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基督教农业高等教育的兴起

中国基督教农业高等教育的兴起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鲁甫是最早从事和提倡农业教育的传教士之一,1914年他曾在最具影响的基督教期刊《教务杂志》上撰文,呼吁差会和学校帮助中国农民增加农业产量,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准。这一时期农业传教士不断加盟,成为教学、科研和推广力量的骨干。

中国基督教农业高等教育的兴起

二、农业传教与基督教农业高等教育的兴起

20世纪初期从美国兴起的农业传教运动,很快就影响到中国,中国也成为20世纪前半期接纳农业传教士最多的国家。农业传教士对中国的最大贡献之一是它创办、发展了两所著名的农科学院金陵大学农林科和岭南大学农科(农林科和农科在1930年后都改称农学院),他们把美国农业高等院校教学、科研、推广体制率先引进中国,为中国农业高等教育发展、人才培育、科技推广及综合性的乡村建设等方面都作出了杰出贡献。

1907年第一位来华农业传教士高鲁甫,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园艺专业,学生时代深受著名布道家穆德的影响,怀着将“基督福音传遍天下”的宗教热情,志愿来中国服务。他到广州时只有23岁,先任教于岭南学堂附属中学。岭南学堂位于广州城外,有80英亩地,是块理想的苗圃和农场。他召集一群对花草有兴趣的中小学生到农场劳动,激发他们对农业的兴趣。1912年他为中学三年级学生正式开设初级农业课程,目的是让他们学习一些实用的科学知识。高鲁甫还在农场实验美国的化肥农机,以判断哪种更为适合中国的作物和土壤。(21)高鲁甫是最早从事和提倡农业教育的传教士之一,1914年他曾在最具影响的基督教期刊《教务杂志》上撰文,呼吁差会和学校帮助中国农民增加农业产量,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准。(22)他还建议在一些高级学校里开设农业课程,应包括灌溉、排涝、新式农业机器引进、土肥处理、化肥研制、品种改良和引进、畜牧等;建议每个教区设立一个模范农场,让学校培养出的领袖人物在这里施展才华。(23)他负责建设了一个奶牛场,学校还养了猪和家禽,供学生实习使用。1916年春天,他陪同美国农业部的专家考察柑橘水果6个月,最后建立了一个柑橘引种站。他从夏威夷引进了木瓜,改良了当地品种,在广东大受欢迎。他还对荔枝做了专门研究,并以此完成他的硕士论文。(24)1915年岭南在菲律宾科学局的帮助下,开办了植物标本馆,由另一位农业传教士罗飞雪(Carl Oscar Levine)负责。岭南最杰出的工作是在蚕桑学方面,1918年在美国丝绸商人的资助下开始小规模研究,从制丝到蚕病都有研究。在1917年农学正式成为与文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并列的四组课程之一,1918年共有17名学生专门学习农学,1921年在政府的支持下,正式组建农科,1922年有了第一批毕业生。(25)

金陵大学农科源于传教士裴义理(Joseph Bailie)的救济灾荒。裴义理,加拿大人,1860年出生于英国的爱尔兰,1888年毕业于爱尔兰皇家大学,后去美国纽约协和神学院深造两年。1890年作为美国长老会传教士来华,在苏州工作八年,后去京师大学堂任教,1910年转任金陵大学算学教习。(26)1911年淮海流域发生水灾,裴氏前往赈济。他看到以往传教士发粮分钱的传统办法不能从根本上救济灾荒,就转而以工代赈,后来又引导难民在荒山荒地植树种地,从而能在“上帝创造的‘饭桌’上”谋以生存。(27)但这个为民造福的工程一开始并没有得到当地士绅和民众的支持,地方政府甚至还以外国人无权购买山地为由加以阻止。(28)1913年裴氏只好联合当地缙绅,在上海成立义农会,推举张謇为会长,极力向各方呼吁,集资救济灾民,并得到孙中山黄兴唐绍仪蔡元培等众多官员和社会名流签名襄助,工作得以顺利开展。裴义理购得南京紫金山荒山4000亩,雇用难民并亲自指导他们用新法造林种地。接着在南京成立分会,在北极阁荒山雇工种树,当地政府给予大量经费资助,并将紫金山全山拨归义农会管理。(29)随着垦地和雇工规模不断扩大,裴氏指导不暇,无处聘请人才,始感到中国农业人才缺乏,建议金陵大学开办农科。经美国金陵大学董事会同意,1914年秋,农科开始招收本科生,这是我国四年制农业本科教育的开端。后因裴氏悲天悯人慈善之心很重,1917年华北黄河洪水肆虐,他应邀去做赈济工作,并加入华洋义赈会。后又去吉林带领穷人垦荒,中间差点被匪兵打死。1919年底回到美国。(30)发展农林科的重任就落在后继者芮思娄(John H.Reisner)身上。

孙中山等为义农会成立签名支持

义农会南京分会成立

裴义理带领金陵大学生绿化荒山

裴义理救济水患灾民(www.daowen.com)

开荒典礼(带宽边软帽者为裴义理)

芮氏系康乃尔大学农学硕士,作物育种学家,自称是美国来华的第二位农业传教士,1917—1928年任金陵大学农林科科长。他把母校教学、科研、推广三位一体的办学模式搬到金陵大学,聘请国外农学专家担任教员。他在《教务杂志》上刊登公开信,介绍农林科的工作,希望与所有对中国农业感兴趣的传教士合作,并愿意和各地交换作物和水果品种,提供美国的棉花玉米果树等种子,建议举办小型会议讨论农业与传教问题。(31)金陵大学农林科在发展初期得到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主要是以政府奖学金的形式遣派学生。农林科源于救济灾荒,其创建目的就在于训练年轻人掌握农林科学,以预防灾荒发生。1920—1921年,中国发生大灾荒,主要由美国教会筹募了一大笔基金来救济此次灾荒,之后剩余基金约90万美金。基金委员会决定让金陵大学和燕京大学按照3∶1的比例来使用剩余基金,用于中国的防灾计划,金陵大学因此得到近70万美金,规定用于林业和农业的研究、教育和推广。(32)金陵大学得此巨额经费,人员和各项计划得以扩充,到20年代中后期,农林科已经蜚声海内外。这一时期农业传教士不断加盟,成为教学、科研和推广力量的骨干。到1924年来华的27位农业传教士中,有15位任教于金陵大学和岭南大学,另有16位外国人兼职农业工作,半数在农业院校工作。(33)

大学毕业时的芮思娄

金陵大学农业实验站

燕京大学农学系

燕京大学在1921年成立农学系,为四年制本科,但因经费紧张,工作时有迟滞。1923年获得“防灾基金”22.5万美金,才得以发展。开设专业有农艺学、畜牧学、园艺学等,在新校址附近的海甸(淀)有1500亩实验园,但其重点是发展畜牧专业。(34)后由于教会大学全面系科调整,燕大农科在1931年被合并到金陵大学农学院。

金陵大学、岭南大学并非专为传教而成立,实际上20世纪初期的基督教高等教育已开始向世俗化和职业化转变,教育主要目标已转变成培养高级专业人才和中国的“未来领导人”,而不是牧师。但金陵大学和岭南农科作为教会主办的农林科,除了培养世俗人才外,其为基督传教服务的目标从来都是明确的、无可置疑的。金陵大学农林科成立伊始,芮思娄在送董事会的报告中就明确提出农林教育要为传教服务:“如果农林科得不到董事会足够的支持,那我们如何抓住宣传基督教的机会?如何才能通过这一有效的媒介(medium),把上帝的精神灌输到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乡村民众的生活中去呢?”(35)1919年芮氏在一份为校长准备的声明中也谈道:“认为我们的工作仅仅与中国农业相关,这是一个非常狭隘和错误的看法;我们最重要的贡献是使基督教传教工作更有效率,使之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一种他们能看见并能理解的需要。”(36)“我们不仅将为改善人们的经济条件作出贡献,而且也将为神国作出贡献。”(37)1920年岭南学堂校长晏文士(C.K.Edmunds)在一篇为岭南农科地位辩护的文章中表达了和芮思娄相同的思想,他认为教会大学“通过培养农业领导人不仅仅是为改善农村经济,而且还能把基督教信仰的种子播进农民的心田,以此实现中华归主”。(38)正是这种强烈的宗教关怀,使得农业传教士和教会大学在提倡、推动教会参与乡村生活的重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