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科学研究:西方生产力发展中的合规律性背离

科学研究:西方生产力发展中的合规律性背离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征服和占有取向在生产力发展中有两个突出的特征,其一为对自然资源的“竭泽而渔”,其二是社会的过度消费。(二)征服和占有模式在西方引发了巨大的生态困境为了获得人类所需要的物质产品,人类对自然资源进行了“竭泽而渔”式的开采。这种以征服和占有为价值取向的生产力发展模式引发了巨大的生态困境。

科学研究:西方生产力发展中的合规律性背离

二、征服和占有自然:西方生产力发展中合规律性的背离

在西方,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完全异化为追求财富的物质力量,因此,生产不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而是为了创造财富。为此对自然进行的索取式的开发,破坏了生态环境,从而引发了生产力发展的困境。

(一)征服和占有成为西方工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价值取向

价值是一个含义十分复杂的范畴,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在哲学中,价值的一般本质在于,它是现实的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某种事物或现象具有价值,就是该事物或现象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成为人们的兴趣、目的所追求的对象。

所谓价值取向是指人类对对象进行取舍的一系列标准和原则。人类在与自然打交道的过程中,对自己所接触的自然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标准和原则。例如同为金属的铁和黄金,人类偏爱黄金却轻视铁。这些标准和原则就是经济学家们一向关注的所谓偏好。形成人们取舍的偏好有一个核心的标准和取向,即核心价值取向。这个核心价值取向决定着人们的价值判断。

在人类对自然的价值取向中,人类的核心价值取向在不同时代有所不同。人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是人生存的对象,为人提供物质基础,表征着人对自然进行改造的程度和水平。如何看待自然界这个存在的对象,直接反映着人类的文明程度。在古代,人们把自然界当作顶礼膜拜的神来看待,因此敬畏和自我约束是这一时期的主要取向。然而自西方工业革命以来,随着人类对自然利用能力的不断提高,征服和占有成了人类发展生产力的目标和指向,更多地占有自然资源、更大范围地开发自然就成为了人类的核心价值取向。征服和占有取向在生产力发展中有两个突出的特征,其一为对自然资源的“竭泽而渔”,其二是社会的过度消费。

首先,对自然资源的“竭泽而渔”式开发导致资源和能源的日益短缺。

“竭泽而渔”是指人类在对自然的开发中力求穷尽人类所需要的物质资源。我们以被称为经济命脉的石油为例来说明。自工业社会以来,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是建立在深度和广度的开发之中。在工业生产中,为了满足更多的需要和更大范围的需要,就要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以提高资源的开发水平和程度。在工业化初期,由于受人类技术水平和认识水平的限定,人类只限于对自己需要的资源进行开采。例如工业需要铜,就对铜矿进行开采,而铜矿往往伴随其他的矿物质资源,在开采中只开采铜而把其他矿产当作废弃物,从而造成巨大的浪费。随着认识程度的改善,人类技术水平的提升,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也不断提高。但是从总体上说,生产力的这种发展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上,仅仅停留在对己有用的矿物进行提纯而已。

其次,工业品的生产能力过剩导致充斥全社会的过度消费。

西方的大工业生产力形成前,由于生产规模狭小,决定了消费只是少数人的事情,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节俭是日常生活的常态。自近代科技革命与工业革命以来,这一局面被打破,大机器的出现使生产产品的规模显著提升,生产成本大幅度降低,产品价格急剧下降。这些日益丰富的产品,使生活在工业社会中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都发生了变化。人们不再相信节俭,而是倡导消费,倡导奢侈型性消费。维尔纳·桑巴特在《奢侈与资本主义》中对工业社会的这种转变进行了分析论述,他说:“是什么因素比技术更能促进各种资本主义行业的发展?……在我看来,奢侈品消费的增长在更大的程度上影响着工业生产的组织。在很多情况下(虽然不是全部),为资本主义打开大门,并使之渗透到各行各业的,恰恰是消费的增长。”[9]工业社会以来,人们追求财富无限增殖的欲望,促使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必然是走扩大再生产的道路,也因此决定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必然是以对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无限消耗为特征。(www.daowen.com)

由于竞争带来的生产的规模化增长,从而使生产产品的数量不断增多,超过了正常的消费限度。为了尽可能让社会大众把产品消耗掉,在不考虑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对污染的消化能力的前提下,想尽各种办法刺激消费,从而才能实现资本的流动以推动生产,使生产力能够发展下去。这种刺激消费的结果导致出现了诸如资源的消费和过度消耗,大量的废弃物使生态环境遭受空前破坏。

根据可持续发展组织全球足迹网络[10](Global Footprint Network)的计算,人类首次出现的全球生态赤字是在1987年的12月19日。从1987年起,人类社会生态赤字出现的日期逐年向前推进。1995年的日期是11月21日,而1996年是10月11日。从数据来看,生态赤字出现日期的日益提前,提示着人们进行生产力发展方式转型的紧迫性。

过度消费产生于西方以“求利”为根本驱动力的生产力发展模式,并且这个问题在西方无法克服。我们知道,现代社会拉动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主要有三个:贸易、投资和消费。从世界发展历史上看,拉动生产力自身增长的内在动力是一个逐渐变动的过程:最先成为生产力增长动力的是贸易,投资是继贸易之后的主要拉动力,到了现代则转变为消费驱动。在西方,由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性质,决定了其消费要服从于资本家赚钱的目的,而且这种模式的特点在于只为自己不顾及他人。在西方,通过生产高附加值的商品,从而造成世界发展的不均衡,为过度消费带来了复杂的变数。越发达的国家就越能够尽可能多地享受消费社会的好处,从而将资源和环境的损失转嫁给不发达国家;不发达国家虽明明知道消费社会的负面作用,但为了发展,又不得不步发达国家的后尘。由此造成的恶劣事实就是世界整体环境的日益恶化。

(二)征服和占有模式在西方引发了巨大的生态困境

为了获得人类所需要的物质产品,人类对自然资源进行了“竭泽而渔”式的开采。这种以征服和占有为价值取向的生产力发展模式引发了巨大的生态困境。

由世界资源所等单位联合调查公布的数据显示:在当今世界上,那些经济贫困地区,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因环境污染而活不到50岁;全球每年死于急性呼吸道感染和痢疾等这些可以预防的疾病的儿童就高达1100万;每年几乎都有400万儿童死于与室内和室外的大气污染有关的急性呼吸道疾病;每年死于因卫生设施缺乏而引发痢疾的儿童有300万;1997年,已绝迹多年的霍乱在拉丁美洲又重新发现,霍乱仅在秘鲁就夺去了11万人的生命,并造成了20亿美元的直接经济损失;在发展中国家,每年大约有350—500万起急性农药中毒事件,此外尚有数千万人处于浓度较低但仍有危险的被农药污染的空气中;化肥的过量使用正在损害海洋生态系统,导致有害藻类的大量繁殖和鱼类的死亡。[11]

在地球上,热带雨林正以每年17万平方千米的速度消失;全球约9.3万平方千米热带雨林,因人类滥砍滥伐、毁林采矿以及毁林种地而急剧减少。如果人类再不采取阻止毁林的紧急措施,那么,全球相当于英国苏格兰面积的热带雨林,有可能再过10年即告消失。[12]

世界自然基金会于2007年发表的报告指出,全世界70%的海洋生物,其中包括77%的鱼类遭到极限或过度开发,每年有近8600万吨的鱼被渔业部门捕捞,预计到2050年世界鱼类贸易将陷入停滞状态。[13]

据2009年3月《新科学家》杂志报道,科学家预测,如果人类不立即采取行动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那么到21世纪末,地球表面的温度将会上升4℃。届时,地球上的大部分陆地将变成沙漠,还有一些土地会被上升的海平面淹没,大多数动物将从地球上消失,只有约10亿人能幸存下来,并艰难地生活在加拿大、西伯利亚、格陵兰岛、南极洲等冰雪融化的地带。此外,地球上更多的土地将沦为沙漠。由于泥土中的湿气将被大量蒸发,美国西南部、中美洲、南美洲大部分地区、中国和澳大利亚等地都将变得淡水资源缺乏。世界各地原来的沙漠将会疯狂向外扩张,撒哈拉沙漠将会向北蔓延,并吞噬掉欧洲南部和中部。[1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