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当代中国国家哲学的理论与实践:现实借鉴与研究

当代中国国家哲学的理论与实践:现实借鉴与研究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古代哲学的特点也就是吸收、改造外来文化,从而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想体系。

当代中国国家哲学的理论与实践:现实借鉴与研究

四、中国古代国家哲学的现实借鉴

追求人的存在的完善发展和推进有道社会的和谐进步,这是人类始终在求索和践履的一个关于如何管理自身和国家的永恒问题。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岁月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艰难曲折历程,恰恰反映了我国古代国家哲学和政治实践间的对应关系及其处理的结果。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我们建立和谐社会具有可资借鉴的独特价值。

(一)借鉴"兼容并蓄"、"有容乃大"的主张,不断丰富当代的国家哲学

中国古代明智的统治者和思想家的一个共识是"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随时而变,因俗而动"(《管子·正世》),不但善于融合多种民族的文化思想,而且善于吸收、消融外来的文化,建构新的理性形态。例如,印度的佛教哲学传入中国后,儒学不断从佛、道那里吸取思想资料,因而使得孔孟之道具有了僧侣主义的色彩,儒、释、道的合流,造就成为中国土壤上特有的佛教哲学。特别明显的是禅宗,它对于封建社会后期的哲学思想影响甚大,而禅宗又作为中国的佛教哲学再传入东亚临国。中国古代哲学的特点也就是吸收、改造外来文化,从而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想体系。所以我们说"兼容并蓄"、"有容乃大"实际上是中国的一个思想传统。儒学失去统治思想地位后,马克思主义哲学被确立为国家哲学,并没有否定儒学在古代维系社会正常发展的功能及其应所起的历史作用,反而要求以科学的唯物史观看待包括儒学在内的一切民族历史文化遗产,使其成为当代国家哲学不断实现自我更新的思想资源和事实资料。1964年,毛泽东曾提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要给以批判的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4]

(二)借鉴"革故鼎新"、"通变救弊"的主张,不断推动国家的制度创新

国家哲学规划着社会制度,不同的社会制度所表征着的正是不同类型的国家哲学。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是家族制度,儒家思想是它的理性化,由它所派生的中国政治制度、教育制度,以及其他的礼仪制度等是"世界上最好的制度",是当时理想的制度。连当时的西方人都认为,中国的制度使西方的政治-社会领域的发展有了更为可靠的技术操作规程和公正的制度形式,这些制度对于近代以来西方社会的组织化、政治的稳定化和法制化发挥了更为重大和直接的作用。[5]这也是我们现阶段在制度建设方面、处理制度规范和政治行动及人们行为关系的必要实践借鉴,所以邓小平认为,改革就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改革是"建立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制度",保持制度规范和政治行动之间动态的历史的一致。

(三)借鉴礼法兼治思想,做到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相结合

中国人信奉"做事要方,做人要圆"的人生哲学。做事既不违法,也不缺德,绝不可越"法"与"德"雷池一步。在一定限度内,执法也应"通人性"、"合人情",做到方中有圆,才是人生的大智慧。[6]孔子开始,历代儒家都坚持"德治"立场,在治国中坚决贯彻"任德不任刑"的原则。"德治"在外在表现形式上就是"礼治","以德治国"在某种意义上便是"以礼治国"。"礼之于正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故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荀子·大略》)。礼和德的关系是"德者,礼之本也"(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礼是德的制度体现,是道德在规范人们行为方面的具体化。在实践领域,"德治"成为一种可以操作的指导原则,"万物各得其理然后和"(《周子全书·通书》卷一),"然后民志有定,民志定,然后可以言治"(《周易程氏传》卷一)冯友兰曾说,先秦中国封建社会里"礼"是君王统治贵族的准绳。"刑"是君王统治百姓的工具。以礼治国对庶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这一点说,儒家是革命的。[7]总结古代"王道"文化在实施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使我们当代的执政理念从高调的意识形态转向为低调的实用理性,真正做到为生民立道,为万世开太平。

(四)借鉴"世界主义"视野,积极应对"全球化"

中国古代国家哲学的主流思想是不以血统、地域,而是以文化区分"天朝上国"与"蛮夷之邦",换言之,"夷"之地位并非天生与固定,而是可以改变的,只要上到了一定的"文化",就可以由"夷"变"华"。从孔子的时代起,中国人虽然只生活在中国的地域之中,但他们的精神世界,特别是思想家的精神世界,却自认是生活在世界之中,所考虑的政治问题也是从世界范围来着眼,有着一股"世界主义"思潮,既有打破"国家中心论"的较低层次的世界主义,有打破"区域中心论"的较高层次的世界主义,也有打破"人类中心论"的最高层次的世界主义[8],相信总有一天人类要实现四海一家,而与之相比较,西方哲学的视野主体上还是"地球中心论"与"人类中心论"的,由此中国古代"王道"学中"世界主义"视野给人类提供了一种伟大的智慧。当前全球化不仅是中国当代改革面临的世界历史背景,而且也是中国改革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和首要目标,透视中国古代国家哲学中的"世界主义"视野,自觉打破各种"中心论",应从全球着眼,从本地着手,努力把自己的事情办好,积极稳妥地应对"全球化",努力在构建和谐中国的同时构建和谐世界。(www.daowen.com)

【注释】

[1]江湄.北宋诸家《春秋》学的"王道"论述及其论辩关系[J].哲学研究,2007(7):10

[2]张耀南.论中国哲学的"世界主义"视野及其价值[J].北京大学学报,2005(3):27

[3]刘惠舒.中国政治哲学发展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751

[4]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27

[5]杨永庚.化解中国哲学合法性危机之道[J].青海社会科学,2006(4):68

[6]葛荣晋.老子的"上善若水"与管理者的人格塑造[J].唐都学刊,2007(6):30

[7]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5.216

[8]张耀南.论中国哲学的"世界主义"视野及其价值[J].北京大学学报,2005(3):1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