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胡锦涛:当代中国国情的判断

胡锦涛:当代中国国情的判断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末,社会主义国家遭受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严重挫折,但社会主义中国经受住了国际、国内的严峻考验。只有正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才能正确判断我国社会发展的主流和方向,从而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

胡锦涛:当代中国国情的判断

一、胡锦涛对当代中国国情的判断

世界和中国的巨大变化与发展,不仅促使社会经济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而且促使国家发展模式发生历史性的转变,产生和形成了当代国家发展模式。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在其不同发展时期会呈现不同的特征。只有正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才能正确判断我国社会发展的主流和方向,从而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

(一)国际形势和世界发展趋势的深刻变化

进入工业经济时代以后,人类社会加快了发展步伐,快速的变化和巨大的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历史的主题。从20世纪以来,在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急剧变革的推动下,人类社会出现了经济信息化、知识化和全球化发展的历史趋势,开始了从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的伟大历史转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加快经济增长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成就。但仅仅强调经济发展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忽略历史发展的合力因素,忽略人的价值需求和主体创造,不仅会使社会出现畸形发展,而且也不可能真正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从西方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历程来看,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已清醒地认识到西方社会发展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如生态环境的污染、资源的超限开采、人口的压力等问题,已经直逼人类本身,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进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经济的高速增长必然带来社会利益格局、社会组织形式、劳动就业结构的重大变革,也自然会出现一些突出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从当前形势来看,中国正面临着这样严峻的考验,如城乡差距拉大、就业压力增加、区域差距扩大、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破坏、社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的发展等,尤其是不同程度地忽略人的主体价值,使得我国的社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这个关键时期,处理得好,便能够顺利发展,迈进一个新的台阶;处理不好,将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在世界格局中,穷国与富国、穷人与富人的差别,已经不仅在于资本、资源的多少,主要在于获得知识的多少,更大的差距则是创造知识能力的大小。而且创新发展模式将快速拉大创新发展国家与传统发展国家之间的差距,进而加大世界发展的不均衡性,况且世界科技发展不均衡性远大于世界经济的不均衡性,当代绝大多数领域的技术制高点已经被发达国家所控制,发展中国家创新能力不足,这带来严重的世界公平正义等问题。

(二)国情的巨大变化与发展,需要构建新的发展模式(www.daowen.com)

在当代社会,国家竞争不仅是经济发展模式之间的竞争,而且是国家发展模式之间的竞争。在工业经济和资本主义300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西方经济发展模式"。我国在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时候,就生产力发展水平而言,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在20世纪以前,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模式占主导地位,随着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一次使社会主义由理想转变为现实,并且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成就,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以中国为主要代表的一批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建立,从此主要形成了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模式,并出现了多种国家发展模式之间的激烈竞争。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末,社会主义国家遭受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严重挫折,但社会主义中国经受住了国际、国内的严峻考验。中国共产党自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起就有意识地吸取苏联教训,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后,中国共产党明确地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决地摒弃苏联模式的弊端,又成功地避开"依附论"、"西化论"等以资本主义模式为中心的理论影响,深入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着力探寻在现实中国国情基础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终于探索出了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既促进经济发展,又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顺利跨入了大规模经济时代,显示出日益强大的生机和活力,形成了新的强大的国际竞争力。新的发展模式要把自然、经济、社会看作是一个复杂的运行系统,通过对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的关系的深刻把握,将现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中。第一,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评估一个国家和区域社会发展程度中;第二,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社会发展的协调程度中;第三,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社会发展的可持续程度中。

(三)我国基本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我国在新世纪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社会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又从质变到新的量变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不同发展时期也会呈现不同特征。只有正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才能正确判断我国社会发展的主流和方向,从而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矛盾和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有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的具体表现,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概括为以上八个方面。这一概括表明,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同时表明我国已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的攻坚时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时期。我国发展既具有巨大潜力和广阔空间,也承受着来自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巨大压力;我国发展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