券化才是危机的罪魁祸首。

类型四 市场化重组

中国金融机构风险处置案例:

案例 方正重组泰阳

2004年,鸿仪系资本战舰搁浅,其旗下最重要资金运作平台泰阳证券因挪用巨额客户保证金和客户国债、违规代客理财、违规自营等种种严重违规行为,导致公司经营风险全面爆发。截至2006年9月30日,泰阳证券累计亏损25. 06亿元,净资产为—12.29亿元,净资本为—16. 39亿元,挪用客户保证金6.44亿元,挪用客户国债2. 565亿元。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方正集团、方正证券对泰阳证券实施重组,重组的相关工作包括泰阳证券原有股东减资、债权人实施债转股、方正集团及方正证券注资、方正证券迁址长沙、泰阳证券与方正证券合并等一系列步骤。2006年10月,在泰阳证券原有17家股东签署了集体缩股至2%的协议之后,11月,泰阳证券又与27家债权人中绝大多数签署了债务和解协议,涉及债务总额高达14.31亿元。2006年11月27日,方正集团与泰阳证券正式签署重组协议,方正集团与方正证券随即出资8. 56亿元弥补了客户保证金缺口。2007年2月7日,中国证监会正式批准了公司重组方案。2007年8月,方正证券、泰阳证券两家公司的股东会分别通过合并方案,方正证券以新增股份的方式,按1∶1的换股比例吸收合并泰阳证券,合并后泰阳证券注销。

泰阳证券的重组是我国第一例成功的政府没有出钱、由企业出资的非破产方式市场化重组案例。合并后的方正证券的净资产为62亿元,净资本为53亿元,货币资金为200亿元,其中自有资金为51亿元,各项风控指标均超过监管指标要求,公司抗风险能力得到加强。重组后公司共拥有78个证券营业部(服务部),网点覆盖全国15个省(市),截至2007年年底,两公司客户资产规模达1191亿元,客户达到140万户。

美国金融机构风险处置案例:

案例1.巴菲特参股高盛

雷曼破产、美林被卖,引发市场担忧那些依赖债市融资的公司会落得类似下场。高盛自1999年上市以来,尚未爆出过季度业绩亏损,但是公司行政总裁布兰克费恩为了挽回市场信心,仍向巴菲特寻求帮助。布兰克费恩在声明中表示,巴菲特对高盛的投资,有助于进一步强化该公司的资本与流动性,并且是对高盛客户网络与发展前景的一种肯定。2008年9月25日,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以购买高盛集团永久性优先股的方式投入50亿美元,这些永久性优先股的股息率为10%。此外,伯克希尔·哈撤韦公司还将获得优先购买50亿美元高盛普通股的认股权证,行权期为5年。按照普通股可转换价为115美元计算,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能优先购买的普通股大概为4350万股,占到高盛股份的9%。作为昔日美国第一大投资银行、今日第四大银行控股公司的高盛,获巴菲特注资50亿美元,这对交易双方来说,是一个“双赢”局面。在这宗入股交易中,巴菲特旗下投资公司巴郡购入的50亿美元长期优先股,相关派息高达10厘。巴郡还购入了认股证,有权在五年内,随时以每股115美元的价格增持50亿美元高盛普通股。按高盛当时每股125. 05美元收市价计算,巴郡的账面上即刻多出4.37亿美元。根据双方达成的入股协议,高盛随时可以10%的溢价回购巴郡持有的优先股。

案例2.巴克莱银行应对金融危机风险处置方案

2009年6月11日,美国机构债券管理巨头贝莱德(BlackRock)宣布将以现金加股票的方式收购英国巴克莱集团(Barclays PLC)旗下子公司——巴克莱全球投资(BGI)。该笔收购价值约为135亿美元。BGI是巴克莱集团旗下的资产管理子公司,同时也是欧洲最大的对冲基金管理公司,业务覆盖15个国家。2009年4月,巴克莱同意以42亿美元的价格,将BGI旗下iShares业务出售给私人股本集团CVCCapitalPartners,但同时约定该交易将允许巴克莱在6月18日前反悔,以寻求更好的买家。随后,贝莱德和全球最大托管金融机构纽约梅隆银行纷纷加入竞购阵营,但最终花落贝莱德。出售BGI的所得可使巴克莱的一级资本充足率提高至8%,更接近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的要求。同时通过该笔交易,巴克莱将持有贝莱德约 20%的股份,并获得其董事会的一个席位,合并后的公司市值约为340亿美元。该笔交易完成后,贝莱德管理的资产规模将达到2. 7万亿美元,相当于其2004年资产规模的8倍,较其2008年年底1. 3万亿美元的资产规模扩大逾一倍,跃身成为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同时其业务范围也将扩展至交易所交易基金(ETFs)和散户投资者。该笔交易的达成预示着全球资产管理行业的进一步整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