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邓小平中国国家哲学的基本内容

邓小平中国国家哲学的基本内容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邓小平认为,中国人民已经成功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历史和国情,体现中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民主政治道路。这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制度框架,实质是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这三大要素的结合和统一,核心是人民当家做主。

邓小平中国国家哲学的基本内容

三、邓小平中国国家哲学的基本内容

邓小平中国国家哲学蕴涵着丰富的内容,最为鲜明和突出的观点是实事求是观点、辩证观点、实践观点、生产力观点和群众观点。邓小平虽然没有像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那样专门的哲学著作,但他有丰富的哲学思想,他的哲学思想体现在他关于拨乱反正、全面改革的言论之中,体现在他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一系列问题的论述中,体现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文献之中。尤其重要的是他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于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中心问题,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道路、本质、动力、模式等互相联系的基本观点,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问题,并在各个过程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辩证法、历史唯物论的某些基本观点。虽然他的哲学不是以系统的理论形态出现的"纯哲学",而是以方法论为主要特征的应用哲学。它初步地系统地回答了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如何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创立了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新的"发展哲学"。著名学者雍涛将其要点概括为七点[5]:一是运用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分析当今世界形势,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认为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面临着发展问题,中国尤其需要发展,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因而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发展主题论;二是根据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的原理,分析中国现代化的性质和特点,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的现代化"的发展道路论;三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思想,总结在目的和手段关系的经验教训,强调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要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际上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发展本体论;四是运用社会基本矛盾和内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把改革开放和科技教育作为发展的动力,提出发展"综合动力论";五是运用矛盾统一性的原理,分析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矛盾性和兼容性,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论;六是运用辩证法和系统论的思想,分析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相互关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当前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实际上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论;七是运用矛盾力量不平衡和质量互变的原理,分析中国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人群之间发展不平衡的国情,提出"先富"带动"共富"以及"三步走"、"三级跳",积小胜为大胜、积小康为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等等。具体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

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这是对唯物史观的坚持和发展。运用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分析当今世界形势,认为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面临发展问题,中国尤其需要发展,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因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0世纪80年代初,他就指出:现在要横下心来,除了爆发大规模战争外,就要始终如一地、贯彻始终地抓经济建设。为此在经济建设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种市场经济,既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模式下单一的计划经济,又有别于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的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作出的历史性贡献,充分体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鲜明特色。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即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这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又体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的特殊国情。

邓小平认为,中国人民已经成功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历史和国情,体现中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民主政治道路。其基本政治制度就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以人民当家做主为主要标志的人民代表大会、以协商民主为主要标志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以民族平等为主要标志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直接民主为主要标志的基层群众自治。这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制度框架,实质是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这三大要素的结合和统一,核心是人民当家做主。它依据马克思主义国家与革命学说,根植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广阔沃土,产生于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自己的民主实践。(www.daowen.com)

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思想,邓小平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看做是社会主义的主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积极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努力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包括: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根据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的原理,分析探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一个对我国国情和现阶段具体情况的科学分析的问题,只有这个问题得到科学的解决,我们才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确立指导思想和实践纲领。生产力落后的国情特点决定了中国的发展必须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以农业为基础,把解决"三农"问题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中的突出位置。运用矛盾力量不平衡和质变量变的原理,提出中国的现代化战略应该分三步走:第一步,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上实现现代化,其"战略重点,一是农业,二是能源交通,三是教育和科学。"中国的国情特点还决定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意解决吃饭、教育、就业、人员分流等社会问题,这既反映了邓小平实事求是的一贯作风,也使中国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具备了切实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