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就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走什么样的路子,采取什么样的步骤来实现现代化,这要继续摆脱一切老的和新的框框的束缚,真正摸准、摸清我们的国情和经济活动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据以正确决定我们的长远规划的原则"。1979年,邓小平把我国国情概括为"底子薄、人口多"。1981年6月,他明确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现在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由比较不完善到比较完善,必须要经过一个长久的过程。"底子薄、人口多"本是旧中国留下的遗产,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很长一个时期,虽然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由于政治运动的冲击和不顾国情的冒进主义,这一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文化大革命"结束时,我国国民经济已到了崩溃的边缘。无论从自然资源和物质财富的人均占有量方面,还是从生产力发展的总体水平、生产工艺设备和科技水平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方面来看,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由于人口基数大,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水平。例如,中国人均国土面积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33%;人均耕地面积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2%;人均粮食产量只相当于世界人均产量的86%;人均钢铁产量只相当于世界人均产量的33%;人均石油产量只相当于世界人均产量的13%;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排在世界第100位之后。从生产力发展的总体水平来看,我国的生产力总体水平仍处于手工生产力与机器生产力之间,一般来说,要比发达国家落后几十年。从劳动生产率来看,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更是明显:例如,我国农业劳动力人均每年提供的谷物只够养活3人,而美国为465人,英国为126人;我国每生产350万吨钢,需67000名工人,而发达国家只需要7000名工人;我国每亿元的国民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能源是日本的6.1倍,韩国的4.5倍,美国的2.3倍,印度的1.5倍。在生产工艺设备和科技水平方面,虽然我国工业现已达到相当大的规模,但企业的技术装备却大多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水平,设备老化率在20%以上,超期服役率达40%,我国企业设备达到和接近同期国际水平的只有5%,属国内水平的约占25%,有十分之二的设备即使按国内标准衡量也属于落后的水平。"七五"期间,我国经济增长中的资本贡献率为28.7%,低于发达国家20-30个百分点,甚至还低于发展中国家35%左右的平均水平。由此可见,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粗放型的,科技水平仍很落后。受前述因素影响,我国的人均国民收入也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正是基于上述方面的条件,邓小平作出"中国是名副其实的小国"的论断。
党的十三大召开时,邓小平又概括了我国国情的另一基本特点,即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他说:"中国是个大国,又是个小国。所谓大国就是人多,土地面积大。所谓小国就是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还比较穷,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不过三百美元。我国是名副其实的小国,但是又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大国。""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现在还比较低,同我们这样一个人多地大的国家的地位不相称"。这就是一种不平衡,是现实经济能力与在国际上大国的地位之间的不平衡。正是这种现实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一方面,我们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这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社会制度,是在本质上优越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中国已经具备了社会主义国家所共有的本质特征;另一方面,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其突出特征是生产力不发达,处于贫穷落后的地位,还不是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新时期中国的基本国情是怎样的呢?认识国情,最重要的是搞清楚现实社会的性质和发展阶段,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和它的变化。邓小平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借鉴了国内外理论界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研究的成果,总结了历史的经验,作出了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他说:中国社会主义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这就是当今中国的基本国情。
初级阶段理论是对中国国情的透彻分析。中国共产党冷静观察当今世界发生的巨大变化,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新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对世界共产主义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彻底的反思,然后仔细对照我国的社会发展状况,缜密分析,勇于探索,最后慎重作出结论: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几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这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质的规定。它表明,我国的社会性质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在中国扎根,我国的社会主义已经具备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因为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直接决定社会性质的东西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即社会的基本制度。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和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从基本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来说,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从社会发展的程度来说,还是不成熟、不完善的社会主义,甚至说是"事实上不够格"的社会主义。这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量的规定。这里所说的"不够格",主要指发展水平和所要达到的社会目标不够格,实质上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够格。它决定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有一些特殊的特征。所谓"初级阶段",既有别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又有别于新民主主义社会,还有别于一般社会主义社会,更有别于各方面得到比较全面发展、水平比较高的社会主义社会,因此,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过的特定阶段。其起止时间,对于中国来说,起点是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终点是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第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社会生产,无论是相对于充分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来说,还是相对于发达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来说,都仍将是比较落后的。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生产力落后将长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实行改革开放,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引进和吸收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先进科学、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www.daowen.com)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点使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具有两重性。
一是生产力状况。新中国成立以后,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的执行和提前完成,使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达到一定的程度,一大批旧中国没有的基础工业部门和大中型工业企业相继建立,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但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长时期的统治和我们工作上的失误以及"文化大革命"的破坏,"现在中国仍然是世界上很贫穷的国家之一。中国的科学技术力量很不足,科学技术水平从总体上看比世界先进国家落后二三十年。"因此,"底子薄"成为中国国情的一个重要特点。"第二条是人口多,耕地少。现在全国人口有九亿多,其中百分之八十是农民","耕地少,人口多特别是农民多,这种情况不是很容易改变的。"这两个重要特点,带来了中国现代化许多有利和不利的因素。例如,"人多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2]从好的方面看,众多的人口为我国的社会发展提供了宝贵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成为实现生产力发展的基础因素。从不利的方面看,不断增加的人口将抵消掉新增国民收入的一部分,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会因此而延缓。这意味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建立在低起点与高难度的基础之上,这也成为制约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障碍和直接关系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最终走向和命运的关键问题。
二是生产关系的状况。通过剥夺官僚买办资本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官僚资产阶级已经在中国内地被消灭,原来的地主和富农、民族资产阶级被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工人阶级队伍进一步壮大,成为领导阶级,亿万人民和其他个体劳动者已经变成社会主义的集体劳动者,知识界已经组成一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队伍,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全民所有制经济和以农业为主体的集体所有制经济以及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建立起来了;但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还将长期存在,要允许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还存在雇佣劳动和剥削,同时由于长期实行传统的计划经济,形成了高度集中的僵化的经济体制和封闭、半封闭的经济环境。这一切说明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还很不完善,还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必须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其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国家宏观调控更加合理、更加完善。
三是上层建筑的状况。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政治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已经确立。基本政治制度是好的,它符合中国的国情,这是我们的特点和优势,但是,它还很不完善,党和国家现行的具体领导制度、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还存在着一些重大的缺陷,主要表现在权力过于集中,官僚主义严重,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的权利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权利还缺乏制度上、法律上的保障;加上"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很少",封建主义残余影响远未肃清。因此,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曾经强调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和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总的来讲是要消除官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调动人民和基层单位的积极性。要通过改革,处理好法治和人治的关系,处理好党和政府的关系。"并且指出,国情不同,政治体制的模式也不相同,不能简单模仿、全盘照搬。"西方民主那一套我们不能照搬,中国的事情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办。"[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