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国际金融危机对策研究及中国经验

国际金融危机对策研究及中国经验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逆周期金融监管的理论研究现状与最新进展关于逆周期金融监管改革问题,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体系顺周期现象、根源及逆周期监管工具与宏观审慎指标、公允价值会计准则改革等问题上。

国际金融危机对策研究及中国经验

第一节 逆周期金融监管的理论研究现状与最新进展

关于逆周期金融监管改革问题,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体系顺周期现象、根源及逆周期监管工具与宏观审慎指标、公允价值会计准则改革等问题上。

一、金融体系顺周期性的表现

要研究逆周期金融监管问题,首先要研究金融体系顺周期性的表现和特征。Claudio Borio(2001)等较早提出商业银行的顺周期性特征,他们通过OECD国家样本进行的实证研究发现,在经济上升时期,真实资产价格水平以及信贷与GDP的比率都出现快速上升,而在经济衰退时期则明显下降。国际清算银行(BIS,2001)以及Bikker J和Hu H.(2002)的实证研究也表明在经济稳步增长阶段,信贷与GDP的比率明显地快速增加,而在经济衰退时期则明显下降。我国学者也对我国金融体系顺周期性现象进行了分析,如鹿波、李昌琼(2009)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存在顺周期性,无论是在自身贷款增长率较高的时候,还是在宏观经济繁荣的时候,都会减少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计提。刘超等(2010)从保险行业业务范围、企业财务管理偿付能力监管和经营激励机制等角度剖析了保险行业的顺周期性形成机制。其中,偿付能力的核心监管指标之一是偿付能力资本要求(SCR),这是一个与风险敏感正相关的指标,风险敏感性越高,资本顺周期性越强。刘超与孟涛(2010)也证明,证券业在外部信用评级、内部财务管理及激励机制、主要业务及投资基金等方面均具有顺周期性。

二、金融体系产生顺周期性的根源

金融体系产生顺周期性的根源是建立逆周期监管体系的依据。Katalin Mero(2002)指出,金融系统的这种顺周期性源自贷款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具体表现为,商业银行在经济开始出现疲软的时候由于更多地考虑到信用贷款的偿付可能,更加倾向于紧缩其信贷规模,使得那些没有风险、能够获利的项目也难以获得融资,从而可能导致整个宏观经济的进一步紧缩,并转化为通货紧缩,因此银行信贷政策的态度在本质上有助于加强经济波动,因而具有很强的顺周期性。Claudio Borio等(2001)认为,银行拨备和资本比例在经济繁荣时期没有增加,这增加了银行赢利能力的周期性,在经济衰退时期对银行施加了额外的增加资本压力,更普遍地约束了银行信贷总量,从而促长了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

商业银行所采用的内部评级法与VaR模型存在的缺陷是造成商业银行体系顺周期性的重要原因,国内外很多学者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李文泓(2009)认为,巴塞尔协议Ⅱ对于信用风险评估允许银行选用标准法或内部评级法,标准法是根据外部评级确定风险权重,内部评级法允许商业银行采用其内部计量的违约概率(PD)、违约风险暴露(EAD)、违约损失率(LGD)和期限(M)等风险参数计量监管资本要求,因此大幅提高了资本监管的风险敏感性,而资本监管的顺周期性与风险敏感性具有正相关关系,风险敏感性的提高必然伴随着顺周期性的增强。宇文卿(2006)认为商业银行信贷过程中所运用的信用评估模型是造成商业银行形成顺周期性的直接原因,信用评估模型在产生机理、评估的时间跨度以及对宏观经济周期波动的处理方面都存在缺点,而这些缺点正是导致商业银行资本顺周期性的原因。在评估的时间跨度上,采用时点评级法比采用跨周期评级法具有更强的顺周期性。Henrik Andersen(2010)通过对挪威多家商业银行的分析发现,即使银行运用一个基于十年观察期风险参数的跨周期评级系统,在经济衰退时期,当银行资本恶化的时候,经计算的巴塞尔协议Ⅱ资本要求仍然会大量上升。如果风险权重以一个足够长的、包含了经济衰退的观察期为基础,巴塞尔协议Ⅱ资本要求的顺周期性可以得到有效的遏制。巴塞尔协议Ⅱ的附加银行资本配置顺周期压力可能比以前的巴塞尔协议I更大。但是,基于二十年移动平均的巴塞尔协议Ⅱ的风险加权资产在模拟周期中却没有表现出明显的顺周期性。

中国银监会课题组(2010)认为,基于10天持有期、99%单尾置信区间的稳定性标准计算的VaR值在计算风险资本要求时存在重大缺陷:一是不能充分反映金融市场处于压力条件下的交易业务损失;二是忽略了交易账户不同交易工具的流动性差异;三是对金融市场的变化过度敏感,导致资本要求的过度波动。

此外,Enria(2004)、Novoa(2009)以及李文泓(2009)等的研究表明,目前国际社会普遍采用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增加了金融机构资产和负债的波动性,并因交易类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直接计入损益,可供出售类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从而增加了收益和资本的波动性,与此同时也加剧了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这是此次危机将公允价值拖入争辩旋涡的主要原因。

三、逆周期金融监管的工具

大多数学者将研究的视野集中于逆周期金融监管的资本与贷款损失准备金两个方面。Claudio Borio等(2001)认为,在经济繁荣时期增加拨备和资本比例将会增强金融稳定性,更好地跟踪风险,起到内置稳定器的作用;更高的资本比例和拨备有助于通过金融系统放大机制来限制金融状况恶化。李瑞红(2010)指出,由于目前贷款损失准备金制度主要建立在“已发生损失”模型的基础上,导致准备金的计提易产生顺周期性,因此要进一步改革贷款损失准备金制度,在经济运行处于上行周期时多计提准备金,相反则少计提准备金,发挥贷款损失准备金的“逆周期”作用。FSB(2009)提出四项政策建议:①修正现有的以VaR为基础的风险评估方法,扩大压力测试对资本充足率的影响权重;②提早确认贷款损失;③监管部门必须对杠杆使用情况建立数量化的监督指标和约束机制;④改进巴塞尔协议的资本监管框架,建立动态准备金制度,在经济上升时期要求银行保持更多数量和更高质量的资本充足率,而在经济衰退时期降低这一标准。

针对内部评级法的顺周期性,BIS(2009)等提出在监管资本计算公式的输入端建立缓释机制,即采用跨周期法来计算PD、LGD、EAD等参数;在资本监管计算公式的输出端建立缓释机制,即通过引入缓释参数对监管资本的计算结果进行修正。(www.daowen.com)

针对监管资本的顺周期效应,Michael B.Gordy等(2006)构建了指数函数形式的逆周期调整参数模型。

西班牙政府是第一个采用逆周期拨备制度的国家。2000年7月,西班牙建立了“统计拨备”科目,即预期损失与专项拨备的差。在动态拨备制度下,当经济上行时,按历史违约率计提准备金,高于当期违约率;如果经济下行导致违约率高于历史数据时,则会少计提准备金。

此外,Hyun Song Shin(2010)认为,在传统监管工具之外,还可以补充以下政策工具:贷款价值比率的上限[caps on loan to value(LTV)ratios]、债务服务收入比率的上限[caps on debt service to income(DTI)ratios]、杠杆率上限(leverage caps)、非核心负债费(levy on non-core liabilities)等。

2010年11月,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首尔峰会批准的金融监管改革文件(业界称之为“巴塞尔Ⅲ”)对商业银行资本监管改革进行了安排。“巴塞尔Ⅲ”的核心内容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明确了三个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第二部分明确了两个超额资本要求:资本留存超额资本要求和逆周期超额资本要求;此外还提出了最低杠杆比率以及流动杠杆比率和净稳定资金来源比率要求。第三部分对过渡期进行了安排。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巴塞尔委员会发布的《增强银行体系稳健性》(征求意见稿)确立了逆周期资本监管的整体框架,包括相互联系的四个模块:缓解最低资本要求的周期性波动、建立前瞻性的贷款损失准备金、建立高于最低资本要求的资本留存超额资本(conservation buffer)、建立与信贷超常增长挂钩的超额资本要求(countercyclical buffer)。

四、逆周期金融监管的宏观审慎指标

IMF专家Owen Evans等(2000)提出的宏观审慎指标包括: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通货膨胀利率汇率、贷款和资产价格增长率、传染效应以及其他因素(包括直接贷款和投资、政府对银行系统的追索权、欠款)。Christian Hawkesby认为宏观审慎指标包括:信用增长、债务水平、资本流动、资本流动的构成、外债、资产价格、经济增长、实际利率、对外部门发展。金融市场指标包括:银行股票价格、信用利差、信用评级、零售市场流动性、市场规模等。

针对我国商业银行逆周期监管问题,宋家生(2010)从资本监管与风险监管两方面探讨了宏观审慎指标的选择问题,建议综合考虑银行业利润、用电量、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和采购经理指数(PMI)、波罗的海航运指数(BDI)等经济指标的变化情况,对商业银行提出逆周期的资本缓冲要求。同时,动态拨备制度将结合历史数据和当前信贷增长以及经济结构调整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形成总量,提出对商业银行的动态拨备要求。

但是,这些文献大多为采用规范分析法的政策研究文献。在不多见的实证研究文献中,彭建刚等(2010)针对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顺周期效应问题,在缓释乘数的确定上,对 M—G乘数和RR乘数作出了改进,提出了新的缓释乘数;并通过实证结果表明其提出的新缓释乘数更加合理,能更有效地解决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顺周期效应。同时,他还对比了以GDP增长率和信贷增长率作为宏观经济周期指标的缓释效果,结果表明前者的缓释效果更优。

五、公允价值会计准则改革问题

关于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改革问题,Alicia Novoa (2009 )等提出以下政策建议:①由于公允价值计量会导致财务报表波动,因此2%~4%的附加资本缓冲可以帮助银行应对正常的周期性衰退,30%~40%的额外资本用来抵消更严重的冲击。②将目前狭窄的拨备概念拓宽至保留经济上升时期收入的附加合并方法。③加强审计师、会计准则制定者和监管者的合作。④公允价值估计需要用金融工具的价格历史、公允价值计算的变动范围、管理中的前瞻性资产价格变化以及影响机构资产负债表的机制等信息进行补充。⑤改进信息披露方式。李文泓(2009)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对公允价值的具体运用进行改进与完善,以缓解其顺周期性:①进一步明确在不活跃市场运用公允价值准则的指引,特别是明确对流动性不足的复杂金融产品的估值方法;②合理、恰当地使用公允价值;③对使用公允价值存在困难的金融工具建立估值储备或进行估值调整;④增强信息披露和透明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