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与启示
金融危机以其强大的破坏力使东南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深受其害,并对世界经济带来巨大冲击。
一、对东南亚国家的影响
(一)经济增长速度不同程度放缓
受金融危机的冲击,东南亚国家经济都在不同程度上趋缓,有些国家甚至出现了衰退。1997年 7月金融危机爆发之时,泰国经济开始剧烈震荡,泰国股市Set指数由1997年6月30日的527.28点跌到1998年年底的355.8点,跌幅超过30%,货币贬值幅度达42.99%,经济增长率不到3%。 1998年1月份,首都曼谷及其他地区破产的法人公司超过1000家,比1997年同期增加45%以上,私人投资锐减21.3%,公共投资减少25.3%,进口负增长2.5%,商业银行大面积亏损。印尼也是受金融危机重创的国家之一,从危机爆发之日到1998年12月31日,印尼盾的贬值幅度达227.03%,经济发展步履维艰,通货膨胀急剧恶化,1998年全年通货膨胀率达77.63%,粮食和基本生活物资短缺,大量企业破产倒闭,失业人口大幅增加。恶化的经济社会形势引发外资纷纷撤离,经济重建基础更加薄弱。作为东盟的重要成员国之一,马来西亚的经济在危机之前还一直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但到1998年年底,吉隆坡股价指数较1997年6月30日下跌了45.6%,马来西亚林吉特的贬值幅度也达到50.56%。国内全年通货膨胀率达5%,私人投资下降23.6%,国际竞争力排名下降3位。1998年,马来西亚的GDP增长率为-7.0%,经济形势异常严峻。相对而言,菲律宾在金融危机中所受的冲击要小一些,但到1998年12月31日,比索的贬值幅度也达47.63%。金融危机的冲击导致菲律宾大量公司无力偿还银行债务,纷纷破产;1998年全年的通货膨胀率超过10%,外商投资锐减;1998年的GDP增长率仅为0.3%,经济增长速度十分缓慢。新加坡的经济发展虽然一直比较稳定,但也未能在金融危机中幸免。受泰铢贬值的影响,新元主动贬值12%,贷款利率上调1.5%,房地产价格下跌10%。1997年的GDP增长率为7.8%,但到1998年仅为1.3%,经济衰退明显。
(二)社会秩序混乱并引发政治危机
东南亚经济奇迹所创造的巨额财富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大量蒸发,从国际金融炒家在1997年3月攻击泰国外汇市场开始,引起的金融挤兑导致了56家银行倒闭,大量员工失业。其他东南亚国家的货币也都不同程度地贬值,国家和个人资产大幅缩水,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社会动荡。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马来西亚失业率达到7%以上,犯罪案件大幅增加。1997年,马来西亚的犯罪率比1996年增加了38%,1998年的犯罪率更是比1997年增加了50%以上。金融危机所产生的巨大破坏力和这些动荡的因素以及东南亚各国政府应对措施的不当,导致国内居民对政府信任度下降,致使社会秩序混乱并最终引起部分国家的政治危机。泰国总理两次更替,在野党、反对党纷纷谴责执政党救市缺乏有力措施,泰国政府被推翻。印尼在金融危机中遭受重创,经济发展水平大幅倒退,苏哈托总统于1998年5月下台,新总统哈比比继任后也未能稳定印尼动荡的局势,反政府的示威游行频频发生,整个国家陷入无序状态。 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也在此次金融危机中下台。这些政治危机对当时急需重建的各国经济更是雪上加霜。
二、对中国的影响
(一)对出口的影响
东南亚国家货币在危机爆发后纷纷大幅贬值,有效提升了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从当时金融危机影响的结果来看,东南亚国家的货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维持在较低的汇率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对出口产生较大刺激作用,并抑制进口,改善了东南亚国家的贸易状况。对我国而言,东南亚金融危机造成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引起外部需求下降,影响了我国的对外贸易额。
受这次金融危机危害最大的东南亚和韩国、日本都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1997年我国商品对这些国家和地区出口占当年出口总额的29%,其中对日本、东南亚、韩国出口分别占当年出口总额的14.7%、6.6%和5%。金融危机使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放缓、国际收支下降、进口需求萎缩以及不同程度的货币贬值引起结构性调整,对我国的出口都带来一定冲击。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是我国出口的产品所面临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外贸出口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影响重大,长期以来我国对外出口的纺织产品、服装、鞋类、玩具等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大的竞争力。但这些产品普遍存在价格弹性较大,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且与东南亚国家出口项目存在重叠,竞争较为激烈等问题。由于东南亚国家的货币贬值使其产品更具有出口优势,对我国同类产品的出口构成巨大冲击,导致我国企业出口创汇的成本大幅提高。另外,随着全球产品供给的增加、需求的减少,竞争格局也进一步加剧。
其次是对我国在东南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出口的影响。东南亚各国经济受危机的影响,发展速度在不同程度上减缓甚至衰退。各国都相应采取了宏观经济紧缩与鼓励出口相结合的政策以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部分国家由于外汇储备不足,不得不求助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减缓本国危机,而获得的贷款往往会附加较为严格的限制条件,要求借贷国必须保持其国际收支平衡,减少本国货币供应量。从紧的财政政策促使一些国家将部分大型基建项目延期,甚至是取消与我国签订的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同。另外,由于货币贬值带来的影响,我国在东南亚国家的在建工程效益也大幅降低,基建项目出口面临更大的困境。
第三是贸易保护主义影响产品出口。世界贸易组织曾公布的报告显示,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贸易保护主义有抬头的趋势,并影响全球贸易额增加。传统行业的大量过剩,使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将面临更大的争夺市场和占领市场的挑战,各国政府为了保护本国市场和企业的出口,必然采取诸多贸易保护措施,引发贸易摩擦,对产品出口的影响不容忽视。
(二)对吸引外资的影响
1997年,我国共引进外资452. 57亿美元,其中约7 0%来自东南亚、日本、韩国和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受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到1998年,泰国、印尼、日本、韩国在我国的投资金额分别比1997年减少35%、80%、42%、55%。金融危机引起的货币贬值和投资者资产大幅缩水,致使其对外投资能力迅速下降,对中国的投资也随之减少。一是东南亚国家为应对金融危机动用了大量外汇储备,导致外汇严重短缺,各国无力提供更多的资金来扩大对华投资。为了缓解危机冲击、解决当务之急,东南亚国家必然从海外抽回大量资金,在我国投资资金的抽回也是其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二是我国在此次危机中承诺人民币不贬值,相对东南亚国家而言就是货币升值,使外国投资者进入我国的投资成本相对提高,对吸引外资产生不利影响。尽管金融危机会影响国外投资者的投资信心,但随着金融危机的逐步减弱,投资者信心恢复,东南亚国家的货币贬值在吸引国外投资者方面还是具有相对优势。三是东南亚金融危机冲击了欧美国家投资者的投资信心,他们在对华投资方面必然采取更加谨慎的态度。四是国有企业海外上市集资面临困境,香港股票市场一直是国内企业吸收境外游资的重要来源。由于金融危机导致各国资本市场发生剧烈震荡,亚洲股市尤其是香港股市大幅下挫,对国有企业海外上市和债券融资造成较大冲击。一批国有企业在香港上市的计划被迫搁浅,增发、配股面临困境。综合这些因素,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我国在吸引外资方面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三、东南亚金融危机带来的启示
东南亚金融危机是东南亚各国在经济发展和金融国际化进程中,由于自身经济结构问题和国际金融炒家的冲击而引发的一次货币危机,对于全世界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我国经济由于在危机爆发之前就成功实现了“软着陆”,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较大突破,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的瓶颈制约得到缓解,拥有大量外汇储备,并合理把握了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程度,因此,在东南亚危机中一直保持了稳健的态势,没有受到大的冲击。但我国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作为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国家,同样面临着外资引进、金融开放的问题,此次金融危机的启示意义巨大。(www.daowen.com)
(一)对东南亚模式的重新思考
东南亚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其独特性,本质上是一种赶超模式。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通过政府的权威控制来强化与企业的配合、创造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并由此克服了市场缺陷所带来的不足,从而使东南亚国家经济持久高速增长,曾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寻求经济高速发展的全新模式。政府在这一模式中通过干预整个经济生活发挥管理和监督职能,推动经济增长。将出口导向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出口产业,带动经济和外汇储备的大量增长,为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引进提供强大动力。通过政治上的集权主义维持国内政局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国内政治环境,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繁荣。这一模式在东南亚国家经济发展的初期有其固有的优势和值得广大发展中国家借鉴的经验。但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东南亚模式的种种弊端也开始呈现在世人面前。一是政府推动发展国家经济往往过于注重速度而不讲求效益,造成资源浪费和结构失衡,容易滋生腐败、破坏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二是政府过多干预、企业过于依赖政府而失去持续改进生产机制的内在动力,产业结构调整缓慢,国内企业面对国际市场缺乏竞争力。三是外贸依存度过高而内需不足,一旦国际市场萎缩,东南亚国家经济放缓就在所难免。
我国的经济发展实际与东南亚国家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政府在经济发展方面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此次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也足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一是政府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要符合客观经济规律,尤其是要讲求经济效益,从经济量的增长过渡到质的转变上来。在市场领域要逐步退出竞争性行业的投资,并减少对企业经营的过分干预,以行政和法律手段促进自由市场的充分竞争。二是要改变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现状,以东南亚金融危机为戒,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使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加快制造初级产品向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的转化,大力扶植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高高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培育和造就竞争力强的产业和产品,提升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优势,避免出现东南亚国家高新技术缺乏而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力下降的局面。三是减少对出口贸易的依存度,加强国内消费的引导,通过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
(二)合理确定人民币汇率,形成较为完善的汇率机制
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联系汇率制。泰国政府没有针对本国经济发展实际和国际形势及时调整汇率机制,导致泰铢长期偏离均衡利率水平,在饱受国际金融炒家的冲击之后被迫宣布采用浮动汇率制,引起货币市场的剧烈震荡,并迅速蔓延至其他东南亚国家,形成东南亚金融危机。从汇率机制的选择看,东南亚国家一直采用联系汇率制有其固有的优势,可以分享被盯住货币如美元的经济稳定和管理效率,利于本国经济发展,但美元升值会造成国内产品出口竞争力下降,引起经常性项目失衡,很容易被国际金融炒家冲击。而浮动汇率制下,汇率随供求关系变动,能够有效减少国际收支失衡的风险。但汇率和外汇储备波动会对本国货币政策产生不稳定的影响,监管难度加大,同时汇率波动会造成贸易者和投资者额外的交易成本和交易费用。我国在 20世纪80年代实行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其间经历了多次汇率机制改革,逐步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并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2010年10月,人民币汇率改革机制再次启动,进一步增加人民币汇率的弹性,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对外贸易和增加就业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现行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在应对流动性过剩、贸易顺差、经济全球化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因此,人民币汇率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在确保经济平稳运行的前提下,应逐步提高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坚持渐进式的本币升值策略,防止大量外向型企业破产和工人失业,同时为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营造宽松的汇率环境。要合理确定外汇储备规模,提高资产回报率,并保持一部分流动性储备以应对汇率的非正常波动,并增加欧元和日元在国家外汇储备中的比例,丰富外汇储备品种以减少单一外汇储备带来的汇率风险,加强开展国际金融业务和管理汇率风险的能力以积极应对国际金融炒家对我国外汇市场的冲击,防范由于汇率机制引发的金融风险。
(三)慎重防范开放资本市场后的风险
资本市场的开放是一把双刃剑,在给国家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收益的同时也会对该国汇率、利率等领域的调节权构成影响,引起国际投机资本泛滥,并带来金融创新风险和监管风险。一般而言,经济基础较好且对经济运行适度管制的国家开放资本市场有助于加快趋同进程,使国际资本在输入国发挥积极作用,促使该国货币资本化,使财富总量得到大幅提升。但如果一国不根据自身国情,盲目将资本市场开放,很可能会导致各类投机资本流窜,引发金融风险。泰国是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源头,早在1992年就取消了外汇管制,外国资本几乎不受限制就能轻易进入。由于泰国政府在经济基础尚不牢固、外汇储备不充足的情况下放松了对资本项目的管制,引发国际金融炒家对其货币的猛烈冲击,因此,开放资本市场后的风险不可不防范。我国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之时尚未直接开放国内资本市场,外债结构较为合理,对国外资本和市场的依赖较小,因而在危机之中没有受到大的冲击。但在加入WTO之后,我国资本市场逐步开放,面对的金融风险也进一步加剧。因此,应慎重防范开放资本市场后的金融风险,以东南亚国家资本市场开放为戒,必须在宏观经济、金融体系等相对完善的前提下逐步开放资本市场,并借鉴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成功经验,采用渐进式的开放政策以增强在开放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控制能力,避免产生较大的金融风险。同时加强金融创新,完善金融监管法制建设,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监管合作,以提高自身抗风险能力。
(四)强化金融监管机制研究
东南亚国家一方面大力开放本国资本市场,另一方面却对国内金融机构监管乏力。金融机构管理松散、信贷规模扩张过快都是引发金融风险的重要因素。从1998年开始,我国深化金融改革,逐步形成了人民银行执行货币政策和金融体系安全职责,银监会负责各类银行、信托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监管,证监会和保监会负责证券、期货、基金和保险业的监管,以分业监管为基本特征的“一行三会”分业金融监管模式,对我国防范金融风险、健全金融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目前我国的金融情况看,还存在一些风险隐患。如金融业法律不健全,金融体系过于庞杂,银行业集中度偏高且分级监管的模式造成不合理的同业竞争,政策性金融机构职能定位不清晰,业务范围迅速膨胀,混业经营的监管难度加大等。因此,必须强化对金融监管机制的研究,建立健全国内金融市场体系,加强央行对贷款的指导作用,在保持间接融资为主的前提下,逐步稳妥地扩大直接融资业务,减轻银行信贷压力,同时积极引导资金按经济和产业政策方向流向国家大力支持的行业。通过市场行为规范银行建设和监管机制建设,减少银行之间的不合理竞争。加快法律法规建设,以法治手段替代行政手段,提高对金融业的监管能力并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管力度,防范由银行问题引发的经济危机,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五)防范国际游资冲击
作为一种投机性资本,国际游资并不完全投资于实体经济,而是具有典型的顺周期性,在一国经济繁荣时增加投入引发通货膨胀,在经济衰退时伺机撤离,恶化经济状况。国际游资通常具有数额大、影响范围广、高度隐蔽和高杠杆化的特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外汇储备的不断增加,国际市场上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也在不断强化,大量国际游资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我国金融体系,对我国经济的健康运行构成潜在风险。因此,必须进行适当有效的监管以防止国际游资对我国实体经济产生重大不利影响。在相关措施上,第一,要加快完善我国外汇市场,使人民币汇率由均衡的供求关系决定,稳定人民币升值预期,打击国际游资的信心,从而减少游资的大量流入。第二,要健全和完善银行体系,加快与国际金融市场的接轨步伐,促进金融市场各项政策的完善。第三,要从东南亚金融危机中汲取教训,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逐步开放资本市场并完善和健全金融制度,加强金融风险防范,掌握国际游资的活动规律,建立有效的金融监管制度。同时审慎开放资本项目以改善资本流入结构,避免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第四,要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采用经济手段对流入的国际资本征收税费,以限制短期国际资本的流入,减少短期投机行为对金融市场的冲击。
(六)加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危机中的作用
图4-1 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经验启示
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先后为东南亚各国提供了数千亿美元的贷款援助,对金融市场的稳定、防止危机的进一步蔓延和东南亚各国经济的复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应对此次金融危机中还是存在较多的局限性。在时效性上,泰国爆发货币危机之时,泰国政府就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贷款申请,但IMF并没有采取实质行动,直到泰国货币危机深化为东南亚金融危机时,IMF才最终确定了对泰国的贷款援助计划,错过了最佳的救援时机。在贷款的援助计划上,IMF通常是以货币、财政双紧缩政策和开放本国资本市场作为交换条件,损害了东南亚国家的部分经济利益。此外,IMF给予受贷国的经济调整方案也缺乏对该国宏观背景的分析,如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和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调整方案就大同小异。因此,IMF在金融危机中的作用仍需进一步加强。在对受贷国的援助上,应尽可能弱化IMF决策中政治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结合危机国家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制定符合该国国情的援助计划,切实帮助危机国家渡过难关。增强IMF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监督职责,重点加强监督力度,及时洞察潜在的问题和经济隐患,及早防范危机的发生。应帮助发展中国家完善金融体系建设,改善资本市场的运行机制,并广泛推行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以减少危机带来的损失。同时建立紧急贷款机制,使IMF应对金融危机的程序更加规范,以应对突发性的金融危机,充分发挥IMF对世界经济稳定和健康发展的积极作用。此外,受金融危机冲击的国家也要结合本国实际加强与IMF的合作,同舟共济以尽早走出危机的阴影。
综上所述,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过程、成因、应对措施与影响见图 4-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