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产力科学发展的含义
要了解生产力的科学发展,就要首先了解科学的含义。所谓科学,一般包含二个含义:其一,是指以正确地反映客观现实及其规律为内容,并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思维形式表现出来的知识系统,是形成理论体系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总称;其二,从过程来说,科学指的是发现、了解和解释世界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基于自然界的事实,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得一系列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可以被不断地验证。[1]
关于生产力,学界的论述非常多,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学者们多对“生产力是人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的观点进行批判,认为这种认识忽视了自然,是加剧环境被破坏的认识的根源之一,本书对此认识基本持赞同态度。由于生产力的发生、发展根源于人要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需要,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本书把生产力界定为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以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也就是人类利用自然的物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的能力。
所谓生产力的科学发展就是要遵循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以科学技术为依托,实现生产力发展要素、过程和结果的科学化。具体来说,生产力的科学发展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从要素方面来说,生产力的科学发展就是要提升科学在生产各要素中的含量和比重;其二,从发展过程来说,生产力的科学发展体现为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在直接生产部门以及间接生产部门中各环节和过程的应用;其三,从发展结果来说,生产的产品的科学含量要增加。
首先,提升科学在生产力内在要素中的含量和比重。从内在构成来说,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是生产力的三个基本要素;从动态发展过程来看,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生产过程。因此,生产力的科学发展主要表现在提升生产要素的科学技术含量上。劳动力、技术、资金是生产过程中的三个关键要素,因此,提高科学在生产力发展要素中的含量就是要提升科学在这三者之中的含量。
第一,提升劳动力的科学素质是生产要素科学化的关键。在现代,社会劳动者科学素质的高低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如果说农业经济时代,生产的发展依赖土地和人的体能及经验,那么,劳动者数量的多寡具有决定性作用;到了工业经济时代,生产的发展依赖自然资源、能源和生产者的技能,劳动者的数量优势逐渐被技能素质所取代;到了21世纪的今天,劳动者的科学素质在生产力的科学发展中更是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物质资本的投入每增加1美元,产出增长1—3美元;而人力资本的投入每增加1美元,产出便增长3—10美元。[2]诺贝尔奖获得者西奥多·W.舒尔茨说:“改进穷人的福利制关键因素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而是提高人口质量,提高知识水平。”[3]要想提高生产力,就要把人口质量、教育发展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上来。考察我国社会的实际,提升劳动者科学素质的任务十分艰巨。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调查显示,2007年,我国公民基本科学素质比例为2.25%[4],尽管这与2003年的1.98%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是从结果来看,距离发达国家的科学素养比例还是偏低。这个数据说明了提升我国劳动力素质的紧迫性。
第二,生产资料技术含量的高低是生产要素科学化的水平和标志。技术是科学的直接应用和体现,技术在生产要素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技术的进步直接使生产进程科学化。以制造业为例来说明。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较低,约为美国的4.38%、日本的4.37%和德国的5.56%;从中间投入的贡献系数来看,发达国家1个单位价值的中间投入大致可以得到1个单位或更多的新创造价值,而中国只能得到0.56个单位的新创造价值。[5]这其中的差距主要体现为技术进步的作用,与发达国家相比,如果我们单位投入能够赶上并超过发达国家,才能真正实现生产力的科学发展。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生产要素效率低的状况,就必须要提高技术在生产构成中的比重,从而提升劳动产出率。(www.daowen.com)
第三,在生产要素中资金的配置科学与否是关键。所谓科学使用资金,就是在使用资金组织生产时,能够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生产力增殖。资金是现代社会中生产构成的一个重要因素,资金的使用既可以用来组织生产,用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也可以被用来投机或者当作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的工具,从而使生产力的发展出现泡沫或者倒退。在我国,促进生产力的科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关于资金使用的科学化。以高校资金使用情况为例。2009年12月9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对教育部直属的72所高校中的69所进行绩效评估显示,近半数高校在2006—2008年的3年间,都呈现出“高投入低产出”的情况。该报告指出,影响高校绩效的主要因素是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6]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高校在生产力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国家高校科研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该国国力的强弱。客观上说,我国高校确实存在着国家资金投入不足的情况,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加强资金使用的科学化,从而增加产出率显得更为客观和重要。资金使用的效率问题在我国其他行业也非常突出。可以说,中国的生产力能否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是资金的使用效率,使用效率高则能够实现有限的资金投入获得更大的产出,从而提升生产力的科学发展水平,否则就会制约生产力的科学发展的实现。
其次,从发展过程来说,生产力的科学发展就是要在生产过程之中强化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应用。生产过程中科学方法的应用体现在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
从微观方面来说,生产过程中科学方法的应用体现在生产部门内部要积极强化规章制度的科学性建设。我国生产部门规章制度不科学的现状十分严峻。据新华网的文章,江苏省镇江市总工会在对该市62家企业的规章制度的检查中,发现有85%的企业的劳动规章制度存在劳动规章不健全、不合法、不合理、不文明等违法违规现象。[7]这些现象说明,作为生产环节的企业在生产管理方式上的落后。生产过程管理的非科学化直接导致我国的生产效益差,产品缺少竞争力,而且是许多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
从宏观方面来说,国家对生产部门的宏观管理方式要讲究科学的方法。以治理水污染为例,2001—2007年,我国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共投入910亿元,用于“三河三湖”流域城镇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生态建设及综合整治等7大类共8201个水污染防治项目的治理和建设。但是2009年国家审计署审计调查的结果却显示,至2009年止,“三河三湖”的整体水质依然较差,一些被污染的河湖段面的水质只是没有继续恶化,像巢湖、太湖、滇池的平均水质仍为五类或劣五类。[8]在治理水污染的问题上,国家的投入不可谓不多,但是却达不到相应的效果,用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副所长秦伯强的话说:“在治理湖泊污染过程中,技术不是关键,关键是管理,九龙治水,最后谁都没有治好。”[9]由此可见,强调生产管理方式的科学化在我国生产力的科学发展中的意义。
最后,从生产发展结果看,生产力的科学发展要提升生产的产品的科学含量。产品是生产过程的核心,产品是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载体,生产力的发展是否科学,最终要以能否生产出人民群众所需要的产品来体现。随着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进程,我国人民群众对于产品科技含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以汽车为例,自2000年以来,汽车进入家庭已经成为我国人民群众越来越强烈的需求,然而,汽车数量的增加会增加噪音、汽油的燃烧会增加碳排放从而危害环境,为此,生产出既要满足人民群众以车代步的需要,同时又符合节能、环保、安全以减少对环境的破环的汽车,这就需要加大科学技术的含量。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汽车的发展情况不容乐观。2009年,我国国产汽车的产销分别为1379.10万辆和1364.48万辆,虽然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产销国,但是我国并不是汽车强国。用中国一汽集团董事长徐建一的话来说,核心技术尤其是关键零部件的技术发展滞后是制约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一个根本性问题。[10]
生产力的科学发展中要反对两种倾向。一种是要反对认为生产力的科学发展就是生产技术水平的提升。如前所述,生产力的科学发展是一个包括生产技术在内的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发展,因此,单纯把技术提升作为生产力的科学发展的含义的局限性非常明显。另一种是要反对把加大生产过程的科学含量等同于技术理性主义的倾向。在西方,技术使用的出现压制了人性的发展,但这种发展并不是技术本身带来的,而是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所以,探讨生产力的科学发展必须要反对这两种倾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