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国家哲学教育方式和方法: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国国家哲学教育方式和方法:理论与实践研究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六、中国国家哲学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中国共产党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将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活动作为发动群众、组织群众的中心工作。但是,中国国家哲学的内容不仅反映现实,而且具有前瞻性。其二,大力加强中国国家哲学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当前中国国家哲学教育的主要任务,一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其五,交往是实现中国国家哲学教育的新风景。

中国国家哲学教育方式和方法:理论与实践研究

六、中国国家哲学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将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活动作为发动群众、组织群众的中心工作。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我党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历史已经进入了21世纪。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事业已经走过了30个年头,中国的经济实力已经迅速增长,GDP总量已跻身世界前列。经济全球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给中国国家哲学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主要表现在经济全球化使国际思想文化领域中各种意识形态的交流、交融和交锋更加频繁,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必然通过各种渠道,对我国广大干部群众产生各种影响,而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社会思想文化空前活跃,社会价值观念日趋多样。在思想领域多元多变的情况下,迫切需要通过更为有效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工作,帮助广大群众掌握中国国家哲学,增强抵御各种错误思潮的能力,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阵地。为此,要求我们总结经验,与时俱进,在具体的操作中取得更好的成效。

其一,准确定位受教育的对象,区分"模仿者"与"创造者"。由于中国国家哲学教育的对象和教育主体及其内容的特殊性,又由于现当代社会民众知识水平等的差异,中国国家哲学教育需要分析和区分"模仿"与"创造",以及模仿性的人与创造性的人,因此必须组织专门力量来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形成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同时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中国国家哲学来说,与社会性质共存的一个事实乃是"模仿"——思想与实践借以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广为传播的手段。因为,在社会生活中,可知现象的特征是"重复",而"模仿"就是"重复"社会事态的手段与工具。但是,中国国家哲学的内容不仅反映现实,而且具有前瞻性。这要由"创造"这个概念来提供,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个问题也可作为"信仰"与"要求"来分析。所以国家哲学教育要注意突出重点,区分层次。如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活动中指出,对文化水平低的党员干部,要进行通俗易懂的讲解。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意见》中指出,在坚持学习实践活动总体要求的同时,针对东中西部等不同地区,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农村、街道社区等不同行业,党员领导干部、普通党员等不同层面,分别提出学习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分层分类进行指导,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其二,大力加强中国国家哲学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级学科,国家哲学则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关于国家运行并涉及社会发展的哲学学科,要把它列为二级学科。中国国家哲学可以说是一个新事物,具有现实和前瞻意义的前沿性学科。首先,国家哲学这个概念(或说事物)本身就是需要澄清的;其次,当今中国出现了大的新情况新问题,当前中国的国家哲学需要加以深入探索;再次,要凝练学科方向。要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政治性强的特点,凝练学科方向,建立导向平台,防止学科发展的边缘化和泛化倾向,实现其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加强教材编写和师资队伍建设高等学校要系统讲授中国国家哲学。中学要把中国国家哲学的基本观点贯穿到相关课程的教学中。学校的党团组织要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学习实践中国国家哲学的主题活动。当前提出并构建这样一个学科,对于党中央提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无疑是很合时宜的一个举措,并可以成为该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三,要建设一大批既有深厚的理论功底、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和学贯中西的知识储备,又善于调查研究,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中国国家哲学作为一项永恒的事业与艰巨的事业,要求有大量的理论家和政治家来关注和投入这项事业,把它作为一向永恒的课题来研究。要从与时俱进的高度来研究中国国家哲学的发展与重心,研究中国国家哲学是如何回应时代提出的问题与挑战的;要从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它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来研究国家哲学;要从当代社会实践中研究人类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要从人类社会发展的高度来研究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解放的集体途径;总之,这样的研究要达到以发展的中国国家哲学来指导实践,使中国国家哲学永远站在时代的前列,也使新的实践永远成为中国国家哲学关注的对象,成为人类向上攀登的阶梯。这当然要集中各种专业、各门学科的力量合力攻关,而且要以不断推陈出新的精神坚持不懈地一代又一代地做下去。从这种意义上说,中国国家哲学也是一项永远学不完、做不完、常做常新的永恒研究课题。治国要靠人,那就是领导和专家,而中国的治国领导和专家应该是中国国家哲学武装起来的。但是要注意培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的、理论水平高、作风正派的专家和学者,不仅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而且要自觉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真正成为中国国家哲学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

其四,充分发挥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我国高等院校所指定的必修课程之一,这使得全社会尤其是知识者阶层初步学习和初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数空前增多,甚至达到了社会中的多数成员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一定了解或者有所感知的状况。当前中国国家哲学教育的主要任务,一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二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三是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四是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而要达到此目的,必须把反映当代中国社会形态的精神指南或者理论依据的思想学说制度化。

其五,交往是实现中国国家哲学教育的新风景。交往作为人的存在方式,贯穿于人的发展过程始终。在马克思看来,交往是人类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交往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关系的变革和改善,是科学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交往决定了人的发展,交往的发展变化使得人的发展变化表现为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交往始源于物质生产活动,又不仅仅存在于物质生产活动中,它是以物质交往为基础的全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交往的总和。人是交往的主体,交往双方都不仅要承认自己是交往的主体,同时要承认他人也是交往的主体,交往是一种以主客体关系为中介的主体和主体之间的关系。因此中国国家哲学教育要具有时效性,单纯的靠灌输说教模式已无力适应形势,必须代之以"交往"教育的新模式。国家哲学中的交往方面是人之为人的根据,是人的社会性的根据,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交往本身成为人的新需要和能力发展的源泉,成为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根基。由此可见,以交往为途径来进行中国国家哲学教育,将是人类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

其六,充分重视民众的心理特点,提高广大民众对中国国家哲学的认同感和大众化。民族性是国家哲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因此中国国家哲学的传播必须仔细研究中华民族的心理特点。传统的中国人的心理特点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概括,"和合之道"就是其中之一。平和的心态,和谐的社会,是中国老百姓历来所津津乐道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普通老百姓到专家学者,都积极响应。究其原因,"和谐社会"的理论不仅反映了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有着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底蕴,符合中国人民的心理特点。中国国家哲学具有强大的社会功能,但它本身不会自发地实现功能,也不能直接对社会系统发挥作用。其全部功能都必须在民众认同的基础上,经过民众的有意识行为来实现,这必然要充分重视民族的心理特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给人们的心理以深刻的积极的影响,同时也造成人们的心理困惑。当代中国国家哲学必须回答新时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面临的各种困惑,特别是心理困惑。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人们的心态呈稳态状的,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则是动态状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落实,需要人们有良好的心态,面对挑战,面对困难。传统的民族心理中既有在现时代不失其价值的内容,也有一些与时代发展潮流相违背的内容,所以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对于人们的心理困惑,不仅需要"疏",更需要"导",准确把握民族的心理特点,运用符合其心理特点的传播方式,有效提高群众对中国国家哲学的认同感,用高尚的、健康的心态促进社会的进步。在大众化方面,邓小平哲学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又采用中国广大干部和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用短小精悍的篇幅、朴实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哲理。邓小平一再强调"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邓小平哲学正体现了这种为大众所接受、所需要的特点。当代中国国家哲学的宣传教育者不仅要深入浅出地、生动形象地表达其基本原理,同时也要从民族的心理特点出发,善于运用心理学规律,为人们自觉接受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良好的心理基础,通过大众化来达到民众的认同。

【注释】

[1]王礼湛.思想政治教育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89.212-213

[2]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51

[3]陈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26,5-6

[4]陈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26,5-6

[5]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4(www.daowen.com)

[6]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82

[7]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7

[8]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N].光明日报,2000-6-21

[9]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0.2

[10]王俊拴.略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定位的基本逻辑[J].江汉论坛,2008(4):18

[11]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36

[12]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96

[13]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294

[1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05

[15]李越,霍涌泉.心理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2

[16]张晓燕.新加坡国立大学:追求知、情、意、行统一[N].中国教育报,2005-7-29

[17]江泽民.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2.588

[18]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3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