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当代中国国家哲学的主要内涵及实践研究

当代中国国家哲学的主要内涵及实践研究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它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外延是一致的,同广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也是一致的。

当代中国国家哲学的主要内涵及实践研究

二、胡锦涛中国国家哲学的主要内涵

当代国家发展模式的确立已经成为国家竞争的核心和主题。国家发展模式是由组成一个国家的各种要素按照一定的结合方式和结构形式构成的国家形态或国家形式,或者说是建立在自然基础之上的庞大的自然-社会系统的存在形式,它以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为基础,以经济发展方式为核心,以经济、政治文化的统一为主体,是特定国家为实现经济发展而采取的基本路径、主要方案及制度安排的综合性描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和国家发展模式也由低级阶段上升到高级阶段。由于不同国家或地区在战略目标、发展阶段、禀赋条件、社会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别,其经济发展方式或经济发展道路必然具有很大差异。十六大以来胡锦涛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创新型国家和和谐世界四位一体战略思想,是我党社会发展理念与时俱进的理论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一)科学发展

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始终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是我们的中心任务。同时,发展模式转变对发展中国家形成严峻挑战。事实表明,凡是适应时代趋势、把握到新发展模式的,发达国家会更发达,发展中国家可以腾飞,相反,富裕国家会衰落,发展中国家将会更落后。科学发展观是在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所建构的当代中国的新发展模式。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第一,第一要义是发展。"义"者,内容也,所谓"第一要义",意思是居于第一位的最重要的内容。发展是社会、经济、政治三者相互关系的进步过程,其目标是使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和公民权利的需要和欲望方面得到持续提高,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现在世界各国都在发展,形势逼人,如果我们不加快发展,就会落后。在新世纪新阶段,由于发展的新背景、高起点,发展的任务内容也发生了变化,需要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好"字当前,坚持"好"中求"快",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第二,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充分尊重人的个性、尊严和权利,把人民群众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主体,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是要把人民群众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主体,始终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就是把人民群众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利益主体,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所有的人能够更好地生活"。第三,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认为,人类社会是由经济、政治、文化、人口、资源、环境等子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科学的发展应该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因此要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做到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四,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解决发展方法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科学发展观包含了为什么要发展,为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等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的内容,第一次作出了比较系统、完整的回答,进一步指明了新时代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发展手段,预测了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趋势和光明前途。

(二)和谐社会

中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和实生物的思想。在古代,"和"的内涵是人心和善、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世界和平,"和"的基础是和而不同、互相包容、求同存异、共同生长,"和"佳境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和美。"和"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念。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和谐的社会主义包括以下几个含义:(1)把"和谐"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动力,调动各种有利于创建和谐社会的积极因素,正确处理各种不和谐的因素、不协调的矛盾,在解决矛盾和问题的过程中推进发展。(2)把"和谐"作为社会主义制度创新的新指向,把制度创新中的效率与公平有机地统一在一起。(3)把"和谐"作为考核各级干部工作的新内容,使和谐的原则不断地落实到具体工作中。(4)将共享发展的成果放到一个突出的位置。和谐意味着"共享"。没有共享,就没有和谐。我们的和谐就是共享中的和谐。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既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基本标志,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在第一次分配中要提倡员工分享企业发展的成果,在第二次分配中实施公民分享区域发展的成果,第三次分配中提倡弱势群体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5)和谐意味着整体和谐和有机和谐。没有整体的统一,就没有全局的和谐。

从概念上来讲,"社会"一词本身就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与自然界相对应的人类社会,是广义的"社会"概念,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及各个方面;与经济、政治、文化相并列的"社会",是狭义的"社会"概念,主要指人类社会生活领域。我认为,胡锦涛是在广义上使用"社会"概念的,社会建设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它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外延是一致的,同广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也是一致的。在继承古代有关和谐思想的基础上,2005年2月,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揭示了新时期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上六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这六个方面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总体特征,也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重大发展,进一步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为我们从更广阔的视角审视和处理现代化建设中的各种问题,提供了更加科学、更加完整的坐标,反映了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一理念也是对中国传统和谐思想和文化的借鉴和提升。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强调贵和尚和的价值理念,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的整体观念,推崇宽厚仁爱、持中平和的处世态度,推己及人、乐善好施的行为方式,民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都是这一理念的重要思想渊源。

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强调要实现人类与自然、个人与社会这样两个根本和谐,要求从根本上解决贫富两极分化问题,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科学发展观,为进一步科学解决人类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知识经济和大规模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指明了方向,奠定了中国当代国家发展模式的基础和核心,确立了中国当代国家发展模式的根本目标,构成了中国当代国家发展模式的主体内容。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化。(www.daowen.com)

(三)创新型国家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认为,事物在不断的否定过程中曲折前进,这种既克服又保留的否定,即黑格尔所说的"扬弃",实质就是一种创新哲学。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关键。在科技进步突飞猛进的今天,我们要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显著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创新型国家,是指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从而在国际社会中保持强大竞争力的国家。

2006年1月9日,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发表题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的重要讲话,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任务。他明确指出:"在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知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国民财富的增长和人类生活的改善越来越有赖于知识的积累和创新。"建设创新型,核心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的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全球竞争力2001-2002》显示,我国创新能力不仅低于欧美,还落后于印度、巴西。国家发展态势决定创新体系的实现形式。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还尚未从传统模式中蜕变而出,因此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必须从我国国情、社会经济环境调控机制等实际出发,认真总结国内外科技发展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国家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大学的基础作用和生力军作用,努力加强产学研结合,形成完整、有效的创新价值链。按照特色化、适用性、有效性的原则进行选择,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对什么是创新型国家、怎样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个重大问题第一次作出了比较系统、完整地回答,反映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它深化和丰富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丰富和完善了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发展道路。

(四)和谐世界

努力建设和谐世界,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针对当今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的新变化提出的一种国际战略新理念,是中国关于确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崭新思路。在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已成为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日趋增多。在这样时代背景和国际格局下,明确提出建设和谐世界的战略思想,这种对内致力构建和谐社会,对外呼吁共建和谐世界,双向互动,内外兼修,是中华文化深邃智慧的体现。 2005年4月,胡锦涛在雅加达举行的亚非峰会上首次提出了"共同构建和谐世界"的倡议。同年9月15日,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讲话,再次提出了"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倡议。当年11月1日,胡锦涛在越南国会发表演讲,再次重申"构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理念。此后,"建设和谐世界"这一蕴涵丰富内涵的中国国际政治新理念得到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广泛认同。

胡锦涛认为,和谐世界应该是民主的世界、和睦的世界、公正的世界、包容的世界。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要坚持民主平等、实现协调合作,坚持和睦互信、实现共同安全,坚持公正互利、实现共同发展,坚持包容开放、实现文明对话。应该保障各国享有主权平等和内政不受干涉的权利,保障各国享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保障各国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利,保障各个民族和各种文明共同发展的权利。各国应该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恪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总之,在中国当代国家发展模式中,科学发展是主题,和谐社会是目标,创新型国家是动力,科学发展、和谐社会、创新型国家和建设和谐世界四位一体、辨证统一地构成了中国当代国家发展模式的结构体系。当今之世,社会的物质财富和人类的物质欲望都在迅速地增长,人们在追求外在财富的同时往往忘却了自身内在价值和"人"的生活,不同的利益追求导致了人们心灵的隔阂和族群之间的纷争,胡锦涛的和谐世界理论坚持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经贸关系,既为推进本国的现代化发展建设创造宽广的平台,又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这表明中国当代国家发展模式的影响力已经超出国界,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未来的发展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