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日本经济危机的主要政策措施及对策研究

日本经济危机的主要政策措施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相应的政策措施主要集中在对外贸易、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金融改革等方面。经济危机发生后,日本开始加大服务出口的比重,出口的种类更加丰富。

日本经济危机的主要政策措施及对策研究

第三节 日本应对经济危机的主要政策措施

经济危机发生后,日本政府立即启动了改革措施,采取了扩大出口、拉动内需、复苏经济的方式。相应的政策措施主要集中在对外贸易、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金融改革等方面。

一、对外贸易方面的应对措施

日本经济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其原料和产品市场两头在外;日本出口长期强劲增长,促使日本实现了长期的经济增长,是日本繁荣的重要力量。当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崩溃,国内投资和消费不旺,紧缩严重,急需寻找其他的突破口来提高人们对国内经济的预期以扩大投资消费支出时,作为第三驾马车和日本经济传统强项的对外贸易,理所当然地成为日本刺激经济措施的排头兵。

(一)推行技术贸易壁垒

日本推行技术贸易壁垒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简称TBT)的数量急剧上升。据统计,1995年1月至2004年9月之间,日本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为371件,远大于美国的359件和欧盟的254件,涵盖电信、医药、食品、石化等诸多领域。其次日本设定了数量众多的技术法规和标准,这些标准中只有少数与国际标准一致,多数是以先进、苛刻的技术条件将大批外国商品拒于国门之外。比如《食品卫生法》、《蚕丝法》、《电器使用与材料控制法》、《药品法》、《消费生活用品安全法》等。再次,日本还运用了政府采购、产业政策、纵向一体化、序列集团化的特殊经销手段等更隐蔽的措施对国内产业进行保护。这些措施有效抑制了许多进口品的输入,保证了日本的贸易顺差,并带动了经济进一步发展。

(二)开拓新的贸易伙伴

经济危机发生后,日本意识到自己过于依赖欧美市场,世界经济格局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中国、巴西等新兴国家市场经济体已是世界经济重要力量。 日本及时调整出口政策,扩大了贸易伙伴范围,加大了对新兴国家出口的支持力度。2004年,日本对华贸易总额高达22万亿日元,首次超过了对美国的贸易总额,中国成为日本2004年最大的贸易对象国。

(三)增加出口种类,调整出口结构

日本对外贸易一直偏重货物贸易。经济危机发生后,日本开始加大服务出口的比重,出口的种类更加丰富。在货物出口的类型中,加大了高科技产品的比重,出口的层次更加合理。商业性服务业出口增长了3倍,旅游业和其他服务业出口增长了2倍。2000年,日本服务贸易总额达1840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其中服务贸易出口额达683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4.8%。据统计,2004年,日本的科学光学设备、半导体电子零部件、汽车船舶等高科技行业出口稳定增长。同时,为了进一步适应尖端的科技浪潮,除保持传统优势产业外,日本又大力扶植了包括机器人、精密陶瓷在内的生物工程产业、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等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尖端高科技产业。发展高新技术有效地提高了日本尖端产品的出口比重,改善了出口商品结构,增加了日本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二、扩张性财政政策

消费和投资是拉动经济的两套马车,在遇到经济危机时,作为刺激消费和投资的常规措施之一的扩张性财政措施也进入了日本政府的视野。

(一)减税

为走出经济发展的困境,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采取多次减税计划,以期望通过藏富于民的方式,提高社会经济主体的利润水平,提高社会经济单元的发展能力,提高国民的消费能力,进而促进经济的复苏。20世纪90年代税收国民收入比重不断下降,已由1990年的27.2%下降到1999年的22.1%,后略有回升,2002年为22.9%,但总体仍呈下降趋势(如图3-3所示)。其中,主要以国税下降为主,地方税税负在90年代基本保持稳定。

img12

图3-3 日本税收占国民收入的比重

(二)扩大公共债务比率

经济危机中,为刺激经济持续发展,日本财政支出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因同时在推行减税政策,日本政府只能不断扩大政府的负债来满足日益增长的财政支出。与其他OECD国家相比,日本的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较高。以1999年为例,日本的这一数字高达7.6%,比其他国家的平均水平(0.6%)高出近 7个百分点。接下来的三年,尽管日本政府已经削减了财政支出,但这一比例依然很高,2002年仍为7.3%。财政赤字上升的直接后果是政府的债务负担逐年增加,中央财政预算的债务依存度已由1990年的8. 4%上升到2000年的38.4%,是1990年的4倍多。具体情况如图3-4所示:

img13(www.daowen.com)

图3-4 日本公共债务增长情况

(三)扩大政府投资

投资是刺激经济发展的不二法宝,美国在应对1929年经济危机的罗斯福“新政”中的主要措施,就是采取“以工代赈”和由政府投资大力兴建公共工程,来缓和社会危机和阶级矛盾,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1992年到1999年,日本政府连续推出了十个以扩大政府公共投资为中心的“经济综合方案”(具体情况见表3-2)。在1992年至1999年的8年中,除1996年和1997年未实施政府经济对策(这两年预算安排仍是扩张的)外,其余6年每年至少一次,呈逐年递增趋势,在1998年达到创纪录的40.6万亿日元,合计达到125.54万亿日元,可以说是规模巨大。

三、宽松的货币政策

按照西方经济学的理解,若利率下降,则货币供给量会增加,企业的筹资成本下降,企业会扩大投资,社会财富就会增加,企业员工的收入增加,消费能力增加,企业的产品销售变好,企业的营利能力得到增加,企业会进一步增加投资,经济开始进入良性循环。

表3-2 经济危机中日本重要的财政刺激政策

img14

资料来源:根据公开发表的报刊资料整理而成

20世纪90年代初期,为了摆脱泡沫经济崩溃造成的不景气,加快处理不良债权,应付日益明显的通缩现象,日本政府开始降低央行贴现率,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 日本银行自1991年3月把官定利率由6%下调为4. 5%后,就一直采取了超金融缓和政策措施。1993年官定利率下调到了1. 75%。 1995年进一步下调为0. 5%。 1999年又下调为0%,实施了零利率政策。此后日本的利率长期维持在零附近。

四、金融改革

为了尽快走出经济萧条,日本政府开始了一系列的金融制度和法规改革。1992年的《金融改革法》开金融体制改革的先河。1996年的桥本政权遵从“自由、公平、全球化”等三项原则的“金融大爆炸”改革将日本金融改革推向了高潮。1998年后金融改革逐步落到实处,《银行法》、《证券交易法》、《保险法》等24部法律先后进行了重大修改。这段时间日本金融改革的主要内容为:

第一,解决银行不良债务,轻装上阵。彻底解决各类机构(“住宅金融专门会社”、银行和信用合作社)的不良债权和不良债务。1996年4月至6月,通过史称“金融三法”的三项法规。根据银行债券情况的不同,实行分类处置方案,能自行处理不良债务的,自行处理;不能自行处理需救助的,由存款保险机构给予救助;对于处于破产边缘的银行,由资信良好的第三方进行接管(包括原有金融机构接管和新成立的)或者直接认可其破产。

第二,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通过《日本银行法》,以大幅度削减大藏省的权力,加强中央银行在宏观经济调控、货币政策等金融政策方面的独立性。

第三,实行金融自由化,允许混业经营。修改法律,允许金融控股公司同时控股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以及投资基金等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打破分业经营的界限,实行混业经营。

第四,修改外汇法,消除外汇管制,实现外汇兑换自由化。废除大额外汇汇出许可制、现行的外汇银行制度,彻底取消外汇交易限制,实现了日元的自由兑换。

第五,取消有价证券交易税、证券交易税、政府对证券公司股票交易委托手续费收费标准的限制,通过修改外汇法消除对衍生交易品种的限制。

第六,改变原有金融监管模式。为解决原来大藏省既负责政策制定又负责监督执行和多头监管的混乱间题,建立直属内阁的金融检查监督厅。同时引进国际会计准则,进一步加强企业和市场的抗风险能力,建立金融预警机制,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第七,对主银行制度进行了重大调整。随着1996年的金融大爆炸改革的稳步推进,日本金融业逐渐打破了原有的分业经营制度,大型金融控股集团开始出现(主要有三菱东京金融集团、嘉禾金融集团和三井住友金融集团三大金融集团),主银行制度开始动摇。其次银行间的相互持股大幅度减少,1991年为7.43%,到2000年下降为5.3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