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国的社会福音思潮
“社会福音”作为与“个人福音”对应的词,最早由美国布朗牧师(Charles O.Brown)在1886年评价一本名为《进步与贫困》的书时所用。后来也有人用“基督教社会主义”、“基督教社会学”或“天国福音”等词汇来指称类似的概念,到世纪之交“社会福音”的概念才逐渐为多数人承认。(2)根据美国学者霍布金斯(C.H.Hopkins)在20世纪30年代的研究,社会福音(Social Gospel)作为一种基督教神学思潮,其产生的背景是,美国内战结束后,随着工业革命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导致大量社会问题如贫困、疾病、劳资纠纷、社会矛盾等的产生,一些教会人士和神学家开始注重普遍的社会问题,并尝试运用基督教的原则来解决这些问题,把耶稣的教义以及整个基督教关于救赎的信息运用于社会、经济生活、社会制度和个人。(3)很多学者认可这种解释,把社会福音思潮产生的原因完全归结为教会外部环境的“挑战”,但后来也有教会史学家对此提出异议,他们认为是美国教会在对“基督教的美国”的福音追求中,创立了社会福音。他们指出,美国宗教信仰的内容和非社会性(nonsocial)的特征,在社会福音成为可能之前就已发生变化,而且这些变化并非社会和经济力量的简单产物。(4)
社会福音派的代表神学家饶申布什(Walter Rauschenbusch,1861—1918),认为:“社会运动是现代世界中最重要的伦理和精神运动,社会福音就是基督教意识对它的反应”;“个人福音教会我们看清每人心中的罪(sinfulness),启示我们用信仰和上帝的大能来拯救每个来到上帝身边的灵魂。但是个人福音没有教会我们对社会秩序和其中每个人的罪的充分理解……社会福音追求的是人类为集体的罪而忏悔,创造更善良更现代的道德心。社会福音召唤我们回到相信拯救民族的那些老先知的信仰。”(5)饶申布什代表了社会福音神学比较激进的一派,相比之下,另一位有代表性的社会福音神学家格莱登(Washington Gladden,1836—1918)就显得温和一些。他并不完全拒绝个人主义,而是在追求社会再生的同时实现个人的新生;他认为社会再生必须经过个人,就像个人再生必须经过社会行动(social activism)。他把社会福音定义为“工业民主、资本家和劳动者在工厂的平等”,他鼓励基督徒不仅要提高工人的社会条件,更重要的是通过支持工人组织起来与资本家谈判,取得在工厂的平等地位。饶申布什认为资本主义和基督教工业民主完全无法协调不同,格莱登则认为两者是可以协调的。(6)(www.daowen.com)
这一时期出现了不少提倡社会福音的著名教会神学家,如伊利(Richard T.Ely)、布什内尔(Horce Bushnell)等,他们的思想各有特色,但其最中心的神学思想却是一致的,即“天国”(Kingdom of God,或译成“神国”、“上帝国”)可以实现在地上。饶申布什将天国看成耶稣教义的核心,是一个关涉人的整个社会生活的集体性概念,只有社会的逐渐完善才会使公义的天国得到实现。(7)饶申布什认为天国是“根据上帝意志组织起来的人类”,是“上帝的最高目标”,因此,“所有个人拯救的问题必须要从天国的观点来重新考虑”;“天国并不局限在教会和教会的事情,而是包括人类生活的全部,它是社会秩序的基督教的变容(transfiguration)。教会是和家庭、工厂组织以及国家同样的社会机构,天国存在于他们之间,并通过他们来实现”。(8)在饶申布什看来,天国“不是一个概念,也不仅仅是一个理想,而是一种历史力量(historical force)”;“它拯救社会秩序的能力依赖于它在社会机制中的普遍而深入的存在”。(9)“天国”作为社会福音神学的核心概念,一方面反映出基督教对19世纪后半期美国资本主义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系列社会问题的抗议,同时也是基督教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萌发的一个理想和奋斗目标。从饶申布什的主张来看,社会福音神学受当时基督教社会主义的影响很大,甚至也有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影响。(10)总而言之,社会福音神学不是在教堂里酝酿出来的神学,而是基督教关注社会问题与社会运动的思想产物。
社会福音思潮的流行使美国宣教运动的目标和重点与传统相比都发生了很大转折:把原先从个人灵魂的救赎转到身体的幸福和社会福利;从认识个人的罪恶转到社会的罪恶,他们发现问题的症结不在于个人,而在于社会,在于超出个人直接控制之外的制度性结构和模式,他们提倡使“社会秩序基督教化”(Christianizing the Social Order),并把耶稣的教导应用到社会经济结构中来,改善人们生活和工作的社会环境。社会福音派神学家通过大量的出版物、大型的布道集会,影响了美国很多宗教群体如公理会、圣公会、浸礼会、美以美会、男女青年会等。美国社会福音运动在1865—1915经历了从诞生到发展、成熟、衰落四个阶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达到了运动的高潮。(11)社会福音虽然不否认个人灵魂拯救的重要性,但强调拯救社会的重要性,强调社会服务和社会改造是拯救的基本方法,因而遭到了注重个人拯救的传统福音派的强烈反对。1910年,他们集结在名为《基本要道》(Fundamentals)出版物周围,捍卫《圣经》的绝对权威,他们也因此被称为“基要派”。在以后的很长时间内,社会福音派和基要派、个人福音派之间一直争论不休,形成美国新教教会内部的两大潮流,其影响可以说一直到今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