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力推广素质教育,注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1.提高在新形势下素质教育重要作用的认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是全面推进现代化事业的必然选择。素质教育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特点,决定了它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必须常抓不懈。大学校园作为培养知识经济时代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从战略和长远的角度出发,从思想上认识到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改革学校传统教育体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改革教育体制,是教育发展的动力。首先,改变当前教育认识上的误区,尤其是辅导员,要坚决摒弃“单向灌输”的教育模式,认识到教育的重点不仅仅是传播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和怎样做人,充分发挥学生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其次,广泛运用讲座、报刊、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素质教育的目的和内容,强调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尽可能的调动大学生参与素质教育的积极性。最后,在教学方式上,改变以前单一的“课堂说教”方式,多采取实践教学、互动交流、等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培养具有工作积极性、责任感、创造性和良好自我调节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大学生素质教育对教育的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关键在教师,教师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和基本保证。首先我们要加强师德建设。要培养出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必须有高素质的教师作为坚强后盾,突出以学生学习为重点的观念,唤醒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其次我们要加强教师的工作能力,教学生学会学习。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意识和创新能力。最后我们要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在大学生素质教育活动中的指导作用。不仅体现于专业知识的传授,也体现在思想道德的引导上,使学生在搞好学业的同时,积极参与各种活动,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辟实践性强的“第二课堂”,加强大学生的实践学习意识。利用各种方式,如:与企业联合办学,组织学生到企业中考察;举办各种类型的特长培训班,将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等,培养动手能力强,有创新意识的大学生。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使他们的创新意识进一步增强。并辅助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能力。
5.在大学生中坚持进行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教育。大学阶段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时期,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基本上都形成于这一时期。通过教育以促使他们保持“不要问别人能为我做什么,要问我能为别人做什么”的良好心态,步入社会,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的工作,做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真正有用的人。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和集中体现。
二、在低年级学生中开展积极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在低年级学生中开展积极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虽然就业指导已广泛在高校大三大四年级展开,但职业生涯规划具有持续性,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做到未雨绸缪。各高校应在大一大二学生中开展一些关于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课程,来帮助大学生了解相关就业政策,引导大学生做好自己的就业形势预测,确保大学生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树立积极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一年级初探期:要初步了解职业,特别是自己未来所想从事的职业或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增加接触社会的机会。了解自身的性格志趣,进行深入的自我认知,多参与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自我教育、自我熏陶。二年级为定向期:应考虑清楚未来是否深造或就业,了解相关的应有活动,并以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为主,通过参加学生会或社团等组织,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同时检验自己的知识技能;可以开始尝试兼职、社会实践活动,并要具有坚持性,最好能在课余时间后长时间从事与自己未来职业或本专业有关的工作,全面提升提高自己的责任感、主动性和抗挫折能力。
三、引导毕业生适时调整自己的择业方向和就业期望(www.daowen.com)
使毕业生在充分了解就业政策、广泛收集就业信息的基础上,做好面临就业形势的预测,进而制定出符合自己社会实际的个人择业标准。由于就业信息具有动态性和时效性,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确实有一个机会的成分,而且毕业生择业过程中的竞争因素和其他人为因素也不能忽视;同时毕业生在毕业前近7个月的黄金择业期,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也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辅导员应引导毕业生正确认识社会,客观评价自己,并不断地调整个人择业标准,调整择业、就业期望值。
同时,构建完善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功能;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鼓励、扶持大学生创业实习实践活动。高校应加强与社会相关单位联系与合作,创建就业实习基地和创业基地。为高年级学生提供广泛有效的实习、实践场所,搭建将理论知识与具体工作相结合的实践平台。通过实习实践加速其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使大学生对现实社会就业形势及现实岗位有直观、深入的了解,继而对自己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加以修正,使自己的奋斗目标更现实有效。
四、加强创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一是大力开展对毕业生的创业培训。推广一批现有的创业培训项目,探索、开发适合我国大学生创业的培训项目;对在校学生进行一般性的创业培训,对有创业愿望的应届毕业生开展针对性的创业培训项目;进一步加强创业指导的培训内容,提高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创业指导能力和水平。二是全面加强创业信息和咨询服务。打造功能完善的创业信息服务平台,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都要开设创业信息服务栏目,完善创业信息服务功能;同时广泛收集创业信息,包括创业资讯、创业项目、资金扶持、政策优惠等方面信息,及时为学生提供信息服务;另外,对有创业要求的学生,开展“一对一”的个性化、针对性的创业指导服务,鼓励有条件的高校抓紧设立创业咨询室,开展创业能力测评、创业项目模拟等,增强创业指导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三是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大学生创业系列活动。通过举办职业生涯大赛、创业大赛、创业论坛、创业讲座、创业事迹报告等系列活动,激发毕业生的创业热情,提高毕业生的创业和就业能力,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四是努力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舆论导向。各级就业指导服务机构要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积极宣传国家和地方促进创业的政策、措施,宣传各地推动大学生创业工作的新举措、新成效,宣传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先进典型,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创业观、就业观、成才观,增进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创业的理解、支持和参与。
五、政府要从招生源头上加强宏观调控力度
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科学地择业并非是高校的独角戏。政府、社会也应提供积极引导和政策扶持。每年招生计划的审批,应从总量上考虑各专业、各层次的结构比例,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来作出科学的预测,根据各专业就业率情况来做出适当的调整。只有从招生源头上着手,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就业难的矛盾。政府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部门,应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性,应该采取相关的政策措施,形成有力的政策导向体系,为毕业生提供公平竞争的就业环境,指导大学生树立积极就业自主创业的观念。如建立财政性支持政策,引导毕业生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设立大学生自主创业基金和贷款制度;尤其对品学兼优,家境困难的毕业生,不仅仅对其进行经济上的扶助,更要在就业政策及实际工作中给予关注和扶持;建立待就业毕业生社会保障和就业工作保障体系;深入人事和劳动用工及户籍管理等相关制度的改革;完善并严格执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国有企事业单位新增管理和技术人员应主要面向高校毕业生公开招聘;参照西方发达国家经验建立培训机制,给就业中处于劣势或暂时找不到工作的毕业生提供一个重新学习的机会,把他们组织起来,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和学生的特点补缺,以利于他们重新就业,避免造成未就业学生心理负面影响,产生社会问题。
课题负责人:谷秋颖(辽宁大学信息学院)
课题参加人:宋芳、周长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