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生产力转向和谐:科学研究成果

生产力转向和谐:科学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文革”以前,我国对生产力发展的主流认识停留在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上。实践中,我国在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左”的倾向逐渐占了上风,由一般性地强调对立转变到把斗争绝对化,而“文革”中,斗争更是被“四人帮”等无限夸大,给我国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带来巨大的灾难,人们逐渐认识到斗争绝对化的危害。

生产力转向和谐:科学研究成果

一、从对立走向和谐:生产力功能的转向

生产力是人用来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物质力量。那么人解决这个矛盾要达到何种效果呢?是越来越紧张,制造更大的对立?还是人与自然之间越来越和谐呢?这是生产力的科学发展中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在实践中对这个关系的认识,我国逐步摆脱对立思维开始向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思维转变。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认识逐渐形成

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我国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我国古代就讲追求天人合一,但是这种天人合一,更多讲求的是没有矛盾的天人合一。我们知道,矛盾是事物的根本属性,追求没有矛盾的天人合一只能是一厢情愿,也正因如此,近代以来,追求没有矛盾的统一越来越表现出其反动性。自1840年以来,在强大的外敌入侵面前,我国思想界逐渐接受了用斗争追求统一的思想,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更是丰富了辩证法的斗争思想,并用以指导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在新中国成立后,强调用斗争的方法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被广泛接受。用斗争的办法求得统一,这本身是辩证法的特点,但是,如果把斗争看做是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本手段则会走向形而上学,甚至是唯心主义。实践中我们看到,强调辩证法斗争的作用后来被“四人帮”所利用就走向了极端。

在“文革”以前,我国对生产力发展的主流认识停留在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上。实践中,我国在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左”的倾向逐渐占了上风,由一般性地强调对立转变到把斗争绝对化,而“文革”中,斗争更是被“四人帮”等无限夸大,给我国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带来巨大的灾难,人们逐渐认识到斗争绝对化的危害。“文革”结束后,人们开始对斗争绝对化的做法和认识进行反思,之后逐渐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思想。和谐思想作为党的理论认识是在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被正式提出来的。这个认识是对我国古代和谐思想的继承,也是对斗争哲学的超越,更是我国对未来社会发展关系的理论认知。

(二)由敌人到伙伴:和谐导向对生产力发展转向的影响(www.daowen.com)

人与自然和谐的导向要求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要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从认识上要转变观念,把自然看做伙伴、朋友,而不是敌人。[34]自然是我们朝夕相处的对象,是我们生产和生活资料的供给者,还是我们制造的垃圾的收纳者。自然承载着人的衣食住行用,人类本身是自然的一分子,一刻也不能离开自然界,因此没有理由把自然看做是敌人。所谓“相由心生、境由心造”,以敌对的方式产生的是敌人,以朋友的方式产生的是朋友。所以,扭转生产力的非科学发展就要先转变对自然的认识。

其次,在处理人与自然的方式上,由“人为”地制造对立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的转变。从人与自然的本质关系来说,人怎样才能建立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所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对待自然必须要以自然的方式来和自然进行交往。自然的方式就是要尊重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为此就需要生产力构成的各要素之间要符合自然规律,符合了自然规律,则生产力内外部的各要素之间就一定是协调的关系。因此从这一点来说,生产力的科学发展就是要生产力内外部各要素之间符合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保持与客观环境的协调性。生产力要符合外部自然规律的基础就是生产力自身内外部要素之间要协调,这样才能实现与外部客观世界的协调性。内部协调性是外部协调性的基础,外部协调性是内部协调性的外在要求和依据。

总之,受自然规律的影响,要求生产力内外部各要素之间要保持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性,只有遵从这个规律和取向,才能实现生产力的科学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