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新文化运动中北大四巨子的除夕诗

新文化运动中北大四巨子的除夕诗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文化运动中北大四巨子的除夕诗安康学院中文系周龙田在中国新诗的发展史上,1918年3月《新青年》第四卷上刊登的沈尹默、刘半农、陈独秀、胡适四人大年夜的新诗唱和,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周氏兄弟置办了丰盛的晚宴,宾主尽情畅饮,笑谈自己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勇敢行为。酒酣情浓之中,几位传播新文化的战友,反对封建主义的斗士,竟然诗兴大发,相约以除夕为题每人写一首新诗,再为新文化运动增加新的光辉篇章。

新文化运动中北大四巨子的除夕诗

文化运动中北大四巨子的除夕

安康学院中文系 周龙田

在中国新诗的发展史上,1918年3月《新青年》第四卷上刊登的沈尹默、刘半农、陈独秀、胡适四人大年夜的新诗唱和,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它没有周作人五十大寿做诗唱和的影响大,但是对新诗的发展道路的探索,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917年除夕将近,周树人、周作人二兄弟邀请沈尹默、陈独秀、刘半农、胡适四人来家做客。晚上,几位友人兴高采烈地聚到一起。周氏兄弟置办了丰盛的晚宴,宾主尽情畅饮,笑谈自己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勇敢行为。酒酣情浓之中,几位传播新文化的战友,反对封建主义的斗士,竟然诗兴大发,相约以除夕为题每人写一首新诗,再为新文化运动增加新的光辉篇章。

胡适的《除夕》诗这样写道:

     除夕过了六七日,

     忽然有人来讨除夕诗!

     除夕“一去不复返”,

     如今回想未免已太迟!

     那天孟和请我吃年饭,

     记不清楚几只碗。

     但记海参银鱼下饺子,

     听说这是北方的习惯。

     饭后浓茶水果助谈天,

     天津梨子真新鲜!

     吾乡雪梨岂不好,

     比起他来不值钱!

     若问谈的什么事,

     这个更不容易记。

     像是易卜生和白里欧,

     这本戏和那本戏。

     吃完梨子喝完茶,

     夜深风冷独回家。

     回家写了一封除夕信,

     预备明天寄与“他”。

这首诗体现了胡适的“做诗如作文”的主张。他用白话一样的语言,质朴简明地叙述了除夕夜的生活。记述了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情趣。诗歌内容完全体现出时代的特色,写的是平凡而知足的日常生活,以及知识分子对时代话题的关注。表现了知识分子视觉的新锐。在诗歌的形式上做到了自由创作,不受任何约束的特点。只是结尾有点离题。

陈独秀的《丁巳除夕歌》(又名《他与我》)描写的也是1917年除夕的情景,与胡适闲适的诗作不同,他以满腔悲愤之情诉说当时社会之不公,贫富之不均,寄托了对被压迫被凌辱者的同情,以及对国家、对民族命运的忧思。有人说此时陈独秀也另有苦衷,妻子高君曼和他已有磕磕碰碰,高君曼听信流言,认为陈独秀常逛八大胡同、拈花惹草,吵嘴时骂陈是无耻之徒。陈独秀讥讽高君曼故作清高、资产阶级情调。因为有这些难言之隐,所以陈独秀发出这样的感慨:

     古往今来忽然有我,

     岁岁年年都遇见他。

     明年我已四十岁,

     他的年纪不知是几何。

     我是谁?人人是我都非我。

     他是谁?人人见他不识他。

     他为何?令人痛苦令人乐。

     我为何?拿笔方作除夕歌。

     除夕歌,除夕歌,

     几人嬉笑几人泣。

     富人乐洋洋,

     吃肉穿绸不费力。

     穷人昼夜忙,

     屋漏被破无衣食。

     长夜孤灯愁断肠,

     团圆恩爱甜如密。

     满地干戈血肉飞,(www.daowen.com)

     孤儿寡妇无人恤。

     烛酒香花供灶神

     灶神那为人出力。

     磕头放炮接财神,

     财神不管年关急。

     年关急,将奈何;

     自有我身便有他。

     他本非有意作威福,

     我自投罗网自折磨。

     转眼春来,还去否?

     忽来忽去何奔波。

     人生是梦,日月如梭。

     我有千言万语说不出,

     十年不作除夕歌。

     世界之大大如斗,

     装满悲欢装不了他。

     万人如海北京城,

     谁知道有人愁似我。

其实陈独秀确有一些陋习,常为人诟病。后来还因此被解除了北大文科学长的职务。但这首诗我认为不仅是因此事而引发的内心苦闷。陈独秀作为新文化的先驱者,具有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勇气和胆识。他坚决地传播新思想,反对封建主义。为创建一个新社会而竭尽全力奋斗。诗中流露出对天下百姓的关心爱护,体现了这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担忧。还有对人生命运的感叹,对不自由的个性感到压抑的苦闷,以及英雄人物对人生短暂的慨叹。此诗写得较为含蓄朦胧,诗味深厚。与胡适的平淡大为不同。

刘半农的《丁巳除夕》写道:

     除夕是寻常事,做诗为什么?

     不当它除夕,当做平常日子过。

     这天我在绍兴县馆里,馆里大树颇多。

     风来树动,声如大海生波。

     静听风声,把长夜消磨。

     主人周氏兄弟,与我谈天:

     欲招缪撒,欲造“蒲鞭”。

     说今年已尽,这等事,待来年。

     夜已深,辞别进城,

     满街车马纷忧,

     远远近近,多爆竹声,

     此时谁最闲适?

     地上只一个我,天上三五寒星。

杨扬在辑补刘半农的诗时评说:“与周氏兄弟在风声中谈诗文革新的来年随想,快事也。谈有所得,适意也。末尾夜街情景写得颇简练有味。前两段当如赵景深先生所评,改去散文句,就更好了。”[35]此诗与胡适的诗有相同之处。都是以诗体的试验为主,诗歌叙述自己当时的内心感受和自己深夜行走在街道上的孤独心情。是因当时同道者稀少缘故而引发的内心世界情感的泄密。

沈尹默的《除夕》写道:

年年有除夕,年年不相同;不但时不同,乐也不同。

记得七岁八岁时,过年之乐,乐不可当,——乐味美深,恰似饴糖。

十五岁后,比较以前,多过一年,乐减一分;难道不乐?不如从前烂漫天真。

十九娶妻,二十生儿。那时逢岁除,情形更非十五十六时,——乐既非从前所有,苦也为从前所无。好比岁烛,初烧光明,霎时结花,渐渐暗淡,渐渐消磨。

我今过除夕,已第三十五,欢喜也惯,烦恼也惯,无可无不可。取些子糖果,分给小儿女,——“我将以前所有的欢喜,今日都付你!”

沈尹默的诗,用散文化的句子,抒写自己在除夕之夜的复杂心情。一是随着岁月的流逝,沈尹默感到生命流逝的焦虑。这是强烈的生命意识的体现,是对个人价值的尊重。体现的是“五四”的时代精神。二是对小儿女的关心,流露出深厚的父子之情。全诗抒情意味浓厚,引人回味。

这四人的诗酒唱和为我们揭示了另一种历史现场画面。在1917年前以北大为中心的新文化阵营是多么的和谐团结。他们在“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的号召下,同心协力,宣传新文化新思想,为建立一个现代中国而共同奋斗。沈尹默说:“‘五四’前后,有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每逢元日,八道湾周宅必定有一封信来,邀我去宴集,座中大部分是北大同人,每年必到的是:马二、马四、马九弟兄,以及玄同、柏年、逖先、半农诸人……从清晨直到傍晚,边吃边谈,作竟日之乐。谈话范围极其广泛,有时也不免臧否当代人物……”[36]可见当时周宅的热闹景象以及沈尹默和鲁迅等人的亲切关系。我们完全可以想象,许多的历史事件就是在这种场合里被大家筹划出来的,许多社会问题被大家关注议论,许多的名篇佳作就是在这里受到启发而构思出来的。

这四个人的同题唱和的诗作,“题材相同,题目相同,但主题、形式却不同,纪实、抒情、议论与哲思各有所重。”“而《新青年》同人的同题唱和,则是相当严肃的行为。他们不但以诗抒情言志,而且探讨白话诗这一事关中国启蒙、诗歌转型的时代课题。”[37]正因为如此,这四个人的诗歌唱和为新诗开创了两条道路。胡适和陈独秀的诗作,真实地叙述了自己的内心感受。胡适用客观冷静的写实手法,叙述自己在晚宴上吃到的东西,并且与自己家乡的物产加以比较,表达内心的不平。以及晚宴中大家谈论到的问题。体现了白话诗的自由写实的特点。陈独秀的诗作,写了除夕社会的不公平现象特别是穷人的悲惨生活。在表达主题时,选用几幅穷人艰难生存的典型画面来抒发自己内心的苦闷。这种诗歌创作倾向代表了新诗写实主义的诗歌道路。而刘半农和沈尹默的诗歌写的是自己在除夕的内心微妙的情感。无论刘半农的“此时谁最闲适?地上只有一个我,天上三五寒星。”或是沈尹默新年的人生体验,都显得内涵朦胧,诗意丰富。他们以抒情为主,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形成了新诗的浪漫抒情的象征主义的道路。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向人们宣示了白话诗自身的魅力。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成为新诗史上广为流传的佳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