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巩固政权,凝聚人心,引导发展

巩固政权,凝聚人心,引导发展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一进程中,中国国家哲学以其巩固政权、凝聚人心、引导发展、化解矛盾、稳定社会的基本作用,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中国国家哲学所确定的奋斗目标和重大部署上来,紧密联系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形成新的发展思路和具体的奋斗目标,实现对社会健康发展的推动。

巩固政权,凝聚人心,引导发展

二、指导作用的表现

马克思主义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就以改造世界为己任。它不是抽象的理论教条,而是实践的指南。当代中国国家哲学十分重视用先进的理论武装群众,教育人民,通过其指导实践,并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从而发挥其指南作用。

(一)统一思想和行动,维系社会生存

统治阶级虽在社会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但统治阶级亦属于整个社会,不可能独立于社会而存在。当中国国家哲学在维系阶级统治的同时,也在进行着对社会的维系。而作为统治阶级来说,它不仅要实现国家的政治职能,也要运行国家的社会职能。英国学者迈可。曼在分析了国家强制力之外,认为国家还应有基础性的权力,即国家能力,它指的是国家事实上渗透到市民社会,在其统治的领域内有效贯彻其政治决策的能力。虽然统治阶级对社会的调控本身需要强制权力的支撑与维护,但只有实现其社会职能,保障各阶级及民众的利益,统治阶级才能长久地实现本阶级的统治。这集中体现于统治阶级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与对社会运转的维系。马克思指出:"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都知道的。"[1]这就是说,在一个社会中,统治阶级首先必须保持正常的社会分工和交换,必须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行。

一个巨大的文明组织如果骄傲自大,并采取以物质繁荣为主的方针,就会招致灾难,其严重程度与该组织的大小成正比。马丁。路德曾指出:"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2]在社会这个共同体中,虽然各阶级之间存在着利益的对抗,这反映在对人的本质、人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人与自然以及人的精神活动和客观规律的关系上所奉行的哲学观点,但无论矛盾多尖锐,各阶级在维系社会生存这一点上却能达成共识。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只有共同遵守社会规则,维护社会运行,各阶级才能利益共存,共发展。在中国国家哲学的内容中,虽然统治阶级的价值观念占据了主导,但由于统治阶级往往以社会利益的代表出现,正确地阐明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阐明了如何通过主观和客观的一致使主体与客观达到统一的规律,个人的前途同国家、民族、人类的前途和命运是在一起的,这些一般、共性的表述容易引起民众的共鸣。这就使得中国国家哲学呈现出强大的社会维系作用。中国国家哲学引导着人们基本的道德准则和基本的价值观念,要求人们遵守社会秩序,接受社会制度的约束,做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

(二)正确认识国情,推动社会发展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历史地从资本主义中发展出来的。中国国家哲学指导人们正确认识国情,探索社会主义社会在中国的发展道路。在这一进程中,中国国家哲学以其巩固政权、凝聚人心、引导发展、化解矛盾、稳定社会的基本作用,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中国国家哲学所确定的奋斗目标和重大部署上来,紧密联系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形成新的发展思路和具体的奋斗目标,实现对社会健康发展的推动。

首先,中国国家哲学以其巩固政权、维护社会制度的作用可以保持一定时期内社会秩序的稳定。当代中国国家哲学是最重要的国家软实力,它的根本任务就是面对生存环境压力,回答和解决国家面临的全局性生存发展课题。在国家危急关头,正确地回答和解决它所面临的存亡问题,引导其转危为安;同样,在国家的和平发展时期,正确地回答和解决它所面临的发展问题,引导其高速发展。不可否认,中国国家哲学具有浓厚的政治倾向性,但正是在实施过程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社会成员进行思想影响,通过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的宣扬,给人们指出生活的价值和意义,使社会成员形成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价值观念,产生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政治信仰,最终形成社会共同理想,将社会成员的思想统一于一个政治目标,促使全体社会成员步调一致地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在中国实行社会主义而奋斗。(www.daowen.com)

其次,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国家哲学的最大效用在于协调关系,平衡利益,获取效益,促进发展。现实社会中,不同利益群体或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利益要求受到社会的重视并得以满足。不同的利益群体也往往从自己的角度审视自己的利益与他人的利益,以自己的利益得失作为标准来评价社会体制与外部事物,因而不可避免地产生认识偏差与心理偏差。这映射出中国现在的一切问题是发展问题,它将直接影响和决定着现代化建设的速度和规模,成为在现在和将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的一个首当其冲的、不可回避的核心地位的尖锐问题,尤其当一个社会处于旧的价值体系已陷困境而新的价值体系尚未产生的断裂时期时,多种思想文化、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并存和碰撞,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思想的波动,因而必须把中国国家哲学的实施过程变为深入调查研究、集中民意、集思广益的过程,使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要求得以充分表达,使社会对他们的要求全面认识与理解,使不同利益群体进行自我调整,克服认知与心理偏差,化解矛盾。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工作的新举措、新办法,促进建立平等、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

再次,中国国家哲学通过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推动社会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思想本身和关于这些思想的知识一样,"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3]因此,从社会发展的目的来看,中国国家哲学在把握社会主义本质时,提出要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能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从而使社会主义在人们心目中,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以对国情的正确认识为起点,虽然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但人均资源相对短缺,且环境恶化、生态失衡,人口、资源、环境对我国人民的生活、健康及其社会发展的约束愈来愈达到前所未有的严重程度,由此决定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战略、策略和目标的具体安排。

最后,中国国家哲学的社会价值引导,并不仅仅局限于社会的现实,它还具有方向性与指向性,促使全社会朝向一个理想的目标前进。中国国家哲学传输的价值观念中,内含了一个阶级的社会理想。有时这种理想可超出社会现实多个层次,但正是这些社会理想给人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发展的动力。在封建社会后期,虽然资产阶级对民主自由社会的理想设计带有一定的欺骗性与虚伪性,但它毕竟为饱受封建压榨之苦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发展的图景,引导人们为推翻封建主义而努力。而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的马克思主义从实践出发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为人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它不但引导全世界无产者行动起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而且激励人们走向共产主义社会。虽然当前人类社会的发展存在着诸多问题,但是中国国家哲学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区别和联系,从而引导人们沿着马克思主义所设计的方向稳步前进。

总之,中国国家哲学通过弘扬主流的价值观念,实现对人们的思想引导,从而在促进社会公平、促进社会效能、促进社会和谐、促进社会文明等方面发挥了积极功效。对一个社会而言,无论是在稳定发展时期,还是处于种种不稳定因素频频出现的转型时期,都需要运用中国国家哲学,发挥好中国国家哲学的社会价值引导作用,促使社会成员团结一致,投身和谐社会的全面建设之中。这既是经济社会发展对中国国家哲学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国国家哲学在社会中的基本立足点。

(三)提高人的素质,实现社会管理

中国国家哲学所实现的社会管理效能,更多体现的是一种思想管理、一种精神管理,这一效能的发挥是通过对社会中的人的管理来实现的。我们这里所要探讨的中国国家哲学的精神管理与人的精神引导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从国家、社会的角度而言是一种管理,从人的角度而言又是一种精神需求的满足与自觉自愿的索求。

我们知道国家既具有政治职能,亦具有管理社会的职能。正如有的学者指出:"国家本质上兼有阶级性和社会性的双重属性。国家作为一种历史的产物,它起因于社会分裂为阶级和社会生产规模扩大以及社会管理复杂化的双重需要。国家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它具有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的双重职能。国家既是阶级统治的暴力机构,又是社会管理的行政机关。"[4]综合国力的分析上来看,软国力即精神力量在综合国力中有重要作用,而要增强软国力,即培养国家的政治力、精神力和科技力,关键在于提高人的素质。人的素质是诸多因素构成的综合体,其主要有思想觉悟、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而要达到此目的,必须要由国家有组织地进行。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曾这样说:"思想——宗教的、道德的、实践的、审美的——如同马克斯韦伯及其他人永不厌倦地坚持的那样,必须由强大的社会集团来承担,才会发挥强大的社会作用。必须有人尊崇它们、赞美它们、维护它们、贯彻它们。为了在社会中找到一个不仅是知识上的存在,而且还是一个物质的存在,它们必须被体制化。"[5]一种思想、一种信仰、一种理论,一旦被人们所接受,它们就在精神上对人们实现了控制,为了发挥效能,为了体制化,国家必须借助一定的媒介,经由一定的途径来实施。在诸多可能成为媒介的事物中,教育因其文化传输与引导的特性成为首位因素。而中国国家哲学更因其思想引导作用成为首位之首,成为国家实现社会精神管理的重要手段与重要途径。通过中国国家哲学的教育实现受众对一定社会、国家和阶级基本要求的认同,从而达到维护社会秩序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