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沈阳浑南居民情感认同新社区

沈阳浑南居民情感认同新社区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居民回答“是”、“没想过”、“不是”,考察居民对新城区的回归感。居民回答“基本没什么关系”、“有点关系”、“关系密切”,考察居民对新城区的关怀度。总的来看,居民归属感受新城区空间建设状况和居民社会特征的共同影响,并随认知机会、互动机会的增加而增强。

沈阳浑南居民情感认同新社区

沈阳“浑南”居民对新社区的情感与认同

一、浑南居民对新社区的情感与认同调查

本课题主要调查了居民对新社区的认可度、回归度和关怀度,这三个侧面分别通过三个问题来呈现:①“与主城相比,您认为新社区的整体生活环境如何?”居民可选择“不如主城”、“差不多”、“比主城更好”三个选项,这一问题用以考察与主城比较时居民对浑南的整体认可程度。②“您觉得您是浑南××(小区)人吗?”居民回答“是”、“没想过”、“不是”,考察居民对新城区的回归感。③“您认为新城区的发展和您的关系如何?”居民回答“基本没什么关系”、“有点关系”、“关系密切”,考察居民对新城区的关怀度。

总体来看,在问及新城区的整体生活环境时,55.8%的居民表示不如主城,13.5%的居民表示差不多,其余22.7%的居民表示新城区的生活环境优于主城。在问到被访者“是否觉得自己是浑南××(小区)人”时,24%的居民表示自己不是新城人,36%的居民表示没想过,40%的人表示自己是新城区的人。在问及“新城的发展与自己的关系”时,4.6%的人表示“基本没什么关系”,22.6%的人表示“有点关系”,72.8%的居民表示新城的发展和自己“密切相关”。

二、影响社区归属感的相关因素

居民的归属感是个复杂的概念,与归属感相关的因素很多而且不容易界定。居民会因为个人因素的差异而对同样的地方产生不同的归属感知。在现阶段,新城空间处于发展初期,城市基础设施、商服配套、休闲景观等内部空间元素也处于快速变动阶段,因此呈现出居民归属感偏低的状况。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显示,居民对新城空间的归属感和他们的年龄、性别、收入相关,并与住房形态、居住时间、工作地点、迁居原因等因素关系密切。其中,在新城区工作的居民对新城区的归属感高于在主城工作的居民;年龄在30岁至50岁之间的居民对新城区的归属感高于30岁以下和50岁以上的居民,但是50岁以上的居民在对比主城和新城区时,认为新城更好的居民比例最高;收入水平每月在3000元至6000元的居民归属感和新城区评价高于其他收入群体。另外,社区参与状况和邻里交往状况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居民归属感的强弱。总的来看,居民归属感受新城区空间建设状况和居民社会特征的共同影响,并随认知机会、互动机会的增加而增强。

麦克米兰提出了社区情感的“四要素”模型理论,系统归纳了社区情感的结构层次。他认为,社区情感由情绪感受、人际信任、公平交换和传承艺术四个因素组成:情绪感受主要指情绪安全和归属感;人际信任主要指团体规范、决策为基础的人格上的平等和认同;传承艺术主要指以集体体验和记忆为基础的共同文化历史积淀。这四个要素既强调了个体情感因素和社区组织因素的作用,也强调了个体的自我认知和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与情感交流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个体对社区组织的依附关系,同时也强调了社区文化历史的价值与意义。研究者在对社区认同、社区归属感、社区满意度进行研究时,总是倾向于将三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德国理学家勒温(Lewin)认为,要理解或预测行为,就必须把人及其环境看作是一种相互依存因素的集合,并称之为个体的生活空间(lifsepa ce)。行为发生在这种生活空间之中,它既是人与环境的函数,也是生活空间的函数。生活空间将人和环境融合为一个共同体,其中任何一部分的变化都必将引起其他部分的变化。通俗地讲,不同的人在相同环境中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同一个人在不同环境中也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勒温将生活空间看成是人的行为的动力场,即场的意义充分体现在生活空间中,勒温并把它延伸到了社会空间,成为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基石。

“态度—行为”论:态度是一种精神和神经准备就绪的状态,它通过经验组织起来,对行为产生一种起指导作用的或能动的影响。个人的态度是个人行为的动力,对个人行为具有调控与指导监督的功能。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态度具有认识的成分、情感的成分和行为倾向的成分,其中,认识的成分是由对态度客观对象的信念与认知构成的,是态度形成的基础;情感的成分是对态度对象的一种情绪体验,是态度形成的核心;行为的成分是个体对态度对象的一种反应倾向,是态度的结果。总之,一个人对外在客观对象的认知会影响他对此对象的情感,进而也会影响他对此对象的行为。(www.daowen.com)

社会网络理论:英国社会人类学家巴恩斯(Bames)认为,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各种群体、组织、亲属和朋友的关系中,在这种人际关系中,个人可以看成是点,个人与个人或个人与群体的关系可以看作是线,这种点与线的连接结构变化就是社会网络。社区网络从属于社会网络,可以从社区居民的互动频率、情感程度、亲密度等方面来说明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和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交往和社会互动。社区作为一个生活在一定地域上的,居民彼此间有着密切关系的共同体,其居民社会支持网络除了来自于家庭和亲友的支持外,还包括社区中的邻里、组织和兴趣群体等的支持,这些支持正是在社区中经过一段时间形成的。因此,居民对于自身社会支持网络的依赖在一定程度上会表现为对于居住地点和所处社区的情感。

三、增进社区情感的对策研究

首先,将勒温生活空间的概念与思想应用在社区建设中,具体是指不同个体由于对同一社区环境的认同、满意度不同,相应地对社区的归属感也不同,其社区参与行为也会发生改变,个体与所处的社区环境之间构成了不可分割的、双向的影响。因此,社区建设应以建筑学、生态学和其他许多相关学科为基础,在社区环境理念的设计上,将个体的心理需求体现并融入社区环境设计之中。

在浑南的进一步开发建设中要最大可能地保留原来社会肌理。村庄肌理是架构在丰富的自然生态、历史文化与社会经济互动关系之上的乡村聚居格局,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价值,具有一定的空间秩序与意象,是有一定的外部范围和内部结构的系统性整体,是在长期的历史岁月中长期浸润和积淀形成的。

其次,在社区建设中通过各种形式不断扩展居民的社会网络,从而增进居民的社区情感。个体对社区组织与社区环境的认同感越强烈,对社区喜爱、依恋和投入越强烈,相应地就会越发关注社区的发展与建设,并能积极参与社区的发展与建设。可见,如果要改变一个人对社区的行为,我们最好设法改变这个人对社区的认同与评价,而这个“改变”能否成功,根本在于社区的外在环境以及社区组织的服务理念是否能变得更好。

课题负责人:刘春兰(沈阳建筑大学文法学院

课题参加人:王微、宫圆圆、徐晓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