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国家哲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邓小平时代的新成果

中国国家哲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邓小平时代的新成果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邓小平深切感到马克思主义作为国家哲学的重要作用,他在1985年的一次谈话中说:"中国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7]。我一直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经济是基础,事关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中国国家哲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邓小平时代的新成果

四、邓小平中国国家哲学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应用的新成果

邓小平中国国家哲学成果很多东西是群众发明的,来源于历史和实践经验的理性思考,但邓小平把它概括起来并加以提倡,其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思想基础;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战略思想;确立"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心任务和基本政治前途;系统论述改革开放的思路和政策,找到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动力和途径;提倡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战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提倡继续发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制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方针。[6]它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学科领域,是涵盖了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军事、文化、军事、外交、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的比较完备的体系,它不仅从社会发展的本质层次上,而且从社会的目标运行层次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哲学基础和方法论原则,既具有哲理性,又具有应用性和可操作性。

(一)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人类的进步、社会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邓小平深切感到马克思主义作为国家哲学的重要作用,他在1985年的一次谈话中说:"中国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7]。1986年9月,他同美国记者迈克华莱士谈话时指出:"我是个马克思主义者。我一直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另一个名词叫共产主义。我们过去干革命,打天下,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就因为有这个信念,有这个理想。我们有理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所以我们才能取得胜利,革命胜利以后搞建设,我们也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同中国实际相结合。"[8]邓小平认为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自觉做到两个"坚定不移"、"两个不能含糊":一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一点,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二是必须要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这一点,也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终于在探索中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邓小平理论,开创了一条通向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如十七大报告指出的:"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9]

(二)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一个与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经济结构和在这个经济结构上建立起来的政治的法律上层建筑,以及与这些经济、政治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二者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相辅相成、相互推进,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首先要大力发展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经济是基础,事关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大国,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认定"发展是硬道理"。即使在发生国内政治动乱和东欧剧变的严峻形势下,仍然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避免了重蹈历史覆辙,成功实现了现代化建设前两步战略目标。其次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精神文明一切着眼于建设。重在建设,把注意力集中到团结人民,充分发挥人民的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上来,集中到满足人民的文化和精神需要上来,集中到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上来。冷战结束后,我们与西方敌对势力在民主、人权、民族、宗教等问题上的斗争,说到底,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斗争。只有大力加强政治文明建设,更充分地体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越性,才能更有力地抵制西方敌对势力的政治渗透。没有搞好民主政治建设,几乎是以前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通病。接受这个教训,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一再强调,物质文明是基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必须牢牢把握,毫不动摇,但是精神文明搞不好,物质文明也要受破坏,甚至社会也会变质。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着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改革和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三)通过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来达到目标(www.daowen.com)

工业化反映了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工业化发展所带来的资源和要素向城市集中,通过空间聚集效应推动了城市经济增长和城市规模扩张。反过来,城镇化发展又通过拉动农村发展,从而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整个经济增长。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工业化推动了城镇化和信息化,城镇化又带动了工业化和信息化,信息化推动了社会的技术进步和知识积累,进而又促进了要素效率的提高,综合生产率提高又推动中国经济长期发展。市场化、国际化是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走出了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着力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着力优化引进外资结构,着力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

(四)坚持渐进式改革创新

邓小平提出,中国实行渐进发展战略,基于他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全面了解,对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思考和对过去革命建设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他指出:"我们要根据社会主义国家自己的实践、自己的情况来决定改革的内容和步骤"[10]。这种渐进发展战略主要体现在:从时间上看,先从经济体制方面突破,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经济体制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推动政治、文化体制改革。从空间上看,渐进性表现为一种增量改革。改革实行先试点再推广,随时发现和修正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无论是改革事业的最初发端,还是设立经济特区,向市场体制转轨,无一不是先有试验,然后再从实践经验中逐步摸索出一套办法,最后才上升到理论上的总结。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作为后发展国家,中国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在广泛吸收世界文明成果的同时,走自主创新的道路,不像有些发展中国家那样成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附庸。这种渐进式改革,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同社会可承受程度紧密结合起来,较好地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使改革开放带来的利益关系调整约束在社会和公众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实现经济体制比较平稳转轨。特别是这种渐进式改革可以在保持强有力的政治控制系统和社会公平的统筹机制基础上,有试错和纠错的机制,能够减少风险,做到小步快走不停顿,保证了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五)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要位置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亿万人民伟大实践的结晶。在推进改革开放进程中,我们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惠及子孙后代。始终尊重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及时总结群众创造出来的实践经验,尊重群众意愿,把群众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比如,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发展中小民营企业以实现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实行村民自治以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兴办合作医疗以解决农民最重要的社会保障问题,实施多种形式办学以普及义务教育,形成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独特道路等,都是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的结果。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还需要进一步充实完善。邓小平曾经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11]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邓小平中国国家哲学还需要进一步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