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历次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对策的政策效果

历次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对策的政策效果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节主要经济大国对策的政策效果一、美国应对策略的效果石油危机后,美国在实施相关的石油消费政策后,极大地推动了石油节约和替代技术的发展,激励了替代能源的开发利用,减少了国民经济对石油的依赖。图2-220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的成因、影响、对策及政策效果综上所述,1973年经济危机的成因、影响、对策与政策效果见图2-2。

历次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对策的政策效果

第五节 主要经济大国对策的政策效果

一、美国应对策略的效果

石油危机后,美国在实施相关的石油消费政策后,极大地推动了石油节约和替代技术的发展,激励了替代能源的开发利用,减少了国民经济对石油的依赖。金融监管方面采取一系列变革活动后,使得调节金融市场的基本力量由政府管制转向市场机制,推动了金融业的合并集中,使金融机构更具竞争和创新精神,原来的限制性金融体制开始走向新的竞争性体制。

(一)提高石油利用效率措施取得的效果

1.石油消费增速减缓

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美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中心原来居住在公寓中的居民纷纷搬到了郊区的独立大别墅中,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汽车需求越来越大,高油耗的大型汽车越来越多。1949年美国汽车平均每加仑油可以行驶13英里左右,到1975年平均每加仑油只能行驶约11. 9英里。在这期间,交通运输部门的石油消费以7. 7%的速度增长,成为石油消费最多的部门。在《能源政策与节约法案》、汽车燃油经济标准、解除油价管制等政策措施实施后,1975—1990年,美国汽车每加仑燃油的平均行驶里程从 12英里左右上升到了17英里左右;1977—1991年,美国市场上新的微小型汽车、紧凑型汽车和中型汽车的市场份额从73%上升到85%,大型汽车的市场份额从25%下降到了14%;尽管每辆汽车的年均行驶里程在增加,但运输部门的石油消费增长却明显变慢,1979年后交通运输部门的石油消费增长速度降低到了2%左右。

2.石油利用效率提高,经济发展对石油消费的依赖减轻

自1949年以来,美国的石油消费随着GDP的增加而增长,两者之间存在线性关系。以1978年的拐点为界,可以将这种增长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1978年之前是第一阶段,与GDP增长相比,石油消费量增长速度更快一些,显示出经济发展对石油消费有更多的依赖。1982年以来为第二阶段,石油消费的增长速度变得较慢,显示出经济发展对石油消费的依赖在逐渐减少。1978—1982年,突然增高的油价使石油总消费量出现负增长。1978年适逢美国历史上的油价最高点,这也是美国经济发展和石油消费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石油消费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两个阶段,分别代表了不同的石油利用效率。从统计资料来看,1949—2004年的55年里,美国石油消费强度的下降,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49—1978年,每万美元实际GDP消费的石油基本维持在1. 8吨左右,在29年里几乎没有下降。第二阶段是1978年至今的下降阶段,每万美元GDP消费的石油从1. 8吨下降到1. 0吨。由此可以看出,1978年的高油价以及随后美国政府采取的一系列石油消费政策和措施,极大地促进了石油的节约和替代,减轻了美国经济对石油的依赖。

(二)金融监管方面取得的效果

1.推动了金融机构之间的兼并和收购活动(www.daowen.com)

20世纪80年代的法案允许银行接管经营困难的储蓄机构,从而帮助银行拓宽了它们经营的地域范围。合并与吞并一些弱小的银行,形成了健康的、资本结构合理的超地域银行。在银行业中,如果两家银行在同一市场范围内合并,则它们在较小的机构上的非利息费用通常会降低35%。而如果两家银行是在不同的地域范围内合并,则可以削减 15%的非利息费用。和一家不同地点的银行合并能带来的其他好处就是能分散投资组合,改变地理和行业的集中。此外,交叉行业的合并也相应增多,因为越来越多的非金融公司看到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前景而决定参与竞争。同时,金融业的传统玩家也决定进入其他行业领域

2.扩大了联邦金融管理的权限

《1980年银行法》中所有取消管制和实行货币管理改革的措施,都明确表明对存款机构实施管理的许多权力从州政府一级转移到联邦政府,加强了联邦政府对金融业的管理。尤其是将所有存款机构都纳入到联储监督范围之内,增强了中央银行货币宏观控制的能力,以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1982年高恩—圣杰曼存款机构法》授予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和联邦储蓄与贷款保险公司处理存款机构倒闭的权力,突破了美国有关跨行业和跨地区兼并的禁令,对稳定金融体系起了一定作用。尽管20世纪80年代银行和储蓄机构倒闭频繁,还发生了三次证券市场危机,包括1987年10月发生的股市崩溃,但都没有导致宏观经济危机,也没有使经济扩张停止,这主要归功于联储和其他银行业监管机构一起进行的成功干预。

二、日本应对策略的效果

日本的应对措施看来最得力。在萧条期间,日本企业减量经营,抑制企业规模的扩大,同时加强技术改造与设备更新。生产能力数量扩大的投资占设备投资的比重1965年为57.5%,1971年为49%,1975年下降为24. 3%,1978年更降为15.3%。经过技术改造,日本企业的生产成本大幅下降,其中人事费下降27.8%,金融费节约27%,库存费用节省8.9%,营业所和工厂关闭节减费用9.5%,其他费用减少23.9%。以钢铁工业为例,连铸比从1973年的21.2%提高到1980年的60.7%。日本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下降到0.35~0. 4之间,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平均为0. 76。这样,日本既有效地抑制了生产过剩,同时又增强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为顺利渡过1980—1982年世界经济危机奠定了基础。总的看来,日本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必须指出的是,许多措施都使劳动人民付出了相当的代价。如日本企业几乎毫无例外地实行了“减量经营”,其中心内容就是裁减人员,如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就夺走了许多人的工作。总之,资本主义总是以牺牲劳动人民的利益作为克服危机的手段,但最终又必然会使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更加激化。

img8

图2-2 20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的成因、影响、对策及政策效果

综上所述,1973年经济危机的成因、影响、对策与政策效果见图2-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