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三沈研究:民族文化复兴的方向》

《三沈研究:民族文化复兴的方向》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代序一: “三沈”昆仲努力的方向,就是民族文化复兴的方向北京大学赵为民[1]今天是教师节,我们在此隆重集会,纪念沈兼士先生诞辰120周年暨举办第二届“三沈”学术研讨会,这的确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三沈”所代表的,首先是民族文化复兴的伟大力量。“三沈”生活的年代,是中华民族苦难深重到极点的年代。可以说,“三沈”昆仲努力的方向,就是民族文化复兴的方向;正因为如此,所以他们赢得了人们永远的怀念。

《三沈研究:民族文化复兴的方向》

代序一: “三沈”昆仲努力的方向,就是民族文化复兴的方向

北京大学 赵为民[1]

今天是教师节,我们在此隆重集会,纪念沈兼士先生诞辰120周年暨举办第二届“三沈”学术研讨会,这的确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作为本次会议的主办方之一,我谨代表北京大学并校长许智宏院士,向沈士远、沈尹默、沈兼士三位尊师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深情的怀念,向出席本次活动的专家学者表示诚挚的欢迎,向安康市委、安康学院及汉阴县为发扬“三沈”文化而不懈努力的领导和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三沈”昆仲与北京大学有着特殊的缘分,他们是北大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自1913年起,三位先生先后来到北大。士远先生任北大预科教授、庶务部主任、校评议会评议员;尹默先生任北大国文系教授兼国文门研究所主任;兼士先生任北大国学门研究所主任、后任文学院院长。当时的北大,高擎民主科学大旗,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精神,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三位先生在北大著书立说、诲人不倦,“三沈”美誉由此流传。士远先生教授“国故概要”,一学期专以《庄子·天下篇》为挈领,旁征博引、见微知著,号称“沈天下”。尹默先生提纲国文教材的主编,同时为《新青年》写作《月夜》《三弦》等大量新诗,这些新诗融合了古乐府、旧词曲的音韵、意境,被胡适先生称赞为“几百年来,哪有这样的好诗!”。兼士先生带领学生及同仁将久积凌乱的故宫清代档案整理出来,并为阻止文溯阁《四库全书》外流立下大功,蔡元培先生高度评价他的学术贡献:“有功史学,夫岂浅鲜。”正是由于包括“三沈”在内的一大批青年学术精英的到来,给北大带来了很大的朝气,使校园出现了新的气象。特别是他们在治学方面,注重考据训诂,以求实严谨见称,这种学风以后逐渐成为北大文史科教学与研究中的主流。也正是由于他们置身在北大的岁月里,三位先生才有了走向文化大师的良好起点,并由此逐渐奠定了他们在中国教育界、学术界的崇高声誉。如果说汉阴是“三沈”生于斯、长于斯的生命之乡,那么,北大就是“三沈”展示才华、成就学术的事业之乡。

今年是兼士先生诞辰120周年。我们欣喜地看到“三沈”在我们民族的记忆中并没有淡漠,而是在当下不断被追忆和阐发,成为一种特别的文化现象。那么,这种“三沈”现象究竟代表着什么?

“三沈”所代表的,首先是民族文化复兴的伟大力量。“三沈”生活的年代,是中华民族苦难深重到极点的年代。三位先生阐旧邦以辅新命,赋予了传统文化新的内容和活力。士远先生是《庄子》研究专家。尹默先生以书法和诗词著称,在上个世纪20年代,时人即已公推为书法海内第一;他的诗词也毫不逊色,一生写诗近万首、词数百阕,至今已出版十多种诗词集。兼士先生精于国学小学,在训诂、文字、音韵、档案等学科可称一代宗师,他运用形音义三者来研究语言文字学,是许慎之后1800年来“第一个从文字发展的角度来研究汉字而提出新见解的学者”。可以说,“三沈”昆仲努力的方向,就是民族文化复兴的方向;正因为如此,所以他们赢得了人们永远的怀念。

“三沈”,还代表着中国知识分子永恒的人格精神魅力。古人云:“经师易遇,人师难寻”。“三沈”不仅学术卓越,其人格也堪称世之表率。其一,他们虽主攻“旧学”,但对“新学”人物和思想也能包容支持,并为启蒙、爱国和救亡运动积极奔走。许多人可能不甚了解,“三沈”昆仲到北大任教,时间还在蔡元培先生任北大校长之前;陈独秀先生之所以被蔡元培聘为北大文科学长,正是由于尹默先生的引荐;陈独秀后来曾逃脱一次军阀的搜捕,也得力于士远先生的通报。新文化运动和“五四”时期,尹默先生是《新青年》和指导学生运动的主将之一;士远先生和李大钊等北大教授带领学生向北洋政府请愿,被打得头破血流。抗战时期,兼士先生还参与秘密组织“炎社”,帮助青年进行抗日斗争,表现出高尚的民族气节。其二,他们取得了极高的学术成就,更有着博大的学术胸怀,真正做到了以“学术为天下之公器”。尹默先生年轻时学习书法曾经走了一些弯路,后来他撰写了《执笔五字法》《二王法书管窥》《沈尹默论书丛稿》等论著,将书法经验以浅近易懂的方式传授给人们,留下千古佳话。这种高洁的人格精神,是中国知识分子永恒的追求。

任何文化现象都不是孤立的。像“三沈”这样一门昆仲三大师的现象,离不开故乡特定人文环境滋养。当我们置身于“三沈”出生和生活了20多年的汉阴县,我们似乎能够体悟到“三沈”奇观出现的文化之谜。在这方汉水流域的热土上,千百年来盛产着稻麦、茶棉和桑桐,这里的人民充满智慧,他们勤劳勇敢,用双手和汗水变换着古老的桑田。他们更是以激情和想象,抒写着一篇篇动人的文化乐章明末清初,大量南方移民曾迁移至此,使汉阴的文化“既含北方之粗犷豪爽,更兼南方之钟毓灵秀”。“三沈”的父亲沈祖颐也是那时自浙江来汉阴定居的,在汉阴的生活和成长经历,对“三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严格的家教,使他们打下了很好的国学功底;质朴的民风,形成了他们沉稳、包容的个性和学养;移民的生活艰辛和顽强奋斗,使他们了解社会现实、体会民间疾苦、立志奋发图强。汉阴养育了“三沈”,“三沈”也为汉阴赢得了风采,可以说是“两不相负”。(www.daowen.com)

作为“三沈”事业之乡的北京大学,我们感谢汉阴为大学输送了三位文化大师,感谢安康学院为“三沈”文化研究所作的贡献,也感谢安康、汉阴的领导和朋友们长期以来致力发扬“三沈”文化,建设“三沈”纪念馆。我们相信,只要“三沈”故乡人民团结一致,不懈努力,在海内外同仁的关心和帮助下,“三沈”文化必将为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所接受、所感动。北京大学将同汉阴人民一道,弘扬“三沈”爱国进步的崇高精神,并发挥北大在思想、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优势,积极支持和促进汉阴社会和谐发展,使大师故里更加繁荣昌盛。

不久前,安康学院与汉阴县委、县政府的同志到北大访问,希望北大著名教授、中国中央文史馆馆长袁行霈先生为“三沈”纪念馆题词。袁先生欣然应允!今天,我受袁先生委托,将他所书写的题词转交给汉阴县委、县政府,同时转达他对“三沈”故里人民的祝福!

最后,祝愿此次活动圆满成功。谢谢!

2007年9月10日

【注释】

[1]此文为北京大学新闻发言人、宣传部部长赵为民先生在“纪念沈兼士先生诞辰120周年暨第二届‘三沈’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题目为编者所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