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旅游发展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
要进行评价,就必须首先解决评价指标的确定及指标体系的构建问题。要构建科学的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就必须理清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然而,正如前所述,学者们对可持续旅游或者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并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所以,要想建立一套各方面都能接受,且在理论与实践上俱佳的可持续旅游的评价指标体系困难重重。正因如此,虽然Butler(1999)直言,“如果没有对旅游发展的度量或者指标,使用“可持续”这一术语就没有任何意义,只能沦为一个夸张的广告用语”;但部分学者如Middleton和Hawkins(1998)则更是直接断言,“可持续旅游只是一个人们热望的目标而不是一个可以达到或者度量的目标”。正如Rutherford所言,“从概念意义上来说,最佳的可持续评价指标或许在实践中并不存在”。
(一)国外旅游发展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进展
世界旅游组织从1993年起就开始将可持续性指标作为目的地旅游规划和管理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WTO,2004)。尽管WTO在1993,1995和1998都建立和提出了自己的一组旅游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但是这套指标体系过于强调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维度(Ko,2005),而且它很快就面临着人们对于什么才是一套真正好的指标体系的不同看法所带来的压力(Manning,1999)。欧洲保护区旅游可持续发展宪章从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四个方面阐释和定义保护区的旅游可持续发展,其旅游可持续绩效指标是一个包含有20个具体指标的综合指标,这20个指标分别涉及人口动态指标、地方社区的经济社会条件、环境因子、研究区域的旅游属性等(Castellani & Sala,2009)。根据张美英(2006),英国旅游理事会2001年也制定了一套可持续旅游指标体系来评价英国的旅游业可持续程度,该指标体系主要围绕三个目标①保护和改善自然和人文环境;②维护旅游地社会文化;③有利于旅游目的地经济发展。但这些指标体系也因为缺少推广适用条件和价值而沦于一隅,并没有被更多地关注和采用(张美英,2006)。
除了一些国际组织及政府机构进行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一些学者也对此展开了大量研究。Yianna Farsari针对地中海的情况,建立了地中海旅游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8个方面(共57个指标):①资源可持续利用;②减少过度消费和废弃物;③维持生物多样性;④把旅游纳入发展规划和负责任的市场营销;⑤对当地经济的支持;⑥当地社区、公众和利益相关者的参与;⑦人员培训;⑧旅游研究工作。但他所建立的指标体系,有些数据不具有可获得性,操作性较差。Smith(1995)在Tourism Analysis:A Handbook一书中分别建立了国家和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并指出每个指标都具有四种界定:警界指标、环境负荷指标、极限指标和效应指标。希腊著名旅游学家Coccossis(1996)认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由旅游业的可持续、生态可持续、社会可持续和旅游环境四部分组成(张美英,2006)。Pamela Wigh(1998)则认为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环境的、经济的和社会的三大目标。此后,Ko(2005)用系统的观点,将旅游系统分为人文系统和生态系统,并分别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当地居民而言)、产品结构(服务和产品质量——对游客而言)四个方面来表征人文系统;从旅游的一般环境影响、生态系统质量(大气、水体和土地质量等)、生物多样性、环境政策和管理四个方面来表征生态系统。每个方面都可以用几个指标作为关键因子来对目的地、地区或者国家层面的旅游可持续性进行评估。同时他也提出了采集相关数据过程中所应该运用的问卷调查、专家咨询、访谈等方法。Choi和Sirakaya(2006)采用Delphi专家系统诊断,通过三轮专家咨询,建立了一套社区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这套指标体系共有125个指标,包括政治(32)、社会(28)、生态(25)、经济(24)、技术(3)及文化(13)6个维度。这套指标体系可以被视为是地方及地区层次的可持续旅游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起点,但同样面临指标体系过于复杂的问题。Schianetz和Kavanagh(2008)以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一个生态旅游区为例,提出了一套基于复杂适应系统方法的旅游目的地可持续指标系统。该指标体系包括26个主题指标,如区域的生态价值、供给能力、交通自然资本、地方雇佣、资产价值、社会凝聚力、保护区等。在每个主题性指标下面又可分为几个不同的因子指标。Parkins等(2001)以加拿大Candle湖和Montreal湖的两个保护区内的森林旅游社区为例,以小组讨论、访谈、问卷调查及文献分析的综合方法,构建了两个森林旅游社区的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共包括自然美感度、社区服务、社区感/社区和谐、娱乐配置/民族传统和经济发展6个维度20个指标。
(二)国内旅游发展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进展
在国内,根据张美英(2006),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应由旅游者系统、资源系统、旅游经济系统和旅游生态环境系统四部分构成。张美英(2006)对国内学者旅游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进行了总结。金波、刘坤(1999)从社会、经济、旅游资源环境和旅游地可持续发展潜力四个方面分三个层次建立了旅游地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王良健(2001)从旅游资源及环境保护能力,旅游经济、社会效益,旅游软、硬环境建设力度和旅游客源市场开拓能力四个方面建立了由34个指标组成的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牛亚菲(2002)以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多元目标为标准,以全面衡量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协调性为出发点。从状态层、诊断层、趋势层和目标层四个层次设计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并在指标体系基础上构筑了可持续旅游目标判断模型。崔凤军、许峰等人(1999)从生态环境、旅游经济、社会文化、旅游支持系统等四个方面建立的旅游指标体系。此外,于玲(2006)采用反复过滤法、专家咨询法和社会统计分析法对目前收集的国内外现有相关文献中的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进行频度统计和反复过滤;最终构建了其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可持续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环境(7个指标)、社会/文化(5个指标)和经济(7个指标)三个层次19个指标因子。这些指标包括旅游区面积占保护区面积的比例、生物多样性指数、景观多样性指数、旅游环境负荷率、水体污染程度、空气质量指数、土壤退化面积比重、新增当地就业率、宣传/教育投入比例、游客满意率、生态旅游收入用于社区发展的比例、刑事案件发生次数、生态旅游年总投入、生态旅游产值、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生态旅游收入返还给保护区的比例、环境保护/治理投入比例。目前国内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大多限于理论分析,较少指标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和检验。
(三)对国内外旅游发展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总结
尽管存在着种种争论和质疑,但旅游可持续发展或者可持续旅游始终包含着以下三个要素:目的地资源和自然环境保护、满足游客需求使其获得高质量的游客体验及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并使其能从旅游发展中持续获得经济社会福利。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性必须是目的地的人文子系统和生态环境子系统同时具有可持续性,而且两者同等重要;任何一个子系统不可持续,整个旅游目的地旅游可持续发展就不可能具有持续性,这是旅游可持续性评价的最为重要的一个理论假设。
国内外部分代表性学者对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可见表5-1:
表5-1 国内外部分学者对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成果表
(续表)
资料来源:Ko,2005,有修改。
尽管许多学者潜心研究构建各种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但从实践结果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还存在许多问题。正如张美英(2006)所说的那样,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现有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构建存在理论上的不足;造成各地区因发展水平不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使得不同地区对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标准也会产生差异;不同空间尺度,所选取的评价指标也会有所不同,这样就会造成比较研究上的不足。
(2)大部分指标体系系过于庞大,一些指标的标准值或阈值难以确定,不具备可操作性;社会和环境方面的指标难以量化;数据的获得性较差。
(3)缺乏数据与信息收集、处理手段和方法;有一些有代表性的指标缺少监测数据。在我国,大多数指标体系是基于专家知识、在专家指导下自上而下生成的;拥有诸多历史的、本土自然生态知识的旅游目的地和目的地保护区地方居民社区反而在指标体系的选择生成中没有发挥任何作用;
(4)忽视精神层面,较少涉及人的主观感知;缺少对基于感知和态度的指标及旅游可持续性评价的实践;研究感知与态度在旅游可持续性评价中的理论分析与应用实践有待深入。
(5)以往的旅游发展可持续性评价过于强调客观和客观可持续,静态分析多;但却忽视了利益相关者的主观因素;而人的因素恰恰是目的地旅游发展是否可持续的动态变化的扰动源头。如果不考虑人的知觉与态度因素,就不可能获得动态的可持续发展评价分析结论,旅游可持续性评价意义就会受到影响。(www.daowen.com)
目前,国际上并没有统一的、广泛接受的可持续旅游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也没有相应一致的国际旅游统计标准;大都是各个国家根据自己的情况,建立指标体系(Choi & Sirakaya,2006;张美英,2006)。对一个旅游目的地而言,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套最适宜的评价维度及评价指标十分重要(Ko,2005)。根据Parkins等(2001)及张美英(2006)的观点,旅游发展可持续性评价指标的选取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容易理解。
(2)恰当性。旅游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建立和选择,要体现旅游可持续发展思想,反映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状况。
(3)数据的可得性。即数据客观存在并且可以获取。
(4)数据的可靠性。
(5)获取数据的成本。
(6)数据的可比性。便于不同区域之间或同一区域不同时间进行比较,不同评价对象比较研究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统计指标的口径的可比性和资料来源的可靠性。
(7)数据的敏感性。
(8)因果关系。即指标与潜在的结果之间存在着关联。
需要说明的是,现有的绝大多数旅游可持续性评价及相关研究过于强调评价的客观性,并将评价的客观性简单地等同于科学性。因此,学者及研究机构在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中努力使用容易获取的客观指标,并努力避免使用不易量化的知觉和感知指标,以便使其研究看起来更客观科学。这种过于注重客观性的旅游可持续性评价,实际上是一种静态的可持续性分析;这种过于强调客观性的评价本身是与评价的主观性相悖的。目的地旅游可持续评价从其概念界定、指标选择、评价标准的获取、评价方法的选择与应用等各环节都是一种带有主观成分的行为;旅游发展可持续性评价本身就是一个主观评判过程,要想完全杜绝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主观因素不仅不可能,而且也十分荒谬。
在通过技术手段获取数据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作为一种替代,感知研究将会是旅游可持续性评估的一个有用工具,对于特定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性评价十分有用(Ko,2005)。事实上,人的知觉与态度会直接影响到目的地旅游可持续性的动态发展与变化。因为人是旅游发展中最为活跃的因素,人的态度和知觉是旅游发展模式和方向动态变化的扰动源头,如果不考虑制度因素,不考虑主要利益相关者的知觉与态度而直接使用各种看似客观的数字,就无从动态地去分析和评价目的地的旅游发展可持续性,这种评价结论就会变得毫无意义,就会是对旅游发展可持续性评价实质上的误解。所以,在本研究中,制度以及人的知觉与态度将会成为两国家公园旅游可持续性评价研究的重要指标。
感知研究近来被广泛应用于旅游影响和旅游服务/产品的质量评估研究,Parasuraman等(1988)的SERVQUAL模型和Cronin & Tayler(1992)的SERVPERF模型都是其典型代表。感知研究也是集中利益相关者不同观点和主流意见的最合适的简单有效方法之一;在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中,有许多旅游指标很难用数字表达。此时,利益相关者的感知或者态度水平就可以提供测度指标质量的有效信息。现在已经出现了许多通过感知和态度研究来测度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自然环境影响进行可持续性评估的案例(见Vogel,1996等)。2005年,Choi和Sirakaya关于可持续旅游的7因子态度量表(Sustainable Tourism Attitudes Scale,SUSTAS)成为研究目的地居民旅游发展态度及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集大成者,并适用于不同的数据构型情况。这7个因子包括:
(1)居民感知的旅游社会成本,即居民对于旅游活动的负面消极的社会文化影响的感知。
(2)环境可持续性,其中心任务就是为了当代及后代保护环境资源。
(3)长期规划,并通过规划描绘出历时逐渐达至可持续性的参与性的动态战略规划。
(4)居民感知的经济收益;通过SUSTAS获知居民对旅游经济收益和经济成本的态度。
(5)以社区为中心的经济,包含居民对一些出于实现社区经济自给而对地方财政与人力资源利用的态度,以社区为中心的经济有助于实现社区授权。
(6)游客满意对于目的地长期经济生存、发展和成功十分重要,所以获知目的地居民对于量度及管理游客满意度的态度十分重要,要确保游客满意。
(7)实现社区参与最大化,获知居民及利益相关者参与旅游规划决策的重要性。
目的地主要利益相关者(如居民、游客、环保专家和环保团体等)的感知研究被认为是旅游发展可持续评价的主要定级方式;目的地旅游可持续发展指标也应该以他们的感知为中心,并尽可能通过问卷和访谈方法来获知他们的感知和态度(Ko,2005);因为当地人对于什么才是可持续发展有他们自己的清晰思路和想法(Bell & Morse,1999)。旅游目的地社区居民及游客的旅游感知及满意度高低是旅游目的地发展可持续与否、发展模式评判与选择的关键依据。目的地旅游开发满足当地居民与旅游者的需求是“可持续旅游”的核心目标之一(黄燕玲,2008)。如果目的地主要利益相关者和参与者的态度十分消极的话,目的地对游客的吸引力就会不断降低,旅游目的地的生存能力就会下降,旅游可持续发展目标就很难实现(Faulkner & Tideswell,1997)。所以,本研究将立足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动态性和人与制度的影响,在国家公园自然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中将更多地引入目的地居民及游客感知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因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