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三沈研究:揭秘冘字族的同源与义类

三沈研究:揭秘冘字族的同源与义类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冘”之同源字族与义类考安康学院中文系杨运庚《说文·五下·冂部》:“冘,冘冘,行貌。”可见“冘”与“甚”在意义方面也有相通之处。“冘”与“甚”音近义通,所以作为声符可以通用。把“紞”字的偏旁“冘”替换为“冗”构成俗体字“”。这里解释为“云貌”与“天气沈阴”意义相同。“沈”异体字为“湛”。现代汉语中“沉”为通行规范字。“”为月亮下落。

三沈研究:揭秘冘字族的同源与义类

“冘”之同源字族与义类考

安康学院中文系杨运庚

《说文·五下·冂部》:“冘,冘冘,行貌。”《前汉书·扬雄传》:“三军芒与,穷冘阏与。”李善注引孟康曰:“冘,行也。”孟康系沿用许慎的说法。然而联系甲骨文金文字形,许说恐欠周密。冘,甲骨文字形作“img37”,小篆字形作“img38”。从字形角度分析,“冘”不但有行走的样子,还有荷担的样子。许氏可能没有见到甲骨文、金文,因此在释义上有欠周密在所难免。杨树达先生认为“冘”字应当是“儋”字的象形初文,“儋”今字形作“擔(担)”,象人荷担,两端有物。杨氏还指出,“詹”声、“冘”声古都属于闭口韵、阳声字,读音非常相近。从“冘”声的字如“眈、耽、酖、紞”音读当今都与“儋”相同,可以推知“冘、儋”为同一个字。所不同的是:从六书角度分析“冘”为象形字,“儋”为形声字。商承祚、李孝定等甲骨文学者都认同这种说法。荷担必定行走,所以我们认为:“冘”本义应当释为“荷担行貌”,这样才符合造字旨意。

荷担,物必下垂(沉),因此“冘”的本义里隐含有“下垂(沉)”义,由“下垂(沉)”这个隐含意义为中介义引申出“在……下”“沉溺”“诚实”等意义。我们以右文“冘”的意义引申为线索进行考求发现,以“冘”为声符的字多有“下垂(沉)”“在……下”“沉溺”和“诚实”等义素。

我们考察古代汉语语料发现以“冘”为声符的字古代往往以“甚”替代“冘”构成异体字。冘,古音喻纽侵部,“甚”古音禅纽侵部,属叠韵,喻禅旁纽,音相近。《说文·五上·甘部》:“甚,尤安乐也”。《段注》云:“人情所尤安乐者,必在所溺爱也。”段氏揭示出了“甚”隐含有“沉溺”义。可见“冘”与“甚”在意义方面也有相通之处。“冘”与“甚”音近义通,所以作为声符可以通用。根据我们的考察,用作声符,古代还常常以“冗”替代“冘”构成俗体字,这是因为“冘”与“冗”字形相近,世俗用字常常混同不分所致。详证如下:

以“冘”为声符的字含有“下垂(沉)”义素的字有:

“耽”为耳朵下垂。《说文·十二上·耳部》:“耽,耳大垂也。”《淮南子·地形训》:“夸父耽耳,在其北方。”高诱注:“耽耳,耳垂在肩上。”又《摩诃僧祇经》卷四:“方口耽耳。”用义素分析为:耽:[耳朵]+[下垂]。

“紞”为悬垂耳瑱的杂色丝绳。《说文·十二下·糸部》:“紞,冕冠塞耳者。”《字汇·糸部》:“紞,悬瑱之绳,用杂采线织之者。”《诗·齐风·著》:“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郑笺云:“我视君子则以素为充耳。谓所以悬瑱者,或名为紞,织之,人君五色,臣则三色而已。饰之以琼华者,谓悬紞之末,所谓瑱也。人君以玉为之。琼华,石色似琼也。”又《左传·桓公二年》:“衡、紞、紘、綖,昭其度也。”杜预注:“紞,冠之垂者。”孔颖达疏:“紞者,悬瑱之绳,垂于冠之两旁,故云‘冠之垂者’。”以上“紞”字均指古代冕冠两旁用以悬瑱的杂色丝绳。把“紞”字的偏旁“冘”替换为“冗”构成俗体字“img39”。《龙龛手鑑·糸部》:“紞、img40,冕前垂也,二字同。”《汉语大字典·糸部》:“img41,同紞,古代冕冠两旁用以悬瑱的带子。”用义素分析为:紞:[下垂]+[悬挂]+[耳瑱]+[杂色]+[丝绳]。

“髧”为头发下垂的样子。《广韵·感韵》:“髧,发垂貌。”又《玉篇·髟部》:“髧,发垂貌。”《诗·鄘风·柏舟》:“髧彼两髦(两髦,古代未成年男子的发式,前额头发分向两边下披,长至眉,额后扎成两个发绺,左右各一个,叫做两髦),实维我仪。”毛传:“髧,两髦之貌。髦者,发至眉,子事父母之饰。”由“头发下垂的样子”引申为“下垂的样子”。《文选·左思〈魏都赋〉》:“髧若玄云舒蜺以高垂。”李善注:“髧,垂貌。”又清·杨守知《藏佛》:“髧耳修眉垂两目。”宋·陆游《夜坐观小儿作拟毛诗欣然有感》诗:“老夫假寐角巾低,稚子高吟兩髦髧。”义素分析为;髧:[头发]+[下垂]+[样子]。

“霃”为天气阴沉、云雾低垂。《说文·十一下·雨部》:“霃,久阴也。”段注《月令》“季春行秋令,则天多沈阴。‘沈’即‘霃’之假借,‘沈’行而‘霃’废也。”考察古代汉语语料,“霃”还可以把“冘”替换为“甚”,构成异体字“霮”。《广韵·感韵》:“霮img42,霮,云貌。”《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歇欻幽霭,云覆霮img43,洞杳冥兮。”吕延济注:“霮img44,繁云貌。”这里解释为“云貌”与“天气沈阴”意义相同。霃,俗体字作img45。《字汇·雨部》:“img46,同霃。”敦煌《张义潮变文》:“今日总须摽贼首,斯须雾合已img47。”义素分析为:霃:[云雾]+[低垂/下垂]。

“沈”为沉物入水中。“沈”的甲骨文字形像投牛入水中的形象,即取古代祭祀水神,向水中投入祭品的形象。《尚书大传》卷一:“沈四海,封十又二山。”郑玄注:“祭水曰沈。”《篇海类编·地理类·水部》:“沈,投物于水中。”《周礼·春官·大宗伯》:“以埋沈祭山林川泽。”郑玄注:“祭山林曰埋,川泽曰沈。”《史记·孝武本纪》:“还至瓠子,自临塞决河,留二日,沈祠而去。”引申为下沉、沉没。《史记·礼书》:“仲尼没后,受业之徒沈湮而不起,或适齐、楚,或入河、海,岂不痛哉。”《诗·小雅·菁菁者莪》:“汎汎柏舟,载沈载浮。”“沈”异体字为“湛”。《说文·十一上·水部》:“湛,没也。”段注:“古书浮沈字多作‘湛’。”《左传·昭公二十年》:“王子鼂以成周之宝圭湛于河。”颜师古注引《尔雅》曰:“祭川曰浮湛,湛读曰沈。”《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湛湛隐隐,砰磅訇磕。”徐广曰:“湛,音沈。”“沈”的俗体字为“沉”。《玉篇·水部》:“沉,同沈。”现代汉语中“沉”为通行规范字。义素分析为:沈:[使]+[下沉]+[入水]。

“馾”为马眼睑下垂睡觉的样子。马睡不卧,眼睑下垂,这个字与“睡”字的造字理据正相同。《说文·四上·目部》:“睡,坐寐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知为坐寐者,以其字从‘垂’也。……目垂者,目睑垂而下,坐则尔。”人坐着睡觉如此,马站立睡觉也是如此。所以字从“冘”得声。《广韵·勘韵》:“馾,马睡貌。”又《集韵·勘韵》:“馾,马睡貌。”义素分析为:[马]+[眼睑]+[下垂]+[睡觉]+[样子]。“img48

”为月亮下落。《玉篇·月部》:“img49,月落有明也。”义素分析为:img50:[月亮]+[下落/下沉]。“img51

”为头下垂。《玉篇·页部》:“img52,引《仓颉》云‘垂头之貌’。”俗体字作。《龙龛手鑑·页部》:“img53,同img54。”义素分析为:img55:[头]+[下垂]。

“帎”为冕冠向前向下低垂。《集韵·勘韵》:“帎,冠俯前也。”俯即向下低垂。义素分析为:帎:[冕冠]+[向前]+[向下]+[低垂]。

上述以“冘”为声符的字都表示具体事物的“下垂(沉)、向下”,除了表示具体事物以外,以“冘”为声符的字还可以表示抽象事物的“下垂(沉)、向下”。

“眈”为向下看。《说文·四上·目部》:“眈,视近而志远。”段注云:“谓其意深沉也。马云:‘虎下视貌’。”《易·颐卦》:“虎视眈眈。”《经典释文》:“虎下视也。”义素分析为:眈:[向下]+[看]。(www.daowen.com)

以上以“冘”为声符的字都含有“下垂(沉)”的义素。

“冘”的“下垂(沉)”意义可以引申为“在……下”、“深”这个新的意义。“下垂(沉)”与“在……下”、“深”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意义引申是由因到果的引申。由因到果的引申是古代汉语词义引申的一种常见方式,并且由“下垂(沉)”引申为“在……下”、“深”有旁证引申实例。如“沈”本义为“沉物入水中”,引申为“下沉、沉没”,由“下沉、沉没”又引申为“深、低下”义。《汉书·司马相如传下》:“决河疏江,洒沈澹灾,东归之于海,而天下永宁。”师古曰:“沈,深也。”可见由“下垂(沉)”与“在……下”、“深”是符合词义引申规律的。因此以“冘”为声旁的字又往往隐含有“(在)下”“深”的义素。例如:

img56”为生活在水下像牛的动物。《玉篇·牛部》:“img57,水牛。”《正字通·牛部》:“img58,海牛。”《汉语大字典·牛部》:“img59,海牛,一种像牛的水中动物,也称‘潜牛’。”义素分析为:[在水下]+[似牛]+[动物]。

“枕”为躺卧时,铺垫在头下(使头略高)的床上用品。《说文·六上·木部》:“枕,卧所荐首者。”《诗·陈风·泽陂》:“寤寐无为,辗转伏枕。”《吕氏春秋·顺民》“身不安枕席,口不甘厚味。”枕,古代俗体字作img60。《正字通·木部》:“img61,俗枕字。”义素分析为:枕:[铺垫]+[在头下]+[床上用品]。

“黕”为沉积在下的滓垢。《集韵·寝韵》:“黕,污也。”《说文·十上·黑部》:“黕,滓垢也。”段注云:“滓者,澱也;垢者,浊也。荀卿曰:‘人心譬如槃水,正错而勿动,则湛浊在下而清明在上’。杨倞曰:‘湛浊谓沉泥滓也,湛即黕之假借字’。”《楚辞·九辩》:“窃不自聊(料)而愿忠兮,或黕点而污之。”唐·元稹《闲二首》之二:“青衫经夏黕,白发望乡稠。”黕,异体字作黮。《集韵·寝韵》:“黮,污也。”与黕音义皆同。《庄子·齐物论》:“人固受其黮闇,吾谁使正之。”黕,古代俗体字作img62。《字汇补·黑部》:“img63,与黕同。”《龙龛手鑑·黑部》:“img64,滓垢也。”义素分析为:黕:[沉积]+[在下]+[滓垢]。

“抌”为深击,抌,异体字作揕。《说文·十二·手部》:“抌,深击也。”段玉裁曰:“揕即抌字。”《集韵·泌韵》:“揕,刺也。”《列子·黄帝》:“攩挨抌,无所不为。”《史记·刺客列传》:“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胸。”《管子·大匡》:“左揕桓公,右自承,曰‘均之死也,戮死于君前’。”义素分析为:抌:[向深处]+[刺击]。

“鸩”为毒性很深的鸟。《玉篇·鸟部》:“鸩,毒鸟,食蛇,其羽画酒饮之即死。”《说文·四上·鸟部》:“鸩,毒鸟也。”《楚辞·离骚》:“吾令鸩为媒兮,鸩告余以不好。”王逸注:“鸩,羽有毒,可杀人。”《山海经·中山经》:“其鸟多白鷮,多翟,多鸩。”郭璞注:“鸩大如雕,食蝮蛇头,雄名运日,雌名阴谐也。”义素分析为:鸩:[毒性]+[很深]+[鸟]。

img65”为沉积很深的腹疾。img66,异体字作瘎。《字汇·疒部》:“img67,同瘎。”《广韵·侵韵》:“瘎,腹内故病,img68同。”《集韵》:“瘎,腹内痼疾。”《玉篇·疒部》:“瘎,腹病也。”义素分析为:img69:[沉积]+[很深]+[腹疾]。

事物下沉,则空隙减少,由此联系事物紧密、实在,通过相似联想,由事物实在联系到人的语言、思想感情的实在。因此“冘”由“下沉”又可以引申出指人的语言、思想感情“诚实”,所以从“冘”得声的字又含有“诚实”的义素。

“訦”为言语诚实。《方言》卷一:“訦,信也。燕代宋齐谓信为訦。”清·魏源《李希廉墓誌铭》:“于家家多阂者,于乡乡多啧者,久益克訦,家邦归仁。”訦,异体字作谌。《耳雅·释诂》注云:“燕代东齐谓信为谌。”邢昺疏曰:“訦,谌音义同。”《尚书·君奭》:“天难谌,乃其坠命,弗克经历嗣前人恭明德。”《楚辞·九章》:“谌荏弱而难持。”王逸注曰:“谌,诚也,又通作訦。”《诗·大雅·荡》:“天生烝民,其命匪谌。”毛传:“谌,诚也。”义素分析为:訦:[言语]+[诚实]。

“忱”为心诚不欺。《说文·十下·心部》:“忱,诚也。”《诗·大雅·大明》:“天难忱斯,不易维王。”毛传:“忱,信也。”《尚书·康诰》:“天威棐忱,民情大可见,小人难保。”又《尚书·君奭》:“若天棐忱,我亦不敢知曰其终出于不祥。”忱,异体字作愖。《正字通·心部》:“忱,亦与愖通。”《集韵》:“愖,诚也。”忱,俗体字作img70。《字汇·心部》:“img71,俗忱字。”义素分析为:訦:[心]+[诚]。

从相同的角度来看,“訦、谌、忱、愖、谌”可以通用,从区别角度而言,则言语字作“訦、谌”,心诚不欺字作“忱、愖、img72”。

“冘”由“下沉”还可引申出“沉溺”。“冘”由“下沉”引申出“沉溺”也有词义引申的旁证,如:“沈”由“下沉”引申出“沉溺”。《墨子·非命中》:“内沈于酒乐,而不顾其国家百姓之政。”因此以“冘”得声的字又有“沉溺”的义素。

“酖”为沉溺于酒。《说文·十四下·酉部》:“酖,乐酒也。”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嗜酒为酖。”即以酒为乐,爱酒不能自拔。《广韵·覃韵》:“酖,嗜酒。”清·余庆远《维西见闻记·夷人·栗粟》:“刈获则多酿为酒,昼夜酖酣,数日尽之。”酖,异体字作img73。《正字通·酉部》:“img74,与酖通。”清·魏源《圣武记》卷一:“蓟辽总督吴阿衡img75酒不设备,大兵遂入墙子领及青山关。”酖,俗体字作img76。《字汇补·酉部》:“img77,同酖。”义素分析为:酖:[沉溺]+[酒]。

“妉”为沉溺于男女之欢,妉,异体字作媅。《尔雅·释诂》:“妉,乐也,本亦作媅。”郝懿行义疏:“妉,《说文》作媅。媅,乐也,通作妉。”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嗜色为妉。”《一切经音义》卷四:“媅,古文妉同。”《说文·十二下·女部》:“媅,乐也。”段注引《卫风》“无与士耽”,“和乐且湛”云:“耽、湛皆借字,媅其真字也,假借行而真字废矣。”妉,俗体字作img78。《龙龛手鑑·女部》:“img79,俗妉。”义素分析为:妉:[沉溺]+[男女之欢]。

上述内容从右文意义引申的角度探究了“冘”的同源字族及义类。不难看出,这种方法是对从右文角度系联同源字族的方法的一种合理延伸,这种系联同源字族的方法不局限于右文的本义或某一个特殊的引申义,而是把右文的意义也看作一个有机联系、发展变化的词义系统。如果右文的各个意义之间符合古汉语词义引申规律,那么以这些意义为词义内容的右文构成的所有汉字都应该属于同一个同源字族。这种方法可以扩大同源字族的系联范围,避免过去同源字族系联不全面的缺憾。同时,我们还根据古汉语语料,探究了各同源字的异体字和俗体字,把这些异体字和俗体字也收入相应的同源字族之中。当否,祈请方家指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