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中学对乡村建设运动的参与并不多,但有少部分中学却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由于这部分资料缺失很多,下面仅择要列举。
河北通县潞河中学由华北公理会创办,其农业教育由著名传教士亨德主持。该校设立农艺科,授予三年中学程度的农业课程。1924年,该科有学生40名。学校附设农场,开展育种和选种实验,并进行推广。(52)潞河中学对乡村建设最重要的工作在于与公理会所属的潞河乡村服务部合作,每年秋天举办农业展览会,到抗战时已连续10年,大部分是在河北省。展览会的主要特色是农产品和家庭手工业品的竞赛,还从北平和通州邀请专家为获胜者颁奖,为改良的牲畜、果树和作物种子颁发证书。
保定同仁中学也是华北公理会创办,由杨绳武主持。校址在保定南关,由于86%的学生来自乡间,学校也格外注重乡村化,因此校风俭朴,乡村气息浓重。校长杨绳武早年家境贫寒,曾就读于保定同仁小学,后入潞河中学和燕京大学,大学毕业后曾到大江南北考察教育,1924年回同仁高小任教,后和燕京同学许地山等创办了同仁中学,提倡农业劳动。他声明学校乡村服务工作的宗旨不在于乡民究竟得到什么利益,也不算收到多大效果,“只要引起学生对于乡村事业的兴趣,使他们注意到乡村问题的症结,并立志要设法解决,那就好了,我们的目的,便算达到了”。学校设有公民实验室,把各种乡村服务,看作公民实验,乡村就是实验室。学校服务课程包括园艺和化学工艺,种植各类蔬菜和猪、羊、鸡、兔、蜂等。化学工艺包括肥皂、腊肠、牙膏、纺织等。此外,还有乡村合作事业、家政、模范家庭、娱乐、国术等,目的是培养乡村领袖。同仁中学坦承实验面临很大困难,特别是时间和经费方面。因为学校根据教育部的定章上课,课余时间很短。在经济方面,主要靠化学工艺品的销售,学生办理的合作社也有收入。学校对周边乡村的服务工作主要是巡回博物馆、巡回图书馆、巡回挂图、巡回壁报。这四种巡回工作最有意义,效果也比较好。还有医药箱、平民学校、农产博览会等。(53)
潍县广文中学,参加金陵大学和康乃尔大学合作进行的谷物改良计划,主要改良小麦、玉米、大豆、高粱和大麦等作物,是中华基督教教育会认定的乡村工作人员训练中心,设有领袖训练课程,由农业传教士贾尔森主持。(54)
峄县实业学校由农业专家K.M.Gordon主持,由金陵大学赈灾基金和长老会差会支持。工作包括水果栽培、保存、病虫害防治、植树造林和小麦改良。芮思娄评价这是他在中国所见到的乡村工作最好的学校之一。(55)当时有学生50多名,教员6名,当时全峄县还没有第二个初中程度的学校。国民政府成立后要求所有教会学校立案,但实业中学不愿立案。一个没立案的初中,学生毕业后除了升到滕县的宏道院或高中之外,似乎没有其他的出路;即便有升学的出路,在经济方面,务农的学生家长也很难担负。因此,在1933夏天,学校董事会决定一年后停办这种普通中学,另创新的组织,改名为“自助修道院”,目的是使所造就的人才,“能有改良农村的力量,与自动的传福音的觉悟”。1934年春天修道院开课,普通中学停办。学校在招生方面有如下规定:热诚基督徒;年龄18~35岁;初级小学毕业,或有同等学力;能吃苦耐劳。学膳费均免收。第一年只收到十位青年。校址在郊外的农场,由燕京毕业生刘广田带领这十位学生种地、养牛、驴、羊、猪等多头,还栽培桃园、梨园、菜园等多处。他们在附近村庄,也开辟了平民学校,帮助农民脱盲。(56)
开封浸会学校,设有农业教育师范科,主持者都是美国的大学农学院毕业生。工作主要以谷物改良、化学肥料以及家禽和畜牧推广为主。1924年开始与金陵大学农学院合作,进行牛瘟的预防治疗工作。(57)
山西铭贤学校,为纪念庚子年美国欧柏林大学毕业生在太谷殉难而设。有高中、初中、初中女子部、附小和幼稚园,孔祥熙担任校长。(58)1928年开始在中学设农科,1931年增设工科。铭贤中学一贯主张读书“要实用,适合人生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国家的需要”。因此,在30年代,铭贤在高中开始实行“工读实用教育”,由教务主任贾言生设计具体计划。其宗旨在于“培植学生服务能力,养成生产劳动的习惯。使课程与实习工作互相联络,以收学以致用之效,并希望学生藉实习工作稍得工资,以辅其费用,养成学生自谋生活之能力”。(59)具体做法是将部颁标准主要课程完全列入,总计三年之内,除必修课程均须读完外,尚有2400小时用于农工两方面实习工作。其中农科实习计划,包括园艺,如种植番茄、芸豆等多种蔬菜;作物生产,种植、灌溉以及制作罐头、养鸡、养猪等。各实习课程必须与原理课程相辅相成,如作物生产包含植物学、物理学和化学;养鸡包括动物学、生理和卫生课程。(60)农科多注重实验方面,至于推广事业,限于人才经济,只在邻近各县农村推广。农科分作物组、畜牧组、土壤组、推广部、教授部等。授课一半为教室、实验室,一半为田间和畜牧场实习。工科历史稍短,分机械、纺织和化学工业三部。机械部比较成熟,有建筑56间,分教室、绘图室、办公室以及锻工、模型、机械、翻砂等工厂;纺织部,毛织和棉织,每日可织平布数百尺,斜纹布80尺,日织毛衣5件;化学工业,设肥皂制造厂1所,每日出肥皂百磅。(61)(www.daowen.com)
铭贤中学对乡村建设极其看重,除发展农工科教学和研究外,还在太谷设立农村服务实验区。实验区在贯家堡设立办事处,服务范围有邻近二十余村。工作有举行村民大会、敬老会、“九一八”纪念会,成立了贯家堡国术团、戏剧团、音乐团、童子服务团等多种团体,设立平民学校。办事处还设立农民教育馆、民众俱乐部。铭贤中学积极参与全国性的乡村建设讨论,两次派代表参加全国乡村建设讨论会(1934和1934),报告自己的乡建事业,和同行交流经验。(62)
福州协和中学位于福州西门外祭酒岭,居乡村之间,“自当以校为乡村之中心,故对于乡村之服务,不遗余力”。鉴于乡民不讲卫生,协和中学特设乡村医务部,定于每日下午诊病施医。1930年毕业班同学组织晚间民众学校,为村民扫盲。该校农场有二十多亩,种蔬菜谷麦等。后又添设农林场,栽种美国葡萄、白蜜大桃、石榴等果树。该校有农事推广部,将孵化的美国优良鸡种分送或售卖民间。(63)学校又在附近设群益社,内有中学茶园、民众教育馆,一方面供教职员实地研究,一方面图改良当地社会及联络感情。由于政府教会均注重职业教育,尤其农林方面,所以协和中学停办普通科,加重农林师范两科,除添购试验场、增种果树外,还从美国购买做罐头的机器。为此,学校向美部会(公理会)总会请求增加农林设备费,每年300美元。协和中学还注重森林教育,耶鲁大学硕士李先才不仅捐献林园,而且亲自担任森林教员。(64)据学校报告,农林学生对农林科学与实际工作之兴趣视前大有增进,工作精神也较前为佳。(65)
从20世纪初开始,虽然有农业传教士和中国基督教教育会对中等农业教育的极力提倡,但真正能引入农业教育课程、进行乡村服务的中学大约也只有十所左右(见下表)。和中国基督教中学的总数相比,这个数字确实微不足道。究其原因,基督教中学还是以普通文理教育为主,为学生成长和成才打基础,职业教育并不是主要目标。另外,大部分基督教中学都坐落在省会城市和地区中心,以城镇学生为主,师生对乡村的认识和关怀都比较淡漠。因此,这为数不多的基督教中学为改善当地农村,埋头苦干、尽一技之长服务当地社会,虽资源、贡献有限,但有此视野并起而行,已属难能可贵。
表4-2 基督教中学参与乡村建设概况
这些基督教中学通过农业教学使基督教和日常生活的实际需要与经验联系起来,使课程学习更为实际,为中学教育探索一条可能的新路;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服务社会的美好品质,彰显出基督教中学的特性,如20年代《中华归主》调查所言:“教授农业知识和改良农业本身就是一种基督徒的善行”。(6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