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基督教乡村建设运动研究的方法与成果

中国基督教乡村建设运动研究的方法与成果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书研究的基本方法可以归纳为三点。第二,遵循社会运动研究的基本方法,在历史的进程中探讨中国基督教乡村建设运动的起源、发展和消亡过程,从而能够比较真切地把握运动的全貌和性质。

中国基督教乡村建设运动研究的方法与成果

三、研究的问题与方法

本书将围绕以前研究中忽略或研究不够的三个问题进行重点研究,这三个问题分别是:(1)基督教乡村建设在中国如何起源;(2)中国基督教乡村建设理念如何发展;(3)基督教乡村建设对中国近代基督教运动有何意义。

有两种研究思路可以处理“中国基督教乡村建设”这个题目。一种是把基督教乡村建设放进全国乡村建设运动的架构中来加以研究,姑且称之为“乡村建设思路”;一种是把基督教乡村建设放进近代中国和世界基督教运动的架构中研究,称之为“基督教运动思路”。两种思路对理解中国基督教乡村建设运动都是必要的,各有长短。第一种思路可以更好地揭示出基督教乡村建设与全国乡村建设之间的统一性,并比较它和其他组织乡村建设运动的异同,说明基督教在全国乡村建设运动中的地位及独特贡献;第二种思路可以清楚看到基督教乡村建设运动与中国乃至世界整个基督教运动之间的统一性,揭示出基督教乡村建设运动何以与其他乡村建设运动相区别,并在乡村建设理念和目标追求上自成体系,以及它在中国基督教运动中的地位和影响。

但就本书要研究的三个问题而言,显然第二种方法更为适合。理由是:在20世纪最初二十年,农业开始成为在华传教士继福音布道、医疗教育之后又一重要的传教手段,农业传教成为基督教在华的一项重要事业,而溯其根源,则与美国20世纪初期的乡村生活运动以及随之而来的世界农业传教运动有关。1928年世界基督教协进会耶路撒冷会议对乡村工作又重点提倡,并在各国(包括中国)大力推广美国著名乡村教会专家包德斐(KenyonL.Butterfield)“乡村牧区”(乡村服务实验区)的建设理念,到3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基督教乡村建设运动也发展到高峰期,中国基督教乡村建设运动的发展自始至终离不开这一世界潮流的推动。因此,要回答本文的前两个问题,必须回到20世纪世界基督教运动的大背景中才能看得清楚。

基督教乡村建设运动在当时只是全国乡村建设洪流中一条不大的支流,除了基督教充当了乡村建设工作先驱者作用,以及几所教会大学对农业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有杰出的贡献外,从整体上讲,在30年代基督教对全国乡村建设的贡献和影响非常微弱,因为它的经济、人才以及获得的政治支持都非常有限,以至于在当时除了基督教自办的刊物,评论乡村建设运动的众多作品中根本看不到“基督教的乡村建设”这样的字眼。但是,乡村建设对于中国近代基督教运动来说,其意义非同小可,至少在理论上如此。

乡村建设工作对近代中国基督教运动的意义至少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传道战略从城市到乡村的改变;农业和农村成为和教育、医疗等事业同等重要的基督教事业;中国乡村教会本色化的探索。特别是在教会本色化方面,乡村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众所周知,中国近代基督教运动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本色化,这个口号从19世纪后半期就开始提倡、呐喊,虽然在大方向上得到教会的共识,但就如何本色化却始终没有一个大家认同的方案,很多讨论局限在中国文化和基督教思想的关系层面,所谓的方案大多流于空洞、抽象的辞藻,比如让中国文化和基督教“结婚”,或者用基督教来“洗礼”中国文化等等,缺乏可操作性。(29)但基督教的乡村建设运动为教会本色化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实践机会。因此,唯有把基督教乡村建设运动放在中国近代基督教运动的视野里,才能体认到乡村建设工作者的动机和他们提出的乡村建设理念及目标。乡村教会的自立自养是乡村建设的目标之一,而只有自立自养的教会才能真正开展有成效的建设工作。基督教乡村建设同时也是乡村教会的建设,两者的目标逐渐趋于统一。这也是基督教乡村建设运动和其他乡村建设运动在终极目标上的差异。

以上是本书研究的思路,也是本书着力研究的内容。本书研究的基本方法可以归纳为三点。

第一,坚持以历史文献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注重资料搜集和基本事实的研究,力求每个结论都有坚实的史料基础。据笔者目前调查所知,关于中国基督教乡村建设的文献资料比较丰富,当时正式出版的中英文基督教报刊文献载有大量此类信息,仅《教务杂志》(The Chinese Recorder),据笔者粗略统计,1914—1941年间就有一百八十余篇文章或报道;此外,还有数量很多的各种工作报告、传教士私人文献等。这些资料今天大多保存在美国和中国的档案馆、图书馆里,在很多朋友和工作人员的热忱协助下,笔者得以看到这些档案材料的大部分,并尽可能运用到本文的研究中去。

第二,遵循社会运动研究的基本方法,在历史的进程中探讨中国基督教乡村建设运动的起源、发展和消亡过程,从而能够比较真切地把握运动的全貌和性质。以前的研究只关注抗战前处于高峰阶段的乡村建设运动,实际上,在抗战期间及以后的动荡年代里,乡村建设运动虽遭受重创,但它作为基督教的一项长期政策从未停止努力,直至最后融入社会主义的国家建设之中。因此,本书把考察的年代从第一位农业传教士来华的1907年,延伸到基督教乡村建设运动消亡的1950年。

第三,注重从宗教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中来考察基督教乡村建设运动。前面强调要把基督教乡村建设运动放进整个“近代基督教运动”的架构中来研究,并非只注重其宗教的因素,而是从宗教社会学的视角来分析宗教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任何宗教都不是独立于社会之外而发展的信仰体系,它和社会总是处于相互影响的大环境之中。从近代中国基督教运动来看,基督教与中国社会之间一直存在不间断的多重的“冲击与反应”关系,目前关于中国近代基督教史的很多著作都围绕这一关系展开就是例证。而乡村建设运动更是如此,农业作为一种传教方法在世界各国运用,中国和朝鲜、日本、菲律宾等国家相比较,中国基督教的乡村建设运动最为发达,这不能不说是基督教受中国社会各方面影响而作出了更强烈的处境化反应。另外,基督教的乡村建设政策也随着社会时代的变化不断作出调整。因此,只有在宗教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中,我们才能找到基督教乡村建设运动的发展脉络,才能解释以传播福音与建设中国教会为终极目标的宗教运动,如何与以改造社会为目标的世俗化运动有机地统一。

本书共有七章。第一章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美国社会福音神学的产生以及它对中国的影响;二是世界农业传教运动的兴起。这两方面是我们理解中国基督教乡村建设运动不可缺少的背景知识。第二章针对前人关注较少的农业传教士群体进行了研究,并以农业传教士较为集中的金陵大学学院为重点,阐释了农业传教在20年代何以成为基督教的一项重要事业,基督教何以在作物改良、防灾、农民合作、农业展览会、农民夜校等乡村工作领域中成为先驱者。第三章对基督教乡村建设理念(乡村牧区)的来源、形成过程以及发展变化作了详细的追踪。第四章对中国基督教乡村建设实践的基本情况作了概述,并对前人研究中关于“乡村建设路线”分歧的说法进行辨析。第五章是关于基督教乡村建设的个案研究,挑选了三个不同类型的乡村建设实验区(华北的樊家庄、华东的淳化镇以及江西的黎川)。第六章对战时和战后变动时代的基督教乡村建设进行了研究,特别指出在新旧交替时代,基督教乡建如何与新政府的农村建设融为一体。最后一章是本书结语,对基督教乡村建设运动的意义、神圣与世俗之间的紧张等问题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注释】

(1)孙恩三:《中国乡村建设运动在呐喊》,载《中华归主》第一百三十八期,识字运动专号(1933年9月1日),第3页。晏阳初三次演讲记录刊在《金陵神学志》第十五卷第五期(1933年5月),第8—14页;曾收入邵玉铭编:《二十世纪中国基督教问题》,台北:正中书局,1980年,第507—515页。

(2)同上引孙恩三文。

(3)最近的著作有郑大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该书主要以晏阳初、梁漱溟两种乡村建设思想及其实验为重点,也考察了无锡、徐公桥、乌江、镇平和江宁实验区。乌江实验区属于教会大学的金陵大学主持的实验区,但该书并未涉及基督教所从事的乡村建设。

(4)毛泽东在1938年曾表示,对晏阳初“以宗教家的精神努力平教运动,深致敬佩”。见宋恩荣编:《晏阳初文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400页。

(5)近年来这方面的主要著作有:〔美〕艾恺著:《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王宗昱、黄建中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马勇:《梁漱溟教育思想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年;吴相湘:《晏阳初传》,台湾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81年;宋恩荣:《晏阳初教育思想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年;Charles W.Hayford,To The People:James Yen and Village China(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0);前引郑大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等。

(6)ArthurL.Carson,Agricultural Missions:A Study Based upon the Experience of 236 Missionaries and Other Rural Workers(New York:Institute of Social and Religious Research,nodate,about 1933),p.107.

(7)Mabel Ellis Hubbard,An Experiment in Teaching the Christian Religionby Life Situation in Fan Village,China(M.A.Thesis,Oberlin College,1938),p.87.

(8)Ralph A.Felton,The Rura lChurch in the Far East(New York:Department of Social and Industrial ResearchI nstitute,International Missionary Council,1938),p.215中译本名为《基督教与远东乡村建设》,1940年金陵神学院出版。

(9)Chang-tung Yang,A Program for the Church of Ping-tan Hsien,Fukien,China:Basedona Study of Twenty-Seven Successful Rural Churchesand Other Rural Service Organiza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Shang-hai:Kwang Hsueh Published House,1935).(www.daowen.com)

(10)Ching-sheng Hsieh,Rural Reconstruction in China:A Study of Problems and Methods with Suggested Policies for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nd for the Christian Church(Ph.D.dissertation,Drew University,1944),p.515.

(11)Arthur T.Mosher,ed.,Source Book of Rural Missions,Vol.1.(New York,Agricultural Missions,Inc.,1944),p.235.

(12)朱敬一:《一个实验的乡村教会》,成都:金陵神学院,1940年;香港:圣书公会,1954年。

(13)余牧人:《基督教与中国乡村建设运动》,上海:广学会,1943年,“徐序”,第1页。

(14)William A.Brown,“The Protestant Rural Movement in China,1920—1937”,Papers on China,9:173—202(Harvard University,East Asian Research Center,1955).Reprinted in Kwang-ching Liu,ed.,American Missionaries in China(Cambridge,Mass.,1966),pp.217-248.

(15)贝德士文献目前保存于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关于贝德士文献的内容与价值,可参阅章开沅:《贝德士文献的史料价值》,载章开沅、马敏主编《社会转型与教会大学》,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贝德士博士是章开沅先生1946—1948年在金陵大学读历史系时的老师。

(16)William James Megginson,The Rural Work of American Protestant Missionaries in China,1911—1937(M.A.Thesis,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1968).见于贝德士文献,编号(Record Group)为10,第8盒,第278卷,简写为RG10-8-278。以下同。

(17)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研究所,指导教授为前齐鲁大学教授、社会学家杨懋春,未刊。

(18)(香港)汉语基督教研究所编:《道风汉语神学学刊》第八期(1998年春季号),第253—302页。

(19)《社会福音派与中国基督教乡村建设的理论与组织基础》,第281、302页。

(20)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326—330页。

(21)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54—264页。

(22)珠海出版社1999年版,第237—246页。

(23)夏军:《金陵大学农学院与乡村建设运动》,载章开沅主编《文化传播与教会大学》,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383—400页。

(24)潘敏:《基督教女青年会与近代中国妇女运动——以基督教女青年会乡村服务事业为中心(1926—1937)》,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0年;罗兴连:《抗战前岭南大学农学院与华南社会》,中山大学历史系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25)James CThomson Jr.,While China Faced West:American Reformers in Nationalist China,1928—1937,(Cambridge,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1969),chapters3-5.

(26)〔美〕杰西·卢茨著、曾钜生译:《中国教会大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268—281页。

(27)Randalle Stross,The Stubborn Earth:American Agricultural on Chinese Soil,1898—1937(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6).

(28)Chang Fu-liang:When East Met West:APersonal Story of Rural Reconstruction in China(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72.)

(29)这方面的内容可参阅王成勉对中华基督教文社的研究,见氏著《文社的盛衰——二十年代基督教本色化之个案研究》,台北:宇宙光出版社,1993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