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科学发展的论述
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来源于古典经济学家们,他在探索人类历史命运和社会发展规律的过程中发现了生产力。马克思敏锐地把握到了古典经济学家们生产力发展理论中的非科学性,并且从哲学的高度探讨了生产力科学发展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一)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家生产力理论的批判
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是在对古典经济学家的生产力理论的批判继承中创立的,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家们生产力理论中的非科学性做了详尽的批判。在马克思看来,古典经济学家错误的根源在于扭曲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人和自然的关系单纯看作是单向的索取关系,因此把生产力看作是生产财富的物质力量,对于生产力发展中出现的诸如“人口”、“产品”过剩问题无法解决,生产力的科学发展也就无从实现。
首先,古典经济学家扭曲了人和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是何种关系?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认识与被认识、改造与被改造的双向关系。马克思说:“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17]自然界是人类社会生存的基础,人类离不开自然界。一方面,人从自然界中获得物质资料;另一方面,自然界又以其规律性制约着人的发展。因为“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制约。”[18]而古典经济学家们将人和自然的关系单纯看作是财富的生产和供给关系,扭曲了人和自然的关系。
其次,马克思批判了古典经济学家关于生产力是物质财富生产能力的观点。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力是历史形成的结果。“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的全部历史的基础,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以往的活动的产物。可见,生产力是人们应用能力的结果,但是这种能力本身决定于人们所处的条件,决定于先前已经获得的生产力,决定于在他们以前已经存在、不是由他们创立而是由前一代人创立的社会形式。”[19]马克思对生产力的理解是从人与自然的矛盾来理解,这远远超越了古典经济学家们的理解范围和层次。
最后,马克思批判了古典经济学家不懂得劳动的本质。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20]由于古典经济学家们单纯地从财富生产的层面解释劳动,他们仅仅把劳动看作价值的增殖过程,因此,他们也就不能解释为什么在资本主义社会作为创造价值的劳动者本身却成为了受害者的事实。“劳动本身,不仅在目前的条件下,而且一般只要它的目的仅仅在于增加财富,它就是有害的、造孽的,这是从国民经济学家的阐发中得出的结论,尽管他并不知道这一点。”[21]
(二)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
1.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是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物质力量
要想认识生产力,必须要正确认识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基础。马克思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22]人类要生存繁衍,要追求美好生活,首先要解决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资料问题,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物质资料。既然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个历史前提是生产人类所需要的物质资料,这就需要生产,就要考虑生产力的问题,而且这个活动贯穿于全部的人类历史活动之中。人生活在自然界之中,满足吃穿住用这些物质需要的活动,最终要解决的都是自然界不能自动满足人的物质需要的问题,因此,生产力所要解决的问题实际就是如何能够让自然更好地满足人、适应人的问题。与物质资料概念相比,物质财富概念是后出现的概念。物质财富概念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才出现的观念,是相对于生产不足无法满足人的需要时而产生的思想,是人类社会私有制发展的结果。一旦人类解决了生产力低下并且能够创造丰富的物质产品,那么物质财富的概念也会消失。古典经济学家的错误在于只在财富的生产和创造领域认识生产力,不能够从本质上说清生产力的发展问题。
2.生产力的发展是一个生产力自身及外部结构动态整合的过程
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力的发展是一个自身内在要素及外在要素之间进行整合的过程。马克思在研究生产力时首先对生产力进行了静态结构的解剖,他把生产力分为劳动力、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个部分。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23]在人类维持自身活动的过程中,“大规模的生产,资本的积聚,劳动的联合,分工,机器,改良的方法,化学力和其他自然力的应用,利用交通和运输工具而达到时间和空间的缩短,以及其他各种发明,科学就是靠这些发明来驱使自然力为劳动服务,劳动的社会性质或协作性质也是由于这些发明而得以发展。”[24]通过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整合,从而提升人类社会的生产力。马克思生产力的发展的思想可以概括为二个方面:以工业和科技进步为依托整合社会力量;围绕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变革社会关系、上层建筑。
第一,以工业和科技进步为核心整合社会力量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25]物质生产是基础,整合社会力量必须建立在物质生产的基础上。至于具体的整合方法主要包括科技进步(机器、生产方法的改良、各种发明、科学应用、交通和运输工具改变),劳动力的合理培植(劳动的联合、分工),生产的规模化,资本的集中等种种方法。他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26]也就是说,各个经济时代的区别在于物质生产力量的整合方式有所差别。
在工业和科技进步中,马克思特别强调了科学技术的作用。他说:“蒸汽、电力和自动纺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27]可以说,马克思对于工业和科技进步作用的强调实质是强调了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模式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因为在把劳动者和劳动对象结合在一起形成现实生产力上,与工业尤其是科技相比,传统生产资料如土地、生产工具无可比拟。(www.daowen.com)
马克思还考察了整个人类社会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整合社会力量的方式。他分析了靠占有生产资料对劳动者进行剥削的生产力整合方式的作用,指出当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以后,它能够促进社会的进步。但是从本质上说,这种以剥削进行社会力量整合的生产力实践方式最终是要被推翻的。他还具体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整合社会力量的方式,他说:“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28]资本主义社会的本性就是要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29]但是靠占有生产资料进行剥削的生产力实践方式最终会阻碍生产的社会化发展要求,不断爆发的经济危机就是其表现。
第二,以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为基础进行社会关系、上层建筑的变革。马克思说:“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30]在这里,马克思明确指出了生产关系的变动要围绕生产力的变动而变动,而不能脱离生产力进行生产关系的变动。
马克思还明确阐述了变革生产关系的条件。他说:“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31]生产关系能否变动的变动方式要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冲突程度决定。如果生产关系已经从根本上阻碍了生产力的变动,那就要进行社会革命;但是当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要冲破生产关系的时候,进行必要的改良就是必须的。
(三)马克思生产力理论中的科学意蕴
1.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
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其客观规律所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基本矛盾推动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进程来决定。这个发展进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且使人类社会的发展客观呈现着自然的历史进程。“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同其他任何观点比起来,我的观点是更不能要个人对这些关系负责的。”[32]
与纯粹的自然进程相比,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的最根本特点就是离不开人,特别是离不开有意志的人的参与。社会历史领域中发生的任何事情,都伴有人的自觉意图和预期目的。恩格斯说:“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33]正是由于人的参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是一个合目的和合规律统一的过程。
人类社会的历史活动进程又离不开自然界,因此,外界客观物质世界的规律就成为追求自己目的的个人必须遵循的指针,这使人类社会的自然历史进程首先表现为合规律性的一面。参与历史活动的人都是按照自己的意志去支配自己的行动,因此人类社会的自然历史进程又表现出合目的性的特点。
2.生产力的发展进程要实现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双重统一
人类社会的发展呈现出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作为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物质力量的生产力,必然要受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制约。
首先,生产力的发展要符合客观规律。客观规律对生产力来说具有两个方面的作用。第一,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因为客观物质世界的规律是生产力的物质基础,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说:“劳动生产力在加工工业中是按照预定的程度被应用的,而在农业和采掘工业中同时受无法控制的自然条件的制约。”[34]在不同的行业和地域,自然环境对生产力的发展的制约作用的表现不同。而且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自然资源会变得短缺,从而制约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说:“不同产业部门生产力的发展不仅比例极不相同,而且方向也往往相反,这不仅仅是由竞争的无政府状态和资产阶级生产方式的特性产生的。劳动生产率也是和自然条件联系在一起的,这些自然条件的丰饶度往往随着社会条件所决定的生产率的提高而相应地减低。”[35]第二,自然条件对生产力的主体——劳动者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自然条件是个体存在的基础。马克思说:“对活的个体来说,生产的自然条件之一,就是他属于某一自然形成的社会,部落等等。”[36]其二,调节劳动力的价值。“劳动力的价值,就是维持劳动力所有者的正常工作能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这些生活资料由气候和其他自然条件以及各国历史地形成的生活水平调节着。”[37]自然条件通过对生产力主体的制约影响着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要满足人的需要。马克思说:“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38]需要是生产的前提,需要反应的是主体的愿望和要求,生产力能否发展以及发展的方式如何必须要以人的需要为指针。离开了需要,生产力的发展就失去了目标。
既然需要是生产力发展的前提,为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就必须先确定人的需要。怎样来确定需要?关于需要,古典经济学家们进行过探讨,最典型的要数萨伊,他提出了“生产就是创造效用”的观点,但是古典经济学家把需要完全理解为主观自生的产物,忽视了需要产生和存在的客观性,因而没有揭示需要的科学涵义。马克思敏锐地抓住了古典经济学家们的这一缺陷,批判了古典经济学家们离开客观规律而谈论需要的错误认识,指出需要只是在观念上为生产提供了“生产的对象”,它需要具体的产品来实现。也就是说,需要是受客观物质条件所决定,需要决不是单纯的主观感受或者主观评价。马克思指出:“我们的需要和享受是由社会产生的;因此,我们在衡量需要和享受是以社会为尺度,而不是以满足它们的物品为尺度的。因为我们的需要和享受具有社会性质,所以它们是相对的。”[39]这里,马克思明确指出了发展生产力必须要以社会为本位。既然需要是社会性质,因此在发展生产力的时候必须要以满足社会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也即生产力的发展必须具有合目的的特征。生产力的发展必须具有合目的性,但这种目的不是个人的随心所欲,而是要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由于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把生产力的这个本性局限在个人的发财致富目的之下,因此其生产力的发展不可能科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