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写情怀自较量,不因酬答损篇章
——论沈尹默的《秋明集》
一
沈尹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白话诗歌的开创者之一。同时也是对旧体诗歌用力最多的诗人。他一生创作宏富,主要作品大多收在《沈尹默诗词集》中,它包含沈尹默的新诗、秋明集、秋明词等。其中《秋明集》是沈尹默最有文学审美价值的一部旧体诗集。有诗约100首,有咏怀诗、怀古诗、咏物诗。这些诗歌写于1904年到二十年代中期之间。是诗人青少年时代人生道路,心智成长,理想形成,时代风云的情感书写。是一位传统知识分子走向时代前沿,重塑自我,投身国家民族重建,实现个人价值的诗意人生的情感画卷。
中国新诗走到今天,面临着被边缘化的深刻的危机。人们纷纷反思新诗走过的历程,认为新诗割断了与中国古体诗的联系是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沈尹默的诗歌创作能够把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的意境、情感、手法、音韵融入白话诗的创作。他的新诗文本,为我们如何从传统文学中去寻找资源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中国新诗派诗人郑敏说:“今天我们已经切断了去继承遗产的这条线,我们没有了后备。我们每天都在等待西方提供给我们明天的去向,这是非常可怕的。我们几乎自觉地沦为文化殖民地。”[51]新诗的边缘化一方面使诗歌走向个人的狭小的天地,成为个人孤芳自赏的游戏。另一方面诗歌的直白浅露,缺乏韵味,远离大众的倾向,使诗歌创作进退失据,好不尴尬。以致诗歌创作变成了一种行为艺术。其实作为具有三千多年诗歌传统的中国古典文学资源,就是现代新诗创作值得借鉴的资源宝库。孙玉石说:“中国的现代诗人,由于传统的儒家意识和人文精神深入骨髓的影响,即使在吸收西方现代主义诗学艺术的养分的时候,也不可能走上像法国诗人瓦雷里所倡导的那样‘纯诗’的道路。”[52]这也就能解释现代新诗人一方面写作新诗,另一方面都热衷写作旧体诗的原因了。胡适、沈尹默、俞平伯、郭沫若、鲁迅、郁达夫……他们都是新文学的先驱者,但是都难以割断与传统文学的血缘关系。都留下了大量的旧体诗,并且一直以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好评。他们诗歌创作多元化倾向,为今日诗歌发展提供了值得研究的课题。
那么,为什么这些诗人不愿公开提倡旧体诗的创作呢?中国现代文学史竟然把这些旧体诗大胆而完全遗忘了?我想除了不能违逆“文学革命”的时代潮流之外,更重要的是这些先驱者可能认为旧体诗承载着封建的意识,必须加以铲除。这是时代的要求和他们自觉的意识。周作人说:“因为思想上有了很大的变动,所以须用白话——假如思想还和以前相同,则可仍用古文写作,文章的形式是没有改革的需要的。现在呢,由于西洋思想的输入,人们对于政治、经济、道德等的观念,和对于人生、社会的见解,都和从前不同了。应用这新的观点去观察一切,遂对一切问题又都有了新的意见要说要写。然而旧的皮囊盛不下新的东西,因而便非用白话不可了……现在的青年,都懂得了进化论,习过了生物学,受过了科学的训练。所以尽管写些关于花木,山水,吃酒一类的东西,题目和从前相似,而内容则前后绝不相同了。”[53]对于周作人的这种说法,我们完全可以进行讨论。许多旧体诗的内容并不是旧的东西,而是极具时代色彩的主题。但是旧体诗的写作毕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孔庆东说“现代文学中的旧体诗,在新诗的挤压之下,自觉不自觉的退回到个人的领域,即使表现国家社会主题,也是从个人角度出发,与新文学基本上井水不犯河水。在整体上,旧体诗较少参与现代民族国家的意识形态的建构,更多的是歌咏风花雪月和遗老遗少情愫,这一点在1949年以前尤为明显。”[54]在这里他指出从个人角度来评价这些旧体诗的观点,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角度。但这里的个人不是完全封闭孤独,游离社会潮流之外的旧文人,而是一个体现二十世纪前半叶时代精神的、具有雄心壮志的大我形象。
二
沈尹默的《秋明集》是作者最为著名的一部旧体诗集,在这些作品中,充满着二十世纪之初中国社会的民族情绪,现代知识分子的强烈个人诉求。具有不同于前代的历史品格和美学特征,完成了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型。作者自我抒情,品味人生,酬谢应答,以诗会友,诗情飘逸,境界高峻,都体现了历史现场的真切生命体验,个体生命的激情澎湃。他在《自写》[55]中说:
自写情怀自较量,
不因酬答损篇章。
平生语少江湖气,
怕与时流竞短长。
作者追求独立个性和自我情怀的书写,不因众人的反对而后退。体现的是反对权威,反对传统,大胆创新的时代精神。这是沈尹默诗歌创作的总纲。
在沈尹默诗歌中,首先是抒写自然山水生活的诗篇。这些诗篇与古典诗词中对自然山水的态度不同。他不是要在自然中怡情养性,归隐田园的高雅品性,仅仅表示对执政者的不满,对黑暗社会的批判。而是一种典型的“五四”心态。“五四”时期,人们打倒了传统,否定了一切,而极力地歌颂自然山水,认为自然是纯洁无邪,天真完美的,合乎人性自由发展的象征。因此这类诗歌以自然为外衣,抒发的是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美好人生的追求和强烈渴望。作者出生在1883年,青少年时代在山清水秀的陕南小城汉阴度过。当时他的父亲还是一位地方小官,家境富裕,生活舒适,兄弟姊妹之间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那时的沈尹默天性单纯,热爱自然,无论远近,任性而游,全身都充满一种青春气息。这种遨游自然的生活是现代自由精神的流露。在《追题昔游》中写道:
南山秋雨洗秋光,
涧水泠泠渡石梁。
饭罢意行无远近,
枫红杉翠草花香。
秋天的雨后,清冽的山泉,清新的空气,红红的枫树,碧绿的树木,扑鼻的花香,好一幅秋天山水长卷,吸引着青春少年在山间流连忘返。
他在《酬兼士弟怀旧山居之作》(民国纪元前二年)共五首,其一写道:
山城既多暇,
况富少年情。
理乱怀未营,
举家歌太平。
阳春二三月,
桃柳粲已盈。
觞咏陶嘉日,
惠风和且清。
四序各欢悰,
携手无远近。
遨游无近林,
登城望云嶘。
川流带萦纡,
风烟日在眼。
荒陬倘隐沦,
缅言时已晚。
其三写道:
在这些诗中,我们看到沈尹默和兄弟姊妹们自由自在的生活,陶醉在四季美景的乐趣中,率性而为。这些诗歌的主题意向表现了与当时主流文学主题疏离的倾向。我们知道“五四”文学的潮流,在个性主义的鼓舞下,大力地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文学作品中大多表现青年们反对封建的包办婚姻,冲破封建家长的阻力,追求自己的幸福和理想。他们感受到自己的追求与当下环境的巨大冲突,感到自由人性、独立个性受到无情的摧残。因此,许多作品中无节制的倾诉人生的苦难和不平,感伤哀怨充满其中,被人们称为血和泪的文学。但在沈尹默的诗中我们体验到是和美、快乐,轻松、自由。是一种恬静幽美的乡村风光。这里好像是当时时代的另一面,既没有封建意识对人的残害,也没有新思潮的侵染。这正好提供了“五四”文学的另一文本,也提供了一个新的主题。
“五四”一代人最鲜明的品性就是大胆的创造精神。他们内心充满焦躁不安的情绪,对社会的陈腐黑暗最为不满,表现出对新的理想和新的力量的期盼,充满着拯救中国的自信,传递着世纪之际时代变革的丰富信息。1903年沈尹默21岁时,父亲去世,他们举家迁往西安,开始与时代接轨。走出山城的沈尹默,眼光顿然开阔,青年人的豪气充溢胸间。在《即时偶占二首》中写道:
鸿鹄元无燕雀媒,
乾坤俯仰一倾杯。
筪中尚有能鸣剑,
未是风尘大可哀。
海上烟云意未平,
春风不放十分晴。
会须一洗筝笆耳,
来听江湖澎湃声。
今日虽无一些材料来证明沈尹默是否受到新思想的影响,但是身处大都市的作者,一定向往有所作为,渴望成就一番大事,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当时陕西的藩台樊增祥准备向日本排出50名陕西籍的留学生,祖籍浙江的沈尹默,无法入选。但是沈尹默和他的弟弟沈兼士决定自费留学日本。当时沈家已经不可与从前相比,家境走向衰败,经济拮据,兄弟二人一起留学是非常艰难的选择。果然,沈尹默在日本留学九个月就因经济困难而回国。但是他的作为确证了他们和当时的进步青年一样,心怀国家民族,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的崇高品德。留日归来,他随母回到老家吴兴,在家乡教书为生,结识了许多好友。与他交往的文人有刘三(刘季平)、陈独秀、柳亚子、章士钊、章宗祥、苏曼殊、周树人、马裕藻等人,大家志趣相投,诗酒宴饮,酬答做诗,纵论天下大事,表现了一代青年人的昂扬激情。在《棠社坐雨同兄弟作》中写道:
乱雨沉春色,
寒风转故丛。
然兰蕙意,
尘事百无功。
四海有兄弟,
十年几鸿雁。
沧浪天未喻,
樽酒念何穷。
显然,作者对自己眼下的生活是不满意的,心中有一种不平之气。前途的迷茫,才能的无法施展,诸种无可奈何之情都在酒后大声的叹息中流露出来。在《谒墓》中透露了心中的郁结。
涉世风波急,
平流渡亦难。
室家尚南北,
骨肉足悲欢。
鹃血三年碧,
松涛二月寒。
墓门今日誓,
生死一儒冠。
世事的艰难,家境的困窘,亲人的不能团聚,都使诗人感到人生的重压。但压制不住诗人的坚强的意志,扼杀不了诗人坚定不移的人生追求。在《杂感八首》其六中写道:
壮士梦田猎,
射虎南山头。
朝来泪盈握,
功实不相侔。
宝剑为我友,
黄金为我仇。
骏足轻万里,
羁绊将何求?
作者希望像壮士一样,建功立业,为天下百姓造福。这种追求和“五四”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然而他的愿望显得颇为沉重。在《久雨》中写道:
平生飞动意,
何事在蒿莱?
欲尽深尊酒,
终惭贤圣才。
浮云犹蔽日,
久雨不闻雷。
日夜长江水,
遥从万里来。
作者满腹的才学,远大的抱负,满腔的热血,却没有施展的机会。人生的悲凉苦况就此产生。在《读〈晋书·陆云传〉有作》中,他感慨道:
……
迷途吾不叹,
所叹失其居。
空令百世后,
游想在遗书。
作者不愿借酒浇愁度过自己的一生,更不愿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变成空幻的梦想。他要抓住有限的人生,寻找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理想,成就一番事业。留清名在当世,实现自己的个体价值。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沈尹默这类知识分子,属于“五四”时期的另一种形象。他们的思想特征和价值取向,普遍具有强烈的自我内省意识和道德心态。他们不是处在时代的潮头,披荆斩棘的弄潮儿。他们不是走在时代的前列,不畏封建势力的攻击,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做一位反封建的猛士,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先驱者。然而在时代风云翻滚,民族命运前途的何去何从的二十世纪初期,每一个时代青年都不能置身事外。传统知识分子的入世精神,使他们时刻关注着时代的风云。留学国外的经历,新思潮的冲击,又使得他们豪情万丈,不由自主地参与了现代国家民族的建构。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一种道德性衡量问题的方法,来关注时代、民族的发展。这是“五四”主潮之外的潜流,代表着大多数人的一种时代意识。发掘这种意识形态,可以极大地补充“五四”历史的政治意识的单一性和绝对革命化倾向。同时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在这里也体现了沈尹默强烈的自我意识。以立人为根本,从个人自我省察开始,逐渐关注国家民族,希望形成一种现代国家民族意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与“五四”的追求个性,实现自我价值的精神是同调的。
在沈尹默的《秋明集》中,还有许多怀念亲人和师友的情深意长的篇章。这些诗篇不是简单的迎来送往的应酬之作,可以说是作者心灵思想成长的历史,也是“五四”时代许多风云人物在时代大变动中的历史伟绩的书写。具有很珍贵的历史和文学价值。这里的个人既是个性主义的个人,也是对民族、国家担负责任的个人,体现出世界性视野和现代性品质。蔡宝善(师遇)是作者的吴兴同乡。在他初次来到西安时,曾经在书法上对他加以指导,向他宣讲包世臣的书法技法。在他去日本留学时也曾提供大力的帮助。作者一生都没有忘记这个前辈。在《秋日雨中寄师愚》写道:
幽花寂寂媚苍苔,
凉雨萧疏秋更哀。
江水何心流梦远,
岳云无意拨愁开。
故人天际飞鸿疾,
消息南中迟雁来。
渐近中秋更重九,
可能松菊共清醅。
这是作者与师愚相见后,回到陕南小城时对他的思念。在这里流露出千里马渴望得到前辈的赏识,给以提携得以走出山城,去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的强烈期盼。正是这种难能可贵的济世思想,可能打动了前辈。所以在第二年的留日事件中,前辈才予以大力的推荐和帮助,使他能去留学海外。可是留日九个月,因家庭经济困难,只好提前回国。作者对此感慨万千。在《感时咏怀兼忆师愚》中写道:
弹指茫洋现十洲,
可应无地与埋忧。
耽精慧业原多患,
被服芳馨讵自由。
遁世潜龙无日起,
生郊戎马几时休?
升平歌吹浑疑梦,
恼我无端发醉讴。
这就不是一般的唱答之作,而是借这种唱答诗体,来表达自己的内心郁闷和压抑。青年时代的豪情壮志却屡遭磨难。作者不仅感到“遁世潜龙无日起,生郊戎马几时休?”的苦闷,而且用反讽的手法,自问自答来表现对现实人生的强烈愤慨。
与作者志趣相投、诗书字画相赠的奇人苏曼殊,是作者写的最多的人。自从在杭州与刘三、苏曼殊相识后,他们过着一种传统的风流倜傥,吟酒作诗,遨游自然的诗意生活。他对曼殊的品行、作为、诗画极为赞赏。在《刘三来言子榖死矣》中写道:
……
平生殊可怜,
痴黠人莫识。
既不游方外,
亦不拘绳墨。
任性以行游,
关心唯食色。
这是一位身披袈裟却不遵守佛法的诗僧。他身上那种不拘礼法的大胆行为和个性,体现了最自由的人性,流淌着生命的活力。让这些传统的知识分子感到既惊喜又羡慕。肯定曼殊的人生和情感,也包含着自己的生命体验。在《读子榖遗稿感题》中写道:(www.daowen.com)
四海飘零定夙因,
青山绿水最青亲。
袈裟满渍红樱泪,
爱国何如爱美人。
读君遗画更遗诗,
真抵相逢话别离。
红叶满山秋色好,
莫教传语女郎知。
青山、绿水、美人,每一项都是诗人赏玩吟咏的好题材,在这些诗中他们往往能够揭开精神的帷幕,袒露出心灵深处的本色。即使赞美曼殊,也是借咏他人而来表现自己的情感追求。这是他们丰富的一面,也是他们可爱的一面。
黄季刚(黄侃)是章太炎的弟子,是沈尹默的同门师兄和好友。二人年龄相仿,性情相近,无话不谈。沈尹默在与他的诗书交往之中,毫无保留的书写自己内心的志向和人生乐趣。在《春日遣兴简季刚》中写到:
杨柳依依春水生,
桃花灼灼满春城。
风光自与游人便,
到处相看眼尽明。
江南二月花如烟,
十顷平湖多画船。
青春白日黄尘里,
独向燕台买醉眠。
这是青春年少的才子们,无忧无虑的纵情山水的人生。尽情而游,尽醉而眠,青春的欢乐和任性四散迸发,世间没有什么痛苦和灾难。
在《赠季刚》中写道:其三
风尘局促堪谁语?
把卷高吟意自回。
若论文章千古事,
能如李杜岂凡才。
其五:
从来名士多于鲫,
炙毂雕龙稷下看。
自笑未携行卷子,
敢云居易是长安。
这两首诗,是表露自己心迹的明证。作者自视甚高,怀抱远大的抱负,立志做一番经天动地的事业。因此他自比李白杜甫白居易。体现了“五四”青年蔑视权威,大胆创造的精神。然而现实是残酷的,才能无法施展,报国无门,只能在压抑之中流出辛酸的眼泪。在《答季刚》中心中的愤怒就喷涌而出。其二写道:
天心民意本难明,
物我相看岂有情。
多少东山携妓客,
何曾挥涕为苍生。
沈尹默的这些唱和诗,是以我为主,是“有我之境”。处处从我出发,借与友人唱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独特的天性。他在自然中颐养性情;他放眼山外的世界,立志为国为民作出自己的贡献;他自视具有超人大略,堪比历史上的伟人。这是“五四”时代青春精神的膨胀。也是个人主义的极致。这和传统的唱和诗歌相比,体现出一种革命性和异质性。
三
梁启超说:“欲为诗界之哥伦布、玛塞朗,不可不备三长: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语句,而又须以古人之风格入之,然后成其为诗。不然,如移金星、木星之动物以实美洲,瑰伟则瑰伟矣,其如不类何。若三者具备,则可以成为二十世纪之支那诗王矣。”[56]这是梁启超针对“诗界革命”而提出的要求。他指出了新的诗歌一定要融会古今,沟通新旧,还要保持旧体诗的传统。沈尹默的旧体诗创作,恰恰具有新意境、新语句和旧体诗的风骨。当年胡适在捍卫新诗的合理性时,就是以沈尹默的诗作为例证的。周作人也认为沈尹默是最具有诗歌天分的诗人。他们都看到沈尹默的诗作很好的在新旧之间进行转换。他跳出了在儒家文化的范畴内来思考的旧路,接纳了现代世界意识,现代国家意识,现代国民意识,表现了现代知识分子独立思考和批判的人格魅力,他的诗作使我们看到旧的形式完全可以表达新的内容,完全可以抒发现代人复杂丰富的情感,完全可以表现时代的主题。特别是他的这种探索,让人们看到了古典诗词,它还有强大的文学表达能力和审美价值,为中国诗歌开创了一条新路。
沈尹默国学根基深厚,从小就广泛的阅读中国文学经典。《诗经》《楚辞》,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等人的诗,《红楼梦》是他小时候就经常诵读的作品。后来认真研习古典诗词,遍究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陆游、杨万里及南唐后主、冯延巳、欧阳修、晏殊、晏几道等人的诗词。因此沈尹默最主要的是继承了黄庭坚等人的诗歌观念。他不是简单地把诗歌当作“文学革命”的工具,当作新思想的简单阐释。而是保持文学的独立性和审美价值,追求古典文学特有的含蓄有味,避免诗意的直白浅露。有意放弃传统文学中的借文学来讽刺时弊,议论政治的传统。转而从个人的角度出发,抒发自己内心的隐痛和撕裂,现代国家建构中的艰难辛酸,知识分子的独立思考和感受。既具有“五四”时代知识者对个人价值的尊重,又体现了传统文人经世致用、温柔敦厚的品行。如《以酒赏残菊》:
淡淡霜花缀细茎,
一丛冷艳古今情。
篱边山色看犹是,
陇上歌声久不赓。
正气乾坤随岁尽,
沉忧风雨一时生。
不应独抱江湖感,
来向荒畦醉落英。
诗酒、赏菊、遨游、观风、品雨,都不能掩盖诗人内心的忧国忧民的焦虑。诗人时刻都在关心着天下百姓的命运,关心着民族的前途。然而作者用借景抒情的方法,化用古人诗句入诗的手法,含蓄的倾诉自己内心的不平。在《三月二十六日漫兴》中写道:
流转风光送却春,
鸣鸠乳燕故愁人。
依城小筑花事晚,
隔岸牵舟杨柳新。
辛味充餐殊不恶,
甘香发酒未妨贫。
眼前尘土除何易,
锸畚园中愧此身。
此诗先写时光的流逝给人带来的感慨。春光流去,乳燕长成,暗示着青春生命的逝去,而抱负功业的难成。接着作者自作豁达,对清贫的日常人生表示自满自足,对淡泊的生活情趣的喜爱。然而到诗的最后,诗情一转,抒发了不甘平庸、不甘自满度过此生的苦闷。全诗看不到情感的大悲大喜,波澜起伏,但是青年人的成就大业的坚定信念溢于言表。这种情感平和的诗风,的确继承了“江西诗派”的风格,反对诗歌过分地参与政治,反对诗歌成为某种思想的传声筒,极力保持诗歌的独立品性。但是沈尹默毕竟生活在二十世纪的前半叶,时代潮流的巨大力量,使他们不可能置身事外。他们在个性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从自我出发,有节制地抒写个人的精神,极力表现一个传统知识分子不同流俗、境界孤高、心情淡泊却不忘天下苍生的满腔热血,在当时的诗人中与众不同。所以周作人说:“那时做新诗的人实在不少,但据我看来,容我不客气地说,只有两个人具有诗人的天分,一个是尹默,一个是半农。尹默早就不做新诗了,把他的诗情移到别的形式上表现,一部《秋明集》里的诗词即使最好的证据。尹默觉得新兴的口语与散文格调,不很能亲密地与他的情调相合,于是转了方向去运用文言,但他驾驭得住文言,所以文言还是听他的话,他的诗还是现代的新诗,他的外表之所以与普通的新诗稍有不同者,我想实在只是由于内含的气分略有差异的缘故。”[57]可见沈尹默沟通了新诗与古典诗词的隔阂。为新诗的发展开创了一条新路,是无论如何不能忽视的。
沈尹默在诗体的解放上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他的诗中虽然绝大部分是风格高古的律诗和绝句。但他也采用了民间的一些形式来创作。如《拟读曲歌》写道:
打得两情浓,
欢时总相逢。
雄蜂雌蛱蝶,
莫道定成双。
一滴清泉水,
饮遍侬与汝。
井上转轱辘,
何时的停止?
这里写的是爱情的思念。作者采用民歌的形式,当然也有汉乐府的遗风,利用巧妙的比喻表现爱情的折磨与绵绵不断的相思。民歌的简约和古典的含蓄融为一体。在《赠别新知诸友》中写道:
春草茁,春莺啼。
乐新知,悲远离。
乐莫乐,悲莫悲。
阳和节,少年游。
别虽苦,当忽忧。
花四时,月千里。
情无已,长如此。
赋新诗,相寄与。
短小精悍的诗句中是一种平和的心态。而简短的、快节奏之中流露的是一种结识新友兴奋。诗情和诗体很好的配合,达到了创新的目的。
沈尹默的诗歌语言能巧妙的化用古人的词句,达到浑然天成的效果,避免了食古不化的毛病。他学识广博,熟研古典文学。从《诗经》到唐宋的文章,人物,文坛逸事都是他征引的范围。如《挽念劬先生四首》其四:
平生礼数原疏阔,
车马经时始一过。
今日相看应腹痛,
山丘华屋恨如何。
作者运用曹操与乔玄的“车过腹痛”的故事,表达自己对念劬先生的思念,对二人无缘相见表示了无限的遗憾。在《杂诗》中写到:
灵均处江南,
啜得清醒。
箕子实佯狂,
观者乃云病。
此诗没有一句写自己,但是从对两位历史人物的情感倾向上来看,这两人无疑是作者的同道,在冷静的旁观背后,是作者与二位相似的处境,即世人皆醉唯我独醒的无奈。抒发的是一种性情孤傲、封闭、孤独,才能无法施展的内心惆怅。
胡适在评价沈尹默的旧体诗时说:“……我以为寄托诗须要真能‘言近而旨远’。……‘言近’则越‘近’(浅近)越好。‘旨远’则不妨深远。言近不依赖寄托的远近也能独立的存在,有文学价值。”“有许多寄托诗是‘言远而旨近’的。怎么叫做‘言远而旨近’呢?本是极浅近的意思,却用了许多不求人解的僻典。若不知道他寄托的意思,便成全无意识七凑八凑的怪文字。这种诗不能独立存在,在当时或有不得已的理由,在后世或有历史上的价值,但在文学上却不能有什么价值。”[58]这是胡适一贯的主张,做诗要做到“做诗如作文”,不仅要尽量地使用口语,更重要的是追求诗意的浅显可懂,反对使用别人看不懂的典故。沈尹默虽然写的诗旧体诗,但他的语言清新自然,质朴鲜活,爱用口语,诗句富有表现力。他在《题儿岛星江所著<支那文学概论>》中说:
诗余小技况词余,
道义从来不涉渠。
尝遍人间真意味,
始知此外更无书。
在《题〈鸭崖草堂诗集〉并序》中说:
诗三百首无邪思,
学道功夫一色醇。
彭泽悠然少陵拙,
从来真挚是诗人。
很明显,作者追求自然清新的语言风格,完全是出于心中的真挚、热烈、关注现实民生命运的文学观念。所以在诗中吸收民间的形式和语言是最自然的事情了。这也是“五四”文学关注下层民众生活的共同特征,反对把文学当作游戏消遣的工具。在《今日不乐拉扎为此》中写道:
今日不乐复何喜,
风雨沉沉动江水。
越台云物望中新,
吴苑莺花尘底死。
去年城头乌夜啼,
坐中有客含愁凄。
今年乌飞夜将旦,
东方大星光灿灿。
星光忽坠酒光紫,
杯酒英雄数谁子?
屋头老树纷披离,
百年疆干无丑枝。
拗枝作箸食不下,
弹剑唱歌泪如泻。
在《湖上杂诗》其二写道:
湖风拂郎面,
湖水间侬心。
郎面有寒暖,
侬心无浅深。
在这里作者大胆地吸收了民间的口语,表达自己不乐的心理感受,或者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都显得质朴自然,具有浓浓的民间色彩。
总之,沈尹默的旧体诗的创作,决不单是个人的业余爱好,而是他成功地用旧的形式来表达新的内容,沟通了新诗和旧诗的鸿沟,使我们看到如何利用传统来丰富新诗的贫瘠,具有新意境、新语句,为中国新诗的发展探索一条新路。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文学现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