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研究结果:中国基督教乡村建设运动

研究结果:中国基督教乡村建设运动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金陵神学院、毕范宇与乡村教会科金陵神学院的前身是在南京的三家神学校:1892年监理会创办的圣道馆、1905年使徒会创办的圣经学校和1906年长老会创办的圣道书院。他在中国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金陵神学院任职,是金陵乡村教会事业的奠基人。这是中国第一个乡村教会科,这标志着金陵神学院在乡村教会人才培养方面走在最前列。

研究结果:中国基督教乡村建设运动

(一)金陵学院、毕范宇与乡村教会科

金陵神学院的前身是在南京的三家神学校:1892年监理会创办的圣道馆(The Fowler School of Theology)、1905年使徒会创办的圣经学校(Disciples Bible Collegeand Training School)和1906年长老会创办的圣道书院(Presbyterian Union The ological Seminary of Central China)。1911年三家联合,组成金陵神学校,1917年改为金陵神学院,一直到1952年改称金陵协和神学院,现又改回金陵神学院的名称。(31)在20世纪的最初二十年,已有少数传教士意识到基督教在华事业发展的城乡不平衡问题,开始呼吁差会重视乡村传教和乡村教会的建设问题,这些传教士中就有金陵神学院的教员毕来思牧师(P.F.Price,1913—1914及1929—1931年间曾任代理院长)。他在1914年关于乡村传教工作的一次讨论中,就对城市的传教中心吸收了大量的人力和资金而忽略乡村需要感到不满,认为“乡村和城市同样值得做出最大的努力”,乡村工作需要“一个转变”。(32)但金陵神学院真正转向注重乡村工作,主要还是靠毕来思的儿子毕范宇(Frank Wilson Price,1895—1974)的推动。

毕范宇出生在浙江嘉兴,幼年在中国受教育,长大后回美国读书,毕业于戴维森学院(Davidson College),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和耶鲁神学院获硕士和博士学位。1923年受南长老会派遣到中国传教,先是在杭州之江大学从教两年,后转入金陵神学院。他在中国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金陵神学院任职,是金陵乡村教会事业的奠基人。根据他自己的说法,其早年的乡村经历唤起了他对乡村教会的兴趣。他的童年都是在浙江农村度过,在美国读大学时,有三个假期都是在一个农场度过,有一年是在法国为中国劳工服务,还有一年是在美国康州的一个乡村教会做牧师,曾在神学校做过一点乡村教会问题的研究,自从回到中国后就经常走访乡村和乡村的教会。(33)他到金陵神学院教书时,正值金陵大学农林科一班农业传教士热心提倡“教会乡村化”,使以崇拜为主的乡村教会同时也成为服务乡村的教会,从而赢得乡村多数民众的信仰。金陵神学院与金大有着历史渊源,且相距不远,毕范宇自然也感受到这一新潮的影响,不久便开始了在基督教乡村工作领域的研究和实验。

在1926年3月,毕范宇带领8名即将毕业的学生,对苏北(宿迁)的乡村教会进行了为期三周的实地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乡村的经济、教育、宗教生活(秘密会社)、基督教会的事工与问题等。调查报告由毕范宇执笔,金陵大学农学院出版,著名的农业传教士、金大农林科科长芮思娄(John Reisner)亲自为之撰序,给予很高评价:“任何人读了这个报告,都会感受到乡村人民对乡村教会新的需要和挑战,(乡村教会)必须改变过去那套陈旧的方法,应考虑把耶稣对待穷人的好方法付诸实践——不再让他们贫困,而是要给他们更丰盛的生活……中国教会有勇气来面对报告中所提出的挑战吗?”(34)这次实地考察使毕范宇及学生对乡村教会的现状和需要都有了更深切的了解。他们在调查中发现,乡村教会的事工都是以布道和崇拜为中心,宗教教育、社区服务和信徒训练不受重视,原因是传道人很少受到这方面的训练。(35)他们确信,仅靠传教士或工资很低的传道人,乡村永远不会被福音化,因此,大部分人都认为差会应该减少或者停止对当地教会、传道人和教师的资助,而应把资金用于一个受到良好训练的牧师,使他能与传教士一道能够牧养整个地区。他们算了一笔经济账,聘用一名西教士的费用可以用来雇佣六名中国职员——一位农业专家、一位教育主管、一位宗教教育者、两位传道人和一位商业经理。当地教会的领导可以靠义工和受薪的传道人,但聘请的这位受过良好训练的牧师就可以用大部分时间巡视各地教会,酝酿工作计划,以使各地教会推行。毕范宇也承认这只是一个粗浅的计划,对此还缺乏经验,但他觉得可以去尝试。(36)这成为他以后乡村教会建设理念的最早设计。(www.daowen.com)

毕范宇从这次考察中得到一些启发,建议这样的实地训练应当明确写进神学院的课程计划中,并应当在南京附近选择一些点,结合学习的内容来实习,教员应轮流跟随指导学生。毕范宇建议每一个准备参与乡村服务的学生都应至少在金大农林科训练一年,目的并非是让他成为一个农业专家,而是要让他用乡村的眼光来理解乡村的需要和生活,知道怎么才能把乡村社区的需要和专门的农业技术连接起来。他认为“这样的服务就是通向天国的路,和医药、教育一样真实”。他还建议神学院应组建像金大那样的推广系,使神学院的工作与教会的需要紧密相连。(37)

在毕范宇的努力下,乡村教会工作终于成为金陵神学院的一个组成部分。从1931年起,金陵神学院开始分科培养牧师,分乡村教会科和城市教会科。乡村教会科由毕范宇任科长,1931年秋季开始招生。这是中国第一个乡村教会科,这标志着金陵神学院在乡村教会人才培养方面走在最前列。该科学生入学程度要求为高中毕业,修业期限4年,3年在本校,第三年到金大农业专修科学习一年,最后在教授指导下在乡村教会实习半年以上,方能毕业。按照毕范宇的设计,乡村牧师应具备一定的资格和训练,包括要有传道的热诚;对农民有真诚的牺牲的爱心,要了解农民的生活;最好受过中等教育;应研究关于乡村的各种课程,如乡村社会学、农村经济学,乡村组织及乡村教育等;学习农业园艺和森林学知识;学会调查乡村社会的方法,学会制作乡村图表;研究乡村教会的使命及其事工;对圣经彻底研究,但不要忘记乡村背景;应多有实习的机会;要有改造实验一种新课程的勇气;采取欧美各国乡村改造的经验。这些原则被称为“十四条”,也是乡村教会科的教育指导思想。金陵神学院希望在五年内,能使这种新领袖得到充分的训练,足以胜任一区或一村的乡村教会事工”,(38)担负起“为农民谋身体的、社交的、教育的、灵性的、幸福的使命,使每个教堂都成为发光的中心”。(39)正在兴起的全国乡建运动为他们提供了巨大的机会,“一个重新开拓乡村福音的时代开始了”,乡村教会科正是要为这个时代做准备。(40)但乡村教会科招生并不多,到1937年,毕业生才有20名。后因战争爆发,神学院西迁成都,该科停止招生。(41)这在中国众多的神学院中,是第一个也一直是唯一一个专门设立乡村教会科的神学院。

乡村教会科的主要教员除毕范宇外,重要的还有余牧人、周明懿、朱敬一、杨占一、蒋翼振等华籍教职员,他们在教学和实践中也逐渐成为乡村教会和乡村运动的中坚,对乡村教会建设都有不少著述。毕范宇作为乡村教会科的领军人物,更是乡村教会建设与研究的佼佼者。下面将涉及他们的论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