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我国学者对生产力发展问题的探索
生产力的科学发展问题在我国的探讨比较早,也比较多。新中国刚成立时,如何建设新中国和如何发展生产力就成为我们国家时代的主题。60多年来,围绕生产力的发展问题,学界进行了多方探讨,也取得了非常丰富的成果。从研究来看,我国学者对生产力的研究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对生产力发展问题的探索和认知
1949—1978年,我国学界对生产力的科学发展问题的探索比较多。从总体上说,这一时期对生产力的规律性探索比较多,合目的性只有初步的探索。由于否定了人的需要,把资产阶级追求人的需要的满足等同于主观享受,因此对于生产力发展的合目的性问题没有展开,“文革”中更是对这一规律本身进行了强烈的否定。
20世纪50年代初期,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生产力问题也逐渐成为学界开始探讨的一个主要问题,人们最开始探索生产力的发展问题是从探索生产力要素开始的。君麟(于光远)[51]、张鱼[52]、王学文[53]、秋水[54]、陈新[55]、周勤淑[56]、马梅初[57]、申复[58]、胡兆量[59]、陈迟[60]、林京耀[61]1、骆耕漠[62]、王启荣[63]、江春泽[64]等都参与了生产力要素问题的讨论。在生产力的发展问题上,生产力要素探讨的最早,持续时间也非常长,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从20世纪50年代的讨论来看,当时生产力由劳动者和劳动对象两要素组成的说法取得了胜利。现在来看,由于简单地把劳动对象从生产力要素中剥离出去,认为客观对象是自然科学研究的范畴,以至于在实践中出现了忽视和否定生产力的发展受客观物质对象制约的倾向。我们从李洪林[65]、江春泽、迟超波[66]、周新成[67]、徐亦让和林京耀[68]、许涤新[69]、撒仁兴(关峰)[70]、陈正亮[71]等人的文章中可以见到这种苗头和倾向。这些主张把生产力的发展动力要么归结为人或者人的主观能动性,要么归结为生产关系的能动作用,就是没有考虑到自然规律本身对生产力发展的制约和决定作用。
本来在生产力要素问题上,我国学者一直主张三要素[72],但是新中国成立后,生产力两要素的说法逐渐占了上风。两要素的说法直接来自于斯大林,他说:“用来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工具,以及有一定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来使用生产工具、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人,——所有这些因素共同构成社会的生产力。”[73]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我国当时的社会发展道路实行“一边倒”的政策,效法苏联并且把斯大林模式当作社会主义的经典模式来对待,因此,斯大林的认识就成为了判断学术争论的标准。在这种情况下,斯大林的生产力两要素说占了主导地位。其实,生产力要素问题之争的实质涉及如何处理好生产力内部各要素的关系,从而更快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问题。由于二要素论否定了劳动对象在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造成了对生产力含义理解的片面性,在揭示生产力的要素和结构中就无法揭示生产力的合规律性。
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生产资料的改造中及之后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包括当时“大跃进”运动的失败,社会上出现了对强调生产关系变革的质疑,理论界开始从生产力的发展方面进行反思。以近代著名历史学家李平心教授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开始对如何发展生产力问题[74]进行了一系列的反思。李平心于1959年先后在《学术月刊》、《新建设》、《光明日报》上发表了十多篇关于生产力的文章,提出了一系列值得深思的观点和主张。在李平心看来,生产力是一个历史范畴,物质技术属性和社会属性是生产力的二重属性,生产力的这种二重性与生产关系交织在一起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且从历史上看,生产力“有一种自己增殖自己更新的趋向”。[75]“经济学除了研究生产关系的结构与运动规律之外,同时还研究生产力的结构与运动规律,研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矛盾的规律”[76]李平心提出的这些观点具有独到之处,尤其是他提出的生产力自我增殖的观点很准确地把握到了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规律,他试图纠正当时把生产关系绝对化、夸大主观能动性的做法,很可惜的是这些观点在当时没有得到理论界的认同。
从当时的报刊杂志中我们可以看见李平心的文章引起的争议之大、前前后后持续的时间之长、参与人数之多均属罕见。支持李平心观点的人除了范定九[77]、余兆梓[78]、孙冶方[79]外,其余寥寥;而反对李平心观点的则为数众多,反对者大多以当时苏联教科书中的观点对李平心进行了深度批驳。胡星[80]、周治平[81]、杨宇[82]、谢昌余[83]10、刘诗白[84]11、王振民[85]12、跃青[86]13、高学文[87]、乔林[88]、卫兴华[89]、陈振维[90]、陈泽连[91]、关梦觉[92]、徐崇温[93]、骆耕漠[94]、子文[95]、汤敬昭[96]、方永详[97]、孙叔平[98]、陈志安[99]等,都从不同方面对李平心的观点进行了批判。
从争论的情况来看,一方面说明当时的学术空气比较浓厚,学者们对于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比较关心;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学者们对于生产力发展的认识尚处于比较肤浅的认识,仅仅把生产力的发展问题简单地归结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作用问题,只是简单地套用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作用与反作用关系来进行论证,缺少从我国社会发展实践中的现实问题来思考我国生产力发展中深层次问题的依据。在马克思主义大规模普及之初,出现这样的问题在所难免。
由平心文章引起的争论中引申出的一个相关话题就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问题。以孙尚清、孙冶方等为首的经济学家认识到了政治经济学要把生产力作为研究对象。孙尚清在1961年提出了政治经济学要研究生产力[100]。孙冶方把脱离生产力研究生产关系的做法称为唯心主义,他说:“什么是政冶经济学中的唯心论观点呢?这就是否认或者轻视客观经济规律的观点,就是把政冶同经济对立起来的那种观点,就是不用客观的经济规律来说明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而是相反,用政治思想意识上的原因来代替客观经济规律。”[101]反对者则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生产力的发展动力,因此主张研究生产关系的变革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些争论参见方文[102]、卓元[103]、刘诗白[104]、宋承先[105]、杨长福[106]、谷书堂[107]等人的文章。(www.daowen.com)
从表面来看,这个争论涉及的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要不要把生产力作为一个独立的对象,其实质反映的是要不要把生产力的发展问题作为一个单独的问题进行研究,或者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资本主义经济学的区别到底在哪里的问题。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学之后,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解剖,得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无法调和的矛盾注定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的结论。按照马克思的这一论述,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进行生产资料的变革以便于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然而,社会主义社会进行生产关系改革的基础是什么?要不要以生产力为中心?如果以生产力为中心,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区别又在哪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资产阶级经济学之间的区别又在哪里?这些问题马克思没有回答,而斯大林对这些问题的明确回答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注的是生产关系,而资产阶级关注的是生产力。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在实际的社会发展中遇到了这些问题,学者们关于这些问题的讨论就是表现。然而很可惜的是,这些问题本来已经触及到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规律问题,却由于当时的认识没有摆脱教条主义窠臼,因此也就无从揭示生产力的科学发展问题。
到了“文革”时期,受“左”的思想影响,人们不敢谈论生产力,生产力理论被视为资产阶级的学说,研究生产力理论的工作者更是受到批判,到了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随着大规模批判“唯生产力论”的开始,生产力及生产力的发展问题成了研究的禁区,生产力的科学发展问题也就无法开展下去。
(二)改革开放以来对生产力发展问题的研究
“文革”之后,生产力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这一时期以经济学家研究生产力及生产力的发展问题最为突出。在熊映武、孙尚清、于光远等人的倡导下,生产力的发展问题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这一时期,李平心教授关于生产力的文章在1980年由三联书店结集出版,生产力经济学[108]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一批专门研究生产力发展的著作也相继诞生了。熊映武的《生产力经济概论》、刘贵访的《论社会生产力》、薛永应《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战略大思路》和《生产力经济学纲要》、赵家详的《唯物史观的核心与当代现实——论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这些著作论述了生产力在我国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如何科学发展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生产力的研究更多的体现在对传统发展路径的反思上,研究基本上沿着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沿袭传统生产力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探讨生产力在新时期的发展。这方面以王征国的《新生产力论》[109]为代表。在王征国的著作中,系统阐述了生产力的发展演变,尤其是生产力在当代社会的发展变化。孟海贵的《中国当代生产力研究》[110]则研究了生产力在当代的发展,指出了生产力在当代的发展路径及趋势。另一个方向是推陈出新,即在批判传统生产力理论的同时试图用新的定义去研究生产力问题,这方面以孙向军的《知识生产力与中国跨越式发展》[111]、廖福林、祁新华的《生态生产力——21世纪财富的源泉与文明的希望》[112]为代表。
从总体来说,20世纪90年代以前,学界探讨更多的是如何发展生产力的问题,对于生产力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也涉及到生产力的科学发展问题,但是研究中并没有准确提炼出生产力的科学发展问题,也就没有从此层面进行反思。学界反思了生产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例如焦坤[113]、林岗和张宇[114]、史志成[115]等试图从观念上解读传统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问题和困境,但是这种解读仅仅把生产力的科学发展问题归结为认识的偏差,缺少客观性;经济学家林毅夫、陈志武、吴敬琏[116]等虽论述了生产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但是在论述中更侧重于具体的经济制度、发展道路、发展机制等,没有专门研究生产力及生产力的科学发展问题。
(三)生产力科学发展问题的出现及研究现状
自在党的十七大上提出科学发展观以来,科学发展就成为我国全社会进行探讨的热点话题,生产力的科学发展问题更成为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学界对生产力发展中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探讨了诸如文化生产力、生态生产力、绿色生产力、自然生产力等诸多新形态的生产力,探讨了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人本性问题。但是从总体上看,学界尚未明确区分生产力的发展问题和生产力的科学发展问题,尚未把生产力的科学发展问题从生产力的发展问题中区分出来。从学理上梳理生产力的科学发展问题也就成为本书的一个理论创新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