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包德斐与乡村牧区理念的形成

包德斐与乡村牧区理念的形成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包德斐与乡村牧区理念的形成包德斐关于基督教乡村工作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基督化乡村社区”,是在20世纪初期提出的。根据包德斐的观察,大部分人倾向于密集式。包德斐在1930—1931年再次来华时就着力推广“乡村牧区”理念,强调它在中国应用的必要性。

包德斐与乡村牧区理念的形成

(一)包德斐与乡村牧区理念的形成

包德斐关于基督教乡村工作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基督化乡村社区”(Christianizing the Rural Community),是在20世纪初期提出的。当时美国的社会调查显示,美国乡村社会正面临着一系列经济政治道德宗教方面的问题,而基督教的主要机构乡村教会却没有足够的力量和领袖来满足这些需要,为此,包德斐提出“基督化乡村社区”的思想。所谓基督化社区,是指社区所有行动都能体现出耶稣的精神,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在耶稣教训的指导下生活,每个人都为着共同的利益。(100)他认为基督化乡村社区的事工必须从基础做起,基督教文明的基础是经济,因此教会首先要帮助农民从劳动中得到回报,牧师应宣扬农业生产和运销的合作,不仅是因为改善农民经济的需要,也是基督教精神最好的体现。因此,他希望乡村教会是一个强有力的基督化乡村社区的机构,牧师自然就应成为社区的领袖。他认为,要基督化一个国家,首先要基督化每个社区,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这是他立论的基础。(101)

1922年,包德斐作为伯顿调查团成员来华研究基督教农业教育问题,同时也把他的“基督化乡村社区”概念介绍到中国。他认识到中国文明的特征在于村庄,家庭生活植根于村庄,大部分村庄是自给自足的,自己解决困难,各方面都显示出它是一个“单位”,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依靠乡村的发展,因此,他认为中国的村庄就是一个“天然的社区”。(102)他认为基督教最终的目标是在地上建立天国,而天国是由一个个基督化的社区组成的,村庄是中国最基层的社会组织,是中国文明的核心,(103)因此,中国基督教农业运动的中心应在村庄,(104)农业工作的口号就是“帮助基督化中国村庄”,“基督化”不仅“包括乡村经济和社会的重建,而且是在最美好的理想——基督教理想指引下——为个人和人类的共同利益”。(105)因为他这次来华的目的主要是调查农业教育的问题,并未着力宣传乡村工作的方法问题,因此,在20年代初期,包德斐“基督化乡村社区”的概念并未被中国教会所熟悉和理解。

从20年代开始,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其他国家,基督教乡村工作者经常讨论这样一个问题:乡村工作是广泛式(Extensive)好还是密集式(Intensive)好?根据包德斐的观察,大部分人倾向于密集式。(106)耶路撒冷会议后,包德斐受世界基督教协进会委托,研究并指导亚洲各国的农村建设。印度实行的“乡村建设单位”(Rural Reconstructi on Unit)给了包德斐很大启发,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乡村牧区”(Rural Community Parish,有时也称“乡村教会服务区”)。所谓“乡村牧区”,他以中国乡村为例,从地域上讲,是指以市镇(Market Town)为中心的一个区域,包括周围与市镇联系密切的一组村庄(10到15个),村庄到市镇的距离不是太远(8到10华里),通常人们可以步行到那里去做礼拜。牧区的面积在25~35平方英里,牧区之间的界限当然是因地而宜,人口也各不相同,大约在1万到1.5万之间。(107)

包德斐在1922年访问中国时就已认识到中国的最基层是一个个的村庄,乡村工作的中心应在乡村,但他现在认为,一般的村庄太小,不可能支持一个教会,而如果以一个县为单位,又显得太大了,因为中国的县平均有20万人,县的划分又太随意,因此这些市镇就成为支持教会的合适单位。他认为市镇区域里的确存在着一种天然社区,生活在其中的人可能并没有这种社区意识,也没有组织社区活动,但他们经常或多或少聚会,很多人都互相认识,并且从地图上也可以看出,很多道路通向一个中心,因此,这样一个区域很适合发展一个自立、并能服务当地社区的教会,这样的地区就被称作“牧区”(Parish)。(108)他之所以要提出乡村牧区的概念,是因为他认为在人力和资源都有限的情况下,要使乡村工作有效率,就必须集中在一个适当的“单位”进行,这样,工作才能有影响,才能对建设社区有真正的作用,而过去那种到处撒种式的做法往往没什么效果。在包德斐的设计中,在乡村牧区里,应有一个服务社区的教会,它能满足当地农民生活的各种需要,发展出一个全面而且实际可行的计划,包括教育、卫生、生计、娱乐、家庭副业和领袖训练等。(109)当然,任何一个教会团体都不可能有这么多各个领域的专家,他建议一个地区或一个省份的教会团体应该联合起来,制定统一的计划,相互提供各类专家,交流信息和经验。(110)(www.daowen.com)

包德斐在1930—1931年再次来华时就着力推广“乡村牧区”理念,强调它在中国应用的必要性。他强调基督教要想赢得乡村,必须要有一群基督徒在数量和影响方面足够能领导乡村的思想和生活,而一个地区只有基督徒人数占有全部人口的5%~10%时才有可能成为当地领袖。(111)但仅有足够的人数,如果组织松垮,同样是不行的。他们必须组织成紧密单位,并具备扩展、发展并领导社区的潜力,因此,如何把基督徒组织起来就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这种组织应是本土化的,有效率的、前进的和持久的,包德斐认为乡村牧区恰是这样一种组织。(112)

在牧区中有一个服务社区的教会是基督化中国乡村的必要前提。包德斐认为,如果基督教精神要渗透社区,教会本身包括基督徒个人和整体,都要最大限度地利用社区,要展示出建造个人基督徒品格和通过社区活动表达天国本质特征的方法,因此,教会需要一个社区工作计划,要足够宽泛和积极进取,使乡村可以在基督教的基础上组织起来。一个服务社区的教会并非是社区所有事务的执行机构,相反,也要包含政府或所谓世俗机构的帮助。但教会的任务是研究如何把基督教的原则和精神应用到这些事务当中。一个服务社区的教会应帮助来制定一个有效的计划,如识字教育、卫生、生计、娱乐、妇女儿童需要等。(113)这样的教会还必须有一个持久和有效率的牧师,其功能不仅是传扬福音,领导众人归主,也应当是一个社区的建造者,是天国在他服务的社区里的代表。包德斐设计的理想社区教会里应该有两个人,一个是住堂牧师,还有一个是女传道人,专门来处理家庭中的妇女和孩子问题。平信徒的领袖和才能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牧师不可能满足所有的需要,平信徒必须参与社区计划的所有方面,包括福音、宗教教育和经济改良等。(114)包德斐设计的乡村牧区也是完全自立的,他认为如果不是建立在自立的基础上,基督化中国乡村是没有希望的。同样重要的是,必须要有足够来自各领域专家的支持,无论是通过政府还是教会、差会或其他渠道。没有这种外来的帮助,社区是很难做好工作的。(115)

总之,在包德斐看来,一个拥有自立教会的乡村牧区,用本土化的方法,在一位受过训练的牧师(不仅是个布道者,也是社区的领袖和建造者)领导下,在平信徒和专家支持下,最大可能地服务社区,这是把中国乡村生活建立在基督教基础上唯一的方法。(116)包德斐来华访问期间,就乡村牧区问题发表了大量演讲、文章,在大大小小的会议上,乡村牧区都成为讨论的中心,特别是在1931年被称为“包德斐会议”的协进会杭州大会上,乡村牧区更是得到了教会广泛的认可,特别是华北地区的教会对此尤为感兴趣。

协进会乡村干事张福良对乡村牧区作了很高的评价,他认为从来没有一个差会和教会曾创造出各方面令人满意的教会组织,理想的教会应该能够吸引受过良好训练的牧师,把全部的生命投入到服务社区的教会,并在自立的基础上建造社区,使之成为天国在中国乡村的一个细胞(117)在包德斐访华之后,很多教会特别是华北的教会,已开始按照乡村牧区的模式办理乡村建设,如华北公理会在通县(潞河)成立“潞河乡村服务部”,河北美以美会在昌黎教区的安各庄、中华基督教会在南京附近的淳化镇等都开始了这方面的实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