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 论
一、企业家研究的意义
企业家是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当代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一个国家的发展有赖于一大批企业家。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培育和造就中国的企业家队伍。从1994年我国设立“企业家日”活动,到海尔总裁登上美国哈佛大学的讲台,标志着我国企业家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并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着主体作用,有人把现在的经济称为“企业家经济”,这是值得发人深省的。认真研究企业家的成长历史和现状,成长条件和环境,掌握企业家成长的客观规律,对于深化改革,促进我国企业家队伍建设的茁壮成长是很有意义的。
(一)企业家是“过剩经济”中的短缺资源
改革中的中国正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长期困扰人们的“短缺经济”也正过渡到供大于求的相对的“过剩经济”。奇怪的是,中国什么资源都在出现过剩的同时,惟有一种资源却越显短缺和宝贵,并成为我国企业和经济发展的“瓶颈”,这就是企业家资源。
(二)市场经济也是“企业家经济”
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是企业,市场经济的投资主体是企业。而企业家又是企业的灵魂和中心,企业的经营决策和凝聚力都依赖企业家,所以人们说市场经济一定程度上可以称之为“企业家经济”。这说明了企业家在当今市场经济中的位置。我们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实现腾飞,在20世纪70年代创造了“东亚奇迹”,并且曾一度取代了美国在制造业方面的领先地位,这一切都得益于当时日本声名赫赫的松下幸之助、本田宗一郎、丰田家族等一大批企业家的努力,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实现了10年的高速增长,成为全球经济的领头羊,这与比尔·盖茨、韦尔奇、郭士纳等优秀企业家的奋斗是分不开的。其实我国的经济也是这样的,正是联想的柳传志、长虹的倪润峰、海尔的张瑞敏、TCL的李东生等一批企业家为中国的民族制造产业撑起了一片晴空,保证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从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企业家的作用就看得更加清楚。在中国由24个城市参加评选的“城市竞争力”活动中,青岛以其创造知名企业最多而获得“创造知名企业最多的城市”之称号。青岛市政府的宽松政策,促使青岛一批优秀企业家相继崛起,海尔的张瑞敏、海信的周厚建、双星的汪海、青岛啤酒的彭作义以及澳柯玛的老总等五位企业领导人及其塑造的企业品牌素有青岛“五朵金花”之称,像五大支柱一样支撑了青岛的支柱产业和经济的增长,而这些企业家也就成为青岛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推动力量。据美国某学者调查,现代经济增长的2/3是依靠人力资本,而其中的75%主要靠的是企业家的努力。因此,人们说市场经济是“企业家经济”是有一定道理的。
(三)企业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
国企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中心又是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革和完善,这个重任必须靠企业家来完成。所谓企业改制,其实就是重塑企业微观基础,企业制度能否高效运转,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制度创新,使制度设计科学合理;二是管理创新,使治理结构拥有能力和效率,其关键点就是企业家的素质和数量。没有一大批高素质、善经营的企业家,企业改制也很难奏效。
改革的实践需要企业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企业家又是非常短缺的,企业家资源是经济社会中最为稀缺的资源之一。如何让企业家大量涌现并且茁壮成长正是本课题想要解决的问题。
二、企业家的内涵
什么是企业家?企业家的内涵和特征是什么?研究企业家的成长,必须首先明确企业家的内涵和标准,它是研究企业家的基点。
(一)国外理论界对企业家研究的三个历史阶段
国外理论界对企业家的研究经历了200多年的历史,对企业家理论和企业家定义的研究更是流派纷呈,有人概括为三个历史阶段,共有九种模式。
(1)古典阶段。古典经济学对企业家问题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探讨企业家的职能,其基本模式有两个:经营模式和资本模式。企业家成长的最原始的经济学模式就是经营模式和资本模式。其代表人物是坎梯龙。这个模式的重要结论是:企业家是经营者,也就是说,只有具有经营职能的人,才能称为企业家。“企业家”这一术语是由坎梯龙在1755年引入经济学理论的。古典经济学的另一个企业家模式是资本模式,其代表人物是马克思。这个模式的重要结论是:企业家的特质是人格化的资本,或者说企业家是一定资本的所有者。
(2)新古典阶段。新古典经济学对企业家的研究侧重于企业家的特质,即企业家的性质。其主要模式有人力资本模式、创新模式和决策模式。
(3)新自由模式阶段。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对企业家问题的研究侧重于企业家的作用,其主要模式有组织模式、交易费用模式、团队生产模式和代理模式。
(二)我国理论界对企业家内涵的三类观点
(1)企业家是企业的所有者和创业者。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张维迎和毛蕴诗。张维迎认为:“企业家本身通常也是资本家。”“资本所有者拥有当企业家的优先权,才保证有企业家才能的人占领企业家位置。”“在经营才能难以直接观察的情况下,个人财产可以起到显示个人经营才能的作用。……当一个富人想当企业家时,他一定是个有能力的人。”[1]在另外的文章中,张维迎也讲到职业企业家,但他的立足点仍然是把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只看作企业家职能的分解,他把企业家分为两类,一类是所有者企业家,另一类是职业企业家。毛蕴诗认为企业家必须是企业的出资人和原始创业者,对企业有控制权。而职业经理人则是企业持续期内的再创业者,对企业有一定的控制权。为此,毛蕴诗还提出了企业家与职业经理人的特征识别模型。模型如表1-1所示。
表1-1 企业家与职业经理特征识别模型[2]
表1-1所示,在所列的七个特征变量中可明显识别的特征变量有五个:雇佣关系,出资与否、承担风险、所有权与控制权、担任企业主管与否。而且,对于张瑞敏、倪润峰、赵新先一批不是出资者却被称为企业家的现象,毛蕴诗称之为“是特定历史过程的历史现象”。
(2)凡是经营者都是企业家。这是对企业家泛化的看法。
(3)企业家是企业的创新者和风险承担者。
(三)我们的观点
以上种种看法反映了对于企业家的理解主要有三种看法:第一种是古典的观点,即认为企业家必须是企业的所有者和原始创业者;第二种是泛化的观点,如上所说,“凡是企业的经营者都是企业家”,这是不准确的,其实在一定程度上说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第三种观点是科学的看法,也是我们的观点:不论是否是企业所有者和创业者,只要是企业的创新经营者和风险承担者,就是企业家。其理由如下:
(1)企业家(Entrepreneur)原始的概念就是指“探险队领导”、“航海冒险家”,没有涉及所有权。
(2)认为企业家即企业主(所有者)和创业者,这只是原始企业的现实状态反映,而不是当代企业的产权特征。
(3)当代企业所有权已经历合—分—合三个历史阶段,所有权已不作为是否是企业家的标志。(www.daowen.com)
在原始企业阶段,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合一,因此企业利润是实行独享制;在现代企业阶段,所有权与经营权是分离状态的,因此是支薪制。当代企业阶段又出现经营权与所有权合一的趋势,处理利润的方式是利润分享制。因此不能把是否拥有企业所有权来作为定义企业家的标准。
(4)现代企业经营者虽不一定是原始创业者,但一定是要负责“二次创业”和“再创业”,而且是不断创业的“创业者”。
(5)企业家的内涵应根据本质特征确定,防止“非本质化”,防止“全面化”。“非本质化”就是指按所有权或者在企业中担任的职务,而不是用企业家本身的素质来定义是否是企业家;“全面化”是指把所有的优秀素质都集中在企业家身上,事实上这样的“全才”是不存在的。
(6)企业家特征。
1)创新精神和创新素质。
2)创业精神:敢冒风险、百折不挠、永动的再创业冲动。
3)独特的企业家“警觉”、敏感。
三、企业家研究思路和创新点
本书的研究背景放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这一特殊的时代环境,力求理论和现实的有机结合,旨在为改革中的我国企业家建设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
在导论中,主要概述了选题的目的和意义,企业家的内涵和特征,本书的框架,在研究中采用的主要方法,以及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在第二章中,从经济学派、心理学派、社会学派、管理学派和“内企业家”学派五个方面对国外的企业家理论进行了梳理,以期鸟瞰整个企业家理论的发展历史和趋势。
第三章主要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实践,介绍企业家理论的引入以及国内的学者对企业家作用、涵义、特征、职能、企业家素质、成长环境等问题的逐步深入的认识过程。
第四章紧紧围绕实践,分析我国企业家成长的阶段性以及相应的特征。为了把问题看得更清楚,在本章中把时间放宽,从我国企业家百年沉浮的历史中寻找不同的时代背景特点下企业家成长的发展脉络和心路历程。
从第五章开始到第九章,本书抓住了我国企业家成长的几个重要因素,即企业家的特质、成长环境、企业家市场、企业家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企业家的人力资本产权展开。这些章节的研究分析从历史回到实践,从宏观视角分析了我国企业家的现状和成长中的关键因素。
第五章着重于企业家特质的实证研究,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分析方法,通过问卷调查研究我国现阶段企业经营者的人格倾向、需求倾向、年龄、任职年限、性别、学历、职位、不同性质的企业、不同规模的企业与企业家特征的相关性。
第六章则从企业家成长环境的角度分析企业家职能对成长环境的要求,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提出要促进中国企业家的成长,必须改善企业家的成长环境。
第七章从企业家资源动态配置的角度研究了在我国现阶段企业家市场的现状,提出了成熟企业家的发展模式以及如何建设企业家市场,发挥企业家市场的作用。
第八章则主要集中地研究企业家的激励与约束问题。分析了我国实践中激励与约束机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第九章结合经济发展实践的最急迫的要求:企业家人力资本可不可以要求企业的产权,如何实现人力资本的产权问题,探讨了企业家人力资本的特征和产权实现方式。
本书的第十章和第十一章,从宏观视角变为微观视角,从一般性研究变为特殊性研究,专门集中分析了民营企业的创业与成长,家族企业接班人的问题,从而使得本书实现了实践——理论——实践的升华,达到了指导实践、为实践提供参考的目的。
第十章在对民营经济、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进行了界定之后,从民营企业的三次创业和民营企业家的形成入手,分析了民营企业家的能力与企业发展的匹配、企业家生命周期与企业的成长,以及由于特殊的成长体制环境所导致的民营企业家的缺陷,提出了促进民营企业家成长的制度设计框架。
第十一章着重解决的是家族企业的继任人选择问题。这一问题实际上是在培养民营企业家和选择职业经理人之间作出一个抉择,是对第十章问题的延续,也是民营企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分析了家族企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家族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选择合适的企业制度,而不应脱离实际、一味地追求所谓“制度创新”,强行推行两权分离,盲目任用非家族成员进行企业的经营控制和管理。
通过图1-1可以对本书的基本框架有一个简洁的理解。
图1-1 企业家研究思路与框架
【注释】
[1]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张维迎:《中国企业家的困惑》,载《21世纪经济报道》2004年1月19日。
[2]2001年11月16日广州《企业家理论与企业家成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