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制度建构:生产力的保障

制度建构:生产力的保障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生产资料所有制指的是生产资料归谁占有、归谁支配,体现着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结合的关系。决定三者能否结合以及如何结合的关键因素就是生产资料所有制。按照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归属,我们把生产关系分为个体所有制生产关系、私人占有制生产关系和公有制生产关系。

制度建构:生产力的保障

三、制度建构是外部保障

生产力的科学发展,内部要素的协调是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分配制度以及政治制度等制度是外部保障。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要在生产力内部通过要素之间的协调使生产力产生出来,另一方面又要用合理的制度结构促进生产力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从这一点来说,制度建构就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外部保障。

(一)经济制度是生产力发展的外部平台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除了与自然界发生关系外,还要彼此结合成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关系即生产关系。人是社会性存在,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形成生产力,正是由于生产关系的存在才使单个人的活动结合在一起构成现实的生产力。不同的社会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之所以会出现质的差别,除了生产力自身的因素之外,还有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就是生产过程中的各项制度安排。一个好的制度[17]能够推进生产力的发展,相反,一个坏的制度则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首先,生产资料所有制构成生产力发展的现实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指的是生产资料归谁占有、归谁支配,体现着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结合的关系。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作为生产力构成的三个要素,三者只有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生产力,如果三者发生分离,则不会形成生产力。决定三者能否结合以及如何结合的关键因素就是生产资料所有制。按照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归属,我们把生产关系分为个体所有制生产关系、私人占有制生产关系和公有制生产关系。三种所有制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各不相同。

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的特点是生产资料归劳动者共同占有,直接体现为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人们在生产中处于平等关系、产品分配上不存在剥削。这种所有制方式下的生产能够按照社会成员的需要组织生产,同时在生产中自觉按照客观规律调整人们的需要,从而使生产具有合目的的特点又具有合规律的特点,最大限度地促进生产力的科学发展。

以私人占有为基础的生产关系的特点是生产资料归私人占有,生产由生产资料私有者来组织,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所有者之间不是平等关系,产品归生产资料所有者占有。这种生产关系的特点在于生产资料所有者的个人目的能够得到充分发挥,而劳动者的要求不能得到充分的满足,而且在实践中,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往往也因所有者个人的私利而不能得到彻底的尊重。

个体所有制生产关系的特点在于劳动者直接占有生产资料,生产由所有者个人决定,产品也由所有者个人来支配。这种生产关系使生产能够符合劳动者的个人目的,虽然具有合目的的特点,但是从整体上说,小生产力的合目的是有限的,效率低下,不适合生产力的迅速增殖。虽然这种生产关系也能够在有限的条件下符合客观规律,但这种合目的和合规律的统一是低水平意义上的统一。加勒特·哈丁的“公地悲剧”[18]就是这种生产关系的典型表现。

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结合越是符合合目的和合规律的统一,创造出来的生产力就会越大,社会的发展就越是能够迅速转型。反之,生产资料所有制越是背离生产力发展的目的和规律,则生产力的发展越不具有持续性,从而丧失科学性。就三种所有制来说,公有制是最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所有制形式。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生产力的发展中合目的和合规律的统一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过程,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也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只能按照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采用相应的所有制形式。

其次,交换制度表现着生产力的发展程度。交换制度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派生出来的。由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归属不同,决定了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尽相同,这种不同对生产力的科学发展的影响也非常大。人与人是平等的分工合作的关系还是剥削关系直接表征着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平等的分工合作关系决定了生产力发展中劳动者的目的能够得到社会的尊重和满足,表现在生产力的发展中更能充分满足劳动者的需要;不平等的劳动和交换关系则意味着无产者的需要无法得到有效满足,变现为生产力的发展中出现马克思所说的“异化”现象。

最后,产品分配制度直接影响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和水平。分配制度直接影响生产力的发展。分配制度不仅是社会生产初次进程的结果,同时又是社会再生产的起点。分配制度对生产力的发展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分配制度反应生产力的发展程度;第二,分配制度决定生产力的再生产水平。

就分配制度反应生产力的发展程度来说,分配是既往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对生产条件的确认和满足。分配结果直接体现了生产中各方参与者的地位和作用,进而反映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分配水平的差异反应了社会财富的生产程度和生产规模,分配方式则直接反应了劳动者的需要能否得到满足,以及如何满足的程度。

就分配制度影响再生产的过程而言,产品是劳动力再生产出来的物质基础。如果劳动者的付出得不到相应的劳动产品的补偿,不仅劳动者的生活将日益贫困,而且也必然影响劳动者生产力的再生产,生产力的发展也必然受到限制,那么,生产力的科学发展进程也将受到阻断;反之,如果劳动者的付出能够得到持续的相应的劳动产品的补偿,那么生产力就会不断被再生产出来,生产力的科学发展进程也就能够变得积极主动起来。(www.daowen.com)

在当代,构建生产力科学发展的经济制度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积极探索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从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现状来看,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既有代表当代先进生产力的微电子、信息技术,也有停留在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刀耕火种的生产力。为此,在所有制结构上就需要建立能够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模式的制度结构,并且要不断通过制度安排促进生产力的合理转型。

第二,要探索适合生产力科学发展的交换制度。市场机制的建立为人们进行生产交换提供了一个非常有效的平台。从我国的现状来看,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推进我国生产力的科学发展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作用。但是从深层次来看,影响我国市场经济机制运作的阻碍还很多,其中有观念的因素(例如有些人坚持社会主义不能有市场),也有制度之间的关系(如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价值调控之间的关系),这些因素影响着我国生产力的科学发展。

第三,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收入分配结构。我国目前的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表现在资本要素的收益远远高于劳动力的收益,而且在劳动者的收入中,智力劳动的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这种分配结构制约了我国人民需要的满足水平,在生产力的发展中,由于消费动力的不足,制约了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使生产力的发展和转型缺乏深刻的内在动力。

(二)政治制度为生产力的科学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政治制度包括一个国家的权力分配制度、政党制度、选举制度、代表制等。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部分,政治制度在生产力的科学发展中有着能动的反作用。一个国家如果其政治制度能够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则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如果政治制度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则会制约生产力的科学发展。政治制度在生产力的科学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提供生产力发展的社会秩序。生产力的发展不是突变式的质变过程,而是由量变到质变的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生产力的发展表现了一定的秩序。政治制度承担着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秩序的作用。

第二,规范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政治制度直接通过国家、法庭、监狱等机构和设施规范着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国家、法庭、监狱等机构和设施是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核心价值观念的体现,社会核心价值观通过对社会成员价值取向的影响从而对社会实际发生着的生产力进行规范和引导。国家、法庭和监狱等机构和设施还可以直接干预社会成员的行动,进而影响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在当代中国,构建生产力科学发展的政治制度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的历史已经证明,我国生产力的大发展都是在政治体制改革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之后出现的。例如,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不到三年的时间里,我国的国民经济就恢复和发展到战前的历史最好水平,原因就在于我国进行的土地改革运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今天,要想实现我国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就必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激发广大的人民群众参与到我国的社会经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来,从而使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可靠的政治保证。

第二,要不断加强并改进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保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关键,而社会主义制度从根本上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因此,在我国要实现生产力的科学发展就必须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不是一成不变,而是要不断改善党的领导方式,使之能够更适合生产力的科学发展要求。

第三,要不断扩大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途径和范围。只有不断推进人民群众参与政治、经济生活进程中的决策与监督,才能够保证生产力的发展符合人民群众的需要,才能保证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而实现生产力的科学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