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中国国家哲学奠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就。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也最有说服力。正是依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我们战胜了可以预料的和难以预料的、来自国内的和来自国外的、经济生活中的和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
(一)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根据八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提供的资料,1992年,全国国民经济总产值接近24000亿元,五年平均增长7.9%,比1991年增长12.8%,其中第三产业增长9.2%,五年间,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5%,比1991年增长20.8%。在全部工业中,集体所有制增长了28.5%,中外合资、合作经营和外资企业增长48.8%。城镇居民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8%,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长5.9%,所有这些成绩的取得,都雄辩的说明:在邓小平中国国家哲学理论指导下的中国社会主义,的确有比资本主义更大的优越性,特别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今天,它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存、发展提供了新鲜经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的成功,为发展中国家走符合自己的路提供了借鉴和参考。目前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尽管搞资本主义的占绝大多数,但真正获得成功的,除了少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几乎没有。二战后,世界的发展模式基本上分为苏联模式和西方模式。现在苏联模式已经解体,只剩下西方模式。西方模式主要指的是美国模式和欧洲模式。美国在冷战结束后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有力量推行其模式,即人们所说的"华盛顿共识",欧洲国家也经常在国际事物中倡导其价值和模式。许多采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发展模式的发展中国家并没有取得很大的成功,到头来仍是一穷二白,有的甚至陷入多年内乱。对全世界那些正苦苦追求不仅发展自身,而且还要在融入国际秩序的同时又真正保持独立和保护自己生活方式和政治选择出路的国家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提供了新的榜样和有益的启迪。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发表文章说,中国南方是世界经济繁荣发展的地区之一,到2000年,中国南部沿海省份将会像南欧一样富裕。文章说,中国经济改革造就了"轰轰烈烈的12年经济繁荣","这些奇迹般的发展的产生",是由于实行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政策的结果。江泽民也说:"我们夺取政权以后,学习了苏联的经济模式。应该承认,这种经济体制在建国初期是起了积极作用的,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实践证明这种经济体制已不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2]严峻的现实使我们认识到,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期待,结合自身实际、结合时代条件变化不断探索和完善适合本国情况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
(二)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
虽然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但在无产阶级领导广大人民通过阶级斗争夺取政权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以后,必须由阶级斗争为主转向经济建设为主。邓小平说,我们在这方面吃了一个大亏。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毅然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主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同时确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目标。工作中心的转移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进行的一场新的革命,就其实质而言,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的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曾提出过"开放性的社会主义"的概念,共产主义的实现应"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有关的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为前提",不如此,"共产主义就是只能作为某种地域性的东西而存在","他们会依然处于家庭的、笼罩着迷信气氛的境地","交往的任何扩大都会取消地域性的共产主义"。现代历史的发展已经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如果不主动去打破国际资本的封锁而进入世界历史体系、政治体系和经济体系,就不能迅速发展生产力,就不可能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邓小平曾深刻分析"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灾难,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总之,三十几年的经验是,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这对加快我们的改革开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我们不反对"左"的僵化思想,就不可能改革开放;如果我们不扬弃资本主义,就不可能继承、借鉴、大胆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经过近三十年的风风雨雨,从搞"阶级斗争"转到"经济建设",实际上是一个痛苦经历后的勇敢选择,这对今天的人来说似乎很好理解,但在当时那种情况下是确实需要伟大的胆识和勇气的。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相对于人们的需求而言,资源总是表现出一定的稀缺性,这就是要求人们对有限的、相对稀缺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最少的资源耗费生产出最适用的产品和劳务,获取最佳效益。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资源配置方式主要有计划配置和市场配置两种,经过对比,邓小平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的著作中没有的。经过十多年的实践经验,这一理论已经被写入党的十四大报告,成为指导我国经济建设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一向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消亡了,市场也就不复存在了。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列宁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战时共产主义,用有计划有组织的产品分配来代替贸易,这些做法对当时本来就不太发达的生产力造成了很大破坏。残酷的现实,使列宁于1921年初开始果断地实行新经济政策,把恢复商品生产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中心环节,甚至把发展商品经济看成是苏维埃政权生死存亡的大事,应当说,列宁根据十月革命后的建设实践,从主张取消商品经济转变到主张保留发展商品经济,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一大贡献。但是由于列宁去世较早,他留给了后人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过渡时期可以保留以致发展商品经济,过渡结束了怎么办?在全面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怎么办?斯大林、毛泽东都没解决好这个问题。
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逐步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1979年他就说:"说市场经济只限于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 1990年底,他又强调,"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是计划、市场这样的内容。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调节,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道路,没那回事。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得要。不搞市场,自甘落后,连世界信息都不知道。"1992年南方谈话中,更是集中体现了这个观点。他一再强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他认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能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本身不涉及姓"社"或姓"资"的问题,而只是资源配置和经济调节的机制或手段。他的这些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发展了唯物史观,为十四大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的成功,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光明之路。中国模式尽管更多的指的是改革开放的经验,不仅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能够成为有别于从前其他所有现代化模式的一个替代模式,因为很多采用西方模式的发展中国家并没有因此得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政治的稳定运作,即使在西方,那些对美国和西方模式不再感兴趣的西方人也开始看重中国模式,提出要以"北京共识"取代"华盛顿共识"。邓小平曾经指出:"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如果我们本世纪内达到了小康水平,那就可以使他们清醒一点;到下世纪中叶我们建成中等发达水平的社会主义国家时,就会大进一步地说服他们,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才会真正认识到自己错了"[13]。
【注释】
(www.daowen.com)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4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4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49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52
[5]雍涛.邓小平哲学的历史地位[J].邓小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人大复印资料), 2005(4)
[6]袁银传.邓小平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过程与历史贡献[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9)
[7]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8,369
[8]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8,369
[9]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1-12
[10]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41
[1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2
[12]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4
[1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0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